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34份菜用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

更新时间:2016-07-05

菜用大豆俗称毛豆,是指在大豆臌粒期后,籽粒饱满而荚色和籽粒均呈翠绿时采青食用的大豆鲜荚,是我国南方城乡人民喜食的豆科作物,是我国主要蔬菜品种之一[1-2]。由于菜用大豆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品质酥软、甜香、煮食方便,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随着高效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种植业结构的深入调整,菜用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效益明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菜用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2]。近年来,菜用大豆在福建省生产发展迅速,是福建省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作物,已成为福建省出口创汇的蔬菜品种之一,出口数量逐年增加[3]。但在生产上,福建省应用的品种长期以来仍主要从台湾引进,这些品种存在适应范围小、种子成本高、种性容易退化等问题,不利于福建省菜用大豆生产发展。因此急需选育出适合福建省栽培生产的菜用大豆优良新品种以解决菜用大豆生产需求[3-4]

菜用大豆育种中选择的多数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它们不仅受遗传因子控制,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受环境因素的支配,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因此,研究和探讨农艺性状间的遗传关系已成为许多数量遗传学家和育种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2]。目前,大豆育种工作者在大豆农艺性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较为广泛。如张玉革等[5]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10个大豆品种在沈阳地区种植的适应性。李向华等[6]对89份中国春大豆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选取1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对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石惠等[7]对国家黄淮海区试A组11个大豆品种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也指出在性状选择上首选变异大,品种选择上应注意产量与单株粒重、荚数、粒数较高的品种。周述明等[8]对四川74份地方大豆资源进行遗传距离测定,按距离聚类分为8类,考查了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和品种地理差异。以上研究主要是针对大豆的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找出各品种遗传距离间的差异,为大豆育种、亲本选择及推广应用等提供科学依据。但在菜用大豆生物学性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报道较之少见。王学军[2]等对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试10个品种10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指出在性状选择上首选变异大,品种选择上应注意鲜粒产量与鲜百粒重均较高的品种。

本文借鉴以往研究方法[9-18],根据刘来福[19]提出的“遗传距离”作为度量作物数量性状遗传差异的数量指标,对课题组收集的34份菜用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从理论上找出这些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探讨育种利用价值,为今后菜用大豆品种育种中性状选择及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用本课题组引进并试验鉴定多年的34份菜用大豆种质资源(表1)。

1 参试的34份菜用大豆 Table 1 34 volunteervegetable soybean

编号品种编号品种编号品种1毛豆3号13H0427⁃8225K丰72⁃22毛豆38914衢鲜3号26泉茶豆1号3毛豆7515浙560227茶豆4浙鲜豆3号16浙5702⁃3128浙农6号5浙鲜豆4号17浙H034629浙980156浙鲜豆5号18沪选25⁃1930苏13⁃87浙鲜豆10号19高雄5号31辽06M198浙88005⁃720绿领1号32K丰77⁃29浙281821云豆9号33K丰77⁃110闽豆171122矮脚白毛34闽豆6号11闽豆1号23太湖春早12青酥6号24Y2007⁃1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年春季在福建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试验地为红黄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试验采用3重复随机区组设计,两行并排穴播,带沟畦宽1.0 m,穴距0.176 cm,每穴定苗2株,每667 m2 7 600穴,小区面积3.34 m2。采取常规栽培管理。

顾版译文是现代诗歌中的自由体,原诗的音律是abaab,译文一的体裁与原诗相比音律差别较大,节奏感相比原诗有所欠缺。关版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韵律感较之译文一强。但其与中国古诗不同,每行音步基本一致,但韵脚却不工整。读起来仍未达到原诗所有的音美效果。方版译文的音律与音步皆与原诗不符,读起来更像是一篇散文。诗歌译为散文,连体裁都发生了变化,虽然意思连贯但读起来突兀间断,没有原诗一气呵成、承接自然的音律效果。

