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数据新闻记者的六大职业素养及其对新闻传播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 前 言

当今人类的生活步入网络化,典型特征就是日常生活对智能终端平台或网络的依赖,我们无可逃避地生活在各种平台系统中,我们对衣食住行的安排和活动、在网络上浏览痕迹等都会被记录并形成海量的数据,即“大数据”,这为数据新闻提供了无尽的信息来源。数据新闻,这种全新的新闻形式近年来被《卫报》、《纽约时报》、财新网、网易新闻、澎湃等国内外诸多媒体所采用。但是国内数据新闻领域存在诸多问题,缺乏专业规范的数据新闻正在逐步蚕食这个领域的公信力和专业价值,使之丧失竞争优势。[1]

数据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流程,以往新闻采编人员熟知的新闻制作过程是“确定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改稿—定稿发布”,但数据新闻以科学处理数据为核心,其生产流程为“发现和挖掘数据—整理和过滤数据—分析数据—呈现数据”。数据新闻具有的全新特点、形态和制作流程,带来了采集、分析、呈现等多方面的创新,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多种能力的支撑,这种新要求对于媒体从业人员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对其职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数据新闻报道实践和数据新闻本身的特点出发,本文认为数据新闻记者应具备数据素养、社会科学研究素养、美学素养、新闻传播专业素养、跨界素养、团队合作素养六大素养。

二、 数据新闻记者的六大职业素养

(一) 数据素养

从数据新闻的概念中可知,数据新闻强调从数据资料的挖掘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如果新闻记者不具备良好的数据素养,一是会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二是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误导受众[2]。因此,良好的数据素养是数据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数据素养主要包括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

从图2可以看出,氧化出水的COD基本稳定在150 mg/L左右,随进水的波动而波动,生化出水(碳滤池出水)的COD基本稳定在50 mg/L左右。

意识决定行动,对于数据新闻记者来说,正确的数据意识是在数据新闻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基础。数据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数据意识包括数据敏感,也应包括对数据来源的质疑、批判精神。由于大多数记者毕业于人文社科专业,对于数据要么具有天然的排斥和恐惧心理,要么不假思索地一味接受。而数据新闻记者更需要透过数据理性思考和分析,保持对数据的批判、反思意识,不盲目迷信数据,充分了解数据的特点、功能和局限,在对待新闻中的数据时也要和其他信源一样,保持必要的怀疑、谨慎和清醒的态度,反复证实以下问题: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时效性如何,是出于何种目的、采用了怎样的方法收集而来;数据中究竟包含了怎样的主题和线索,应该选择哪些数据进行报道,所选样本是否符合统计显著性的要求;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是否正确,结论的合理性以及能否推而广之等[3]。总之,记者只有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准确性和易读性,利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理清脉络、阐释事实,揭示因果关系或证明观点,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数据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和解读、叙事和呈现数据等多方面的能力。数据来源包括政府、企业等公开的数据库以及媒体自行采访或与专业数据公司合作抓取的数据。在获取数据方面,要求记者了解重要且权威的免费数据库。在选择数据源时要考虑其代表性、价值和权威与否,同时记者要擅长与人沟通,要重视与数据源建立良好的供给与需求合作。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要求记者每天面对数以万计的各种碎片化信息,从中寻求真实的和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具有洞察力,既能鉴别信息的真伪,还要能判断这则信息是否有深度挖掘的传播价值。记者在分析、解读数据时,还应注意超越对事件表层现象的简单描摹,而深入挖掘内在本质,或是解释各种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是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同时,用数据讲故事,要求记者在规定的时间和版块内将整合后的数据进行结构化安排,并凸显新闻主题,而不是将新闻割裂成为一条条数据。这需要记者具有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整合后“讲故事”的能力[4]。在呈现数据的能力方面,记者要掌握各种视觉化工具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所要展示的内容,选择最合宜的信息图表。这些都是致力于为观众带来更加生动丰富的视觉体验,当然这也对记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新闻的核心是新闻报道,而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作品。数据呈现方式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新闻事件的清晰表达。

(二) 社会科学研究素养

数据新闻本身并不是新生事物,它的前世可追溯到始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确新闻学、调查性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等实践。从上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数据新闻的关键要素是:挖掘数据、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若将挖掘数据看作传统新闻生产中的新闻发现力,可视化呈现则相当于美编所做的工作。由此可见,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此,数据新闻生产者需要培养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素养,掌握必要的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一个人的实证科学精神、社会调查能力和调查意识,而这些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数据新闻记者培养自己的社会科学研究素养,那么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就会像科学研究一样严谨、公开,重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结果经得起核实和验证。

