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二点螟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更新时间:2016-07-05

甘蔗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和重要的低碳经济作物,占我国食糖总产92%[1]。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保障国内食糖安全,满足人们对食糖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甘蔗作为无性繁殖作物,长期连作种植,导致甘蔗螟害的为害不断积累加重,虫口密度逐年增高,枯心率和螟害株率急剧上升,产量和糖分损失逐年加重,给甘蔗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又称栗灰螟,作为甘蔗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其分布广泛,我国所有甘蔗的种植区均有该害虫发生的报道[2-4]。同时,除我国外,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菲律宾也均有发生[5]。在甘蔗苗期,二点螟的初孵幼虫(蚁螟)常聚集在叶鞘内侧,2龄幼虫开始分散蛀入蔗苗,造成“枯心苗”,严重的可导致缺苗断垄[6]。在甘蔗伸长期,幼虫主要在蔗茎节间危害,严重危害可造成蔗茎梢部坏死,严重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糖分累积[7]

由图11知机械的共振频带在500 Hz以上,因此对其进行500~1 400 Hz的带通滤波并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希尔伯特变换并取其包络得如图12所示波形,对其进行谱分析,最后进行相应的滤波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细化得到如图13所示结果。

前人关于二点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征、田间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等方面[8-10],二点螟触角感器的研究未见报道。昆虫触角是其感受外界环境的重要感觉器官,触角感器在寄主定位、产卵、交配等行为调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1]。触角感器的研究是昆虫触觉、嗅觉行为调控的有益补充。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二点螟成虫触角的形态和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以探明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二点螟化学通讯机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二点螟卵采自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2017年4月1日起于人工气候箱内保存,温度(28±1)℃,光周期为16 h光照/8 h黑暗,相对湿度90%左右。初孵幼虫在相同条件下喂食新鲜甘蔗至成虫待用。选取羽化后2 d,未交配的雌、雄成虫各5只,作为本试验的观察样本。

1.2 样品处理及制备

因为她的妹妹订婚了,怕是她一旦的结了婚,忽然会剩下她一个人来,使她难过。因为她的家里并没有多少人,只有她的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祖父,再就是一个也是寡妇的伯母,带一个女儿。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二点螟触角的外观形态没有性别差异,均为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三部分组成。触角长度在个体间略有差异,雄虫触角长(5.14±0.09)mm,雌虫长(4.41±0.12)mm,雄虫触角长于雌虫触角。鞭节由49~50(49.40±0.52)个亚节组成(图1)。

1.3 数据处理

触角感器是鳞翅目昆虫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功能。不同类型的感器所行使的功能各不相同[13]。毛形感器是研究较多的昆虫触角感器之一。毛形感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嗅觉感器[13]。根据长度,可以将毛形感器划分为长、短毛形感器。雌雄二点螟成虫触角的毛形感器为1种,其基部无臼状窝,且表面有螺纹。这种形态与已之前报道的大豆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等的触角的毛形感器形态相似[16-17]。然而,研究人员在与二点螟同属的二化螟触角中发现了短毛形感器,并推测毛型感器可以在求偶过程中感受性信息素[15]。此外,本研究发现二点螟成虫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蛾多于雌蛾。这一现象在二点委叶蛾等鳞翅目昆虫中也有发现[18-19]。因此,我们推断二点螟毛形感器可能也是一种识别性信息素的感器。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点螟触角整体形态

取干燥后的雌、雄虫触角各10根,用双面导电胶粘于样品台上(每只成虫的两个触角,1个正面,1个反面),用EIKO-IB-5型离子溅射仪喷金镀膜,然后置于ZEOL-ZSM-6380(日本,电子公司)型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加速电压为10kV或20kV。采用Schneider[11]和Zacharuk[12]中描述的感器分类系统进行分类和命名。

图1 二点螟成虫触角整体形态 Fig.1 Morphology of antennae of adult C. infuscatellus 注:A为雌虫,B为雄虫。

2.2 触角感器的形态和分布

二点螟触角感器在种类和分布上,雌雄两性间没有明显差异,且主要集中分布于触角的背面和外侧面。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了5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idea,tr.)、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ch.)、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co.)、耳形感器(sensilla auricilla,au.)、Böhm氏鬃毛(Böhm bristles,B.b)。其中除耳形感器外,雌雄虫触角感器在形态学上没有明显差异(图2)。

在体式解剖镜下,切下二点螟头部,用毛刷清理触角表面附着物。将清洁后的头部置于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pH=7.2)中,4℃固定过夜。然后依次用50%、60%、70%、80%、90%乙醇脱水各20 min,再用100%乙醇脱水2次,每次10 min,最后在烘箱中干燥12 h备用。