1.3 数据收集

对菜用大豆16个主要农艺性状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得特征根λ i特征根累计百分率和主成分特征向量。各特征根大小代表各综合指标遗传方差大小,各特征根累计百分率代表各有关综合指标对总遗传方差贡献的百分率。为提高分析精度,只选用对总遗传方差贡献百分率达81.58%的前4个特征根来评价与判断34份菜用大豆的优异性(表4)。

研究方法采用遗传变异、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20]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尽管东西方文明有很大区别,但是,在人类远古时期所遭遇的情景是类似的,他们都经历了洪水泛滥,洪水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伤害,在他们无意识中就会把洪水当成灾难,这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一致。就是由于各民族在潜意识中都有对洪水的认知,所以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就有用了对洪水相似的理念。因此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景也有其相似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变异情况

34份菜用大豆品种的16个主要农艺性状考种结果及变异系数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16个主要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为底荚高度,达31.68%;其次为株高,达27.79%;再次为单株标准荚数,达22.03%;变异系数最小的为采收日数,达4.97%。底荚高度、株高、单株标准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及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说明以上性状可以通过品种改良和栽培措施而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每公斤标准荚数、鲜百粒重、小区鲜荚产量及单株荚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这些性状也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茎粗、标准荚长、出仁率、标准荚宽及采收日数的变异系数很小,表明通过品种改良和栽培措施获得改进的难度较大。34份菜用大豆种质资源各具特点,差距明显,类群不一。

2 34份菜用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变异情况 Table 2 Major agronomic traits and variations of 34 vegetable soybean

品种X1/cmX2/cmX3/个X4/个X5/cmX6/荚X7/荚X8/荚X9/cmX10/cmX11/粒X12/gX13/gX14/%X15/kgX16/d127 10 4926 836 616 49 6267 26 1321 42527 790 8449 6150 717 10992250 456 12 76 3148 4264 16 1721 40323 795 8843 2650 356 9898327 60 4485 92 57 813 47 9255 56 2971 4062399 1744 2951 166 8699428 10 51862 981510 2282 85 8391 47130 597 2744 5756 777 0899530 80 4376 92 512 219 912 9338 75 231 41736 177 149 6952 827 7390629 60 5586 73 310 521 613 4348 15 2481 37737 673 3849 6654 117 8391725 60 5465 12 99 814 611 1245 25 9221 4828 986 8353 1644 448 4796827 90 5135 92 87 614 410 4301 96 7661 56826 384 6542 7154 626 7291930 30 5146 62 511 423 213 3374 95 0991 37239 474 9243 455 96 55911035 70 5767 93 714 625 517 5440 35 0731 29545 366 649 8956 627 33921130 30 467 93 611 215 38 9368 15 1831 41725 863 0336 1346 935 52871242 40 5558 53 513 225 319 2408 24 6431 29945 575 2852 7461 468 161061328 90 4276 22 59 314 89 7330 15 9271 52826 483 7440 6849 876 179714580 5510 43 220 716 512 4304 95 1131 34734 781 8548 4257 537 761011529 40 446 22 67 916 111 3337 65 2681 34829 377 1639 7555 626 41921629 30 4876 53 17 818 211 7340 85 091 31131 880 5243 7858 136 40921743 10 528 13 516 915 712 4308 45 8171 35731 583 7347 45526 77911824 50 4375 72 9819 510 1306 85 6171 41231 598 0951 1756 447 46911929 80 5086 73 111 321 514 3379 15 3221 36838 373 5147 5356 66 63922016 70 4364 92 56 813 89 9322 25 1471 34826 985 838 6356 975 93942135 50 4066 93 411 917 414 9412 74 9421 19242 158 6638 2661 66 01992232 90 478 14 210 421 413 8421 45 1761 39339 256 842 1254 25 99862333 50 4497 82 59 520 314 9370 34 9791 40138 860 1746 655 17 208524240 4756 12 68 313 910 5297 25 2741 29428 491 9241 4861 216 06902532 70 4896 82 89 817 412 6386 75 1011 33934 366 9340 0853 446 16932643 10 5839 34 16 721 815 6389 35 7671 27640 465 8845 2451 217 18992722 80 464638 517 811347 75 0311 4193174 5341 8954 16 60902823 70 496 42 97 31411 3284 86 2861 39827 576 950 0849 127 379829220 4486 32 88 515 712 9318 35 4711 4132 884 545 6455 776 92933021 60 4145 32 21014 710 1332 34 7251 38127 480 7536 6857 375 83913124 30 487 63 59 221 214 7339 95 11 37840 680 4352 2458 168 299232310 5587 34 39 421 714 7300 25 9541 44838 675 4559 546 018 87953324 20 4786 13916 610 3320 95 3561 35328 490 7142 7358 687 009334510 4769 34 116 325 917 4379 65 551 36845 972 0759 1950 428 7588变异幅度16 7~51 00 406~0 5834 9~10 42 2~4 36 3~20 713 4~25 97 9~17 5245 2~440 34 643~6 7661 192~1 56823 0~45 956 8~103 736 13~59 5044 44~61 465 52~8 7585~106平均值30 70 4876 93 110 118 112 3336 15 4591 38233 479 045 8354 287 0093 6标准差8 530 0481 250 553 203 722 7149 200 5000 0726 5511 335 784 2450 864 65变异系数/%27 799 8618 1217 7431 6820 5522 0314 649 165 2119 6114 3412 617 8212 294 97

