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城市流动市集的重生之北京农夫市集空间初探

更新时间:2016-07-05

1 概 述

市集,作为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交易形式,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与乡镇居民日常生活食物买卖交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化农业体系不断成熟、现代运输业持续发展、超级市场的大量出现、家庭轿车的逐渐普及,原本聚集在城市中心的流动市集变得“原始”“过时”“不合时宜”,在很多现代化都市中逐渐消失。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关注,在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农夫市集”受到广泛认可,作为一种新的流动市集形式重新回归到城市居民的视野与生活之中,愈发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美国学者布朗(Brown A)将农夫市集定义为“在特定地点周期性举办的、由农户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市场”[1]。当代语境下的“农夫市集”发源于40年前。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民—消费者直接销售法案》,鼓励并推动小型农户向消费者直接销售农产品,以增加小型农场的经济收入。近20多年来,伴随着粮食安全、肥胖症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居民对健康食品的关注日益增加,对本地种植食物的兴趣愈发浓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夫市集迅速发展,数量、人气都大幅增长,作为一种“替代性食物流通体系(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成为美国城市居民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之一。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7年全美农夫市集的数量共计达到8,687个,是20年前数量的5倍之多[2]。农夫市集快速发展的背后不仅蕴含健康城市、可持续、地方性等观念,更被认为是一种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手段,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城市景观与活力要素。

棉花蕾数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轻度水分亏缺对蕾数影响不大。由图2 a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棉花蕾数表现为:M3W3>M3W2>M3W4>M3W1。棉田在7月6日达到盛蕾期,M3W3蕾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W3蕾数与M3W2无明显差异,但显著高于M3W1;从7月6日以后蕾数开始减少,M3W1处理下降速度最快,说明棉花在后期水分亏缺不利于蕾的生长。

2010年开始,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成都、深圳等大城市,农夫市集陆续出现,其中北京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Beijing farmers’ market)”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起始于2010年9月,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3]。市集将北京郊区一些中小农户市集组织在一起,通过举办市集的方式与消费者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与买卖交易。农夫市集从最开始一种面向小众的行为艺术,逐渐发展成服务更多市民的规律性流动市集。市集场地从艺术空间、郊区农场逐渐转变为交通便利、可达性高的城市商业或社区中心[4]。市集管理模式也从由一个志愿者组织向有稳定团队的社会企业过渡。市集频率从最开始一两个月1次,提升到如今一周2~4次。2010年起600多场市集在北京70余个不同的场地内举办,参与农商户50余家,服务消费者80万人次[3]。本文对2011—2017年期间举办农夫市集的场所进行空间考察,从空间分布、场地形态、行为活动3个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

2 流动场地扩展分布范围

农夫市集以其临时性、灵活性、兼容性的空间特点,低成本的组织方式,在城市中“见缝插针”。在美国,农夫市集被广泛作为“健康食物目的地”[5]。不同于菜市场、超市等蔬菜零售渠道需要耗费时间与资金建造专属固定的建筑空间,农夫市集往往快速搭建,既可以与广场和公园等城市节点空间相结合,也可以在街道与步行道上沿街设立,还可以对停车场或高架桥等消极空间进行利用。

农夫市集举办场所性质类型十分多样,包括商场、商业步行街区、酒店、住区、学校、写字楼、办公园区、会展中心、胡同院落、汽车4S店、城市公园等(图2)。不同场地举办市集的场次数量大不相同。在举办过农夫市集的70处场地中,38处场地只举办过1次市集,另外32处举办过不止1次市集,其中那里花园、凤凰商街、新世界百货3处场地开集超过百场。商场中的市集共计24处,是举办市集最主要的场所类型,其中14处商场举办室内市集,10处商场举办室外市集。举办过商业步行街的场地个数虽然不多,但举办市集场次数量巨大,其中主要以那里花园和凤凰商街为代表,举办农夫市集的时间长、频率高,达到每两周一次甚至每周一次,二者举办市集场次接近总场次的三分之一。住区、学校、酒店、写字楼、办公园区等类型的场地,总体而言举办市集的频率不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从一个月到几个季度再到2~3年不等,其中频率较高的如紫竹桥香格里拉饭店与亮马桥启皓北京写字楼,基本每月举办一次农夫市集;胡同院落、会展中心、城市公园等类型的场地通常只举办过单场市集。且大多结合其他大型节事活动,作为其组成部分,如北京国际设计周、草莓音乐节、环保嘉年华等。

