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

更新时间:2016-07-05

 

巴赫金(Бахтин 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1895—1975)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也是苏联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巴赫金所生活的俄国处于一个特殊的年代——资本主义兴起、新思潮涌入,加之巴赫金个人命途多舛,便激发了他对平等、对话和自由的期盼。巴赫金的思想丰富多样,涵盖了语言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别具特色。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理念,倡导新型的创作方式,这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文学创作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复调”原本是音乐中的术语,20世纪20年代末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第一次将这一术语引入欧洲文学领域,强调小说作品中的“复调”结构,从而更加形象地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虽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阐释过程中提出的,但是该理论的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大特征同样可以延伸到对戏剧等其他文学形式的创作理论中。本文主要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进行阐释,试图将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移植到戏剧中,从新的角度对戏剧创作手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概况

我国对巴赫金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夏仲翼发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1],并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和评论界对它的阐述》,第一次将巴赫金的理论引入中国。随后,钱中文、宋大图等学者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研究日益深入,也发表相关文章予以阐释,但都只是片面地对该理论进行研究,不具有系统性。直到21世纪,我国文学界对该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尤其自2010年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变革主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成立之后,我国学者进一步对巴赫金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就包括复调小说理论,主要研究学者有凌建侯、周启超等。此外,《巴赫金全集》中文版出版也使我国学者对巴赫金的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该著作分为六卷:第一卷是关于哲学美学;第二卷主要内容有: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第三卷主要内容有:长篇小说话语、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史诗与小说;第四卷的内容有:言语体裁问题、文本问题、人文科学方法论;第五卷内容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访谈录;第六卷内容有: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其中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在第五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文中进行了详细阐释。总体来说,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在我国仍处于引进状态,我国学者逐步对该理论进行阐释,并且试图运用该理论对陀氏作品以及其他西方作品进行深刻分析,从而进一步拓展该理论以及相关作品的研究视野。在我国,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阐释;另一方面是从具体的作品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进行延伸。

翌日,小虫陪姑妈把款交了,玉敏将那款钻戒小心翼翼地包好。花奴开玩笑说,玉敏这回真的做了个大单,提成厚厚的。玉敏说这次是特价,没有提成哦。一店美女叹息,说喝不上酒了。玉敏将钻戒盒放进一个漂亮的手提袋里,回家让小虫送给姑妈。小虫送去时,姑妈在搓麻将,一边抓牌一边对小虫说,你直接给你姑父送去吧,不然他要把我吃了。

首先,许多学者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凌建侯对巴赫金理论的复调小说理论与杂语进行区分和比较,指出复调小说理论主要分析特定体裁的创作规律,杂语理论则主要阐明小说语言的修辞规律,两者存在交叉之处,但是在实质上是有差异的[2]。高少月在阐释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对其中的对话做了详细介绍,并对相关的未完成性、平等性和对话性等特征进行评述[3]。孙秀丽对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平等对立关系进行研究,并强调杂语性在该理论中的重要性[4]。王洪章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阐释学含义进行研究,深刻分析了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5]。周启超对巴赫金的复调、话语理论进行研究,还对巴赫金理论学说的语境进行考量,将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民间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阐释,从全面整体的角度把握巴赫金的相关理论[6]。杨坚结合巴赫金的外位性思想对该理论进行研究[7]。张丽将巴赫金复调理论结合小说中的叙事理论,对其中的主人公以及叙事者进行对比研究[8]

其次,许多学者以复调小说理论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彭克巽[9]等从美学角度对巴赫金的创作手法进行研究。龙玉霞[10]、刘会[11]等还从美学的角度探究复调小说理论中的审美建构,从而体现该理论区别于传统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复调”艺术的创新思维。凌建侯[12]、张树海[13]、缑广飞[14]等学者将复调理论与哲学思想相联系,从哲学的高度使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进一步升华。段建军[15]等从人学的角度分析复调小说理论的哲学内涵。黄世权[16]将复调理论与现象学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对巴赫金相关理论构建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进一步强调了理论中的对话交际。

[2]凌建侯.“复调”与“杂语”——巴赫金对话理论研究[J].欧美文学论丛,2003(6):66-81.

