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际教育经济学与学业成绩研究:缘起、路径与发现——基于专业期刊《教育经济学》2000-2015年载文的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首要目的的知识授受行为。知识授受的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学生的学业成绩始终是衡量教育活动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随着教育重要性的增强,对学业成绩问题的关注已成为一个跨学科行为。如关于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学从个人动机、学习态度、认识特点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社会学则从家庭背景、人际关系、阶层差异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教育学则从教师质量、课程特点、教学方式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近年来,又有一个新的学科加入了对该问题的研究之中,这个学科就是教育经济学。就国内而言,典型文献如张学敏等对同群投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1],曹妍对移民生对本地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2],黄维对学生贷款与女大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3],薛海平对课外补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4]等。就国外而言,教育经济学者对学业成绩的研究由来已久,该主题现在已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领域。如在国际教育经济学核心期刊Education Economics(《教育经济学》)中,该刊从2000年到2015年共发论文376篇,有关学业成就或学业成绩方面的论文达到了111篇,占发文总量的30%,是发文最多的研究领域。尤其是进入2010年以来,有关该问题的刊文量在《教育经济学》每年的发文总量中均位居第一2010-2015年间有关学业成绩的论文占该刊每年发文总量的比例分别是43.5%、46.2%、37.0%、42.9%、37.5%和32.5%,均位居首位,大大高于其它研究主题,如教育收益、教育效率、教育需求等。。那么,国际教育经济学为什么重视对该问题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是什么?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研究有何助益?

一、缘起:国际教育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学业成绩问题

学生学业成绩之所以成为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并非仅仅是由于研究者的个人研究兴趣,而是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学理、学风、研究者所处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研究对象特点等有很大关系。

(一)学理

所谓学理,即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学业成绩之所以成为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教育经济学的教育产出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西方教育经济学中,教育活动被视为一个投入和产出的过程。[5]所谓投入就是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所谓产出就是学生在认知能力、读写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以及情感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有的时候也指升学率或辍学率等。衡量这种产出变化一个更常用的指标便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于学业成绩关系到教育产出,在经济学思想的指引下自然就产生了以下问题:如何才能有更多的产出?如何才能更高效地产出?哪些因素影响教育产出?哪些因素影响教育产出其实就是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业成就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不仅涉及教育生产自身,还牵涉到教育效率、教育财政、教育改革等一系列的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因此成为国际教育经济学最核心的研究议题之一。

(二)学风

所谓学风,即学术风气,此处指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式。国际教育经济学之所以重视对学业问题的研究和经济学研究风气的转变也有一定联系。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供求、成本、市场等经典话题。二战以后,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些经济学者开始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家庭、婚姻、医疗、社会犯罪等,这在当时是非主流的。这种经济学研究对象社会化的主要开创者是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92年贝克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成功激励了更多的经济学者从事类似的研究,这种研究风气也逐渐在经济学界蔓延开来。经济学对研究对象扩展自然也延伸到教育领域,并由此激发了经济学者对教育问题研究的兴趣和信心,导致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教育经济学也由此不断发展完善。同时,随着研究数据的丰富和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计量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不仅乐于研究社会学方面的议题,也敢于研究这些经济学的非传统领域,以至教育经济学许多研究多由经济学者来完成。随着教育经济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有关教育数据的丰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育领域研究之中。鉴于学业问题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者自然不会忽视其研究意义和教育经济学学科价值,对学业问题研究的重视就不难理解。

(三)现实需求

所谓现实需求,即研究者对学业成绩问题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其所在社会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者之所以关注学业成绩问题,与其所在社会的教育问题有很大关系。在西方社会中,教育在经济增长、政治参与、阶层流动、社会公平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但教育不平等的长期存在大大削弱了教育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为促进教育平等,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随着对教育公平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教育平等的核心是知识平等,对教育平等的强调已由最初的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转移到现在的学业平等或学习成绩平等上,因为教育的平等与公平不仅要有机会更要有实效。为此,许多国家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美国自2001年起实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其核心就是基于学生成绩的问责制,力图以学生成绩的普遍提高来促进教育公平。由于美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在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强劲影响力,学生成绩就不仅成了美国乃至全球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他们想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独特研究,发现那些最可能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关注背后是一定的现实需要因素在发挥作用。