2.2 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结果可以看出:单株荚重与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相关系数分别达0.519 2、0.466 5、0.487 2,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选育优质高产的菜用大豆品种应将茎粗、有效分枝、单株粒数作为首选目标。鲜百粒重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主茎高呈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分别与主茎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标准荚长、标准荚宽呈显著负相关。以上表明了菜用大豆的各个性状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别是产量性状与生物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要选育高产菜用大豆品种,须注意各性状指标间的相互协调,特别是产量性状与生物性状间的协调。

4.1 TOFD由于是利用缺陷波的衍射原理和采用一发一收的至少两个探头进行检测,所以对于直管对弯头处焊缝,就不能采取TOFD技术。相控阵技术不受此结构的限制,可以单探头进行检测。

3 菜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系数 Table 3 Correlated coefficient of major agrinomic trait of vegetable soybean

品种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株高X11 0000茎粗X20 45241 0000主茎节数X30 89570 45351 0000有效分枝数数X40 53280 52670 67841 0000底荚高度X50 79230 29700 68070 34401 0000单株有效荚数X60 47280 44040 56960 59240 39881 0000单株标准荚数X70 57130 46210 63750 59880 48860 86831 0000每kg标准荚数X80 37170 09580 47640 43280 35040 70880 71991 0000标准荚长X9-0 13950 1219-0 2234-0 0337-0 3566-0 4188-0 4393-0 66531 0000标准荚宽X10-0 3189-0 0572-0 3492-0 2522-0 2605-0 3247-0 4635-0 53370 60561 0000单株粒数X110 56390 40620 63520 60760 50300 91550 96240 7545-0 4970-0 48001 0000鲜百粒重X12-0 3729-0 1129-0 5081-0 4791-0 3096-0 5320-0 6259-0 83030 49770 3730-0 63451 0000单株荚重X130 34950 51920 36410 46650 29820 54950 5166-0 11250 21140 11980 48720 07201 0000出仁率X140 0059-0 1514-0 0004-0 18890 11510 14980 24210 3670-0 5884-0 54910 27880 0007-0 28241 0000小区鲜荚产量X150 33870 51910 33440 38680 26590 47750 4720-0 17420 18870 14230 43910 11600 9427-0 26141 0000采收日数X160 18740 28380 0667-0 0049-0 0249-0 15310 0127-0 26820 2386-0 1372-0 05900 33530 14200 04840 23541 0000

