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美国柏森商学院杰弗里·蒂蒙斯在其创业模型中概括出创业三大影响要素,即机会、团队、资源。在蒂蒙斯引领下,国外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设置和教育模式。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界普遍认同Geimure观点,即不仅是通过教学让大学生学习创业基础知识,而是使其在创业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人格,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获得成功驱动力[1]。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Streeter认为可分为聚焦式与普及式,普及式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开设,不受专业和学科限制,聚焦式则仅针对特定专业开设[2]。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对创新创业

教育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学者陆续展开相关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具体践行路径研究等方面。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是混合式,将聚焦式与普及式结合,面对所有在校大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特定专业开设专门课程。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探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多学科专业教学,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3]

一、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不断推陈出新,拓展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侧重素质提升;创业教育在创新教育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未来实现自主创业,达成自我实现目标。高校往往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整体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导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突出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云南已成为全国外送清洁能源的第二大省份。云药、云茶、云花等生物产业,多姿多彩、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生态旅游,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成为云南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创新创业教育对象,是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大学生。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喜欢创新学习,善于发现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自身能力;二是具有创新思维、敏锐观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勤于思考、敢于发挥想象力;三是善于创新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为其积累就业资本,是就业竞争力的表征[4]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有机结合,注重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塑造创新创业型人才[5]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了多学科知识体系,侧重融会贯通学科研究方法和技能,重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机制等,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合理择业奠定基础。

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也称跨学科教育,由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形成,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交叉性传授,旨在培养具有多学科专业背景和合作能力的大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既是知识创新的突破点,又是新兴学科生长点。

2 对含草酸多的蔬菜先焯水破坏草酸(草酸能影响钙的吸收),然后再烹调。如甘蓝、花椰菜、菠菜、苋菜、空心菜、芥菜、雪菜、竹笋。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特征

(一)实践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提升的新范畴。既然属于素质教育范式[6],则更应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功能,让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方法解决问题。多数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划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具体形式包括教学实操、产学研结合、联合认知实习、校企合作办学、校园活动实施、学科竞赛等,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7]

(二)应用性

应用性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设定等的理论依据[8]。此外,创造成果也要具应用性。为使更多创新创业成果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4月21日印发《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ofo共享单车是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品,目前此项目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落地。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终极发动机”,打破传统发动机或以柴油或汽油为燃料现状,融合柴、汽油机优势,首创射流控制压缩点火燃烧系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柴油机与汽油机统一,具有动力强、效率高、油耗低、排放低等特点,该项目已签署投资意向书。这些创新创业成果产生和转化是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驱动机制,在政策引领下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依然不高,一方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对象面向自主创业者,与己无关;另一方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非专业课程,抱着无所谓态度勉强学习,学习效果差。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以学科竞赛为基础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实践操作有机融合。

(三)创新性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创新,按约瑟夫·熊彼特理论,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可视为部分制度创新,当然仅是初期狭义制度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到未来工作岗位上,可实现组织内创业,或创建新企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其创业核心资本。创新性体现在重新组合现有知识技能,并将新组合投入生产建设中[9]

将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开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方式,本身即为教学改革措施,有助于在高校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四)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是集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财政学、管理学等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教学”教育范式,更体现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学科教学独立开展。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强调大学生理论知识获取,还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以及想象力、创新、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三是国内外创新创业参赛项目均是学科教育的创新成果,是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发新产品,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四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创业者团队合作,需要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亦体现其综合性。

(2)建议锻件热处理前需将脱碳层去除,并确保热处理过程中不出现脱碳或增碳现象,对于精密零件可以采用真空或在保护气氛中进行热处理。

《商君书·农战》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5],耕战强国是法家思想的落实,也是商鞅治国策略的根本。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的政策促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远超六国。

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价值

(一)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两大核心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注重培养大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通用能力;二是专业教育模块,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会计学专业,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掌握记账、报账、财务报表分析、会计软件应用等核心技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复杂社会问题不断涌现,需跨学科专业人才分析和解决,因此要改变传统单一学科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课程及跨学科课程、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和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大学生跨学科学习和实践能力[10]

工程制图课程具有工程图形技术的基础性与图形性、工程性,是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图形性与基础性体现在:投影理论;形体造型方法;表达技术(视图、剖视等的表达,轴测图等);绘图基础(徒手、尺规、计算机绘制)。工程性具体体现在:贯彻相关的国家标准与规范;学习专业图样的绘制(如机械图、土木图、水利图等)。