(四)研究对象特点

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者之所以研究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业成绩自身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尽管投入—产出理论是指导学生学业成绩研究的主要理论,但可衡量教育产出或学生学习成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价值观、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等。研究者之所以通常选择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教育产出的主要标准,是因为该指标具有其它指标所不具有的优势:首先,它不像价值观或思维能力那样抽象,那样难以考察和计量,而是非常便于计量,甚至精确计量;其次,学生学业成绩更新及时,小到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大到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教学产出均能通过学业成绩的方式来及时体现;再次,便于收集,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信息一般是集中管理,班级、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都有保存,研究者可通过这些单位实现对数据的高效收集;最后,成绩一般是以计量的形式存在的,容易与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常用的方法相结合,也更容易为研究者所运用。

由上述可见,国际教育经济学对学业问题的关注是有其合理性的,其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国际教育经济学者有哪些发现?在对《教育经济学》2000-2015年所刊发的111篇学术论文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个人、他人、学校、班级、教师、教育特点、经济因素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业进展,良好的学业成绩是多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更系统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作者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概括,把它们分为个人禀赋、教育资源和经济因素三个部分,其中个人禀赋包括个人特点、个人家庭因素和个人交往同伴,教育资源包括学校特点、班级特点以及教师特点,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投资、经济收益以及经济资助等。

二、路径:国际教育经济学者如何研究学业成绩

国际教育经济学者对学业成绩问题的关注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但是,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者是如何实现对学业成绩问题的研究呢?为回答该问题,我们对《教育经济学》在2000-2015年所发111篇相关论文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考察来了解其研究路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进行学生学业成绩研究时,研究者多是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的。在111篇文献中,有108篇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另外3篇非定量的研究论文是关于研究方法分析的文章,尽管不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数据的计量,也和定量研究有较大关系。因此,定量研究方法在学业成绩研究中占绝对主流地位。定量研究方法自身也是多种多样的,面对不同的研究情况研究者会采用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就统计情况来看,回归分析是研究者使用最频繁的方法。在108篇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章中,除2篇文章运用了简单统计和非参数分析之外,其它106篇文章使用的均是各种类型的回归方法,如普通最小二乘法、二阶最小方差、Logit回归以及COX回归等。在这些回归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普通最小二乘回归,106篇文章中有35篇使用了该方法。不过,更多的时候一篇文章是多种计量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回归方法和工具变量法综合运用,一些文章甚至使用了两种以上的回归分析方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数据表示方式有很大关系。就研究对象来看,学业成绩包含内容广泛,有的内容便于以连续变量的形式来表现,如受教育年限、考试分数等,有的则是以分类变量的形式来呈现,如成绩等级、学历层次等。数据类型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差异。同时,关于学习者自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数据也同样复杂,多种类型的数据同时存在。要深入了解学业成绩和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必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和各方法自身的使用范围来选取不同的计量方法,因此,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也就不难理解。

最后,确立 “一批项目”。根据规划落实项目,明确各阶段建设任务,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坚持“平台统一搭建、应用专项开发”的要求,结合“需求与缓急、共享与安全”的原则,按需开发专项应用,发挥好项目在促进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方面的作用。

研究方法是作者结合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数据特点而采用的,其中数据特点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些数据来自哪里,有何特点?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者所利用的这些数据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数据类型来看,定类数据和定比数据,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均有出现,多种类型数据并存的综合数据包尤为常见。就数据来源来看,除少数文章作者自己调查外,多数文章是利用了各种组织机构提供的数据,其中官方数据占绝大多数。统计结果表明,在108篇有关数据分析的文章中,除16篇使用了作者调查的数据外,其余92篇使用的均是各个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中,最常使用的是各国政府部门提供的官方数据,此类论文达85篇。其它组织机构的数据也在其中占一定比例,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等提供的数据。其中OECD提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数据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组织机构数据,累计为12次。整体来看,官方数据库是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调研数据较少,一些个人调研数据往往要与官方数据或其它组织机构的数据结合使用才能达到预定的研究目的,如16篇使用调研数据的文章中,有8篇同时使用了各类组织机构的数据,仅使用个人调研数据为8篇。因此,组织机构数据尤其是官方机构数据是研究数据来源的主要部分。

