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俗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研究综述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信仰神灵,妈祖信仰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其大爱精神、独特魅力传播至海内外众多国家地区,吸引了数之不尽的信众,尤其在当代,妈祖信仰更是掀起了一阵阵文化浪潮,与这股妈祖热相伴随,妈祖文化研究也结出累累硕果。自1928年顾颉刚发表《天后》以来,近百年的妈祖研究已深入众多领域,成为一个横跨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传播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的精细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包括海外的有关妈祖文化的专著与研究著作不下数百种。”[1]加上浩如烟海的期刊论文、古代资料文献,妈祖著述可谓是卷轶浩繁、汗牛充栋。对如此多的成果进行研究、总结,既可以避免后来者的重复耕作,浪费人力,亦可以使学者了解当前研究进展。目前,关于妈祖文化的研究回顾在内地主要有徐晓望的《妈祖信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2]、周金琰《妈祖文化研究回顾》[3]、谢柯宝《妈祖信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讨论》[4]等。对妈祖研究著述进行收集的有张珣、杨玉君主编的《妈祖研究书目》[5]、黄国华的《部分妈祖文化书籍简介》[6]等。除了这些妈祖文化的总体回顾外,还有一些综述是在较小的学科单位下进行的,如陈祖芬立足于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回顾。[7]又有一些以会议为中心的妈祖研究论文综述,早期的如杨振辉、黄谦的《首届妈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8],较近的又有如孟建煌、张宁宁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4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与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9]、黄瑞国的《首届妈祖文化高峰论坛——2015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0]等。两相比较,整体的回顾论述可以让读者对当前学界对于妈祖文化的研究有个宏观的把握,知晓研究深入的学科领域范围。但由于妈祖文化广博而又精细,即使是多年沉浸于妈祖研究,时时了解领域动态变化的学者,也很难在总结中做到面面俱到,驾轻驭繁。而小命题综述虽然难以窥见整个妈祖学的全貌,但对于专著注妈祖研究某一块的学者来说,则更切合其要求。笔者学力所限,自是做不了“百年妈祖研究回顾”这种大题目,但在子块题目的综述回顾上,除了细化到学科方向和以会议为中心外,重要妈祖宫庙也是一个很好的坐标。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这些分布各地的妈祖宫庙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信众的信仰活动提供信仰空间。而在众多的明珠中,又有一些最为亮丽的,如台湾的大甲镇澜宫、北港朝天宫、新港奉天宫,再如内地的湄洲妈祖祖庙,以及贤良港天后祖祠。它们以祖庙、开基庙、重要分灵庙等形式在历史的洗涤中获得信众的认可,成为朝拜者心中的圣地,妈祖信仰体系内最重要的文化坐标。这些重要宫庙在信众中有着最高的声望、最旺盛的香火、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最广阔的宫庙辐射范围,因此往往是学者研究的聚焦点所在,围绕重要宫庙,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以宫庙为中心做综述,有助于我们了解信仰文化的最新动态、学者的最新研究方向、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等。本文即是对其中之一的重要宫庙——贤良港天后祖祠文化研究的一个综述。

(1) 对各足尺寸梁柱节点进行拟静力试验,通过试验描述节点试验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绘制节点的滞回曲线,分析其节点延性、强度与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破坏特征及机理,判断节点的抗震性能优劣。

二、贤良港妈祖文化研究现状

(一)妈祖诞生地之争

妈祖究竟诞生在贤良港还是湄洲岛,自妈祖文化研究起始就成了学者争论不下的关键点。现下,关于妈祖诞生地及与之伴随的身世争论主要围绕以下问题:1.妈祖诞生贤良港还是湄洲岛?2.妈祖是普通渔家女子还是九牧林的后代?3.宋代莆田是否有都巡检一职,倘若没有,那么即会得到林默父亲任都巡检,乃至其世系都是后高贵化其身世的篡改。

  