综上所述,我国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是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到相关理论的介绍。但是,至今仍停留在对该理论的理解和阐释阶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理论的研究未能深入。在结合具体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部分阐释的是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问题、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问题,以及作品结构的整体构建问题,研究体系较为零乱,没有系统地从整个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因此,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深化,还应当尝试拓展到其他领域,体现出该理论的普遍适用性,这样才能够全面系统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系统地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探究该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意义。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

首先,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提出离不开独有的哲学思想。巴赫金的哲学思想在著作《论行为哲学》中有所体现。其中设立了“他人与我”的对立关系,指出“他人”与“我”都能够分别在自己不同并且独立的区域体验人生,形成各自的世界观,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这种接触主要指对话。因为“我”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认清自我,只有借助“他人”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自我价值。巴赫金还将人在世界上的存在看作是“存在的事件”,并且强调“只有人是完全永恒地存在着、生成着、完善着的”[17]。这些思想为复调理论的提出提供了一定的哲学基础。

“复调”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oliphonia”,俄语中的表达为“полифония”,其原义是“多种声音”的意思,相当于俄语的固有词语многоголосие。“复调”是18世纪之前欧洲的一种音乐术语,“复调音乐”指的是具有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的多声部音乐,并且所有的声部都是按照自己的声部进行,它们之间既独立又相关。独立是因为各自的声部都有自己的音调,而相关则是因为这些声部之间是相互依托、缺一不可的。在这一基础上,借助其他的因素将这些声部结合起来便形成了具有艺术效果的多层次整体。巴赫金借此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并发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问题》(1929)中,该著作于1963年改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具有独特性,此外还强调在陀氏的作品中可以“分裂成一系列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矛盾的哲学观点,并且作品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容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是复调的首创者”[18]3。可见,在巴赫金看来,陀氏作品中不存在单独作者的声音,而像音乐一样存在多种声音(作者的声音和人物的声音),它们彼此之间进行着对话,虽然纷繁复杂但进展过程非常和谐,能够一起构造出伟大作品的和谐主题。所以,复调小说理论主要是通过众多的声音形式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并且不同声音相结合之后形成一个具有崭新思想的立体式、多层次的整体结构,能够更进一步体现作品的主题。

复调小说理论的核心是平等和对话,这也能够明确体现出巴赫金的主导思想。复调小说理论中的“平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者与主人公角色之间的平等;二是主人公之间的平等;三是作品中多重声音共同叙事的平等。首先,对于作者与主人公角色之间具有平等关系而言,作品中作者不再像大多数作品一样高出作品中的角色设定,并完全受到作者的支配和控制,而是与作品主人公之间具有平行关系,不再受到作者的约束,他们同作者一样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作者被赋予了两个角色,既是“对话”的组织者,又同主人公一样是“对话”的参加者。主人公的角色独立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和行为来完成设定,并且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行为对作者的思想做出回应。其次,主人公之间的平等主要强调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相互独立且不可分割的。作品中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多重声音的平等主要指的是作品中受“复调”的影响会出现多层次的声音,这些声音既包括外在的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内在的心理对白,还包括叙事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声音,这些多重声音平行独立且互不相交,但实质上存在密切的联系。此外,多重声音相结合能够构建一个立体的叙事空间,增强叙事情节的冲突,体现一定的思想意识。

复调理论中的“对话”主要指的是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主人公内心的对话。小说的主人公为了表达各自的思想意识,必须通过对话来实现对自我的设定。此外,他人之间的对话也能够从侧面来实现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设定。因此,在小说的对话中既能够体现出主人公作为独立个体的思想意识,还能够突出个体的人物形象。其体现形式主要有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其中,大型对话主要指的是叙事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而微型对话则主要指的是主人公的内心对话,着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纷争,以体现矛盾冲突。而在“复调”创作形式的背景下,所有的对话都是齐头并进的,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个体思想意识,不受作者的统一支配。所以,平等与对话这两个特征对于复调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这在复调创作手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以众多的声音为手段,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才能够构建相应的复调社会,达到相应的理论效果。

