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及文献复习

更新时间:2009-03-28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是一种少见的胆囊炎性病变,占胆囊炎性病变的0.7%~13.2%[1],良性却具有侵袭性,以胆囊壁内形成胆汁性肉芽肿、伴有重度增生性纤维化及大量泡沫样细胞为特征[2-3]。XGC易与胆囊周围组织粘连而误诊为胆囊癌,临床术前正确诊断较困难,本文总结与XGC相关的影像特征性表现,旨在为提高诊断准确率提供一定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人女,64岁。入院前1周于外院体检时B超发现胆囊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病人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黑便。自发现胆囊病变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如常,体质量无明显改变。病人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否认过敏史及输血史。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术前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扫描设备,病人经常规胃肠道准备后,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海醇(含碘350 mg/mL)85 mL经肘前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5 mL/s,监测腹主动脉CT值增加100 HU后触发行动脉期扫描,动脉期扫描后延迟35 s行门静脉期扫描,注射对比剂后300 s行延迟期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00 kV,管电流400 mA,FOV自动,螺距0.6,层厚 10.0 mm,层间距 9.5 mm,矩阵 512×512。重建层厚1.5 mm,层间距1.2 mm。并将增强CT影像于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病人于CT增强检查后6 d行胆囊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结肠部分切除术,并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2 结果

2.1 CT表现 CT平扫及增强检查示胆囊轮廓毛糙,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腔内可见环形高密度影,胆囊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欠清(图1 A-C),增强后胆囊壁呈明显分层样强化,邻近肝实质于动脉期呈一过性强化(图 1 D-I)。

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起源于印刷型文献的馆际互借,随着电子文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步向电子文献传递、联机联合编目、数字资源联合采购等方面发展,形成相对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全国性、国际性的资源共享网络。譬如国外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简称OCLC)是国际信息资源共享的领头军。再如国内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是全国的信息资源共享典范,但是CALIS目前的联合采购对象大都是数字资源,而且由各成员馆共建的联合目录新书更新率赶不上采访速度,无法完全作为图书馆纸质图书采访依据。

3.4.1 厚壁型胆囊癌 胆囊壁弥漫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内壁僵硬不光滑,胆囊腔缩小、变形,黏膜线多不连续,这是由于胆囊癌起源于胆囊上皮,癌细胞过度增生,胆囊黏膜层遭到破坏。增强扫描囊壁环形强化,肝脏易受侵,两者之间无明显的肝胆界面,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8]。XGC治疗行胆囊切除术,而胆囊癌手术则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并进行淋巴清扫,术前准确鉴别两者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XGC于1970年被Christensen等首次描述,于1976年被McCoy命名,又称纤维性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假瘤、胆汁肉芽肿性胆囊炎。平均患病年龄、性别等目前并无一致性结论,男女均可发病,多数为50~60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胆囊癌相似,往往有急性发作史,包括腹痛、梗阻性黄疸、恶心、呕吐、Murphy征阳性,个别病例可触及右上腹包块。该病呈浸润性生长,累及邻近结构时可引起穿孔、脓肿、瘘管形成。急性发作时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肿瘤标志物(如CA19-9)亦可见轻度升高。

  

图1 XGC病人CT影像。A-C图为CT平扫;D-I图为CT增强扫描。

3.3.1 胆囊壁增厚 XGC病人胆囊壁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一般认为胆囊壁厚度超过3 mm为异常。目前一致认为病变部位不超过胆囊周长的50%为局限性,病变部位超过胆囊周长的50%为弥漫性。

XGC的诊断金标准是病理检查,镜下出现纤维母细胞、泡沫细胞及炎性细胞。肉眼可见胆囊壁不同程度增厚,壁内可见数目、大小不等的黄绿色结节。胆囊或胆管多可见结石。胆囊可与周围组织粘连,尤以肝脏及十二指肠常见。显微镜下可见胆囊壁正常结构破坏,肉芽肿性结节形成,中央即炎性坏死部分,外周为特征性泡沫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弥漫型胆囊壁增厚多无典型的肉芽肿性结节,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特征性泡沫细胞浸润[4-5]

由表2数据可看出,pH值对菌体浓度有较大影响,随着培养基pH值的逐渐降低,19株菌的OD值都逐渐降低。除SC-09外,其他18株菌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SC-09呈现出随着pH值的降低,菌体浓度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该株菌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3 影像表现

3.2 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XG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胆道系统结石嵌顿有关,胆汁淤积会导致罗-阿窦(R-A窦)破裂,胆汁不断渗入破裂的R-A窦或黏膜面溃疡,导致胆囊壁及邻近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吞噬胆汁中的脂质和胆固醇,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局部组织发生免疫性纤维组织反应,T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迟发性肉芽肿病变,病变进展可累及邻近组织器官[1]