贤良港天后祖祠

“岛生说”的主力蒋维锬先生著有[11]《一篇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的发现及其意义》[12]《诞生地与生卒年异说》《妈祖诞生地新证》[13]等,指“陆生说”不见诸于清代以前史料,完全是林清标的一个“篡改”。其他持同样见解的还如周金琰、陈钧等。“陆生说”也不乏众多知名学者拥护。上世纪八十年代,林祖韩率先对贤良港进行田野调查,并于1989年写出《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和天后祖祠调查》[14]一文。林祖韩历数闽林之传袭,从永嘉之乱,林姓入闽说起,迄至“九牧林”谱系,并援引福清县江阴乡《鳌峰林氏宗谱》、湖南省靖县甘棠镇林姓的《林氏宗谱》,力图证明贤良港林氏乃世居于此,非是洪武间湄洲岛迁入。次举湄洲岛“天妃故里”“升天古迹”时刻为清康熙年间所刻,并不可作为妈祖出生于此的有力证据。之后又引述文献,说明明清两代官方皆承认天后祖祠作为妈祖诞生地的地位。在宋代是否有都巡检这一职官上,林祖韩使用文献《宋史·职官志》、宋陈仁璧《兴化军厅壁记》、宋李俊甫《莆阳比事》中唐名僧妙应禅师的条例,证明宋代已有都巡检的官制。

  

妈祖像

林仙久主编的《论妈祖诞生地》收录了八十年代到现在的多篇妈祖诞生地考证文章。包括林祖韩的《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和天后祖祠调查》(1989)、陈容明《妈祖的出生和出身》(1990)、金文亨《妈祖文化渊源探析》(2014)、许更生《妈祖诞生地考辩》(2014)、陈天宇《妈祖诞生地之我见》(2015)等数篇考证文章。

考之两方,一方面正如陈容明、许更生指出,古之湄洲指的是湄洲湾大片地域,非是单指湄洲岛。况且,查说《文解字》,“‘湄’——水草交为湄。小雅,居河之湄。”释义:水草相接的地方,更多的是指河岸边。又,成书于清初的湄洲湾航海者长期海道航行经验的总结《水路簿》一书也能让我们真正的认识清楚“湄洲”。“在《水路薄》中的‘湄洲针路’里记载:‘湄洲,土名监头岙,抛船对沙岙亦可抛,北风泊流至妙敲,船流东半可入监头岙,西北势有沙坛,浅不可近,”[17]针路,即航线、航道。湄洲针路,即湄洲这片区域的航道指要。可见,在古代,湄洲确是指很大一片区域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会是单指一个小岛。另外,湄洲土名监头岙。查词典,岙字释义:中国浙江、福建等沿海一带称山间平地(多用于地名)。其一,是沿海区域;其二,是山间平地。这说明当时当地渔人、水手所说湄洲指的其实并非是湄洲岛,而恰恰是对岸的贤良港。“如湄洲、古代土名为‘监头’,当地群众认为‘监头’即是‘港头’,乃旧时贤良港的别称,有‘港头’‘港里’之谓。”[18]

陈容明《妈祖的出生和出身》主张史实与实地调查并重,适当参考民间传说中约定俗称的合理部分,对妈祖的出生和出身进行考证。他的一大创见,在于指出了史书所载之“湄洲”有广义狭义之别,狭义上单指湄洲岛,广义上则是包含整个湄洲湾区域的大片土地,许多学者往往因词生义,将古之湄洲比作今天的湄洲岛,犯了古今错指的毛病。对于史载的洪武年间湄洲屿移民贤良港,他认为这其实是一种返回祖籍的行为,指出贤良港、湄洲屿两处林姓本是一家,但其根源只能是落回贤良港的。这也是贤良港建有林氏祖祠,而湄洲屿没有祖祠的原因。对于妈祖的父亲是不是都巡检这个问题,陈容明翻阅了《新五代史》旁证宋代莆田是可能有都巡检这一官职的。针对将妈祖身世上述至九牧林是造神者对神的出身高贵化这一观点,作者赞同“莆田无二林”这一说法,更何况林愿的都巡检一职,也不过是从九品武官,谈不上攀附。并且贤良港拥有众多古迹,尤其是天后祖祠保存有北宋年间的妈祖神像,更是妈祖出生于此的一大力证。

