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导弹武器正朝着实战化、体系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已成为保持装备实战性能、满足系统战备完好性的重要保障。中央军委提出了武器装备“两成两力”的实战化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要围绕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总体目标,努力建设保障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后勤、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后勤和向信息化转型的后勤”,将综合保障提升到决定国家安全的地位,提出了综合保障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中央军委总部、国防科工局大力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旨在将承制单位保障实力与军队保障力量有机融合,形成贯穿装备全生命周期的装备保障体系和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军委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以及军民深度融合等核心要求,必须从导弹武器装备的特点和保障需求出发,深入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综合保障工作机制模式,建设符合导弹武器特点的综合保障体系。

一、装备综合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一是装备实战化运用理念日趋深入,国家和军队对于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式中,p(θ)为单个粒子散射相位函数,r为粒子半径,Qsca为散射效率因子,n(r)为粒子谱分布函数.

中央军委提出了“能打仗、打胜仗”“坚持作战需求的根本牵引、实战化运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装备建设一系列指示精神,明确了“两成两力”建设目标,要求装备建设要成体系、成建制,提升战斗力、保障力,将装备保障能力提升至与战斗力同等重要的水平。提升装备实战化保障能力,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实现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是导弹武器装备形成实战能力的客观要求。

二是交付武器装备种类、数量大幅提升,用户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装备保障任务日趋繁重。

军地之间综合保障工作机制有待完善,需要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综合保障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各军兵种武器装备在作战使用模式、作战特点、使用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建立高效顺畅的综合保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面临用户日益严苛的保障要求,综合保障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于故障处理、专项检验、批次整修、巡检巡修、用户培训等不同类型的保障任务,需要根据不同任务特点和用户需求制定细化的工作管理机制和任务实施流程,编制规范化的作业文件模板,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提升装备保障工作的总体水平。

按照军方对于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体系研究,探索适用于各军兵种导弹武器的军民融合综合保障管理模式,规范综合保障工作流程及管理要求,明确军地保障任务协调接口和责任分工,构建规范有序、协调有效的装备保障工作流程及实施规范,为保障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和体制保障。围绕军方用户多方位保障需求,瞄准建立24小时快速响应保障机制,逐步实现靠前保障、区域化联合保障。按照“通用设备社会化,专用设备军民一体化,特殊设备专业化”的总体思路,促进军地联合开展维修保障条件建设及资源共享论证,发挥工业部门、部队和军方企业化工厂各自的维修保障资源优势,着眼于通过部队基层级自主保障、工业部门靠前保障及返厂维修、军方企业化工厂维修保障等多种模式,降低保障成本、提升保障效率。

三是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已成为提升武器装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成为装备竞争力的重要评判标准。

装备综合保障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在役装备信息军地沟通交互渠道不顺畅、手段相对单一,研制单位对装备信息的获取渠道还限于各类售后服务任务及走访交流活动,信息来源滞后。一方面难以及时对用户在装备使用管理方面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在装备整修任务实施时,因产品状态履历不清,对整改方案措施制定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需推进与用户关于装备使用信息的交互共用,建立现役装备数据军地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综合保障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四是国防军队体制改革给武器装备综合保障工作带来新的变化和影响。

电能质量国际标准IEEE 1159-1995规定:一相或多相电压瞬时跌落到0.1 p.u.以下的事件统称为中断[14](interruption)。其中,如果中断时间持续半个周波至3 s称为瞬间中断(momentary interruption);持续时间范围在3 s至1 min的为瞬时中断(temporary interruption);如果中断持续时间超过1 min的事件称为持续中断。

培养粪渣后,取适量(内含重铬酸钾溶液)加入离心机中离心,用3 000 rpm离心10 min,使其中的粪渣和卵囊得到沉淀,丢弃全部重铬酸钾溶液,得到的沉渣加饱和糖盐水到离心管中浸满,搅动管底的粪渣,再用3 000 rpm离心10 min,使粪渣下沉,卵囊则漂浮于表层。

黑缝往往因为牙面是有窝沟点隙的,窝沟点隙有时候特别特别细小,当我们吃的食物有一些色素,会沉着在窝沟点隙里,正常的刷牙,甚至超声洁牙都去除不干净。所以我们看到有些牙的窝沟点隙里,会有一些黑印子。没关系,这个不影响牙齿的使用,也不影响牙齿的健康。原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黑缝都是由于色素沉积而导致的,它与因蛀牙而形成的黑缝区别是可以通过洗牙等方式清除掉。