在上述描述中,制造能力以制造活动为载体,体现了制造活动对制造资源,例如生产设备、原材料、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等运行的能力水平。因此,根据不同生产任务、生产类型、生产工艺的需要,制造能力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针对制造活动的制造能力,如生产能力、库存能力、加工能力、装配能力等。

总之,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的理论创作中,作品伴随着多层次的各种声音陆续展开,有主人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争辩与反驳,更有主人公之间的和谐共鸣。对于复调理论来讲,作品主人公的形象设定独立于作者的意识,两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作者不再控制支配主人公的思想和意志,主人公在作品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作者进行回应或者反驳,与作者产生对话,从而表达独立的“自我意识”。在复调理论中,作品在不同层面用不同声音并列进行表达,只有作品中一切平行层面的多重声音共同上升到一个制高点,并创建出更加立体的空间之后,才能够构建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框架结构,这便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内涵之所在。

(二)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特征

多层次、多线索同时进行能够增进现实感。传统戏剧创作过程中,以主要矛盾为主、次要矛盾为辅进行叙事,叙事线索也主要突出一条线索。而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倡导的是多条线索同时并重,在叙事过程中没有突出某一线索的主次,而是将所有的线索放在同一平面展开。此外,这些线索的进展是平行且不相交的,它们在叙事过程中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推动矛盾冲突。契诃夫在他的戏剧创作中就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方式,《海鸥》中便通过多层次、多线索的写作方式来体现,尤其是阿尔卡基娜、妮娜、特里果林、玛莎、特里波列夫之间的爱情线索层层交织,相互缠绕,并且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契诃夫在创作中强调了多层次线索的平行进展,《海鸥》采用了爱情线索没有结果还能够体现线索平行进展且没有产生任何交点的写作方式。

又如一些地名的翻译也出现了两种或多种表达。广州有Guangzhou和Canton两种表达。而潮州的翻译有Teochew(方言发音)和Chaozhou等。

复调小说理论中的未完成性是判断作品是否具有复调结构的重要特征。作品中的“未完成性”既包含显性的未完成性,又包含隐性的未完成性。其中,显性的未完成性是指主人公之间对话的未完成性,在许多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出现在不断交锋和延续的过程中,具有开放性。隐性的未完成性指的是作品中主人公的结局看似完结但没有完结。巴赫金在他的理论中反对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定性。这也是人存在的特性,因为只要生命继续,生活才将继续进行,一段路程的终点将会是另一段人生路程的起点。可见,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人是自由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对自己的裁判权。这里也不排除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其命运具有自主性是可以改变的,并不被作者所决定,永远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总而言之,巴赫金复调理论所体现的以上三个特点具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在同一个平等的层面才能够实现个体之间平等的交流,对话才能够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体现个体的独立性。而个体的独立必然注定相应“人性”的独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永远不被局限。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独特性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之所以在我国较为热门,是因为他的理论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理念,倡导多重声音同时进行的对话性创作理念,并强调开放式的结局能够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体意识。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阐释其独特之处。

(一)对话多声部的创作模式

复调小说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独白小说体系,提倡与单一、封闭的艺术体系相对应的多声部、开放的小说创作手法。在传统的小说创作中不乏经典作品,而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型模式,这样的模式更加富有人性化。在传统的独白小说中,首先是作者独立于所有作品中的主人公之上,主人公在作品中的性格、行为以及思想都属于作者思想的一部分,都不会脱离作者对叙事情节发展的控制。而巴赫金所推崇的复调小说则打破了传统叙事过程中作者凌驾于小说主人公之上进行叙事的方式,将作者融入小说中,与主人公一起参与叙事,并且多种声音同时进行,各自体现不同的思想,进而推进叙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大型对话”中,巴赫金强调的是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平等对话,作品的作者从创作者的身份转换为参与者的身份,只有作者与主人公共同的参与,同时强调对话,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推进矛盾冲突的发展。

[6]周启超.“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10.