古明君教授关注港里村在现代发展、社会规划等更替下的社会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居民就业形式的改变、现代生活方式使传统文化记忆、文化因子面临快速流失的危险,认为天后祖祠作为港里居民集体记忆、社群关系的文化空间,可以起到保护传统的作用。同样的传统与变迁视角,张帆则以港里村的几代妇女为考察对象,了解她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变化,在天后祖祠等宫庙中担当的角色,得出当代女性信众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活动中,但在某些方面仍要遵守祭祀传统的结论。

陈天宇《妈祖诞生地之我见》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故老口口相传的妈祖生于港里中求得民间认同,并指出史志所述“神女生于湄洲”这类论述,强调的是其神性,而非成为妈祖前的凡人林默;再结合其他必要信息,判断妈祖出生于贤良港可能性大于湄洲岛。

洪莹发介绍了大甲镇澜宫从原来的到北港朝天宫进香到后来改为绕境进香的整个过程,镇澜宫1987年到湄洲进香,迎回一尊祖庙妈祖,与1989年从贤良港天后祖祠迎回“圣父母”是使其得以成功更改进香路线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众多台湾妈祖庙前往贤良港迎请圣父母的热潮。而两岸妈祖互相影响与支持,互相借以自重仍是当前的重要文化现象。金文亨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详述贤良港所蕴含的丰富妈祖文化。曾伟以传播学的方法分析贤良港妈祖信俗,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区区民的联系和团结,促进社区整合,保持居民社区归属感。陈辰立调查了2012年参加“妈祖回娘家”民俗活动的各个宫庙,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做宫庙地理分布、规模大小等分析,从中发现贤良港天后祖祠在宫庙以莆田地区为主要宫庙辐射范围。陈静探讨了贤良港区域内宫庙与宗族间的基本关系及宫庙间的关系。

  

妈祖像

  

妈祖

对比妈祖诞生地的两种说法,“岛生说”的最大支持来自于史书方志所载“妈祖生于湄洲”“妈祖,湄洲人”等文字记录。“陆生说”的支持体系则更为丰富,既包括一定史料,又有民俗活动、民间口口相传、民间传说对应地标等证据。

分析:根据题意观察,考虑可用辅助角公式a sin x+b cos x=(x+φ)将(f x)化为“一名一角”的三角函数形式sin2x+a cos2x=(2x+φ),其中tanφ=a.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生态的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发展道路主要是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经济发展的硕果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唯有如此才能为人类本身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表明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由于国土部门多年来的数据较为零乱,大多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数学基础不统一等现象,所以转换前要对矢量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坐标系清理,记录文件个数、数据层个数,并对各数据层内容进行编码和查看数据属性是否存在个别特殊性,部分矢量数据要查验图形拓扑情况,做好数据备份,目的是为检查转换后的数据是否有漏转、错转、或是转丢、转乱等现象。

萧登福先生的文章与前述叶明生先生的相较起来,由于只单述妈祖神诞日的夜祭仪式,所以更加深入详细。曾宪林则侧重于夜祭科仪的音声结构、曲牌组织和音乐特点。

目前,有关贤良港妈祖文化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是由叶明生先生主编的《贤良港妈祖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传统视野下的妈祖信俗研讨会文集》[21],该论文集收录了海峡两岸许多著名学者的妈祖研究论文。其中,以贤良港为考察对象或关涉贤良港的文章共13篇。分别涉及以下主题:一、仪式方面。如萧登福《妈祖祖祠神诞与夜祭妈祖》、曾宪林《科仪、语境与音声的交融——莆田贤良港妈祖庆诞科仪的初步调查与研究》;二、传统与变迁。如古明君《社会变迁下的文化空间:港里村与天后祖祠》、张帆《传统与变迁的交融——以港里村妈祖信仰与妇女生活为对象的考察》;三、贤良港社区关系及祖祠地位与影响。如洪莹发《大甲妈祖进香仪式的变化与象征——兼论台湾分灵贤良港祖祠圣父母现象》,金文亨、陈金海《试谈贤良港在妈祖文化发展史上地位与作用》,曾伟《共同体建构:以传播仪式观考察港里村妈祖信俗》,陈辰立《从“妈祖回娘家”看贤良港天后祖祠地理辐射状况,陈静《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妈祖文化村落的宫庙关系——贤良港社区宫庙系统的形成》;四、文献与文物考证。如杨榕《史实与传说——贤良港妈祖信仰文献调查札记》,陈祖芬《贤良港天后祖祠匾额内容分析》;五、艺术类研究。如张珣《闽台两岸妈祖造像比较研究》,谢重光、周慧慧《民族志电影与妈祖信俗传播——基于莆田贤良港的考察》。

