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互联+”背景下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互联网的快速变革与发展,促使新闻业态发生变革,也使得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一方面,媒介融合趋势极大冲击着传统新闻业;另一方面,新型传媒人才极度缺乏,这使得单一形态的传统媒体陷入巨大的生存困境。培养全媒体型新闻人才不仅是网络技术发展倒逼下新闻业的生存之道,更是新闻业态重构的内在需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并进一步强调,在如今媒体竞争的环境下,最需要的便是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具备全媒体素质的新闻人才是未来新型媒体满足受众需求、掌握话语权不可缺少的基础。

一、 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内涵

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是基于全媒体的技术背景和业态特征提出的。近年来,“全媒体”这一概念在新闻业界被频频提及,之后在学界也被广泛关注,有关“全媒体”概念呈现多样化解释,主要以媒介运营说和媒介形态说为代表,之后对“全媒体”概念的解析普遍是基于两者而拓展的。媒介运营说认为全媒体指的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和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媒介形态说认为全媒体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类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影像等传播手段来进行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我们也可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对“全媒体”进一步阐释。从形式上看,全媒体指的是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深度融合,从内容上看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多渠道采集、统一的专业资源加工、全方位业务系统支持和多渠道资源增值应用,从结果上看主要表现为多形态的内容生产、多渠道的产品发布和多终端的传播介质。

全媒体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显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的内在需求和成长要素,其对全媒型新闻人才的要求也多以“全面”为主要特征。多数学者从理论和技术层面阐释全媒型新闻人才,黄瑚(2016)提出全媒型新闻人才应掌握多元化的新闻传播理念、知识以及技能。也有学者认为全媒型新闻人才除了掌握先进的理念知识和新媒体技能之外,还应该成为政治、法律、社会等方面的行家,具备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感,拥有主流价值观。不仅如此,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陈永东(2017)进一步提出全媒型新闻人才应具备基本层面思维、内容层面思维、产品层面思维、市场层面思维以及管理层面思维等新思维,以及应掌握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技术、快速生动的文字表达能力、与众不同的图像创意能力、视频采编播的能力等新技能。

综上所述,所谓全媒型新闻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性传播理念、具备全媒体知识和技能的新闻人才。全媒型新闻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全媒体信息采集、加工以及处理的技能,掌握全媒体信息发布的渠道和流程,更应具备较强的全媒体思维和意识。全媒型新闻人才在遵循新闻伦理和保持新闻敏感性的同时,破除了传统媒体思维的窠臼,善于运用全媒体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全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变革。

二、 当前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全媒体思维欠成熟

全媒体语境下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全媒体思维。全媒型新闻人才需要有敢于突破传统媒体思维和固有媒体界限的意识,有全媒体环境下的大局意识,应具备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但目前高校的新闻教育和业界的实践均存在全媒体思维欠成熟的问题。

其一,“技术至上”思路阻碍了深层思维的培养和塑造。很多人认为全媒体时代带来的危机是由于缺乏技术创新所造成的,“技术主义”的解决方法在业界和学界占据显著地位。“技术主义”路线在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上主要表现为重技能而轻理论。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新技术固然是应对之策,但是在人才培养时过于强调技能的提升而忽视理论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理论素养的培养,不利于深层思维的塑造。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促进农户土地适度集中经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完善土地流转评估、登记、备案、信息发布和纠纷调解等制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发展空间。

虽然一部分特色农产品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英语标准化翻译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拼音的过度使用、片面的中式英语翻译、错误翻译等,使农产品英语标准化翻译成为空谈,极大地影响

电气自动化系统由信号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以及信号输出系统组成。在实际情况中,变电站、发电厂、调度控制端等是电气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部分负责不同的内容,如变电站、发电厂等终端系统的相关运行数据是通过调度来实现的;控制终端则对电气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相应判断后,将电气相关操作及参数调整下达到各个执行端,并完成相应的测控任务。此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有很多,如遥信、遥控、遥调、遥视、遥测等,在实际情况中相互配合共同为电气工程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了保证电气工程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电气自动化系统需要具备更加完善的自我检查和诊断功能,以便实现电气工程的“自律”。