(二)主人公主体独立意识的展现

巴赫金主张的主人公独立意识的展现是在作者与主人公平等参与对话的前提下的进一步延伸。因为只有当主人公的行为思想不完全受到作者的控制时,才有可能产生独立的思想意识。在复调小说理论中,主人公首先是独立于作者的个体,他们能够与作者产生平等的对话,使主人公成为作品中对话的主体,也是思考的主体。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是个体之间相互的思想交流,对话的存在是思想冲突产生的前提。而复调理论中的“多声部”强调了不同的独立个体发出的多种具有各自思想的声音,这也能够强调个体的多样性,以及主人公的独立意识。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古建筑文化认知现状, 2018年1月11日至1月15日,在太原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回收问卷598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412人,女生186人;共产党员36人,共青团员551人,民主党派1人,群众10人;本科生545人,研究生53人;学生生源华北地区398人,东北地区36人,华东地区39人,中南地区28人,西南地区34人,西北地区40人,华南地区32人,符合我校生源特征。

(三)强调叙事结局的未完成性

巴赫金在复调理论中主要倡导参与主体的对话和平等,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够产生思想的碰撞,而具有思想的个体应当是不被定性的,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个体结局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中强调作品主人公个体意识的存在,也强调“人性”的存在。正因为“人性”没有被确定,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时代进步性,“人性”的发展才不会到达终点,从而体现“未完成性”。此外,巴赫金所指出的“未完成性”还能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法终结。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独立的“人”,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不会结束的,能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继续进行。除此之外,未完成性还强调每个人的命运都不能够被裁断,能够通过个体思想意识不断争取。

复调小说理论适用于戏剧的可能性

由于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分析陀氏作品的过程中提出的,因此该理论首先适用于小说创作。然而,由于该理论的独特性,它也同样适用于戏剧创作。因为戏剧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与小说具有相似之处。通常,小说通过叙述形式进行表达,并且经常使用一系列描写手法、抒情表达手法和心理活动描写等方式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或者推动情节的进展,具有强烈的叙事性。戏剧中虽然以矛盾冲突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叙事性。可见,戏剧中能够体现一定的小说性,这为适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由此可见,戏剧创作具有复调性。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具备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三大特征。这在戏剧中也同样能够体现出来。首先,戏剧剧本的写作不光是主人公之间的对白,还离不开场景的布置。声音是其中最主要的表达形式,不同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对演绎现场或心理活动的场景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并且这些纷繁复杂的声音互不干扰,在众多声音的喧闹中叙事情节才能够顺利进展,才能使人物形象摆脱刻板的平面变得更加立体。巴赫金认为:“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18]340这里再一次强调多声部性的重要性,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音才能够产生矛盾冲突,从而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复调小说理论中最主要的是“对话”。小说中能够体现出的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而戏剧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显而易见。此外,还有主人公内在的矛盾冲突的对话都能够在戏剧中体现出来。复调小说理论中另一重要的特性是未完成性,戏剧同样具备该特点。在戏剧叙事进展的过程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将会一直延续。另外,主人公作为有意识的个体其形象是不被定性的,因为“只要人活着,他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没有完成,还没有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18]97。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作为“哥白尼式变革”,提出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再受到作者的支配,而是具有独立的声音、思想和意识,并且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样也同样能够在戏剧中有所体现。因此,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可以作为新型理论运用于戏剧创作中。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特征主要有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其中复调小说理论中的多声部性,主要指的是不同主人公发出的不同声音,这一声音可以是内在地反映人物内心矛盾冲突的声音,也可以是主人公之间对话的声音。但是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声音都处于不同的平行层面,并且不会相互交叉。通常,纵观整个作品,其中的声音多样繁杂,而且每一种声音的出现都不是多余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同的寓意。作品中主人公之间的声音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来体现,这些对话平行展开,没有出现具有权威性的控制声音,以多声形式的体现是复调小说理论构建的基本条件。在众多声音中表达的并不是单个主体意识的思想,而是众多主体思想意识的相互作用。这样才能够在作品中形成个性鲜明并且自主独立的人物形象。