  

湄洲岛

(二)贤良港社区、宫庙、祭仪、宗族文化研究

贤良港在古代曾是船舶停靠的避风港口,是通往湄洲岛的重要通道,人来人往,商贾聚集,也算是繁荣一片了。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规模围海造田,1974年通往湄洲的码头移至文甲以来,贤良港古码头逐渐荒废,它的名字也渐渐被社会淡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天后祖祠重建,妈祖热的掀起,贤良港之名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叶明生先生是较早开始对贤良港做系统调查并产出成果的学者。他的《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祭祀仪式与音乐研究[20]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细考贤良港社区十余座宫庙基本情况及宫庙与当地氏族的关系,系统地调查了港里村的社会历史、社区状况、宗族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音乐等,挖掘民间的传统的原生态妈祖文化,指出港里村林氏族人的妈祖祭拜仪式,是与祭祖相融合的仪式。除各宫庙的元宵游社仪式具有古代社祭的独立仪式意义外,其他各种仪式都与妈祖信仰有一定联系,妈祖信仰在各种仪式中占主导地位。文章还对天后祖祠的祭典仪式,包括祭礼、祭仪、祭器、祭品、祭文、祭仪音乐及鼓乐班社、鼓乐乐器、鼓乐形式等作了详述。

原来像她这样普通而平凡的女孩,想要一份华丽耀眼的爱情,需要付出的更多。她真的乖了起来,不再过问他的私事,即使他当着她的面接一些暧昧不清的电话,她也只能镇定自若。她决心把自己变作一名马拉松选手,以极大的耐力坚持到这份爱情的胜利。不过是隐忍,这不难。邵南对她的表现很满意,他带她去GUCCI旗舰店里,任她随意挑选。

其实,以湄洲为名,非同于确切的行政区划划分,它起初更多的应该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而起的一种约定俗称,因此不具有确切指称性,而更多是一种泛指,这一片是“湄洲”,而不是这一个是“湄洲”。甚或还可以揣测,贤良港与湄洲岛毗邻,来去不过数公里,在最初,莆人将湄洲岛看做是属于贤良港地域,同属于俗称的湄洲这一片土地。所以当古人说,贤良港、湄洲屿时,他们都认为是同一片地方,并没有分别的必要。只是到了现代,随着妈祖诞生地之争,两者的分化才越来越强。《贤良港祖祠考》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上以天后屡著灵异,闻祖祠圮坏,特命内官赴港整修。”可见祖祠之地位在明永乐年间以前即是获得帝国承认的。祖祠石碑《重建天后祠记》亦记载,从乾隆己亥年(1779)年开始,贤良港“六房子孙轮流为工”的天后祖祠重建过程,倘若贤良港不是妈祖出生地,甚或者如某些人所说林清标造假,那为什么在明清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异议?明清时期,妈祖已具有极大影响力,若妈祖真出生于湄洲岛,必然会在当时就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妈祖诞生地争端,也必会留下攻伐文字流传至今,然而什么争论也没有,这证明贤良港天后祖祠为妈祖诞生地是古人的共识,如许更生先生所说,甚至直到九十年代也一直是湄洲岛妈祖祖庙的共识。“1990年元旦,鹭江出版社授权美国TLNCOR公司全世界出版发行一册精美的《妈祖圣迹》,其《前言》和《礼佛求嗣》篇都载明:妈祖诞降‘福建湄洲湾畔’‘妈祖诞生地——贤良港(今港里)’(该书第169页);其父母生活在‘莆田湄洲湾北岸贤良港(今莆田忠门镇港里村)。该书的扉页和大红锻封底,两处都赫然盖有湄洲祖庙的硕大宝印。可见,当时并不存在所谓的分歧与‘异说’”。[19]