小孙啊,你不要紧张,我找你来随便聊聊。前天下午,我收到你夫人赵颖春给我写的一封信……周书记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而我的头已经大了,心里骂道,这个该死的臭婆娘,嘴里却赶紧说,周书记,对不起,颖春她不懂事……

(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合理推进

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少数高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参与性不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比例较低,大多数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态度冷漠。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结合,可打破常规创业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参与热情,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开辟新途径。英国林肯大学商学院从大学生个性发展、职业经验获取、技能开发、就业和择业指导及实践性操作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位课程有机融合框架,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2.2.3措施组成主要包括沟头跌水、沟底植物水道、沟坡植物防护和沟岸防护林等多种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应优先布设植物措施,不能直接布设但通过工程修整后可用植物措施的也优先选用;因地制宜选取适宜的植物种类及苗木;对于植物措施难以有效防控的沟段,辅以工程措施。

(四)激发创新创业成果产出

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大赛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互联网+”商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公益创业。通过参赛项目类别设置发现,如仅以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难挖掘学科教育中创新点,不利于培育创新思维,难以实现成果高产出。可见,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大学生产出创新作品和成果。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集中体现在相关赛事中。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品美她司酮能够预防肿瘤扩散与转移,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糖宝-无创血糖仪等应用为患者带来福音;检车无忧、“互联网+”地学科普、小学宝、IP银行、“蚊所未吻”青蒿驱蚊产品等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

(五)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有效开展

自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就业工作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各部门在重视就业工作同时,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在各级部门通力配合下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但重视推进创业教育,还将其嵌入多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创业动力,熏陶创新人格,对创业教育推广和实施提供广阔发展空间[11]。我国早期创业教育融于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之中,因此就业创业教育原本相依相辅,国家大力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本质上提升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有力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开展。

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

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增加相关课程,忽略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知识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环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方式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教育渗透融合[12],可打破单一学科专业教育模式,开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思路。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注重采取开放式教学思想,将线上和线下资源有机结合,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优先教学经验、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实习、校内外活动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吸取反馈意见,教学模式运行呈开放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

可利用发展专业教育方法和途径同时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教学活动围绕专业教育展开,应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开发创业潜质,通过实践教学发现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进而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13]。三是借助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契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在毕业论文选题类型、选题来源、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大胆创新,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合于毕业设计各环节。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重新界定和诠释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沿革,创业教育起初并非独立教育形式,仅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章节;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细化此学科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法以及组织等,标志着创业教育正式脱离就业指导课程,单独设立学科。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文件促进教学改革,随后各高校纷纷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结合等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多学科教育融合的教学理念是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改革工程。

这项工程具有全面化、全程化、全方位、全覆盖特点。全面化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文理科、专业学科和交叉学科、通识教育结合,全面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全程化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融合在全部教学环节和教学实践中。全方位体现在制定保障、环境建设、平台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规划和设计。全覆盖体现在实现教育功能全覆盖,涵盖整个大学生活所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实现学生、教师和课程全覆盖[14],围绕学科交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和开设将教学和学习活动紧密联系;实现产学研用全覆盖,将教学、科研和应用密切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全覆盖。

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为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为高校教学体制改革和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将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合与衔接,是创新创业教育后续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Geimure K.7 Key Qualities of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EB/OL].[2018-3-1].http://www.wooPidoo.com/articles/geimure/entrepreneur-article.htm.

[2] Streeter D H,JaquetteJ P,Hovis K.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 ship Education:Alternative Models and Current Trends[EB/OL].[2018-2-20].http://epe.cornell.edu/downloads/WP-2002-final.PDF.

[3]吴金秋.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张一青.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熊勇清,胡娟.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与学科交叉培养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

[7]尹向毅.美国大学跨学科教育研究——以“美国研究”专业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8]祁丽,苏佳萍,林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3).

[9]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举办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EB/OL].2018-03-09.

[10]田亚杰.创新驱动背景下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11]彭远菊,熊昌云,崔文锐,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

[12]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高校科技,2017(5).

[13]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14]樊丽明.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8-01-08.

苏佳萍,祁丽,林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