注:相关系数临界值,a=0.05时,r=0.3388;a=0.01时,r=0.4357。

2.3 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收获时,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统计株高X1、茎粗X2、主茎节数X3、有效分枝数X4、底荚高度X5、单株有效荚数 X6、单株标准荚数X7、每kg标准荚数X8、标准荚长X9、标准荚宽X10、单株粒数X11、鲜百粒重X12、单株荚重X13、出仁率X14、小区鲜荚产量X15、采收日数X16等16个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4可以看出,λ 1=6.889 7,对总变异的贡献率达到43.060 8%,构成变异主要来源。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中,载荷值单株粒数最大,其次为单株标准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均为正值,此类性状均与总结荚数有关,故称第一主成分为荚数因子。另外,在此主成分中,鲜百粒重的负值最大,次之为标准荚长、标准荚宽,说明了单株有效荚数、单株标准荚数与鲜百粒重及标准荚长、标准荚宽呈负相关,这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因此,育种过程中应选择有效荚数相对适中的品种,协调各性状指标,提高标准荚产量。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企业财务会计只有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把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二者之间相互融合才能够更加明确企业的管理目的,财务会计只有充分的明白企业的管理需求,才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出财务信息的重要价值,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根据34份品种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于菜用品种的选育,希望荚数越多越好,荚越大越好,出仁率越高越好,株高越高、主茎节数越多越好,即第1、2、3和4主成分越高越好。按照λ 1λ 2λ 3λ 4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及品种各性状标准化基因型值,计算出34份种质资源的第一至第四主成分λ (i,1)λ (i,2)λ (i,3)λ(i,4)值(表5)。

严格控制检验环境。因为储存时间、外界环境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质量,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检验环境。如在设置检验空间时,需要将工作区域、检验区域严格区分,避免实施检验工作的操作区域受到室内工作区环境的不利影响;要将无菌室设置于实验室内,且遵循隐蔽性、便捷性的要求科学设计。

λ 3=1.509 3,对总变异的贡献率达9.433 3%,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中,载荷较高且符号为正的有采收日数、出仁率、鲜百粒重,说明采收日数越长,出仁率与鲜百粒重越高,故称第三主成分为出仁率因子。其中,采收日数载荷量最大,说明采收日数越长,出仁率、鲜百粒重越高,籽粒越饱满。载荷较高且符号为负的有标准荚宽、单株标准荚数、每千克标准荚数等,说明鲜荚越大,出仁率相应下降,有效产量下降。因此,育种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出仁率与单株标准荚数间的协调。

λ4=1.306 2,对总变异的贡献率达到8.163 7%,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中,株高最大,其次为主茎节数、底荚高度,均为负值,说明株高越高,主茎节数越多、底荚高度越高,由于此类性状与植株的株型有关,故称第四主成分为株型因子。但载荷较高且符号为正且较大的有小区产量、单株荚重、鲜百粒重等。因此,育种过程中应适当改进株型,以免影响育成品种的鲜荚产量与籽粒大小。

4 入选主成分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Table 4 Eigenvalue and eigenvecter of selected principal component

λ1λ2λ3λ4分量来源特征根值6 88973 33831 50931 3062贡献率/%43 060820 86449 43338 1637累计贡献率/%43 060863 925373 358681 5223主成分特征向量0 28530 11040 1896-0 4480株高X10 19680 28770 0998-0 0126茎粗X20 31200 07790 0587-0 3838主茎节数X30 27440 1469-0 1801-0 1370有效分枝数数X40 25070 02580 1624-0 3575底荚高度X50 33320 0136-0 14690 2953单株有效荚数X60 3553-0 0056-0 00450 2160单株标准荚数X70 2807-0 3141-0 16480 0136每kg标准荚数X8-0 17990 3871-0 0987-0 1538标准荚长X9-0 19270 2769-0 3625-0 0260标准荚宽X100 3591-0 0380-0 03020 2276单株粒数X11-0 25280 22660 35950 1674鲜百粒重X120 18410 4122-0 02750 3015单株荚重X130 0685-0 33740 45100 2823出仁率X140 16540 41930 04380 3086小区鲜荚产量X15-0 00900 19750 6048-0 0360采收日数X16主成分名称荚数因子荚大小因子出仁率因子株型因子

2.4 不同品种主成分值及综合评价

λ 2=3.338 3,对总变异的贡献率达20.864 4%,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中,载荷较高且符号为正且较大的有小区鲜荚产量、单株荚重、标准荚长、标准荚宽等,说明标准荚的长与宽,即标准荚的大小影响单株荚重和小区鲜荚产量,故称第二主成分为荚大小因子。在此主成分中,出仁率的负值最大,其次为每千克标准荚数,说明了荚的大小与出仁率、每kg标准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育种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大荚。