“数据即讯息”的时代,数据将更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数据新闻的兴起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提升自身的相关素养来适应这一变化。从当前的数据新闻发展趋势而言,数据新闻记者应具备数据素养、社会科学研究素养、美学素养、新闻传播专业素养、跨界素养、团队合作素养六大职业素养,这些素养并非一般性的能力和素质的简单组合,而是将这些能力和素质兼容并包式的融合型素养,这种职业素养对于移动智媒时代的数据新闻记者而言不可或缺。

(三) 美学素养

数据新闻最终的呈现方式是可视化,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使新闻作品更加完美。数据新闻的发展无疑加速了可视化传播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受众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印刷时代的深度美学日渐被时尚美学所取代。人们对新闻可视化产生了新的审美态度:追求个性、崇尚简洁直观、呈现方式生动形象化、信息传受的交互化。

基于这样的现实,数据新闻记者应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主要包括审美能力和新闻美学。审美能力即在掌握受众的审美情趣基础上,对可视化作品有自己的见解,包括设计风格、色彩搭配、位置摆放、角度展示等,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的趣味。

(3) 数据新闻素养对于新闻传播院校而言,培养的目标重点是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的完美结合是人才教育的努力方向。

(四) 新闻传播专业素养

数据新闻这种跨领域、跨学科的新闻形式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专业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却一直都没有变过,那就是为公众提供准确、公正、客观、深刻的信息。数据新闻的兴起使得一些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专业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因对于编程相关的知识一概不知而担心自己不能在数据新闻的大潮中生存。诚然,在大数据环境下,记者应该掌握数据的挖掘、分析、处理能力,但不能盲目追求编程而丧失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其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不如多花时间去提升自己。

罗杰斯认为:“你可以做一个顶尖的程序员,但是最重要的任务是你能用记者的视角看数据。”同样,网易“数读”栏目编辑张亚彬也不同意数据记者必须会编程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效率越来越高就是因为社会分工的存在,做数据新闻也是一样,各自做好自己负责的方面就行。因此,传统媒体中的新闻采编人员,其较高的政治理论基础、扎实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观察应变和交际能力,以及过硬的新闻采写、编辑能力等专业素养,仍然是当前新闻记者必备的要素。

(五) 跨界素养

在对目前数据新闻实践的观察中来看,数据新闻经典作品成功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是来自科研机构的协助,二是来自媒体对整个报道的规划和全程投入,三是基金会的资助。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量的庞大,关于重大的社会问题事件的报道仅靠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而需要跨界合作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卫报》关于英国骚乱的一系列报道,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全程参与和提供研究支持,作为世界知名的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机构,该学院为采访文本作了专业的分析处理。《卫报》这一新闻报道的成功离不开它的帮助。同理,若是记者在做数据新闻时具备了“跨界思维”便可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事情,或者能用其他方法来完善报道。

(六) 团队合作素养

从目前的业界实践来看,数据新闻的生产少有孤军奋战的,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由于数据新闻仍然以新闻事件为核心,数据、可视化设计等都是为之服务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整个团队中,记者、编辑居于中心主导地位,数据提供、分析以及视觉设计、制作等人员则主要配合记者开展工作。尽管记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并不是要求其成为专业的程序员、数据分析师、视觉设计师等,而是记者应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专业知识,能够和专业人士进行顺畅的交流沟通,提出准确合宜的要求,带领整个团队顺利开展数据新闻报道。[7]

三、 对新闻传播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在数据新闻实践中,人们在谈论数据新闻时,大多数强调数据新闻生产流程中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而对中间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重视不够。后者恰恰是数据新闻能否做好的关键。

(4) 高校欲培养合格的数据新闻人才或者具有数据新闻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在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当在数据新闻方面有所偏重。

(1) 数据新闻大行其道,倒逼新闻传播院校顺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至少加入一门数据新闻课程,提高学生数据新闻基本认知,增加实践训练。

综上所述,尽管采用不同材料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到的涂层具有不同的吸波效果,但当厚度变化时,涂层吸波效果受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共性。通常是随涂层厚度的增加,谐振频率逐渐由高频向低频移动,同时涂层的吸波效果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另外,涂层厚度除了影响吸波效果之外,还有可能影响界面结合强度[21-22],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关联性研究还很缺乏。