结合数据和方法两个方面来看,目前有关学生学业成绩研究的整体路径就是研究者利用官方数据以定量计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准确地说,就是研究者利用官方数据以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地矿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信用监督管理制度、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信用信息系统三个部分。据统计,自2014年实施以来,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已公开发布了2015年、2016年、2017年三个年度的采矿权人信用等级名单,其中C级共73个(次)、D级共17个(次);公开发布了2016年和2017年探矿权人信用等级名单,其中C级共11个(次);公开发布了2017年度地矿中介服务机构信用等级名单,其中C级11家、D级16家;公开发布了2017年度全省地矿专家人员信用考核结果,其中10位评审类专家被公开移出省地矿专家库。通过地矿信用监管,各类从业主体诚信意识、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地矿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成效初步显现。

三、发现:国际教育经济学对学业成绩研究的结果

因此,国际教育经济学界对学业成绩问题的关注并非是仅仅出于研究者的研究兴趣或好奇心,而是学科背景和现实需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禀赋

同伴群体是影响个人发展和行为的主要因素,它往往通过人际关系和群体特征的方式来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动,并呈现出一定的禀赋性特征。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同伴群体一般是指个体的兄弟姊妹,也可以指玩伴、小团体等[27]。这种群体所呈现的差异性一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是好的同伴群体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的社会群体会对学生成绩产生消极影响[28]。McEwan认为家庭、同伴和学校可解释30%的成绩差异,并且前两者的作用更大[29]。学生与他人的关系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Bratti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如果存在学习上的竞争,其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0]

1.家庭特点

3.同伴群体

家庭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已为多个学科的研究所证实。教育经济学者在研究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时,家庭背景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111篇论文中,有21篇涉及到该问题,是占比最多的一个议题。家庭背景因素包括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工作时间、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种族背景、学生的兄弟姐妹数量、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关系等。总的研究结论是,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家庭背景能够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种学业成绩既可以表现在入学机会上[6],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成绩或辍学率上[7]。Leigh等人的研究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8],Glick还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尤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的父母教育成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而显著的影响[9]。而Coulon通过研究发现,家长的技能状况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家长技能优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帮助。[10]Norberg-Schlfeld的研究成果显示,父亲工作时间的增加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而母亲工作时间过长,尤其是母亲全职工作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良影响[11]。家庭经济条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12]。除此之外,Haile认为家庭背景是否是少数民族也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如果是,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13]。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徐泽彧(Zeyu Xu)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会促进幼儿园儿童的学习成效[14]。兄弟姐妹的数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多受其它因素决定[15]。总之,家庭背景影响学习条件,而学习条件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针对当前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围绕构建的复合型人才三维协同培养体系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防治小麦锈病主要方法就是加强栽培管理工作,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适当调节小麦播种时间以及播种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期播种。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做到合理灌溉、科学施肥;病害发生后;亩用100克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对水30kg喷雾。

2.个体特质

学校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直接因素之一。Thapa发现尼泊尔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要好于公立学校的学生[31]。张雷(Lei Zhang)的研究成果表明,学校的多样化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32]。Penn等人发现学校的所在地点,尤其是家校距离的远近将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太远会影响贫困学生的入学决定,增加辍学率或减少入学率[33]。学校之间的竞争也会提高学校的表现,但过度竞争则会对学校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4],通过择校来增加学校之间的竞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收到普遍性的效果[35]