3.3.5 邻近结构浸润 XGC呈浸润性生长,胆囊窝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常累及周围组织。肝脏受累时其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的一过性强化,可能由于肝脏实质充血或胆囊静脉血流回流至肝实质增多所致。当胆囊与空腔脏器 (如十二指肠降段、结肠)出现内瘘时,胆囊腔内可见气体密度/信号影。无肝脏转移等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无门腔间隙、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7]

3.3.3 黏膜线多连续及胆囊壁强化特点 XGC中胆囊内壁光滑,胆囊黏膜线多数连续,增强扫描大多可见完整黏膜线。少数XGC表现为黏膜线不连续,这可能是由于炎症进展,黏膜层溃疡所致,亦可为黄色肉芽肿破坏。在XGC中,局限性增厚典型表现为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环形强化。弥漫性增厚的胆囊壁呈“三明治”样或“夹心饼干”样强化,胆囊壁的浆膜层、黏膜层强化,而肌层无强化。

3.3.4 胆囊/胆管结石 XGC中胆囊结石和/或胆管结石达90%以上,尤其是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可导致胆囊腔扩张,胆囊壁水肿,胆管受压,肝内胆管扩张。

3.3.2 胆囊壁内结节 即由炎性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泡沫细胞等组成的黄色肉芽肿。在CT上为低密度,呈串珠样排列时表现为分隔或栅栏状改变;在MRI上表现为较长T1、长T2信号结节影。胆囊壁内结节为XGC的特征性表现,T1WI同相位结节为高信号,反相位为低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存在较长T1、长T2结节影,也可能是脓肿或坏死,或是黄色肉芽肿或脓肿混合存在。壁内结节增强后强化不明显[6]

3.4.2 胆囊腺肌增生症 是一种良性病变,以增生的黏膜上皮陷入或穿过肥厚的肌层,形成R-A窦为特征。CT表现为胆囊壁呈局限性、节段性或广泛性增厚,胆囊壁内可见多发小憩室,在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示胆囊壁明显强化,增强胆囊壁间可见多发无强化的R-A窦腔,为特征性“花环征”[9]

2.2 手术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术后肉眼观胆囊组织形态不规则,大小约7.5 cm×1.7 cm×1.2 cm,壁厚0.4~1.3 cm,胆管切面不清,附带肝脏组织大小约6.5 cm×6.5 cm×3 cm,附带部分肠壁组织,大小约4.0 cm×1.2 cm×1.0 cm。显微镜下示胆囊壁正常结构破坏,囊壁增厚,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特征性泡沫样细胞浸润,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肉芽肿形成。免疫组化结果:CD3(灶性+),CD20(灶性+), CD68(灶性+),CK(-),Ki-67(散在+);附带肝组织门管区内较多单个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IgG(散在+),IgG4(-);第 12 组淋巴结A检见淋巴结4枚,反应性增生;第12组淋巴结B检见淋巴结4枚,反应性增生。病理结果:XGC。

3.4 鉴别诊断

典型的XGC特点明确,包括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胆囊壁呈“三明治”样或“夹心饼干”样强化、黏膜线多连续、胆囊壁内结节、胆囊或胆管结石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所见的病例多不具备典型征象,或者只具备1~2点典型征象,因此需结合临床资料仔细观察鉴别,以提高XGC术前诊断准确率,尤其是与胆囊癌的鉴别,对临床施行正确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肛瘺伴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确诊为肛瘘伴混合痔患者[2]。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4.3±3.6)岁,平均病程(1.8±0.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5.1±3.6)岁,平均病程(1.9±0.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 结论

3.4.3 慢性胆囊炎 是胆囊一过性阻塞引起的囊壁的炎细胞浸润和轻度纤维化。胆囊常缩小,胆囊壁弥漫或局限性增厚,囊壁厚度超过3 mm,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张维,邱伟,范国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680-1682.

[2] 孙修堂,陈海松,朱继兰,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J].中华放射杂志,1999,33:261-262.

[3] McCoy JJJr,Vila R,Petrossian G,et al.Xanthogranulomatous chlecystitis.Report of twocases[J].JBCMed Assoc,1976,72:78-79.

[4] 王建美,杨宏远,纪建美,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729-1732.

[5] Shuto R,Kiyosue H,Komatsu E,et al.CTand MRimaging findingsof 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 cystitis;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 findings[J].Eur Radiol,2004,14:440-446.

[6] Singh VP,Rajesh S,Bihari C,et al.Xanthogranulomatouscholecystitis:what every radiologist should know[J].World JRadiol,2016,28,8:183-191.

[7] Sureka B,Singh VP,Rajesh SR,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findings in 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retrospectiveanalysisof pathologically proven 30 cases-tertiary care experience[J].Pol JRadiol,2017,82:327-332.

[8] 王建良,朱玉春,刑伟,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厚壁型胆囊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74-78.

[9] Cui Y,Zhang H,Zhao E,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J].Med Princ Pract,2013,22:18-23.

 
董璐,张坤,沈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