农夫市集场地空间绝大部分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区范围内(图1),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核心区内分布较少,其中在北京老城区范围内共计7处,且除崇文门新世界百货以外,其他场地均只举办过1次市集;第二,沿东三环沿线国贸—三里屯—三元桥一带分布密集,场所性质类型多样,举办市集数量多少不一,包含三里屯那里花园与三元桥凤凰商街两处长期高频率举办市集的重要场地;第三,在上地、望京—酒仙桥、万柳等几个区域设有规律性举办市集的场地,服务各自区域周边居民;第四,南部区域分布稀少,仅在亦庄创意生活广场、丰台总部基地等场地举办过为数不多的几场市集。可以看出,农夫市集在北京的空间分布与消费者群体在城市中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计算平均一卷纸的长度,假设以普通正规商场出售的厕纸计算,从厕纸的包装纸上得到以下数据:两层300格,每格11.40 cm×11.00 cm,量出整卷厕纸的半径(R)与纸筒内芯的半径(r)分别为5.80和2.30 cm, 如图3所示.

图1 / Figure 1 北京农夫市集空间分布与举办频次示意图

来源:作者自绘

在网点分布与密度上,尚在发展之中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显然无法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地区相比。然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通过采取流动市集的模式,在城市各个区域不同场地中轮流开集,增加服务网点的数量,扩大分布与辐射范围。市集组织者通常寻找免费场地设立市集,随着农夫市集的吸引力逐渐提高,开始有商业地产付费邀请他们前往设立市集[6]。组织者通过新浪微博提前发布开集地点与时间等信息,与消费者进行实时沟通。笔者根据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新浪微博记录统计,2011—2017年期间北京市域范围内,共有670场市集于70个不同的场地内举办。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农夫市集每年举办的场次不断增多,但其在城市中的流动性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2012年、2013年每年有多达20个不同场地开集,而近两年这一数字已减少到10个左右。这体现出农夫市集从发展前期不断寻找尝试新场地,到如今有稳定合作方提供场地、规律性轮换开集的趋势转变。

3 弹性形态植入多元场所

北京农夫市集的70处场地不仅性质多元,其空间形态更是具有很大差异。商场型场地有商场内中庭、内走廊、连廊,商场外广场、停车场等;商街型场地有围合型内广场、线型步行街等;酒店型场地有户外草坪花园、庭院、篮球场、内走廊等;住区型场地有沿街商铺及商铺前空地、小区入口广场、小区内院等;学校型场地有校园空地、停车场、体育馆等;办公空间型场地有写字楼厅堂、文创园园区、文创园厂房等;此外还有胡同院落内、会展中心展厅、公园内小广场等空间类型。从场地位置划分,农夫市集场地可分为室外场地与室内场地。从空间领域感划分,场地可分为通廊型场地、向心型场地、开敞型场地。无论何种类型,市集场地内均为纯粹的步行环境。由于农户数量的限制,农户市集往往避免选择过于空旷的空间,开集场地空间尺度通常都较为适宜,以便营造出紧凑、热闹的空间氛围。

从农夫市集举办周期来看,市集从不定期、无规律的艺术性质活动,逐渐转向周期固定、场所轮换的流动型食物零售网点。7年来,市集举办数量与频率快速增加,从2011年全年不到20场市集,增长到2017年的154场。在发展初期,组织方通常选择周末开集。随着市集发展,组织者开始在那里花园、财富中心、国贸商城等商业办公场所选择工作日午休时间举办市集,吸引在国贸和三里屯周边区域工作的人群。2017年,几乎每周都有3场农夫市集分别在不同场地举办,包括两场周末市集和一场工作日市集。绝大部分市集都选择在上午9—10点开集,通常持续3~4个小时。与美国、欧洲等地农夫市集不同,北京农夫市集的举办受季节影响较小,除第一季度由于春节的原因市集场次相对减少外,后3个季度的数量相当,既可以看到烈日遮阳伞下的人头攒动,也可以看到大雪中消费者接踵而至。

