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不朽的“孤独” ——浅析《百年孤独》的叙事及主题

更新时间:2009-03-28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1]小说采用奇特的叙事手法(魔幻手法),通过叙述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引人深思造成马孔多小镇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桎梏的牢笼。可以说,这是一本拥有“神奇叙事”的小说,也是一部主题厚重的小说。

一、神奇叙事

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是让人一口气酣畅淋漓地读完,还是让人中途废书不观,其文本语言带来的叙事张力至关重要。语言是作者的声音、个性和风格的集中展现与自然流露。《百年孤独》首先带给读者的是她那种令人着迷的、充满神奇的语言叙事风格。

1.开篇即“预后”

一般来说,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在叙述时总喜欢“闪回”,即在叙事进行中不时地倒叙、插叙、补叙等等,但《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预后”(预知未来、预叙后面发生的事):“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给读者极大的震撼,心底里不免冒出一股悲剧意识(难道这个人——或许是主人公多年以后被行刑队枪决?)简洁的一句预叙后,小说开始回归“正传”,从“这个下午”开始叙述,用的是现在进行的叙事视角,带领读者一同和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体验孤独的生命旅程。此后小说中还陆续有几次预叙,几个人物都会提到他们“末后的情形”。这种预叙的写法既是交待,也是预言,无疑会牵引读者,引起读者的追究欲望,而且也似乎给人一种难以抗拒的宿命般的悲剧意识。

2.头重脚轻的矛盾处理

这部小说的叙事简洁明快,跌宕起伏,往往一个巨大的灾难刚来,马上很快就被解决,接着有产生了新的、更大的悬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比如,小说前半部分叙写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开创者何塞的各种实验和灾害,乌尔苏拉的走失又归回,失眠症弥漫小镇又很快被神奇药水治疗,奥雷里亚诺即将被枪决却被他兄长奇迹般救出,这些悲剧性事件带来的压抑悬疑氛围还没有清除,却又忽然被瞬间极快地解决,以至于读者怀疑是不是被马尔克斯戏耍了。——这真如探险一般让人惊心动魄而又惊魂不定。因此可命名为“头重脚轻的矛盾处理法”。在读到奥雷里亚诺在政治斗争中选择了反对党(起义者——叛军)也就是自由党并在战争中成为起义军的领袖的时候,小说叙述就明显加快了,人物不断增加,但关系清楚、性格分明,毫不显得笼统或杂乱。可能是跟作者采用的客观叙述再加上几个能反映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言语对话、动作、心理意识等)有关。在只有20万字小说中要叙述7代人的故事,跨越百年的时间,似乎要借用史笔才能完整叙述。

3.想象奇特的魔幻情节

 

《百年孤独》成为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马尔克斯因此于198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现实主义中插入魔幻情节,一般会让人认为超脱现实,荒诞不稽。然而细读《百年孤独》,只是感到这些离奇事件,恰似人生诡谲多变的命运一般,不可捉摸。由于早期南美洲哥伦比亚的巫术迷信及宗教文化比较盛行,所以并不觉得很突兀荒诞。这些魔幻事件,粗计有15个之多。小说第一个魔幻是因乌尔苏拉的姑妈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叔父近亲结婚而生了带“猪尾巴”的孩子,而后又有“鬼魂复活”“遗骨响”,美人儿蕾梅黛丝的“死亡召唤”等等,以最后一个魔幻——家族乱伦而生的“猪尾巴”结束,小说在叙事上这种循环往复,仿佛是那不断轮回、不可逃脱的宿命,它们在“真实的”现实环境下充满了神秘色彩。有些魔幻颇引人深思。比如那可怕的“失眠症”。这是由孤女丽贝卡带到布恩迪亚家族去的怪病,并传播到整个小镇所有人。这种疾病可怕的之处不仅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且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遗忘童年记忆、事物名称,最后不识别他人和自我。为了避免这可怕的后果,乌尔苏拉想了个办法,给每个人、每件物品都贴上标签,描述它的名称、作用以防止遗忘。这些标签类似史书,史书就是给“过往”贴上标签,让人们记住曾经发生过的事,以及它是好是坏,有什么样的影响。显然,无论是遗忘个人还是国家的历史都会使人只活在当下,因悬浮无根而迷失自我。当全镇的人染上这种可怕的病的时候,吉卜赛传奇人物梅尔基亚德斯突然出现了,带着一瓶神奇药水,人们一喝就恢复了发病前的记忆。这个魔幻情节的隐喻是意味深长的。当然,还有一些魔幻情节比较深奥的。比如,孤女丽贝卡父母的遗骨响,丽贝卡悲伤时吃土的怪癖,还有飞鸟暴亡,等等,读来让人毛骨悚然却又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二、人生而孤独