2.2.1 毛形感器 毛形感器是二点螟触角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感器(图2-A~B),主要生长在触角的鞭节上,梗节和柄节上数量较少。这类感器细长,表面具有螺旋形的环状纹(图2-C~D),顶端渐细。雄虫和雌虫的总数量分别为(6007.0±84.5)和(5351.3±47.5)个。

2.2.2 刺形感器 刺形感器粗壮,分布在触角鞭节上,着生于表皮特化的臼窝内。其形如钢刺,垂直或近垂直于触角表面(图2-E~F),表面光滑,由基部向端部逐渐变细,雄虫和雌虫的总数量分别为(198.2±7.6)和(196.1±5.8)个。

2.2.3 腔锥形感器 腔锥形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鞭节各亚节的中部,是触角表皮向下凹陷而形成的一个浅圆腔,圆腔中央着生一直立的栓状突起,呈指状聚拢,圆腔周围具有8~13花瓣状的缘栓,有的互相交叉在一起,端部尖锐其形状类似菊花(图2-G~H)。雌性平均每节(11.3±3.3)个,雄性平均每节(6.9±2.8)个。

2.2.4 耳形感器 耳形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均有较多分布,主要分布于触角鞭节各亚节上。它的外形类似禾本科作物卷心状,有耳状凹槽。根据顶端尖锐或者钝圆的特征,可以分为I型和II型,雌虫触角只发现顶端尖锐的I型(图2-I),而在雄蛾触角上则发现两种,II型顶部钝,呈猫耳形(图2-J)。雌性平均每节(1.6±0.4)个,雄性平均每节(1.9±0.4)个。

2.2.5 Böhm氏鬃毛 Böhm氏鬃毛常成簇分布于柄节和基节基部,外形如长直毛形感器,但是较刺形感器短而尖,且表面光滑无孔,不具基窝,鬃毛长度为(17.2±2.1)μm,在雌雄触角都有分布(图2-K~L)。

图2 二点螟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形态特征 Fig.2 Type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tennal sensilla of adult C. infuscatellus 注:A为雌成虫触角的毛形感器;B为雄成虫触角的毛形感器;C为雌成虫触角毛形感器放大图,具横纹;D为雄成虫触角毛形感器放大图;具横纹,E为为雌成虫触角的刺形感器;F为雄成虫触角的刺形感器;G为雌成虫触角的腔锥形感器;H为雄成虫触角的腔锥形感器;I为雌成虫触角的耳形感器;J为雄成虫触角的耳形感器;K为雌成虫触角的Böhm氏鬃毛;L为雄成虫触角的Böhm氏鬃毛。

3 讨论与结论

此外,中国水利工程协会还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水建管〔2011〕433号)、中国水利工程协会《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暂行办法》(中水协〔2009〕39号)等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全国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

不同感器的数量采用Wang报道过的方法进行测量[12],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显著性分析用SPSS 20.0软件计算。

耳型感器因为其外形类似禾本科植物的卷心叶状,所以称为耳型。研究发现,鳞翅目昆虫的耳形感器形态差异较大[23],二点螟雄虫触角耳形感器的形态差异较大,因此分为耳型Ⅰ,耳型Ⅱ。此类感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化学感器,与感受植物气味有关。本试验观察到该类感器表面有凹槽,但是并未观察到表面的孔洞。同时,也有报道认为该类感器也是机械感器,具有接受声波的功能[24]。因此,我们认为二点螟成虫触角上的耳型感器应该是一类机械感器。

昆虫的感器形态、结构和分布是探索昆虫感觉机制的基础[13]。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发现二点螟成虫触角上有5种不同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除耳形感器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在类型、数量和分布上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研究发现,与二点螟同属的二化螟成虫的触角中有6种感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14],而在幼虫中只发现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感器,且茭白种群和水稻种群的二化螟幼虫的触角感器在形态和数量上也不同[15]。触角感器在不同昆虫和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可能与昆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相关。

腔锥形感器根据中心腔缘周围有无缘毛可以将其分为2种类型,在鳞翅目昆虫中由于这类感器具有感觉神经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二点螟成虫触角上的腔锥形感器着生于触角鞭节,基部有臼窝,边缘有缘毛。Shanbhag等[20]认为腔锥形感器周围的缘毛具有保护内部中央感觉锥不受外部物理损伤的作用。研究发现,家蚕Bombyx mori的腔锥形感器可以识别寄主植物气味以及选择产卵区域的功能[21]。同时研究发现该类感器还具有感受外界环境中的CO2、温度和湿度的功能[22]。二点螟成虫触角上的腔锥形感器在寄主定位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刺形感器在鳞翅目昆虫的触角上比较常见[14,25-26],刺形感器一般分为2种,第一种表面无孔,基部的关节窝不能自由活动;另一种感器的末端通常有1孔,且表面常常有纵沟。二点螟成虫触角的刺形感器为第1种,端部不具孔,这类感器通常被认为是机械型感器。与刺形感器类似,二点螟成虫触角上柄节和基节的Böhm氏鬃毛也常被认为是一种机械性感器,Schneider[11]认为Böhm氏鬃毛具有感受重力的功能,在触角受到外界机械刺激时,可以调节触角的运动的速度和角度。

