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档案记忆观视角下的航天档案工作

更新时间:2009-03-28
 

档案因其记录社会活动的客观性、完整性和稳定性而担当起“社会记忆”的重任。1950年,曾任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的布莱邦首次提出“档案是一个国家、省、行政机关的记忆”的观点,档案与记忆的研究便成为档案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日益成为档案领域的高频词,“档案记忆观”即是这种理论研究的产物。经过10余年的探讨,档案记忆观的内涵已逐渐清晰,冯慧玲教授总结其核心观点为:“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的载体(或工具),是建构社会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

本期主题“寻觅红色”是可以自由阐释的,任意题材都可以。红色是非常适合摄影的一种颜色,它可以代表许多不同的情感,从爱情和激情,到愤怒和敌意。

将航天档案工作置于档案记忆观的视野之下,深入认识档案作为航天记忆的一种形态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关注和探讨航天记忆的建构与传承,是航天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使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使然。

一、航天档案工作的新审视

1.航天档案是建构航天记忆不可替代的要素

中国航天事业在漫漫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档案资料浩如烟海,它们汇集成门类众多、载体形式多样的档案实体,保管于各级航天档案馆(室),受控于各级档案部门。每年大批量的档案收集工作,使资料数量愈加庞大、内容愈加丰富,成为航天企业的宝贵财富、重要资产。

(3)WebGL 效果丰富。因引用了OpenGL ES 2.0的可编程处理器,利用了底层的图形硬件加速功能进行图形渲染,同时还能创建复杂的导航和数据可视化效果,丰富界面的效果[2]。

档案具有记忆属性。航天历经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被忠实地记录,无论高潮还是低谷;航天的经营管理和科研生产被客观地记载,无论宏观还是微观;航天各级组织及其每一个成员被认真地记忆,无论伟大还是平凡。航天档案的记忆中既包含着航天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人、事、物、史,也蕴含着丰富的经验、技术、文化与情感。航天档案以其原始性和不可更改性确保了航天记忆建构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也因其丰富性和连续性保证了航天记忆建构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除了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多向区域内的专家积极学习,笔者有幸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参加了“东营市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初中数学高级研修班”和“东营市孙庆民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结识了山东省正高级教师孙庆民,一路走来,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2.航天档案工作是建构航天记忆的受控选择机制

学习小组的建立必须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可分为约八组,每组约7人。小组成员的组成应由老师和学生讨论的结果来决定。应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个性、性别、沟通技巧以及英语阅读基础等。尽量让每个组“实力相当”,均衡发展,既可以使组内互补,又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兴趣。

3.档案工作者是建构航天记忆的能动主体

航天档案部门承担着建构航天记忆、维护航天记忆、重构和传承航天记忆的历史重任。一方面是航天记忆工程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是内外部新形势、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作用与影响。档案部门只有敢于应对挑战、承担责任、直面自身,进一步明晰职能定位,以开放的眼光对待航天档案工作的发展,勇于进行思想革新和管理变革,才能不负历史的重任,不负企业的重托,实现对航天记忆信息的有效控制。无论是作为引导者还是参与者,档案部门都应当积极引领和主动参与航天记忆建设,充分发挥档案在建构和传承航天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二、航天档案工作的新思考

1.档案部门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

长期以来,平淡安逸、默默无闻似乎已成为档案工作的标签,被动刻板、低调无华也成为人们心目中档案工作者的显著特征。多种因素所造成的认识偏差并不能掩盖档案工作者在建构集体记忆、社会记忆中的重要作用,档案人员是档案工作的主体,在档案部门的各个层面上、在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承担着建构历史记忆的重任。而且,档案人员的主体作用又是能动的,其意识形态、业务素养、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成效。无论是目标规划的制定、模式方法的选择,还是组织实施的落实、条件保障的创造,档案人员的能动作用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传承。

2.档案工作与航天记忆建构、传承融合统一

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发现老邓的嘴里得不到半点消息,而且他的出现比小偷更令营业部损失惨重,他每次不是要走几斤腊肉,几斤盐巴,就是一瓶江津白酒,而且日复一日,没半点消停的意思。刚开始他还到仓库里转悠转悠,向甲洛洛询问一些仓库货物的存储情况,后来把这道手续也减免了,干脆径自去找丁主任,拿完东西就走人。

3.努力实现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整体提升

航天档案工作有着庞大的专/兼职人员队伍。尽管近年来这支队伍的人员构成得到一定的优化,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但要肩负起建构与传承航天记忆的重任,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的航天档案工作,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航天档案工作需要培养与锻造一支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新型档案管理队伍,并积极引进提升档案工作所需的专业人才,实现档案人员构成的优质化、多元化,从而有条件、有能力在构建航天记忆的实践中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完成职业使命。

航天档案工作是以档案这个记忆载体为核心,实现航天记忆的建构和利用、传承等工作。从档案业务本身来看,其包含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保存、提供利用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内容,有着独立的工作体系。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同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档案馆(室)是国家和企业集中保存历史记录的场所,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记忆建构的社会选择机制,是社会或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而自觉创建的社会记忆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航天档案工作的新作为

1.努力实现航天记忆的完整性

航天档案是航天记忆的资源和载体,档案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到航天记忆建构与传承的成效。首先,档案部门要注重档案资源的多维度收集。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不断调整经营理念,改革生产方式,所以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业务活动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各级档案部门要善于把握企业的主要活动脉络,将档案收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工作层面,并制定全面的归档范围和完善的标准规范,把住来源关、数量关、质量关,以促进不同内容、不同载体的文件资料齐全、完整、有效地应归尽归,应收尽收。