小说是作家面对现实、精神和物质存在的“不谐”而进行思考后的产物,是作者力图重构的精神秩序。这个家族的故事是显然虚构的,尤其是那些魔幻情节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写魔幻不是目的,目的是探索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世界。《百年孤独》描述的世界,其人物形象和情感却是真实可信的。那一个个鲜活而孤独的人物会在你脑海中涌动,跟你诉说他的悲欢离合,你会看到他的行为抉择背后的心灵困惑、焦灼与苦闷。

 

品读小说总是绕不开关于主题的思考。“人生而孤独”的这一现实早已被古今中外许多贤哲揭示,并不新鲜。马尔克斯为什么写《百年孤独》呢?他写了一个小镇,一个家族的兴衰史,用史诗的笔法叙述了布兰迪恩家族7代人的人生遭遇和孤独的命运。小说大概有这些关键词:社会层面的有民族历史、宗教、传统文化、外来文明,侵略与抵制,自由与民主、科学等等;个体层面有生命、意义、信仰、理想、爱情、欲望、宿命等等,这些可能都是“孤独因子”。

翻译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那么这种“非真空”毫无疑问要包含很多非语言因素,翻译中所透露出的讯息绝不仅仅是限制在语言层面,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得以相互交流了解彼此不同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翻译。所以在过去很多年间将翻译研究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无疑是不够充分的,所以由著名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发起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拥护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小就是个沉默孤僻的人,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尤其是他的革命生涯。他有杰出的军事才华,经历了多次战争凶险和暗杀却得以终老于家乡马孔多。可是这个次次躲过暗杀的上校,却永久地被孤独和意义虚无折磨。有一次,他细细地问过医生心脏的确切位置,然后在自己心脏上开枪自杀,却没有死(被救活)。对于他起义革命,认识他的人说他是为自由理想而战,可是他自己说是为“自尊”而战。他母亲乌尔苏拉深爱着这个儿子,却指责他是个“自大罪恶”的人。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他的早逝的妻子蕾梅黛丝,以及无数个一夜风流的女人,更不要提他生下的17个儿子。

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奥雷里亚诺的妹妹阿玛兰妲。她是个令人又恨又同情的女人。为了得到年轻的意大利钢琴师克雷斯皮的爱,不惜下毒手去毁灭和自己一块长大情同姐妹的丽贝卡,只因为丽贝卡和克雷斯皮相爱。结果没有毒死丽贝卡却毒死了自己的贤惠美丽的嫂嫂蕾梅黛丝,不得不终身背负沉重的心灵罪债。后来丽贝卡在跟她的斗争中自甘失败而退出,嫁给了何塞·阿卡尔蒂奥。当钢琴师克雷斯皮如愿以偿来到到她身边时,她却“郑重地”(其实那只是她的玩笑表达)拒绝了克雷斯皮的求婚,结果这个青年却误以为真而愤羞自杀了。她为此深深悔恨,从此永远地拒绝了爱情。她孤独地度过了许多年,一再拒绝了她自己也有好感的赫里内勒多的求婚,一辈子孑孓其生,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小说借她母亲之口原谅了她的“报复和怨毒”,说“这两样行为都是属于无穷的爱意和无法战胜的胆怯之间的殊死较量,最终胜出的是阿玛兰妲毫无理由的恐惧,而恐惧的对象是她自己饱受折磨的心灵”。[1]小说还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故事中虽然遭遇各不相同,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孤独式、悲剧性的。