由供试品种的前4个主成分值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并获得聚类图(图1),并按照D2=3.84的聚类水平将34份菜用大豆品种分为7大类群(表6)。第一类群包括8个品种,此类品种植株中偏低,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及籽粒数少,但荚大籽粒大,单株产量中等。第二类群包括17个品种,此类遗传关系比较复杂,可分为4个亚类群:第一亚类包括6个品种,此亚类品种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及籽粒较多,但荚小,产量较高;第二亚类包括1个品种,此亚类品种植株中等,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及籽粒较多,但荚小籽粒小,产量低;第三亚类包括7个品种,此亚类品种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中等,籽粒较少,荚小籽粒大,产量低;第四亚类群包括3个品种,此亚类品种有植株矮小,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及籽粒少,籽粒大,出仁率高,产量低。第三类群包括1个品种,此类品种除了株高中等,分枝性较好外,其他性状表现的都较差。第四类群包括1个品种,此类品种株高适中,分枝性较强,出仁率高,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多,但荚小籽粒小,产量低。第五类群包括有4个品种,此类品种株高较高,分枝性强,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及籽粒多,产量高,但荚小。第六类群包括2个品种,此类品种株高较高,分枝性中等,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中等,单株籽粒少,荚小籽粒大,产量中上。第七类群包括1个品种,此类品种株高适中,分枝性强,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较多,荚大籽粒大,产量高。

Yi=0.430608λ (i,1)+0.208644λ (i,2)+0.094333λ (i,3)+0.081637λ(i,4)

(1)

5 34份菜用大豆品种的主成分得分 Table 5 Scor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of 34 vegetable soybeans

序号品种各主成分得分λ(i,1)λ(i,2)λ(i,3)λ(i,4)综合得分排序1毛豆3号-2 23002 18970 4553-0 0410-0 4638202毛豆389-3 74941 32960 6191-0 3475-1 3071303毛豆75-4 01951 52531 1390-0 5913-1 3534314浙鲜豆3号-2 26391 38721 29470 3598-0 5339225浙鲜豆4号0 36320 0543-0 69630 62820 1533156浙鲜豆5号1 62890 6673-0 58111 01280 868587浙鲜豆10号-2 00653 7962-0 59820 5029-0 0873168浙88005⁃7-3 01811 5842-1 1234-0 5275-1 1181279浙28181 1080-1 3218-0 25130 70530 23521310闽豆17114 9974-0 5494-0 16910 66132 0753311闽豆1号-0 8051-1 6499-2 4135-2 9720-1 16122912青酥6号5 36580 27062 82011 38402 7460113H0427⁃82-2 99690 2347-0 5852-1 1940-1 39423214衢鲜3号3 17111 54153 2903-3 14851 7405415浙5602-1 4478-1 71500 0764-0 1133-0 98332616浙5702⁃31-0 2726-1 43780 49320 4603-0 33331817浙H03460 95451 14650 4253-2 35210 4983918沪选25⁃19-1 68620 64300 03161 6955-0 45051919高雄5号1 4496-0 7692-0 29570 66630 49021020绿领1号-3 2448-2 17720 54740 7411-1 73943321云豆9号2 1863-3 84271 5698-0 42870 25281222矮脚白毛2 4938-1 9873-2 4907-0 95610 34621123太湖春早1 5171-1 5152-1 68560 47100 21661424Y2007⁃1-2 1754-1 80881 33940 4627-1 15002825K丰72⁃20 3678-1 8666-0 2982-0 6818-0 31491726泉茶豆1号3 58320 85550 1794-0 95921 6601627茶豆-1 0672-1 2986-1 07480 4047-0 79882528浙农6号-1 97431 9454-0 1738-0 0698-0 46632129浙98015-1 3506-0 3362-0 01890 8684-0 58262330苏13⁃8-2 6636-2 99850 22520 1383-1 74013431辽06M191 73710 4177-0 09592 02950 9918732K丰77⁃22 09094 2175-1 53710 86401 7058533K丰77⁃1-1 5289-0 65590 87180 6273-0 66182434闽豆6号5 48592 1237-1 2893-0 30072 65922