随着国防军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中央军委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的同时挂牌成立和原“四总部”的改革变化,军委机关管理体制已由总部制调整为多部门制,机构改革后体现“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军方综合保障管理机制及保障需求发生新的变化给传统的装备保障方式带来影响,需要研究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装备综合保障工作模式。

二、装备综合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障理念方面

目前,一般导弹武器型号研制工作对影响装备实战化的保障性、测试性等六性指标要求通常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考核性;保障性设计与性能设计结合不够紧密,存在滞后现象;支撑保障性设计工作开展的工具、方法、标准尚不完善,保障性设计与验证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研制总体单位开展了型号保障性设计标准体系研究,形成了基本的保障性设计工作实施流程和要求,但由于各类型武器装备特点不同,在开展保障性设计工作时具有一定的差异,距离形成全面系统支撑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工作的技术和管理准则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使用相应的工具手段。

2.资源配置方面

装备配套单位售后保障与研制生产资源共用现象普遍,新型号批生产和老型号整修工作的生产线、工艺设备、试验测试等资源条件共用,在“重研制批生产、轻售后保障”观念下,试验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及相关设备方面冲突明显,影响部分整修保障工作的周期进度。此外,大部分单位的维修保障队伍均由型号研制队伍兼任,在完成研制任务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穿插安排保障工作,人员更换频繁,连续性较差,也对保障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工作机制方面

随着武器装备列装部队种类、数量大幅增长,部队实战化训练检验成为常态,装备保障任务量日趋增多,军方用户对于装备保障质量、响应及时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设备集成度高、技术复杂,对保障资源和保障人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装备保障部门需要探索新的保障技术手段和保障工作模式,提升保障反应速度和质量效率,以适应部队日益凸显的实战化保障需求。

4.工具方法方面

传统陈旧的装备保障观念在型号科研生产工作中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装备承制单位对综合保障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总体上不均衡。型号队伍从传统售后服务向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的理念转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以提升装备保障性能为核心的设计、研制、管理、服务理念急需渗透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需要研究树立先进的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理念,从研制流程、标准规范、工作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加强综合保障工作的顶层谋划,形成系统化、全流程的装备综合保障工作体系。

5.信息手段方面

在满足基本战技指标水平的前提下,装备综合保障能力已成为提升武器装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同等技术水平情况下甚至成为装备竞争力的重要评判标准。导弹武器装备的市场竞争,不止是战术技术指标的竞争,更是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竞争。提升以使用性、保障性为代表的武器装备综合保障性能,完善与主战装备相配套的保障资源产品,保证综合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已经成为提升武器装备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6.用户培训方面

随着装备交付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技术集成度的大幅提升,军方对装备人员培训提出了更多需求。然而,在武器型号研制阶段对全生命周期用户培训工作全盘考虑和系统策划不够全面,对用户需求研究不够深入,在内容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方面针对性不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规范性距离满足用户多层面的培训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用户培训体系建设还需要加强总体统筹,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师资储备、流程安排、评价考核等开展系统策划和专项研究,建立满足军方需求、符合市场规律的规范化用户培训体系。

三、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措施与实施路径

1.转变观念,构建系统化综合保障工作机制

 
 

树立“以用户为中心”“全生命周期保障”“基于性能的保障”“信息化精确保障”“联合保障”“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等先进保障理念,从组织模式、管理流程、工作规范、资源规划等多方面加强综合保障工作的顶层策划,推进综合保障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制定发布了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管理规定,明确了装备综合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责任分工、工作内容及程序、工作流程等,院属各单位也相继建立了厂所级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管理办法。后续,研究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工作要求,通过工程应用和型号实践,明确有待补充的管理办法和工作要求,重点围绕装备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工作管理,特别是交付阶段各类型保障任务实施,细化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要求,形成较为完整的、具有导弹武器装备特色的综合保障工作管理制度体系。

2.推动改革,建立专业化装备综合保障机构

推动建立专业化武器装备综合保障组织机构,瞄准满足武器装备保障任务需求的专业化综合保障中心,建立从单一型号到系列型号的职业化保障队伍,改变由型号设计师队伍同时负责研制、批生产、售后工作的传统模式,提升保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推进综合保障工作顶层策划和连续开展,提升保障工作质量效率。优选具有丰富技术保障经验的型号设计人员、现场维修人员和综合调度人员,形成适应武器装备保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综合保障人员专职化,推进装备保障工作的专业化、常态化开展。