(2) 数据新闻形态所需素养并非单一新闻传播素养,亟须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或自学相关方面知识,使自身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新闻美学即新闻需要美,这是当今赋予新闻的时代特色,当新闻作品蕴含着感召力、号召力等一系列美学要素时,新闻的美学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5]。数据新闻从内容到形式始终遵循着美学理念:一是在进行新闻可视化过程中,要铭记真实是第一属性,不能主次颠倒,以美害真。如在对新闻图片的使用上,不能为实现构图美观而毁掉新闻图片反映的事实。二是在进行可视化设计时,不能盲目追求“炫酷”,而将设计变得复杂,使其不利于数据信息的获取或解读。三是要从新闻自身考虑需不需要进行可视化呈现,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可视化[6]

综上所述,HIV/AIDS患者一旦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不管有无临床表现,都要警惕IFI的发生。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IFI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降低IFI的漏诊率和误诊率,避免延误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这对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如下启示: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VAS 评分(±s),治疗前、后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评分(见表3)及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VAS评分对比(见表4)显示比较差异P<0.05。

(5)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综合作用的时代背景下,数据新闻已然成为新媒体的新闻常态性报道形态,我国新闻传播院校应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培养好未来新闻传播业的后备人才。

与此同时,我们亦需看到,数据新闻报道并不是闭门解读数据,排斥现场采访,在我们将其奉为圭臬的时候,更要冷静客观地看待这种报道方式。如,数据新闻以直观、简洁见长,但如果受众每天醉心于这样不加思考接收信息的方式,会不会对批判思维和理性思维造成不良影响呢?现在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数据新闻的益处和如何做数据新闻,却鲜有探讨其弊端的研究。只有理性发现和解决弊端,才是最有利于人类传播事业的方式,这尤其值得学界和业界进一步探讨。

注释

[1] 方洁、高璐:《数据新闻:一个亟待确立专业规范的领域——基于五个数据新闻栏目的定量研究》,《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2期,第105~124页。

根据2014年重庆统计年鉴,考虑全市38个区县的人均GDP排位,现场调查选择在渝北区(人均GDP第3位)和垫江县(人均GDP第25位)两地进行。在所选的样本区/县内,选择了两个慢性病管理工作开展得较好且愿意配合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从其规范管理慢性病患者的花名册中,随机抽取糖尿病患者,对他们2013年6月~2014年6月的“经济负担和家庭卫生支出”情况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2] 沈浩、谈和、文蕾:《数据新闻记者的数据素养》,《青年记者》2014年第21期,第17~18页。

[3] 方可成译:《记者在做报道时应如何解读数据》。[2014年1月19日]http://www.fangkc.cn/2014/01/drawing-conclusions-from-data/.

三是完善项目管理措施,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对在研科技项目开展中期检查和打分评估,委托专业机构对部分重大项目外协经费进行延伸检查审计。改进科技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方式,集中验收、鉴定198项科技成果,提高科学性、公正性,减少会议数量70%以上。科技项目基本实现按期完成、按期验收。严格执行科研诚信制度,暂停4个单位和7个负责人科技项目申请资格。

[4] 姜秋镝、岳群:《央视<两会大数据>报道解析》,《电视研究》2014年第5期,第10~15页。

工伤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让被保人有能力再就业,使其恢复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能力,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因此工伤保险的重点应是预防和康复,而不是赔偿,赔偿只是消极的事后补偿措施。目前大众对工伤保险的认识仍旧停留在补偿上,往往忽略了对工伤的预防和康复,造成终身残疾,使社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

[5] 邹融榕:《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美学追求——以澎湃新闻为例》,《视听》2015年第2期,第7~8页。

[6] 邢祥:《可视化新闻的美学追求》,《青年记者》2015年第14期,第59~60页。

学生在不同类型课程上使用手机情况 统计结果见表3。总体上,学生在不同类型课程上使用手机的趋势是重视专业课,专业课上使用手机的比例低;其次是公共课;最不重视的是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上使用手机的比例达到五成。因此呈现出“重视专业课,忽视公共课、公共选修课”的趋势。

[7] 文卫华、王向宁:《电视记者需要具备的数据新闻素养》,《光明日报》2014年8月2日。

 
景义新,张雪冰
《华中传播研究》 2018年第02期
《华中传播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