2.5 遗传距离测定与聚类分析

根据各个种质资源的前4个主成分值与其对应特征根值的贡献率建立的线性方程,如式(1),通过式(1)可计算出34个菜用大豆品种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并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17],结果如表5。由表5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排在前6位(大于1)的品种为青酥6号、闽豆6号、闽豆1711、衢鲜3号、K丰77-2、泉茶豆1号,这些品种多表现为植株较高、分枝性较强、单株有效荚数、标准荚数较多、产量较高;综合得分排在后8位(小于-1)的品种为苏13-8、绿领1号、H0427-82、毛豆75、毛豆389、闽豆1号、Y2007-1、浙88005-7,这些品种一致表现为植株偏矮、主茎偏细、分枝性较差、荚较宽长,以及有效荚数、标准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少、产量低等特点。

图1 34份菜用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Fig.1 Dendrogram on major agrinomic trait of 34 vegetable soybeans

6 34份菜用大豆的类群组成 Table 6 Groups component of 34 vegetable soybeans

类群数目 编号 品种Ⅰ81、28、4、2、3、8、13、7毛豆3号、浙农6号、浙鲜豆3号、毛豆389、毛豆75、浙88005⁃7、H0427⁃82、浙鲜豆10号Ⅱ175、9、19、23、6、31、22、15、27、16、25、18、29、33、20、30、24浙鲜豆4号、浙2818、高雄5号、太湖春早、浙鲜豆5号、辽06M19、矮脚白毛、浙5602、茶豆、浙5702⁃31、K丰72⁃2、沪选25⁃19、浙98015、K丰77⁃1、绿领1号、苏13⁃8、Y2007⁃1Ⅲ111闽豆1号Ⅳ121云豆9号Ⅴ410、26、34、12闽豆1711、泉茶豆1号、闽豆6号、青酥6号Ⅵ214、17衢鲜3号、浙H0346Ⅶ132K丰77⁃2

3 讨论与结论

(1)本试验研究的16个主要农艺性状中,底荚高度、株高、单株标准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等变异系数较大。因此,在菜用大豆品种选育中,采用本研究的34份菜用大豆育种材料作亲本的,应首先考虑选择以上这些性状。

三组被试的自尊水平差异不显著,是本研究采用的整群随机分组方式造成的。 本研究的被试同为医学影像专业,在入学时他们被随机分到10个班级中,在确定被试接受何种实验处理时,研究者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将这10个班级分配到三个实验处理小组,这种整群随机分组的方式确保了被试相关特性在三个小组中的均匀分布。

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荚重与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选育菜用大豆时,应将茎粗、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作为主要选择目标;同时,由于各农艺性状间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如随着株高增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增加,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也增加,但商品性降低。因此,选育高产菜用大豆时,不能一味追求植株高度、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还应综合考虑鲜百粒重、出仁率较大的品种。

(2)主成分分析是指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的信息前提下,用较少且彼此独立不相关的指标代替原有较多且彼此相关的指标,从而简化多指标分析[18、20],提供了数量性状的综合信息,可以对亲本品种做出评价,根据标准要求做主成分筛选[21]。很多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法是对作物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有效方法[22]。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将34份菜用大豆品种的16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即为荚数因子、荚大小因子、出仁率因子、株型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1.522 3%,这些因子综合反映了菜用大豆的绝大部分遗传信息,为品种选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知道的地方,更好的把握如何开展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把握教材教法,其实备课这个环节中,备学生是极其重要的,学生的想法往往暗藏着他们已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能更好的把握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更好的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教学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程教育教学效率。