个体特质是体现个人禀赋的重要方面,也被证明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Suryadarma发现性别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女生的数字能力要好于男生,并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16]。Rammohan的研究表明,个人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会影响其学业成绩,多子女家庭中,第一个出生的男孩在学习上将处于不利地位[17]。Sprietsma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入学时间的早晚也会影响学业成绩,过早入学会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过晚入学则会增加辍学的可能[18]。Rangvid认为个人的语言能力也将影响学习成绩,二代移民学生与本地学生成绩的差异主要是由语言问题产生的[19]。Murat等人发现除语言外,文化背景同样会影响移民生与本地生的成绩差距[20]。此外,个人学习的努力程度也会影响学习成绩。Thanassoulis研究发现,学生学业成绩的落后大部分是由个人努力不足所致[21]。Karlsson发现个人对课程的选择、体育锻炼时间、学习反思能力均会影响学习成绩[22]。Cohn发现学生的课堂出席率越高、缺席率越低,个人的学习成绩表现越好[23]。De Witte还发现逃学会增加学生的辍学风险[24]。另外,不正常的个人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酗酒、社会适应不良等均会对学习成绩产生消极作用[25]。不过,最明显的还是学习成绩自身的状态,良好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对未来的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作用,不好的学习成绩则相反。如Mahuteau等研究发现,学生的PISA成绩是有效预示学生是否辍学的征兆之一。[26]

GRNN的训练属于有监督的训练模式,分为两步[3]:首先,进行无监督式的学习,确定径向基网络层的权值IW1,1,生成的阀值b1由网络设计参数即扩展常数pread决定,b=0.832 6/spread;然后为有监督式的学习,根据提供的目标向量集来训练生成线性网络层的权值矩阵LW2,1。

个人禀赋就是个人所具有素质或能力。经济学中是指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所拥有的资源。那些能够影响个体经济活动的所有因素都可以称之为个人的经济禀赋。就《教育经济学》中的发文来看,对影响学业成绩的个人禀赋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个人所拥有的家庭特点、个人特质以及个体交往的同伴群体三个方面。

(二)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就是能满足个人教育需要的所有因素。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人财物,也可以是无形的制度或经验。《教育经济学》中关于教育资源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班级、教师以及教育自身的特点等方面。

1.学校因素

为防止在浇筑过程中模架系统受力增大而发生沉降、倾斜和变位情况。在搭建完成后对拱顶、1/4处、1/2处进行沙袋预压并安置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在预压完成后记录各测量点高程初始数据,每隔24 h测量一次,记录数据。

基于早期的这些研究,Gile提出了精力模型,该模型指出,议员在SI过程中需要完成三项核心任务,即:听力理解(L)、译文输出(P)和短期记忆(M),另外还需要协调能力(C)来分配上述核心精力。因此是SI的总精力负荷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SI=L+M+P+C

2.班级因素

班级是学生学业成绩形成的重要场所,其构成特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班级规模的大小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Westerlund和Crassel等人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成反比,大班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获得[36]。而Borland的研究则表明班级规模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而且是非同质性的[37]。Iacovou研究发现,采用不同的估计方法,班级规模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是没有影响,而变量分析则是有影响的[38]。Robst的研究表明,班级规模增大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成绩有显著负影响,而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影响不明显[391]。另外,班级结构的多样化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表现,性别的多样化(相对于性别单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但种族多元化的影响并不明显[40]

3.教师因素

深挖本土文化内涵,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准、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展示城市文化品位、弘扬靖江精神和城市品格。

教师质量和数量是衡量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经济学》中的一些研究论文表明,教师的质量和活动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如Matos-Diaz发现,教师在职培训的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时间的培训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41]。Suryadarma研究发现,教师的旷课情况也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不良影响[42]。徐泽彧研究发现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良好的家校关系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积极的影响[43]。Gropello等发现教师合作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44]。Iacus的研究则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教师设立的等级标准的提高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45]。当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De Wiffe发现,如果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并布置有家庭作业,则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46]

4.教育特点

教育自身特点是构成教育资源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存在的状态或形式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Reilly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难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获得,专业学习难度的增加会造成更多学生的学业失败,或加剧某些教育不平等现象[47]。另外,弹性学制也可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8],加强考试管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9]