一些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不能正确定位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相对忽视实践教学。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都将目标定位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就业有过高期望,而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但大部分旅游相关企业急需大量一线员工。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符合旅游业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三、寻求意义,摆脱孤独

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一样,本是偶然的无缘无故降临到世界,它本身并无意义或者说无所谓意义。但人类是会思考的理性动物,种种内在的冲动、焦灼和欲望使他无法忍受这种意义的虚无,他要为自己的到来、存在和最终归宿做出合乎“理性”的解释,从而获得能安身立命的意义和根据。否则,当他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失意、灾难、悲剧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根本性的怀疑和恐惧。人们不甘心自己无意义的存在,所以去执着地寻求意义和解释。人类代代相传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些精神文化领域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意义寻求的结果(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里把它们称为“人性的圆周”)。[2]但这些是公共的、外在的和异己的,尤其是宗教。个体接受宗教作为信仰要体验一个极为艰难的内化过程。正如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言,要经历“孤独的冒险”,才有可能实现“信仰的跳跃”。宗教能不能被真实接受主要由慕道者的特殊性格、经历和他所置身的文化传统决定。《百年孤独》里也涉及了宗教,除了乌尔苏拉一直坚持天主教信仰,她的儿孙后辈们都对天主教“没有感觉”,有的充满怀疑甚至嘲讽。在激荡起伏的革命时代,小镇人常常用嘲弄的眼神打量小镇里的教会和历代神甫,战争之火也一次次烧向教堂。乌尔苏拉的后辈们对既有的一种作为人生意义解释的天主教信仰的否定,也就意味着他们要自己去寻求意义,摆脱孤独。爱情、性、战争、自由、理想等等,这些都没有给他们带来安慰,反而因此陷入更深的孤独。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3]小说里的人物,有的一辈子把毛衣拆了又缝,缝了又拆,有的情愿一辈子待在书房里永不出门,有的在失去爱人后终生不语,有的人宁愿战争中白白送命也不愿意面对孤独,有的则企图自杀想一劳永逸地逃避孤独……他们最终没有找到意义解释,也无法摆脱百年孤独的循环命运,这不免让人为之深深叹息。

数据挖掘系统结构包括将数据挖掘系统与数据库/数据仓库系统耦合的各种考虑。有多重可能的设计:不耦合、松散耦合、半紧密耦合和紧密耦合。一个良好的设计的数据挖掘系统应当与数据库和/或数据仓库的紧密或半紧密耦合。这里所谓的“耦合(Coupling,结合,连结)”实际上就是要求多边矩阵剖面广义交叉乘积的运算方法应保证运算结果矩阵的阶数不高,数据信息比较集中。

“孤独”是不朽的。马尔克斯通过小说《百年孤独》展示他们的孤独命运,其实也就是他对于人类摆脱孤独的思考,对不孤独的理想世界、价值秩序、自由的探寻。孤独有形而又无形,当人感觉灵魂自由的时候,孤独瞬间隐去,似乎消解于无形;当我们感觉约束或无所归宿、无所依靠的时候,孤独又是压抑心灵的牢笼,想挣脱而不能。生而为人,就必然承受孤独的痛苦。如何面对孤独,在追寻自由和被约束之间寻找平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我们应该共同探求的生存之道。[4]毫无疑问,《百年孤独》是不朽的,她必将引发人们对自身处境和命运的长久思考。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范晔,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百度百科.百年孤独[EB/OL][2018-06-07].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E%E5%B9%B4%E5%A4%E7%8B%AC/688708?fr=aladdin.

[4]高迪.浅析《百年孤独》中的人生哲学思想[J].大众文艺,2018(14).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火苟
《海峡教育研究》 2018年第04期
《海峡教育研究》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