许更生的《妈祖诞生地考辩》是现今妈祖诞生地考证最为详尽的文章,认为妈祖诞生地、身世本是清晰明白的事,只是被人史料误读,以讹传讹,才导致现在的种种争论。许先生列举十一大条,对种种质疑一一驳回,力证贤良港为妈祖诞生地。其最重要的论证有:一、从“妈祖回娘家”的古老习俗出发,证明妈祖诞生地为贤良港无疑。指出在以前,包括湄洲岛在内的妈祖庙“走娘家”都是先到贤良港上香祭祀的;二、对陈钧《妈祖生地家世考》(2006)所引用的67条说明妈祖出生于湄洲屿的史料进行勘正以及批驳,说明原籍地未必是出生地,并对“世居”“海上”“湄洲”的词义认真辨析,尤其对“海上”并非特指海岛,而是泛指海滨、沿海地区的词义辨析极为详尽,对大小湄洲的界定在陈容明的基础上更有加深,极具说服力。作者还另举“兴化”“泉山”“福唐”“南州”四个地名亦有大小概念之分,以佐证“湄洲”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别并非个例。还指贤良港“五色土”这一特别地质是最为公正、客观的“史料”,与史籍所载相互呼应;三、对“里中巫”的“里”字做详细解读,从“里”字来说,妈祖诞生也只能是在人烟稠密的贤良港,而不可能是当时荒无人烟的湄洲岛;四、捻举宋初《兴化军厅壁记》《三山志》《兴化府志》等原始史料并现代考证研究,指出所谓“宋代莆田沿海根本没有设置巡检”完全是误读误解;五、妈祖世系脉络清晰,并非伪造耙梳《敕封天后志》之前史料,指出前代已有贤良港为妈祖出生地之证据,并不是林清标的个人篡改;六、从林清标撰写《天后志》的前因后果,结合其人品身份所处时代来论,他不存在作假的动机和可能。许先生《妈祖诞生地考辩》洋洋6万言,旁征博引,史料充足,论证丝丝入扣,令人信服。

另外,还有林庆昌所著《妈祖真迹》[15],对祠、庙、宫三者进行区别,从封建祭祀的典章制度中论证贤良港为妈祖出生地。叶明生教授在其《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祭祀仪式与音乐研究》[16]一文中则指出,神名往往与其升天地而不是出生地相连,如临水(古田)夫人,清水(安溪)祖师等。同理比之于“湄洲妈祖”,可见湄洲更可能指的是妈祖的升天地而非诞生地。

结果显示,患者的门诊自付费用受到就医医疗机构层次的显著正向影响(P<0.05);对患者的住院自付费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的是:医疗机构的层次和住院天数。值得注意的是,中低收入水平的患者其年次均住院自付费用低于低收入组,分析住院服务利用时发现,低收入组对住院服务的实际利用大于中低收入组。经统计,低收入组患者因住院而借钱的比率为6%,中低收入组的比率为2%,中高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分别为1.6%和0.6%,由此可见,低收入组患者通过负债(主要是向亲戚借钱)的筹资手段实现了更多的住院医疗服务需要。

杨榕梳理了有关贤良港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分为宋元明、清代、当代三大块。其中较为特别的还包括了诗赋散文、文化发展规划、音像资料、非遗申报等材料。陈祖芬细考天后祖祠33块匾额的陈列方位、进献人、进献时间以及匾额的文化内涵。

张珣讲述了传统妈祖造像及佛道神像造型的规制、特色后,进而介绍当代兴起的巨型造像如湄洲与贤良港的妈祖立像。贤良港妈祖立像表现了妈祖的“人性”方面,展现的是“在世妈祖”。通过古今对比,说明与以往神像造像是表现神性,符合信众膜拜不同,新兴出现的巨型立像宣传的是一种现代普世精神。谢重光则试图探讨贤良港妈祖信俗制作民族志电影的可能性以及民族志电影在妈祖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和意义。