二是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口述档案是构筑历史记忆的重要基石,可以有效地填补历史空白,有助于鉴别历史文献的真伪,优化馆藏资源。口述史料的收集、保存是档案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但时间越久远,记忆则越模糊,收集难度则越大。因此,各级档案部门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责任感,积极制定计划,投入人力、物力开展此项工作。

第三,要强化归档工作的前段控制和全程管理。建立在文件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之上的前端控制已在航天档案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档案人员还应继续深度介入,通盘规划,加强沟通,主动干预,使前端控制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同时,进一步把握归档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强化档案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真正实现档案工作的全面覆盖与全程管控。

2.努力实现航天记忆的丰富性

航天档案馆开展的“院士档案采集工程”,即是对此项工作积极有效的探索。众多的航天老院士是航天事业的瑰宝,他们的头脑中也珍藏着航天的“活历史”“活档案”。通过对院士本人及其家人、亲朋、同事等的全面采访,对院士工作、生活地点及其家乡、学校等相关单位的探寻访问,获得了大量反映其个人和航天历史的珍贵记忆资料,对还原历史、重构记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航天科研生产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数字档案资源大量产生,成为数字时代企业记忆的重要构成。因此,要研究它们的特性,探讨相应的归档方式,使这些优质、丰富的信息资产能完好地被收集归档。

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立足档案的记忆属性,通过实现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积极建设航天记忆库,形成充足的记忆资源;通过有效管理,维护航天记忆的真实、安全。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强化航天记忆知识管理,大力开展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以求实现高质量的记忆再生产,促进记忆的长久留存、有效利用与顺利传承。

一是积极开展档案征集工作。树立“大档案”理念,突破企业档案馆的单一职能与工作惯性,积极学习社会各级综合档案馆的先进经验,开拓思路,广泛征集、接收社会档案资源和民间档案资源,以有效扩大档案资源总量,丰富档案资源种类,提升航天记忆的丰富性。通过恰当的宣传手段唤起人们对航天记忆建构的正确认识与长期关注,提倡、鼓励航天层面,甚至是社会层面共同建构航天记忆。航天档案的征集工作可将航天历史、航天文化、航天人物等作为主要征集专题,以丰富航天记忆的文化内涵,凸显行业特色。航天记忆建构渠道的拓展与开放不但有利于航天记忆的建构与传播,也有利于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

三是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档案资源的整合可以使分散的、无序状态的历史记忆得到有效集中和有序保存,有利于优化档案资源配制,还原历史真实全貌,并为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奠定重要的信息基础。航天企业作为军工单位,各级档案部门保管的档案具有特殊性,但并不等于完全关闭了资源整合的大门。档案资源的整合包括物理资源整合、数据资源整合和应用系统整合。笔者认为,航天档案部门可以从数据资源整合的方向进行尝试,将共享价值高、利用价值高且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秘密的档案资源优先进行整合,如反映航天事业发展历史的组织机构沿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节点、重要航天人物、发展成就与荣誉等内容,从展示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提供新的服务平台。航天各研究院可以建立院级的资源整合系统,根据实际情况扩大资源整合的内容范围,以提高实用性。

3.积极推动航天记忆的传承与传播

航天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档案编研工作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尚不够丰富,档案编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还有待加强。

一是丰富档案编研的内容。档案编研人员要树立市场意识,强化服务意识,积极调研,敏锐捕捉企业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需求点,服务中心工作,服务重点任务,认真策划编研选题。编研内容要具有广泛性,涉及多个层次,满足需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编研人员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加大“研”的力度,强化历史记忆的提取与整合,进行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努力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编研成果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试验仪器包括饱和器、抽真空仪、收缩仪、百分表以及滤纸和透水石。将试样抽真空饱和,然后在限制膨胀条件下浸水,达到预期试验时间后拆模,试样充分发生回弹变形后进行自然风干收缩试验,当风干收缩试样的百分表读数连续两次不变时,结束试验。整个回弹和收缩的体积变化过程曲线如图5所示。

二是促进编研形式的多样化。联合编研是编研工作适应新形势、创造高品质产品的有效途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为联合编研提供了更好的环境,编研人员要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编研,如档案部门和其它业务部门的合作、院所的联合编研、航天系统各单位的联合编研,甚至航天系统内外的联合编研等,都可以根据需要尝试开展,以打造内容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编研成果,提高其利用价值。

 

三是丰富档案开发的形式。在档案编研工作以外,档案开发利用也有多种途径和形式,如编写专题性参考资料、制作声像片、举办陈列展览、设置报刊专栏、进行网络推送等。航天档案的价值实现、航天记忆的传承效果需要相应的传播形式,档案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档案开发形式的百花齐放和与时俱进。档案开发形式的选择要因时制宜、因档制宜、因地制宜,恰当选用,互相结合,以形式烘托内容,强化利用效果,促进航天记忆的传承与传播。

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的档案开发工作通过对企业记忆的激活、重构与传播,既服务于企业的科研生产,又服务于管理与经营;既助力于企业文化建设,又作用于企业形象的塑造。这个过程实际体现了档案记忆的再生产,实现了航天记忆的累积和更新,并充实于原有记忆中。档案记忆的再生产不仅作用于航天系统内部,也会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作用于民族文化的建设、民族历史记忆的传播、科技知识的传播等,以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档案记忆观为保护和传承航天集体记忆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也为档案工作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新方向。航天档案工作者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秉持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科学态度,牢牢把握档案这一建构航天记忆的基石,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种“记忆工程”的实践探索经验,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充分激发档案工作的活力,彰显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航天记忆的建构、维护与传承。▲

 
周爱军
《航天工业管理》 2018年第03期
《航天工业管理》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