(二) 高校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专业依据媒介类型划分专业方向以制定培养方案,导致学生往往只掌握单一技能,这与互联网时代呼唤全媒型新闻人才的需求格格不入,制定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很多高校已认识到这一迫切性,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了相应调整,截至2018年5月,全国已有133所高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本科专业。诸多学校通过引进业内专家、更新教学方法、设立特色新型智库等手段以创新人才培养。但是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业界所需要的人才仍存在断层情况。

职业需求的迅速更新和大学教育的内在属性存在天然矛盾。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发展使传媒业界对新闻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通识能力等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边是不断变化的环境,一边是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学校全媒型人才的供给与业界对全媒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存在差距。

目前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教学方面,主要存在全媒体教材未成体系、课程设置顾“全”失“精”的问题。高校新闻院系尚未制定出一套自成体系的全媒体教材,只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相应增加或减少一些课程,其培养缺乏系统性。此外,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全”并非面面俱到的“全”,但是多数新闻院系通过不断增加新课程以彰显“全”,顾“全”失“精”,忽视了学生专业化的深入培养。

全媒型师资不健全也是造成脱节的原因之一。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需要有同时具备新闻传播理论和全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类教师资源在高校较为缺乏。尽管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如果师资力量无法紧跟发展步伐,那么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的质量便难以有质的提升。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公路工程的施工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更加深入的提升公路大中修工程养护质量,加强养护力度特别重要。因为超载车辆的不断增加,在道路行车荷载与外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之下,公路表面很容易出现大范围裂缝、坑槽与沉降等现象。通过不断加强公路大中修养护力度,能够真正实现公路安全、可靠运营的目标,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1]。

(三) 人才深造与转化路径缺乏

面对全媒体时代,一些新闻机构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做了诸多尝试,如成立全媒体记者队伍,通过进修、招新、集团集训等方式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然而新闻从业者向全媒型记者转型要迈过技术、转换思维方式、采访和沟通、体能等多道门槛,目前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加强对学生和新闻从业者的技能训练是高校和业界塑造全媒型新闻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学习和培训,培养他们采访、写作、编辑的技能,同时培养其综合运用多种新媒体设备的能力和对新闻事件的多媒体整合传播策划能力,等等,使其成为一名真正的全媒型新闻人才。

缺乏对全媒型新闻作品的评价和奖励机制。纵观我国各类新闻奖项,目前还未有一个明确针对全媒型新闻作品的评奖,此外,各类奖项的评选项目设置也是按照传统新闻作品的项目分类来评选的。以中国新闻奖为例,其设置的20个评选项目中并未明确包括全媒型新闻作品。这使得业界缺少优秀全媒型新闻作品的标准,同时奖励机制的缺乏削弱了新闻从业者创作全媒型新闻作品的积极性。

高校可通过设置多方面的技能课程、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创建全媒体实践平台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综合型技能训练。设置摄影、摄像、视频编辑等多方面技能课程,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全媒体知识和技能进行新闻制作。学校也可组织教师参加媒体实践,对已有师资力量进行优化,将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资源重组,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此外,创建全媒体实践平台是解决学校新闻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不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创建全媒体实践平台,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切身体验全媒体新闻业务的操作,提升其实践能力,以减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的不适应性。

其三,“固守本位”意识削弱了未来创新的动力。“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促使传统媒体进行报网融合等尝试,但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采编理念和新闻思路,所谓融合只是表面融合,一些传统媒体仍受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报业思维影响,缺乏互联网和用户思维,缺乏创新,导致全媒体转型滞留在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

三、 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 培养融合型的思维方式

首先,大传播的战略思维是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大传播理念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与传播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大众传播的新闻理念,突破单位与媒体的界限,建立起以媒体互动、受众沟通为主要工作模式的新闻传播理念,具有互动与沟通性、信息技术性和理念传播的特点。这一思维有利于引导新闻传播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实现新闻采集融合、新闻编辑融合以及新闻媒介间的融合,同时该思维也适应于传统媒体逐渐失去垄断地位、“全民记者”出现的新媒体时代。