多重声音之间的对话能够推进矛盾冲突。巴赫金在其复调小说理论中着重强调“对话”。因为只有对话才能够产生不同个体的思想意识,只有不同思想意识的相互交流才能够擦出火花,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所以,在巴赫金的理论中主张多重独立的声音之间相互交流,也就是在戏剧创作过程中主人公应当是各自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并且他们之间应当产生对话,这样才能够推进情节的发展。而多重声音之间除了外在的对话之外,还有内部的心理对话描写。外在的对话不言而喻,而内在的心理对话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也有所体现。如《樱桃园》中加耶夫与书柜之间的对话,这看似滑稽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并且以此来体现加耶夫不敢面对现实,喜好空谈的社会寄生虫形象。可见,多重声音之间的对话还是除行为、思想直接描写之外对人物具体形象的间接描写。

开放式结局更能突出作品主人公独立个体的思想意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强调叙事结果的未完成性,这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由于人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变化。对于每一个主人公来说,应当是自由不受约束的,不被作者所定性的,因此,只有通过开放式的结局所体现的未完成性才能够强调生命的延续和思想的进步。契诃夫的《樱桃园》结尾中,柳苞芙说:“现在可以上路了。”安尼雅:“上路了!”特罗菲莫夫:“新生活,你好!”[19]这一系列对话充分体现了叙事结局的未完成性,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契诃夫对人的继续发展存在一定期望,也能够体现巴赫金将人看作社会的存在这一哲学思想,只要人活着一切就不会结束,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以对话为基础进行构建,对话的产生以多声部的存在为前提,有了对话的存在,叙事情节才能够进一步进展。虽然这一理论是针对陀氏作品提出的,但是由于戏剧的小说性和叙事性,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戏剧创作。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小说创作理念,同时将该理论运用于戏剧中也是一种全新视角。在对巴赫金复调小说内涵和特征的阐释中,更加深刻地突出了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而且,这三大特征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才能够产生对话,有了对话才能够刻画具体人物形象,促进情节的进展,戏剧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作为社会中的存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在戏剧的创作中应当以该理论为借鉴,运用多层次、多条线索同时进行以增强现实感,多重声音进行的对话能够推进矛盾冲突,开放式结局更能够塑造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创作理念更加突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人性”的哲学思想,该理论运用于戏剧创作是对理论实践化的进一步扩展,也是对该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癫痫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的慢性脑病,一般将20岁作为其年龄起点,将60岁以上发生癫痫者称之为老年性癫痫或晚发性癫痫,此类癫痫多为继发性,其病因诊断、治疗等均与其他年龄组癫痫不尽相同[1-2]。因其病程较长,且症状易反复发作,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也很容易引发多种负面情绪,其中抑郁在癫痫患者中较常出现且对其病情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3],癫痫和焦虑抑郁可能存在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对此,本文选择氟西汀对老年癫痫伴发抑郁患者进行治疗,现整理报告如下。

参考文献

[1]夏仲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J].世界文学,1982(8):105-114.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框架下对其他文学著作进行了研究。

在这之后,1988年,当地一个农民采到一颗重35克拉的蓝宝石原石,拿到广州卖了1500元。这一消息就像一声惊雷,顿时震撼了全县。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们祖祖辈辈视为穷山瘦水的土地上竟蕴藏有如此珍贵的宝贝,一颗小小的石子就能换得如此大把的钞票。于是,人们疯狂了,就像我们知道南非早期发现金刚石时的情形一样,地瓜不收了,小麦不种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工人农民,方圆数十里外的人都纷纷赶到了方山脚下,做起了发“宝石财”的“蓝色梦”。

[3]高少月.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及其发展[J].东南传播,2007(7):98-99.