高产菜用大豆品种理想性状应是株高适中、主茎节数多、有效分枝数多、鲜百粒重高、出仁率高且单株粒数多(多粒荚多)及标准荚数指标适宜的单株荚产量高的品种。从主成分分析看,在第1、2主成分上,主要包含有直接影响产量的产量构成性状;在第 3 主成分和第 4主成分上,主要包含间接影响产量的品种株型与籽粒饱满度。因此,选育高产特别是优质高产出口型品种时,应着重对第 1、2主成分选择的基础上,综合均衡第3、4主成分的主要性状。

根据前4个主成分值与其对应特征根值的贡献率建立方程,计算出34份种质资源的综合得分。从综合得分可以看出,综合得分前几位的与综合得分后几位的在诸多性状表现上存在明显的相反性差异,如植株高度、分枝性、有效荚数、标准荚数、产量等性状。恰好说明了选育优质高产菜用大豆新品种时应着重考虑植株高度、分枝性、有效荚数、标准荚数等性状。因此,34份菜用大豆品种中的青酥6号、闽豆6号、闽豆1711、衢鲜3号、K77-2、泉茶豆1号可作为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过程中主要亲本。

(3)利用多元分析法测定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对遗传差异加以数量化、具体化,并将遗传距离大小和品种综合性状优劣综合考虑,可提高亲本选择预见性,减少组合配制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从遗传距离较大的两类群中选配亲本,有利于发挥远缘杂交优势,有利于培育出优良后代[21,23]。由34份菜用大豆品种的前4个主成分值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34份品种所属类群广泛,可分为7大类群,各类群间既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相似。其中,第七类群品种的综合性状最为优异均衡,可作为菜用大豆选育参照目标;第二、三类群的综合性状表现出明显差异,存在着明显的性状互补,可为菜用大豆选育提供重要亲本选择。

参考文献:

[1]徐传富,杨栋承,王树林,等. 菜用大豆鲜粒荚性状的主成分评价[J ].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4):30-32.

[2]王学军,郝德荣,顾国华,等. 鲜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3(24):61-64.

[3]胡润芳,张玉梅,黄旭曼,等. 福建省菜用大豆新品种2015年区域试验[J ].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 1):90-94.

[4]胡润芳,张玉梅,王志纯,等. 菜用大豆新品种‘闽豆 5 号’的选育及高产稳产特性[J ].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8):741-744.

[5]张玉革,胡绪彬.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大豆品种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研究[J]. 大豆科学,2004,23(3):178-183.

[6]李向华,常汝镇. 中国春大豆品种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J]. 作物学报,1998,24(3):325-332.

[7]石惠,许海涛. 大豆主要农艺性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29-31.

[8]周述明,谢林,林文君. 四川大豆地方品种资源初步研究Ⅲ.遗传距离测定及聚类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1):37-41.

[9]郭平伸,张金栋,甘为牛,等. 距离分析方法与杂种优势[J]. 遗传学报,1989,16(2):97-104.

[10]刘垂轩. 作物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M]. 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232-257.

[11]李加纳. 数量遗传学概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10-236.

[12]李清华,黄金堂,陈海玲,等. 27份花生种质资源的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4):519-54.

[13]张逸鸣,李英慧,郑桂萍,等. 吉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特点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4):456-463.

[14]胡兴雨,陆平,贺建波,等. 黍稷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4):492-496.

[15]王俊娥,王赞,王运琦,等. 山羊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2):201-205.

[16]宋江峰,刘春泉,姜晓青,等.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菜用大豆品质综合评价[J]. 食品科学,2015,36(13):12-17.

[17]殷冬梅,张幸果,王允,等.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4):507-512,518.

[18]钟金仙,罗英,曾仁杰,等. 黄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 (16):46-52.

[19]刘来福. 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及其测定[J]. 遗传学报,1979,6(3):349-355.

[20]唐启义,冯光明. 实用统计分析及DPS其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1]李光威,兰素缺. 花生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1):41-45.

[22]谭远德,鲁成,向仲怀. 品种综合评价的数学方法[J]. 生物数学学报,2000,15(4):457-466.

[23]汤丰收,李蝴蝶. 花生35个品种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J]. 河南农业科学,1992,15(4):5-8.

李清华
《福建农业学报》 2018年第02期
《福建农业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