图2 / Figure 2 农夫市集举办场所及时间频次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弗朗西斯和格里菲斯认为,农夫市集在城市区域的快速普及,标志着市民对公共生活的回归,显示出以社会和文化活力振兴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机会。美国学者弗兰克(Franck K A)、美国公共空间计划组织(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大力支持农夫市集的发展,提出成功的农夫市集可以促进城镇中心以及邻里街区更新、吸引聚集多样的人群、创造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9-10]。沙夫托(Shaftoe H)、丹吉尔(Tangires H)等学者则提出,农夫市集反映出了城市居民对新类型公共空间的需求与偏好变化。农夫市集提供了一个市民社会交往与互动、吸引聚集多样化人群的空间环境,这恰恰是现代主义公共空间建设中一定程度上有所忽视的[11-12]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国内建筑学、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对城市农夫市集空间的相关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农夫市集以流动场地的模式增加了服务网点的数量、扩展分布与辐射范围;以弹性的形态植入类型多元的场所环境,营造丰富的视觉感受;以提高功能复合度与空间使用率的方式吸引多样化人群,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组织者与农户通过几年时间自发探索出一套结合城市既有空间举办市集的模式,摆脱“过时”的形象,让流动市集这一传统城市空间要素重新回到市民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独具活力的城市景观,在城市设计层面体现出多元价值。

选取水解度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大的乳酸菌与嗜热链球菌和瑞士乳杆菌以4%的接种量按(1∶1∶1;1∶2∶1;1∶1∶2;2∶1∶1;1∶1∶3))5种配比进行复配,接种发酵后取上清液测定水解度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确定山羊发酵菌种的最佳配比。

随着几年来的不断发展,赶集人群愈发多元。带着孩子的夫妇、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工作之余来赶集的白领、寻找“别样购物体验”的年轻人等逐渐成为农夫市集最稳定的客户。市集消费者中的大多数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也比较高[7]。这些农户与消费者直接连接的供销模式建立起一个类似亲朋好友的圈子。消费者在农夫市集上与食物的生产者面对面,听他们讲述故事,品尝他们的食物,慢慢与农户变成相熟的老朋友[7]。正如美国学者弗朗西斯(Francis M)和格里菲斯(Griffith L)所论述的那样,农夫市集不仅是一个交易买卖的地点,更是一个吸引多样化人群、供市民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混合化生活场所(Mixed-life places)”,将不同年龄、性别、背景、收入阶层的人聚集到一起,一同享受食物、购物、音乐、交谈,并使所有人感到安全、舒适、悠闲,是健康良好的城市主义的标志[8]

4 复合功能提升空间活力

在美国,农夫市集最开始是一种实验性的蔬菜零售流通方式,常常选择城市中的“剩余空间”,作为一种临时性活动举办。这些市集通常与官方规划的城市公共空间或开放空间系统相脱离,却“自下而上”地激活了停车场、高架桥下、废弃地块等低利用率的消极空间。如今,很多农夫市集早已超越单纯的食物买卖场所,除销售食品外,兼有餐饮、休闲、教育、节事庆典、文化表演等多种功能。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开发商、规划师、城市设计师意识到农夫市集在经济、社会方面的价值,并尝试将市集作为社区发展的催化剂。农夫市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公共场所,可以有效激活老旧荒芜、利用率低、缺乏人气的公共空间,使其重新充满活力,带动街区复兴。在纽约,高密度的曼哈顿岛成为农夫市集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联合广场、海诺德广场、洛克菲勒中心广场、布莱恩特公园、新世贸中心奥克卢斯广场等曼哈顿重要城市节点,都存在热闹且充满活力的农夫市集景象。

图3 / Figure 3 农夫市集基本空间形态及场所类型

来源:作者自绘,照片来自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微博,https://weibo.com/farmersmarketbj?is_all=1

图4 / Figure 4 什刹海乐春坊合院中的农夫市集

来源:作者自摄

在北京,农夫市集的举办有效地提高了既有空间功能复合度与使用率,提升城市活力。在食品销售的同时,组织者经常策划旧书、餐厨具等闲置物品交换的二手市集、手工作坊、音乐表演、亲子游戏等活动,使农夫市集成为一个功能复合的场所。对于商场、商街而言,农夫市集有效吸引来往行人驻足停留。不少消费者会在前往市集的同时,光顾周边的商业店铺与餐饮设施,使市集结合周边店铺一同形成一个功能复合的场所。对于住区、学校、酒店、办公园区而言,农夫市集创造了一个氛围轻松、自由亲切的交往机会,提供了一个邻里、家长、同事交流的空间。