[11]刘会.解构的世界:巴赫金复调理论美学探析[J].名作欣赏,2012(3):86-87.

对于复调小说理论中的对话性,巴赫金将生活中的一切都看作对话。对话性是建立在多声部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声音的存在才能够实现对话,有了对话才具备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才能够推动剧情的进展。复调理论中的对话性存在两种含义:首先是对话本身是复调的重要体现形式,作品中的对话通常包括外在的对话和内在的对话。外在的对话是指作品中主体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而内在的对话则包括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个体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另一层含义则是通过对话能够从侧面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他人眼中的“我”的形象能够成功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见,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光是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还可以从与他人的对话中体现出来。

[5]王洪章.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的阐释学含义[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12):18-26.

试验组放疗期间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血栓相关死亡率(0.00%、0.00%、0.00%)低于对照组(15.69%、11.76%、11.76%)。试验组放疗完成率(100.00%)高于对照组(88.2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7]杨坚.“外位性思想”与“复调小说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传承,2010(10):154-155.

[8]张丽.巴赫金复调理论对小说叙事理论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5-118.

[9]彭克巽.巴赫金的小说创作美学[J].苏联文学,1988(12):71-78.

[10]龙玉霞.从审美建构论到复调小说理论[J].浙江学刊,2011(4):86-91.

[4]孙秀丽.巴赫金复调理论视阈下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J].学术交流,2008(2):156-158.

[12]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性——巴赫金研究概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0(5):176-181.

[13]张树海.浅析复调小说理论的哲学基础[J].甘肃社会科学,2004(5):38-40.

当用户通过手机得知相应的情况,根据相应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后,警报系统会撤销相应的警报命令。当用户回到家中,想撤销安防系统时,可通过遥控撤防模块,给单片机主机发送相应的撤销安防系统的命令,单片机主机接收到遥控撤防模块命令后,给传感器模块发送撤销启动信号,传感器暂停工作,整个系统恢复不启动状态。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只有在课堂上充分研读课文,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感悟意境,才能真正让学生融入言语情境,体会内容,读出感情,从而熟读成诵。以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引导学生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学生脑海中便能呈现出鲜活的画面感:渭城初春的清晨,天气带着凉意,雨中的客舍和柔柳,让人感到清新而又亲切。然而,好朋友分别,依依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老师介绍到写作背景——元二要去的,是塞外荒漠,等待他的,将是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课行此处,诗人的情感和诗的意境互相交融,学生融情入境,便能读出留恋,读出深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本,从而为背诵打下了基础。

[14]缑广飞.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哲学意蕴[J].国外文学,2008(3):15-19.

[15]段建军.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人学内涵[J].学术月刊,2009(8):121-126.

(3)利用级别的数据管理与维护人员。主要指对各子系统归档数据库内数据有贡献的系统终端用户,系统可以给予他们对相关数据如实修改、上传等维护权限。按照文档一体化管理规范,这一过程应该包括口令登录、申请审核、数据上传、送审、归档等过程。高校教师,有上传自己课程的教学资料、自己科研成果等需求,同时也有利用资源库中其他资源的需求。他们就属于这类用户。

[16]黄世权.复调理论与现象学:巴赫金思想方式探源[J].俄罗斯文艺,2017(3):105-112.

NaCl(常州市海拓化工有限公司);AgNO3(赫邦化工有限公司);NaOH(赫邦化工化工有限公司);K2Cr2O7(南京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浓HCl(沈阳晟达化工有限公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7]巴赫金.论行为哲学(节选)[J].哲学译丛,林山,摘译.1992(1):56-58.

图2为加热温度为500℃,保温时间为30min、35min、40min和45min条件下盘拉TP2铜管退火试样的显微组织图。

[18]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9]契诃夫.戏剧三种[M].童道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425-445.

白庆华
《甘肃社会科学》 2018年第02期
《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