(三)经济因素

由于专业知识的影响,教育经济学者对经济因素在学习成绩中的作用非常重视,其关注点集中在教育的投入、收益以及资助等环节。就投入环节而言,Declercq等人发现社会经济背景差的学生对学费更敏感,学费的存在会使大学入学的阶层差距加大[50];Nutting也发现,提高学费会增加2年制社区学院的辍学率,但会减少4年制学院的辍学率[51];Ram等人研究发现,学校的开支状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生均支出和学生成绩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就收益环节而言,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好坏也会影响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和辍学率[52];如果实行同工同酬的就业政策会增加女性参加教育的积极性[53];高失业率能够降低学生的辍学率[54],或缩短毕业时间[55];但Aina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高失业率延长了学生的毕业时间[56]。经济资助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如Canton和Serrano-Sanz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经济资助会提高入学率和学生的学业成绩[57];Bolli则发现高校对博士生在会议活动和工作空间上的资助会显著提高他们的毕业率[58];但Chevalier的研究成果表明,经济资助对入学率的影响不大,家庭背景的影响才更重要[591]。另外,Jaekyung还探讨了学生贷款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对公立学校的大学生而言,贷款对未来学业的发展有不良影响,它会降低初次就业学历并影响博士学位的获得机率[60]。整体来看,正如Lorel的研究结论那样,学生会对学习中的经济刺激产生反应,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61]

四、结论:国际教育经济学对学业成绩研究的贡献及趋向

由国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结果可见,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个人、他人、学校、班级、教师、教育特点、经济因素等均可能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要实现个体学业上的提高或缩小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差距,实现基于教育平等的社会平等和社会公平,个人、社会和政府都有太多可以努力的空间。同时,就研究效果而言,国际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既验证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开辟自己的独特空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发现。前者如家庭背景对个人学习成绩的影响,这本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教育经济学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后者如个人出生顺序、入学时间、家校距离、资助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这些其它学科学者未加探讨或关注较少的因素却引起了教育经济学者的注意,并通过实证分析逐一揭示了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它学科研究的独特发现,这应该是教育经济学对该问题研究的一个创造性的贡献。由此也说明,以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学业成绩等教育问题不仅是必要的、可行的,而且还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优势。这些学术成果的取得既是对以往研究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研究的鼓励。在研究环境大致稳定的情况下,必将有更多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者投入到对学业成绩问题的研究之中,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学业成绩研究仍将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议题之一。但是,已有的研究并不完善,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研究策略上仍有许多值得改善的空间。如既有的研究多是例举式的实证研究,这种研究采取“小切口、深挖掘”的方式无论对理论积累还是范围开拓都是很有价值的,但仅以此法很难穷尽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所有因素,因为即使发现了第N个影响因素,仍可能存在第N+1个为研究者所忽视或无法研究的因素,所以,要全面理解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理应在方法上有所丰富和调整。另外,既有的研究多是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来探讨或确认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这种方法多是一种数据间关系的呈现,那些为个体所熟知的学业中的因果关系或切身经历的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多难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加以呈现,这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采取一定的方式把这些内容丰富到未来的教育经济学研究之中也是研究者应努力的方向之一。有鉴于此,如何从教育中核心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环节来探讨并确认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而不是仅仅从相关数据的计量来判断其影响因素,可能是未来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认为,随着研究方法的完善和研究理论的丰富,教育经济学必将在该问题上有更加深刻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张学敏,谭俊英.同群投入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2,(4):21-25.

[2]曹妍.大陆移民学生如何影响香港本地学生的学业成就——基于PISA数据的同伴效应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4):47-55.

[3]黄维,胡平平.学生贷款对中国农村女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6,(6):55-63.

[4]薛海平.课外补习、学习成绩与社会再生产[J].教育与经济.2016,(2):32-43.

[5]Marginson,S..Subjects and subjugation: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as power-knowledge[J].Discourse: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ofeducation,1997,(2):215-227.

[6][53]Miller,P.W..The Rising Education Levels of Females in Australia[J].EducationEconomics,2002,(1):1-24.

[7][54]Peraita,C..The Primary School Dropout in Spain:The Influence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Labor Markets[J].Education Economics,2000,(2):157-168;Mahuteau,S.,Mavromaras,K..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school quality on the probability of school dropout[J].Education Economics,2014,(4):389-411.

[8]Leigh,A..Estimating cognitive gaps between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Australians[J].Education Economics,2009,(2):239-261;Van Ours J.C..When do children read books?[J].Education Economics,2008,(4):313-328;Maitra,P..Schooling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Evidence from Bangladesh[J].Education Economics,2003,(2):129-153.