其次,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是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平台特征。近几年,互联网思维成为媒体产业乃至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尤其是“媒体融合”的理念被强化之后,更多人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有关“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解析,无论是马云曾表示的跨界、大数据、简捷和整合,还是周鸿祎曾指出的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策略和颠覆式创新,其都具有本身的核心特征,即大数据、零距离、趋透明、慧分享、便操作、惠众生。互联网思维带给我们的启示,如在资源上以丰富代替稀少,在传播行为上以互动代替单向,在传播渠道上以平台代替管道等,有利于我们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预习结束,娟儿问:“什么是力呢?”学生说不清楚具体什么是“力”,他们一脸迷茫地问娟儿:“是推物体,拉物体,压物体吗?”

再次,“非线性思维”是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非线性思维不同于常规的线性思维,在新媒体产品创作中可表现为素材搜集的开放性和整合集成的多维性,搜集素材时不设边界,可加入与主题相关的各类元素以拓展思路,在整合集成时不拘泥于一个思维指向、一个评价标准、一个逻辑线索以打破封闭和保守,强调创意的发散性。全媒体时代,新闻的新陈代谢加快,更讲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信息采集和编辑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进行相应变革,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全媒型新闻人才应具备非线性思维。

其二,“简单叠加”模式忽略了深度融合的内涵和战略。目前高校在培养全媒型人才的课程设置上,只是将基础专业课与几门数字技术核心课程做简单叠加,而非理论与技术真正的融合。这种简单叠加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新闻内容选择上无法做到把相关有效信息相融合,在技术方面缺乏整合运用各大媒介的能力,在受众层面缺乏受众意识,远未达到深度融合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企业的建立以及发展必定会存在着风险。应收账款制度的实施,必须认清其可能会带来的各种风险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了其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才能够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而这些,很多企业往往是做不到的。对于风险问题,企业没有考虑周全,就很容易导致大量的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形成呆账、坏账的现象。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此制度带来的风险问题,只盲目地开展应收账款,没有做好回收工作,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很容易就会导致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故对应收账款制度所带来的风险认识不足也是一个现存的问题。

(二) 建立整合型知识体系

全媒型新闻人才是复合型新闻人才。为应对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复合型新闻人才必须掌握全媒体的业务技能,如具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手段操作能力,精于“融合新闻”等,同时全媒型新闻人才还需要以专业的眼光对众多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分析以及具备多渠道传播的整合传播思维。这些素质要求均需要有一个整合型的知识体系去支撑。所谓整合型知识体系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知识体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使之融合成为一个知识体系为学习者所用。

  

图一:整合型知识体系图

我们所提出的整合型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实务体系和产品体系(如图一所示)。理论体系包括通识理论体系和专业理论体系。新闻记者作为一个“杂家”,所需掌握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他也应懂得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有关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设置必不可少,如社会学概论、近代史纲要等课程;高校在进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时,应设置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等基础性课程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制作中十分重要。在实务体系方面,应设置全媒体信息采集实务和全媒体编辑实务课程。全媒型新闻人才除了掌握基本的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技能外,应学会应用全媒体技能,因此可以设置新闻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写作等课程。在设置全媒体编辑技能课程时可以设置网络编辑、电视新闻编辑等课程。在产品体系中,可设置设计创作类课程,如交互界面设计、新媒体设计、影视创作等课程,还可设立产品工作坊,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理论体系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实务体系和产品体系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形成整合型知识体系。

(三) 加强综合型技能训练

现有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全媒型转化时,缺乏权威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机构。不同于高校新闻院系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当前针对新闻从业者进行的全媒体转型培训通常由新闻机构内部组织培训,包括开展专题培训班、组织脱产学习、开展专家讲座等形式,业界并没有相关权威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机构为其提供专业的全媒体转型培训。而这种内部培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标准,使得新闻从业者的转型之路存在盲目性和散乱性。

除上述问题外,现有考核和激励机制缺乏对全媒型素质的引导和强调也是一大问题。无论是权威培训机构的缺乏,还是机制体制的不完善,这些问题无不昭示着新闻从业者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考验。