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类型十分丰富,一般认为蛾类触角感器至少在5种以上。此外,二点螟作为鳞翅目昆虫中的蛀干害虫,其幼虫钻蛀危害寄主植物,在幼虫期防治害虫难度较大。因此,其成虫期的害虫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其成虫触角感器在寄主定位、交配、产卵等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今后可综合利用透射电镜、触角电位技术、单细胞触角电位技术等对该昆虫触角感器的内部结构及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对该害虫的行为进行调控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对于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模型的构建,应遵循概念化、明确、形式化和共享四个方面,基于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的特点,对其本体构建流程包括:基于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的分类获取数据、确定本体的目的和领域、检验本体可否重用、分析数据并提取概念特征及其关系、建立初始本体、本体的验证分析、建立本体模型[11]。

参考文献:

[1]李明,田洪春,黄智刚.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糖料,2017,39(1):67-70.

[2]田先娇.云南甘蔗螟害的发生与防治[J]. 福建农业,2015,66(8):145-147.

[3]任大方. 国外甘蔗二点螟的研究[J].甘蔗糖业,1979,6(12):45-52.

[4]熊国如,李增平,冯翠莲,等.海南蔗区甘蔗害虫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2):2243-2249.

[5]蓝艳华.印度主要螟虫的危害及其防治[J].广西糖业,2016,87(2):45-45.

[6]黄诚华,王伯辉.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简明识别手册 甘蔗分册[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3.

[7]林兆里.甘蔗品种生长中后期对螟虫抗性综合评价[J].中国糖料,2016,38(3):10-13.

[8]谭裕模,卓宁,黎焕光,等.崇左蔗区螟虫为害造成产量和糖分损失及生防效果[J].甘蔗糖业,2011,(4):18-25.

[9]潘雪红,黄诚华,黄冬发,等.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的防治效果试验[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2)):26-28.

[10]胡玉伟,管楚雄,林明江,等.甘蔗二点螟性信息素地理变异假说[J].甘蔗糖业,2013,(3):15-18.

[11]SCHNEIDER D.Insect antennae[J].Annal Review of Entomology,1964,9(1):103-122.

[12]WANG R,ZHANG L,XU L L et al..Sensilla on the antennae and ovipositor of the sea buckthorn carpenter Moth,Holcocerus hippophaecolus Hua et al (Lepidoptera:Cossidae)[J].Neotropical Entomology,2015,44(1):68-76.

[13]唐宇翀.鳞翅目昆虫触角感器的种类与功能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6,10(12):196-198.

[14]余海忠. 二化螟触角感受器类型及其GOBP2基因保守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5]钟海英,张珏锋,李芳,等.二化螟水稻、茭白种群幼虫口器和触角及其感器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水稻科学,2017,31(2):195-206.

[16]宫田睿,李新岗,杨立军,等.桃小食心虫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120-124.

[17]杨啸,赵奎军,王克勤,等.大豆食心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5):1321-1326.

[18]田彩红,王瑛,封洪强,等.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J].植物保护,2015,41(1):63-67.

[19]HANSSON B S.Olfaction in Lepidoptera[J].Experientia,1995,51(11):1003-1027.

[20]SHANBHAG S R,SINGH K,SINGH R N.Fine structure and primary sensor projections of sensilla located in the sacculus of the antenna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J].Cell & Tissue Research,1995,282(2):237-249.

[21]POPHOF B.Olfactory response recorded from sensilla coeloconica of the silkmoth Bombyx mori[J].Physiological Entomology,1997,22(3):239-248.

[22]CARLE T,TOH Y,YAMAWAKI Y,et al.The antennal sensilla of the praying mantis Tenodera aridifolia:a new flagellar partition based on the antennal macro-,micro-and ultrastructures[J].Arthropod Structure & Development,2014,43(2):103-116.

[23]邢万静,乔惠丽,刘克成,等.家蚕成虫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1):5197-5199.

[24]邓顺,舒金平,董双林,等.笋秀夜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林业科学,2010,46(12):101-105.

[25]ALTNER L.1977.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ntennal chemo-,hygro-,and thermo-receptive sensilla in Periplaneta ameicrana[J].Cell Tissue Research,176(3):389-405.

[26]YANG S,LIU H,ZHANG J T,et al.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of the Antennal Sensilla of Monema flavescens Walker (Lepidoptera:Limacodidae) [J].Neotropical Entomology,2017,46(2):175-181.

王锦达,王伟重,高三基,王荣
《福建农业学报》 2018年第02期
《福建农业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