除《贤良港妈祖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传统视野下的妈祖信俗研讨会文集》外,还有一些较为分散的有关贤良港妈祖文化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关宗教祭祀活动的仍然是最多的。如林国良主编的《莆田妈祖信俗大观》[22]中的《贤良港天后祖祠祭仪》《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出游》等章节。曾宪林的《闽台传统文化研究文集莆田贤良港金文音乐的调查与研究》[23]对贤良港地区金文音乐的形式、组成内容、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做了调查与研究。古明君《妈祖信仰遗产化的仪式经济与在地重建——以港里村妈祖祭仪为例》[24]一文是2012年贤良港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成果。作者观察到了祭祀活动中主祭人员、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普通信众的不同文化阶序,“头柱香”等仪式内容,探讨了在信仰活动与经济社会形势交织下的地方祭仪的转变。关于海祭,林自东的《贤良港天后祖祠海祭妈祖习俗》[25]引用古代黄向在、洪希文、张翥等文人墨客对海祭的描述,指出海祭是在古代就普遍存在于莆仙地区的一种祭祀方式,并以贤良港海祭为例,介绍了海祭场面、规模、器具安置、祭祀过程、价值、影响等,呼吁社会关注海祭妈祖仪式的内容与文化意蕴,采取措施保护海祭仪式的传承延续。林菲菲、林能久《贤良港海祭妈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初探》[26]阐述了海祭妈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同时指出海祭妈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社会功能,对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阁、妈祖城“祠、阁、城”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涉及贤良港历史、特色文化、文物考究与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文章有谢凯翔的《贤良港天后祖祠建筑及文物古迹考究》[27],该文盘点贤良港所保留有的古迹、文物,分析天后祖祠的建筑布局、风格。黄国华《贤良港天后祖祠文化景观的时空解读》[28]盘数自宋迄今的众多关涉天后祖祠的文献,试图描绘出祖祠在漫长时间里留下的历史印痕。苏健、黄国华的《〈贤良港水路簿〉与妈祖文化》[29]对贤良港民间所藏《水路簿》作了介绍。《水路簿》记有大量水路航行方向、水路标识地点等,是当地渔民、水手长期航海经验的宝贵总结,具有指导渔民航行的作用。《千年古港话沧桑——浅谈贤良港古码头历史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30]一文的作者林自东自小生长在贤良港,当地历史人文风俗无一不晓,此篇文章在叙述贤良港历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不一样的视角,如贤良港名字易变,周遭数百船只来港避台风,码头熙熙攘攘,人来客往,妈祖诞辰日的四方信众云集,清代港里成功海商的意气风发,建国后的沧桑巨变等等,刻画了一个活态的旧时贤良港情景。林慧慧的《聚山海灵气扬妈祖文化——莆田市贤良港保护性整治规划简介》[31]属于区域保护与开发领域的文章。文中分析了贤良港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现在保护措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文物古迹保护和村落整治规划的措施。还有金文亨、陈金海所著《妈祖文化源流探析》[32],涉及贤良港、天后祖祠的历史建制沿革、周边地理环境、两岸交往的热烈,以及整合湄洲湾妈祖文化资源,联合贤良港、湄洲岛开辟妈祖文化旅游区的畅想。

三、结语

贤良港妈祖文化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年历史。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可谓多姿多彩,从传统的宗教祭仪到紧跟实事的传统与变迁,乃至文物、艺术、社区关系等方面都有学者论述。但花开多面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精深不足。举“民间信仰与宗族关系”为例,林氏家族盘桓此地已上千年,更加上妈祖的族人身份,神与人的牵连,“九牧林”名满八闽的辉煌,千年族群的传承发展,截界复界迁移史诗,港里海商传奇……还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另外,清初截界,贤良港林氏一族迁居涵江,至今两地都还流传着“复界时,林氏族人欲带妈祖神像回归贤良港故里,涵江人民心怀妈祖,想要留下这尊神像,直至林氏族人接连打出99个圣杯才感叹圣意不可违,遂敲锣打鼓,欢送妈祖回乡”的传说。他地寄居数十年,不可能不留下些蛛丝马迹,从林氏外迁之地入手,应该还能找出一些重要史料,或许妈祖诞生地之争也能在这些新材料中得到解决。再如社会与变迁这一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妈祖诞生地——贤良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其影响逐渐扩大到整个妈祖信仰圈,每年都有数不尽的宫庙和信众,从祖国各地、海外前来进香朝圣。伴随着这种剧烈影响而来的是其信仰传统的巨大变迁,变迁之下的贤良港信仰是一个很好的可以窥见民间信仰与现代化关系的视角。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可以挖掘现代化背景下,贤良港宗族关系、妈祖信仰、其他信仰、社区居民生活、心理变化之间的种种缠绕联结及变化,或能够深化我们对民间信仰与现代化关系的认识。另外,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下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快速消散的危险,也急需采取措施抢救文化记忆。

