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探讨高血压病的认识误区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误区

血压是指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入血管时所加在血管壁上的压力。在循环系统内有适量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是由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这两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成年人肱动脉血压波动范围在90~140/60~90mmHg之间,如果血压超过140/90mmHg即认为是高血压。普遍观点认为,除心血管自身,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研究还发现,以免疫细胞浸润为标志的血管炎症反应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高血压被认为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且常常伴随机体免疫功能异常[1]。在此之前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往往表现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所构成的复杂网络功能紊乱,其间的信息联系主要是通过神经肽、内分泌激素、细胞因子来完成的[2]。因而可以看出,情绪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都会影响到机体内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各因素交互导致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的变化而出现血压的波动,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2011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曾提出高血压病也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从这一角度看,高血压病的这种认识观念有待商榷。高血压同心律失常一样,仅仅是一种临床体征或异常指标,一个病理变化的中间环节,不能作为一种疾病来认识与研究。跟糖尿病是胰岛素代谢异常贯穿整个疾病始终不同,高血压病不是一种单一疾病,尽管降压会减少心脑肾眼等脏器的损害。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应从疾病回归到体征上来,这样方向更明确,目的更准确。还可以解决两个困惑,一是多因素交互使得实验困难重重,另一个是血压虽降至正常范围但其并发症并未随之减少。

工作原理:SP光通过cir和OC1进入激光腔,经过EDFA放大,作为BP进入SMF,在SMF中,BP功率大于SMF的布里渊阈值时,则会产生第1阶后向传播的BS光,一阶BS光经过OC1后50%功率从环行器输出,剩余的50%BS功率经Sagnac环2反射重新作为BP,经EDFA放大,进入SMF产生第2阶BS光,依次循环下去,直至BP功率小于单模光纤的布里渊阈值后,才不会产生下一阶的Stokes光。

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误区

2.1 定力不足,盲目跟随 中医没有与高血压病完全对应的疾病名称,而头痛、眩晕仅部分病人可能存在高血压。在当前科学规范要求下,中医界也跟随研究所谓的高血压病。这种盲目跟随自然逃不出中药降压效果有限的局面,缘于拿自己的弱项同现代医学的强项进行对比。遗憾的是,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研究不仅是筛查降压中药[3],而且进行病证分型[4],似乎忘掉了中药是多靶点整体调节而不是单靶点治疗的机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失去了层次与方向。

2.2 方向迷失,理论偏差 中医治疗病证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又是一个静态的整体把握,这其中既有证的不同,也有病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病人的整个态势决定了中医治疗的方向和偏重,此时,什么病、几种病已不是重点,证与症才是着力点。对于伴有高血压的病人来讲,短期内用力度再大的中药也未必能把血压降下来,倒是随证演进治疗一段时间后机体阴阳失调恢复正常了,或许血压会慢慢平稳的。在这个过程中,血压的回落是机体自我调节,绝不是中药直接降压的结果;中药可能对血压有影响,或许对心率也有影响,是多靶点、多层面、多角度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的结果。离开整体与全面,仅仅关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与中医理念和中药功效是相背离的。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是在调节机体阴阳失衡、脏腑气血逆乱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这里,既辨病之不同,又辨症之缓急;辨病在于整体与长期,辨症在于局部与当下,而证既离不开从病与症而又从二者中出。既然原发性高血压很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疾病,那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临床研究就应当重新定位,回归到调节机体失衡的这一本源轨道上来。无论病有多少、症有几个,证型在就诊的当下是相对固定和独立的,变中必有定数。只是,临床医师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仍缺乏系统与规范,有从肝论治高血压的[5],当然也有从心肾论治的[6],还有给高血压病找了一个脉胀的中医病名[7]。这种主观性也流露出中医界对原发性高血压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与局限,无不说明中医理论本身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与障碍。

3 中西医结合之路任重道远

既然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体征或者综合征,由多因素参与形成的庞大复杂系统,那中西医结合治疗自然是必经之路。降压药点上增加深度、中药面上增加广度,这种点面结合、广深度兼顾、中西医优势互补将使血压平稳、损害减少,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可是,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中药降压效果不突出,中医药被边缘化,要达到观念上认同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中医界自身方向的迷失、优势的丢弃也为二者结合立起了藩篱,所以,二者有机结合之路还相当漫长。可喜的是,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高血压方面,不乏有定力尚存的学者,鹿小燕等[8]指出高血压治疗应注意把握中西医治疗理念的差异,客观评价中西医疗效,科学防治靶器官损害。李娜[9]从中医的痰瘀和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角度来探讨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路径。这种思路已经完全跳出了单一脏腑论证的狭隘模式,同时也从单一因素思路走向多因素网络思维的新途径,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中西医结合研究高血压的切入点,治疗痰瘀的药物切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或许能阻止原发性高血压的进展。未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重点,在于研制价格适中、依从性好的中西药合剂(类似治疗糖尿病之消渴丸),如天麻钩藤颗粒[10]联合一种药物治疗高血压,在进行大数据大跨度双盲实验效果满意的基础上,制成复合剂型;或从中医治未病角度研制早期干预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中成药[11],避免血管炎症反应参与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随后出现靶器官的损害[12]

总之,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异常体征,一种心血管综合征,不能作为一种疾病来认识与研究。中医应保持自身对高血压治疗的优势和特点。只有中西医点面结合,优势互补,既使血压平稳又能减轻靶脏器损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

⑥程元敏:《南北朝尚书学》,(台北)《国立编译馆馆刊》1992年第21卷第2期;《说伪古文〈尚书〉经传之流传》,《汉学研究》1993年第11卷第2期;《尚书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1页以下。下文论及此八人引用《伪古文尚书》之例,皆据程先生所考,不再详注。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孙跃民.高血压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 123(8):731-735.

[2]江燕,廖圣宝.高血压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0, 14(6):627-629.

[3]梁英喜,贺昱甦,蒋芦荻,等.利用重定位策略从中药中发现L-型钙离子通道作用降压药[J].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8):3650-3654.

[4]王庆高,覃裕旺,卢健棋,等.基于聚类分析的高血压中医证型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17):1975-1977.

[5]方誉,方显明.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1, 34(5):1-3.

[6]周文献.高血压病从心肾论治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 8(8):4-5.

[7]任建华,卞继芳.王清海关于脉胀病源流和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 6(18):14-16.

[8]鹿小燕,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关键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31(11):1561-1564.

[9]李娜.痰瘀同治干预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10]葛霞.天麻钩藤颗粒治疗高血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 31(4):19.

[11]秦瑞君,李国臣.金匮肾气丸对正常高值血压的干预作用[J].光明中医, 2014, 29(9):1848-1850.

[12]张继业.炎症、免疫与高血压[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 12(1):1-5.

 
李国臣
《江西中医药》 2018年第06期
《江西中医药》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