新闻媒体机构可转变机制体制,制订培训方案,实行轮岗制度,建立合适的考核和激励制度。面对全媒体培训和资格认证机构的缺乏,各个新闻机构之间应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以制订出合理高效的全媒体转型培训方案。同时,新闻机构也可实现轮岗制度,安排新闻从业人员在声、屏、报、网以及总编室、下属台站等岗位进行锻炼,多岗位的锻炼可使其迅速熟悉整个工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全媒型的记者队伍。此外,新闻机构可完善原有的考核奖励机制,以业绩考核、能力态度考核、部门满意度考核等方式针对不同岗位的新闻从业者,在不同考核周期进行不同考核,促使其提升全媒体素质。除转变机制体制之外,新闻机构也可建设全媒体新闻中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便是人民日报社一次成功的全媒体平台建设实践,自2015年首次试运行到2016年启动“融媒体工作室”计划,其推出的一系列独家深度稿件、视频、H5产品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建设全媒体新闻中心,就像是为培养全媒型新闻人才创造了一个特定环境,在其中有利于新闻从业人员在思维、行为方面的转型,锻炼新闻从业人员的技能,切实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经验,使其更好地成为一名全媒型新闻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同时我们也应明确,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是终身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不单纯是高校的任务,而应是高校与业界共同完成的时代任务。但目前高校和业界在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上都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因此,不管是高校还是传媒业界,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全媒型新闻人才的培养。

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深化拓展联动执法。组织太湖流域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专项执法联席会议,《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贯彻实施监督检查座谈会、推进会及案件处理等各类专题会议,分别与江苏、浙江水行政执法队伍合作开展了地方性法规规章与《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适应性分析、太湖流域(江苏省)“一湖两河”联合巡查制度后评估等重点河湖及省际边界等特殊问题专项研究,总结经验和成效,不断深化执法合作,营造流域团结治水的良好氛围。同时将联合巡查制度向省际边界地区拓展,与苏州、嘉兴、青浦支队签订了联动执法及联席会议制度,为相关区县搭建了平台,建立起沟通协调机制。

随着我国药品注册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创新药物研发环境的不断完善,结合FDA开展生物标志物资格认定管理的探索与经验,建议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应对药物研发过程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予以关注,探索类似FDA发出LOS倡议的方式,或通过设立基金项目、委托研究等途径与研发机构协作,鼓励开发与我国多发疾病及其治疗药物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解决临床需求提供支持。

注释

[1]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新闻研究导刊》2009年第2期,第22~24页。

[2] 周洋:《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中央媒体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思考》,《新闻前哨》2009年第11期,第14~16页。

[3] 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19卷第4期,第37~42页。

[4] 黄瑚:《创新新闻教育理念 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光明日报》2016年4月8日第2版。

检修盾构各系统以达到最佳状态,做好管片、砂浆、泡沫剂、油脂、易损配件、应急物资等材料物资储备,清空渣土池,保证盾构连续掘进施工。

[5] 黎勇:《全媒型人才培养的三个维度》,《青年记者》2017年第10期,第22~23页。

[6] 陈永东:《全媒型人才需具备的新思维新技能》,《青年记者》2017年第10期,第9~10页。

[7] 郝红霞、刘峰:《基于云计算的全媒型新闻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析》,《新闻大学》2014年第6期,第116~123页。

生物技术在水产品养殖、加工和保鲜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低值水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充分利用一些低价值水产品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显得日益重要。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水产品养殖、加工及保鲜技术的缺陷,既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又更好地保留了其营养成分,提高了营养价值。

[8] 张苏敏:《党报集团的全媒体人才战略——基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编队伍建设实践的分析》,《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2期,第21~24页。

[9] 张蔚蔚:《“新闻1+1+1”:纸媒的魅力创新——一个全媒体记者转型的实践与思考》,《传媒评论》2010年第7期,第45~47页。

[10] 丁兆磊:《大传播理念下铁路企业新闻报道工作优化探讨》,《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7卷第2期,第236~237页。

[11] 黄升民、刘珊:《“互联网思维”之思维》,《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37卷第2期,第1~6页。

 
周莉,郦佳莹
《华中传播研究》 2018年第02期
《华中传播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