  

湄洲岛

参考文献:

[1]黄国华:《部分妈祖文化书籍简介》,《妈祖文化三十年》,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09页。

[2]徐晓望:《妈祖信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妈祖信仰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07年。

[3]周金琰:《妈祖文化研究回顾》,《妈祖文化与华侨华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4]谢柯宝:《妈祖信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讨论》,《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5辑》,海洋出版社,2011年。

[5]张珣、杨玉君:《妈祖研究书目》,泰铭照相制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

[6]黄国华:《部分妈祖文化书籍简介》,《妈祖文化三十年》,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年。

[7]陈祖芬:《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理论篇》,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

[8]杨振辉、黄谦:《首届妈祖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第4期。

[9]孟建煌、张宁宁:《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4年学术年会分论坛“海洋视野中的妈祖文化与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国家航海》,2015年第2期。

[10]黄瑞国:《首届妈祖文化高峰论坛——2015年国际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4期。

[11]蒋维锬、朱合浦:《诞生地与生卒年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 福建省 湄洲妈祖志》,方志出版社,2011年。

[12]朱天顺:《妈祖研究论文集》,鹭江出版社 ,1989年。

[13]蒋维锬:《妈祖研究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

[14]林祖韩:《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和天后祖祠的调查》,内部发行,1989年。

[15]林庆昌:《妈祖真迹》,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叶明生:《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祭祀仪式与音乐研究》,《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17]苏健、黄国华:《〈贤良港水路簿〉与妈祖文化》,《中华妈祖》,2007年。

[18]苏健、黄国华:《〈贤良港水路簿〉与妈祖文化》,《中华妈祖》,2007年。

[19]许更生:《妈祖研覃考辩》,西安出版社,2014年,第64页。

[20]叶明生:《莆田贤良港妈祖信仰、祭祀仪式与音乐研究》,《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21]叶明生:《贤良港妈祖文化论坛:海峡两岸传统视野下的妈祖信俗研讨会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

[22]林国良:《莆田妈祖信俗大观》,海风出版社 ,2014年。

[23]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文联:《闽台传统文化研究文集》,海风出版社,2008年。

[24]古明君、宋振宇、曾伟、陈颖:《妈祖信仰遗产化的仪式经济与在地重建——以港里村妈祖祭仪为例》,《莆田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5]叶明生、黄建兴:《贤良港妈祖信俗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考察活动研究资料汇编》,内部刊印,2017年,第40页。

[26]林菲菲、林能久:《贤良港海祭妈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初探》,《文化发展研究》,2014年第二辑,第85页。

[27]谢凯翔:《贤良港天后祖祠建筑及文物古迹考究》,《华章》,2013年第15期。

[28]黄国华:《贤良港天后祖祠文化景观的时空解读》,《中华妈祖》,2013年第2期。

[29]苏健、黄国华:《〈贤良港水路簿〉与妈祖文化》,《中华妈祖》,2007年。

[30]叶明生、黄建兴:《贤良港妈祖信俗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考察活动研究资料汇编》,内部刊印,2017年,第33页。

[31]林慧慧:《聚山海灵气扬妈祖文化— —莆田市贤良港保护性整治规划简介》,《福建建筑》,2014年第5期。

[32]金文亨、陈金海:《妈祖文化源流探析》,鹭江出版社,2014年。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海翔
《海峡教育研究》 2018年第04期
《海峡教育研究》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