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流动市集,农夫市集需要在既有空间中快速搭建、使用、撤除。陈列桌与帐篷是农夫市集摊位的最主要构成要素。农户基本都采用高70公分左右的矩形长桌作为陈列台面,用印有自己农场名称或有机农夫市集名称的桌布进行装饰,将各自销售的食材精心摆放在台面之上。淡雅的桌布搭配色彩鲜活、品种多样的新鲜食材,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感受。帐篷不仅能起到遮阳挡雨的作用,更是市集传统视觉要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在酒仙桥颐堤港、上地五彩城等商场室内中庭,市集摊位同样搭建起一组组帐篷,打造更为亲切的空间尺度。在某些场地,农户市集也会“因地制宜”,寻找其他空间元素作为摊位的遮蔽物。在什刹海乐春坊,组织者通过绳索在空中悬挂起5张彩色布单,结合颇具历史感的院落,体现出亲切的胡同市井风情(图4);在凤凰商街,农户们则直接将摊位线性布置在一条贯穿场地的空中步道之下,服务两侧来往的人流(图5);在那里花园,农户直接使用场地中户外餐饮的白色圆形遮阳伞与餐桌,使顾客在一片阴凉下同时享受赶集与餐饮的乐趣(图6)。

5 启 示

图5 / Figure 5 华润凤凰商街中的农夫市集

来源:作者自摄

场地性质各不相同、场地空间形态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农夫市集自身形态具备一定弹性,以适应截然不同的场地类型(图3)。根据摊位组合布置与流线构成,笔者将农夫市集的基本形态分为直线式、内街式、组团式、多岛式、围合式、回字式6种。直线式与内街式农夫市集出现在通廊型场地,将摊位在既有空间中线性延展布置。在商业步行街、商场内廊等具有商业性质边界的场地中,市集摊位通常背靠背布置,形成一条直线,对原有场地进一步划分,和两侧店铺构成双商业廊道。在连廊、人行道、林荫道等不具备互动性边界的场地中,市集摊位通常面对面布置,形成“内街”,强化空间领域感,营造市集氛围。组团式与多岛式农夫市集多出现在向心型场地中,如商场中庭、下沉广场等自身具备围合感的向心式内向空间场所。邻近边界的摊位通常冲外布置,与周边商铺形成一圈商业廊道。在此基础上通过若干人行流线将中央部分摊位成组划分,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围合式与回字式农夫市集多出现在开敞型场地中,如草坪花园、停车场、运动场、校园空地等。外围摊位面向中央布置,围合出新的空间边界,形成较为自由的市集场地,强化市集空间领域感,同时为其他活动的举办提供条件。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在规划与城市设计层面对农夫市集空间的开展制定相关指南与导则。美国规划协会出版的《社区和区域食物规划的规划师指南》中提出,城市规划师可以通过场地可行性分析,选择步行可达性强、临近公共交通站点的区域作为市集场地。纽约市活跃设计中心推出的《城市公共健康空间设计导则》中提出,城市广场、街道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包括举办农夫市集在内的多用途的使用功能,并倡议规划师、设计师与农夫市集组织者合作,创造空间适宜的市集场地,提供安全的步行、自行车的通行路径以及充足的自行车停放场地,以鼓励慢行交通[13]

不难发现,农夫市集在植入过程中不仅要契合既有空间形状,还要充分考虑该场地边界性质。在边界不明确或互动性不强的场地中,农夫市集通常通过自身摊位“内向”布置,重新构建新的边界,增强市集领域感(如直线式、围合式、回字式);在有明确边界尤其是以商铺为空间界面的场地中,农夫市集通常以自身摊位“外向”布置,与边界产生互动,丰富空间感受与场所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每块场地的农夫市集形态也并非一成不变。农户与市集组织者在同一块场地摆摊时也不断调整,寻求变化,使市集处于动态之中,给老顾客提供不同的市集氛围与空间感受。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与超声医学的教学模式相互转变及结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它将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在教学改革中成为课程整合的突破口。它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更加活跃,并作为一个可容纳PBL、CBL等模型或WeChat等平台的包容概念。超声医学的研究空间更广,研究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方法更加多样化。因此,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使得超声医生得到了更好的培训。

图6 / Figure 6 那里花园商业庭院中的农夫市集

来源: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Brown A. Counting farmers’ markets[J]. The Geographical Review, 2001, 91(4): 655-674.

[2]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armers markets and direct-to-consumer marketing[EB/OL].[2017-10-16]. https://www.ams.usda.gov/services/local-regional/farmers-markets-and-direct-consumermarketing/.