3.深入研究,探索规范化军民融合综合保障模式

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厕纸进入下水道产生COD总量,取平均COD浓度值为50 mg/L;需自来水量即一户家庭若将厕纸丢弃在马桶中会产生COD:7 667.16 L×50 mg/L=3.83×10-4 t 所以全国城镇家庭户产生的COD为: 21 470万户×3.83×10-4 t=82 306.96 t,根据2015年环境统计年报废水排放情况,得到城镇生活源COD排放846.90万吨[11],计算厕纸进入下水道产生的COD占总城镇生活污染源百分比(%):

文中CMAQ模式运行在专用服务器上,该服务器配置24个物理计算核心(开了超线程48个逻辑核心),96GB内存,约6.3TB外挂硬盘容量,800多G的本地磁盘容量,安装CentOS Linux 6.5操作系统。编译器:PGI 11.9,MPI并行环境:mpich-3.2,主要的化学方案使用的是ros3第四代气溶胶模式,采用与WRF模式相同的嵌套方式,第二层网格覆盖区域为(经纬度)N35.18739——N54.2414438 E92.21869——E122.05652744。

4.全面推进,强化型号全生命周期保障性设计工作

制定型号研制阶段保障性设计、评审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在型号转阶段等重要节点开展综合保障评审,加强研制阶段综合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促进相关工作融入型号研制流程。在完成保障性设计及保障服务任务的同时,组织开展保障性指标验证与评估、维修性设计准则、测试性设计与分析、修理级别分析、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持续保障成熟度评价等共性技术研究,制定面向使用的武器装备通用质量特性要求,总结形成工作方法及设计标准。在新研型号中推广保障性设计理念方法,加强武器装备型号各阶段保障性设计力度,加强支撑装备综合保障的关键、重要技术研究,逐步在型号研制工作中实践应用;针对不同研制阶段型号,结合型号特点分步实现实战化要求,并通过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对实战化指标进行验证考核。

5.加强沟通,形成常态化军地保障信息交流机制

建立军地综合保障长效沟通、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信息双向反馈渠道,加强军地双方在役装备信息的互联互通,结合整修改进、巡检巡修、走访交流等工作,了解装备在役使用情况及装备在役期间相关信息,为最终实现军民一体的交互式信息管理系统作好资源储备。定期组织型号队伍及相关单位走访基地部队,了解装备使用管理情况和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听取改进建议,为部队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6.深化应用,提升综合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

进一步推进在役武器装备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应用,实施对装备使用、维修、质量等信息和装备保障工作的有效管理。以全生命周期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为目标,开展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保障信息管理平台研究。全面推进信息化保障系统建设,为部队提供装备远程专家支持、测试信息管理、测试自动判读、装备维护使用信息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技术保障信息化支持。开展交互式电子手册、模拟训练系统、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远程诊断支持等信息化技术开发,完善信息化保障产品体系,提升综合保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7.高度重视,推进装备综合保障共性技术研究

加强支撑装备综合保障的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展保障性参数梳理与分解、保障性协同设计、RCMA分析、基于LRU的BIT设计优化、备品备件优化等保障性技术及IETM等综合保障工具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在型号研制工作中实践应用。针对军方用户对在役装备在保障性方面提出的问题和要求,结合型号改进设计对用户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解决措施;对于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将用户提出的改进要求作为后续型号研制立项的输入要求,并在新一代型号研制工作中给予解决。

8.系统策划,打造市场化用户培训体系

围绕建立规范专业的市场化用户培训体系,深入研究挖掘军方装备培训需求,充分发挥承研单位专业技术优势,制定适应武器装备特点、满足军队多方位需求的全生命周期培训策划,针对军队不同岗位、层级人员情况,设计菜单式培训科目,定制科学化培训规程,制定标准化教材课件,开展系统化、定制化服务,提供覆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使用、保养维修、进阶认证的装备用户培训一站式解决方案。2015~2017年,火箭军连续3年统一组织人员进入研究院相关承研承制单位进行培训,内容涵盖研制、批生产和在役型号,培训人员达1300余人次,依托承制单位培训部队装备保障人才已逐步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邵世纲,邢冠楠,崔慧,秦吉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工业管理》 2018年第03期
《航天工业管理》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