[3]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介绍[EB/OL].(2017-07-28) [2018-01-01]. https://www.douban.com/note/630865020/. Beijing Farmers’ Market.Introduction of Beijing Farmers’ Market [EB/OL].(2017-07-28) [2018-01-01]. https://www.douban.com/note/630865020/.

[4]任荣晖. 你眼中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是什么样的[EB/OL]. (2017-04-18) [2018-01-01]. http://www.sohu.com/a/134796631_684253. Reng R. Introduction of Beijing Farmers’ Market. (2017-04-18) [2018-01-01].http://www.sohu.com/a/134796631_684253.

[5]傅隽声,朱文一. 罗西塔·伊利耶娃的城市食物规划理论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 城市设计, 2016(6): 72-79.Fu J, Zhu W. An introduction of Rositsa T. Ilieva’s urban food planning theory and enlightenment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in Beijing City [J]. Urban Design,2016(6): 72-79.

[6]何姗. 北京这个有机农夫市集是怎么办起来的[EB/OL]. (2015-06-12) [2018-01-01]. http://www.qdaily.com/articles/10587.html. He S.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farmersmarket [EB/OL]. (2015-06-12) [2018-01-01].http://www.qdaily.com/articles/10587.html.

[7]殳俏. 北京农夫市集: 偌大的世界,一张小饭桌[EB/OL].[2018-01-01]. http://www.duwanjuan.cn/beijing-nong-fu-shi-ji-ruo-da-de-shi-jie-yi-xiao-zhang-fanzhuo. Duo Q. Beijing farmers’ market: Big world, small table[EB/OL].[2018-01-01]. http://www.duwanjuan.cn/bei-jing-nong-fu-shi-ji-ruo-da-de-shi-jie-yi-xiao-zhangfan-zhuo.

[8]Francis M, Griffith L. The meaning and design of farmers' markets as public space: An issue-based case study[J]. Landscape Journal, 2011, 30(2): 261-279.

[9]Franck K A. The city as a dining room, market, and farm[J]. Architectural Digest, 2005, 75(3):5-10.

[10]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Making your market a dynamic community place[EB/OL]. (2016-08-02) [2018-01-01]. https://www.pps.org/reference/main-streetguide-to-markets/.

[11]Shaftoe H. Convivial urban spaces: Creating effective public places[M]. London: Earthscan, 2008.

[12]Tangires H. Public markets and civic culture in 19th century America[M].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3.

[13]Center for active design. active design guidelines: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 Design [EB/OL]. [2018-01-01]. https://centerforactivedesign.org/guidelines/.

SYNOPSIS

An Urban Temporary Market Renaissance:Study on Farmers’ Markets Space in Beijing City

FU Junsheng, ZHU Wenyi

Markets have enjoyed a long and rich history embedded in the life and 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cities, and have always been a ubiquitous urban element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farmers’ markets have grown dramatically in number and popularity in many western cities and towns.

Since 2010, farmers’ markets have sprung up in Beijing and other big cities in China, bringing the temporary markets back into citizens' everyday life with a brandnew form. 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FARMERS’ MARKET,which started in 2010. From the year of 2011 to 2017,more than 670 markets have been held in 70 different venues across the city, including shopping centers,retail streets, hotels, residential areas, schools, offices,hutongs, exhibition centers, urban park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se markets from three aspects: locations, spatial forms and activities.Firstly, the farmers' markets alternates in temporary sites of different locations all around the city. The gene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not balanced, and the frequency varies hugely from each other. Some venues hold a market every week, while some hold merely once as an event. Quite a lot of markets are held in the districts along the east third ring road.

Secondly, different types of venues vary hugely, such as open-air plaza, street sidewalk, parking lots, school yard, garden, and indoor atrium, lobby, shop, stadium,exhibition hall. However, the markets always find the best ways to plug-in them with adaptive and flexible forms,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six basic types.

Thirdly, through enhanc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functions and promot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activities, a large number of markets turn those original under-utilized spaces into convivial urban public space with great urban vitality, where people not only access local-produced fresh food directly from local farmers, but also gather, chat, play, and relax themselv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planning,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article finally raises some current spatial problems of the Beijing farmers’ marke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eliminary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temporary market space.

傅隽声,朱文一
《城市设计》 2018年第1期
《城市设计》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