[9]Glick,P..Family background,school characteristics,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chievement in Madagascar[J].Education Economics,2011,(4):363-396.

[10]Coulon,A.D..Parents'skill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outcomes[J].Education Economics,2011,(5):451-474.

[11]Norberg-Schlfeld,M..Children's school achievement and parental work:An analysis for Sweden[J].Education Economics,2008,(1):1-17.

[12]Leigh,A..Estimating cognitive gaps between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Australians[J].Education Economics,2009,(2):239-261

[13]Haile,G.A..Determinants of academic attai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A quantitativ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est scores[J].EducationEconomics,2008,(1):29-57.

[14][45]Xu,Z..How Does Teacher Quality Matter?The Effect of Teacher-Parent Partnership on Early Childhood Performance in Public andPrivateSchools[J].EducationEconomics,2006,(3):345-367.

[15]Adli,R.,Louichi,A.,Tamouh,N..The sibling size impact on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France[J].Education Economics,2010,(3):331-348.

[16]Suryadarma,D..Gender differences in numeracy in Indonesia: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dataset[J].Education Economics,2015,(2):180-198.

[17]Rammohan,A..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rahousehold schooling outcomes:the role of sib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irth-order effects[J].EducationEconomics,2008,(2):111-126.

[18]Sprietsma,M..Effect of relative age in the first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on long-term scholastic results: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evidence using PISA 2003[J].Education Economics,2010,(1):1-32;Ammermueller,A..Poor Background or Low Returns?Why Immigrant Students in Germany Perform so Poorly in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J].Education Economics,2007,(2):215-230.

[19]Rangvid,B.S..Source country differences in test score gaps:evidencefromDenmark[J].EducationEconomics,2010,(3):269-295.

[20]Murat,M.,Frederic,P..Institutions,culture and background:the school performance of immigrant students[J].Education Economics,2015,(5):612-630.

[21]Thanassoulis,E..School Outcomes:Sharing the Responsibility Between Pupil and School[J].Education Economics,2002,(2):183-207.

[22]Karlsson,N..Impact of Preferences,Curriculum,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n Academic Success[J].Education Economics,2002,(1):41-48.

[23]Cohn,E..Class Attendance and Performance i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J].EducationEconomics,2006,(2):211-233.

[24]De Witte K.,Cassing,M..Does anybody notice?On the impact of improved truancy reporting on school dropout[J].Education Economics,2014,(6):549-568.

[25]Powell,L..Study habits and the level of alcohol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J].Education Economics,2004,(2):135-149;Silles,M.A..Personality,education and earnings[J].Education Economics,2010,(2):131-151.

[26]Rammohan,A..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rahousehold schooling outcomes:the role of sib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birth-order effects[J].Education Economics,2008,(2):111-126;Hotchkiss,J.L..Freshman Learning Communities,College Performance,and Retention[J].EducationEconomics,2006,(2):197-210.

[27]Mahuteaua,S.,Mavromarasa,K..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school quality on the probability of schooldropout[J].EducationEconomics,2014,(4):389-411.

[28]Nutting,A.W..Community college transfer students'probabilities of baccalaureate receipt as a function of their prevalence in four-year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J].Education Economics,2011,(1):65-87.

[29]McEwan,P.J..Why does academic achievement vary across countries?Evidence from Cuba and Mexico[J].Education Economics,2004,(3):205-217.

[30]Bratti,M..Should you compete or cooperate with your schoolmates?[J].EducationEconomics,2011,(3):275-289.

[31]Thapa,A..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performance in Nepal:an analysis using the SLC examination[J].Education Economics,2015,(1):47-62.

[32]Zhang,L..Effects of college educational debt on graduate school attendance and early career and lifestyle choices[J].Education Economics,2009,(2):154-175.

[33]Penn,R..Modelling trajectories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North West England[J].Education Economics,2008,(4):411-431;Frenette,M..Too Far to Go On?Distance to School and University Participation[J].Education Economics,2006,(1):31-58;Hazarika,G..The Sensitivity of Primary School Enrollment to the Costs of Post-Primary Schooling in Rural Pakistan:a Gender Perspective[J].EducationEconomics,2001,(3):237-244.

[34]Levacic,R..Competi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glish secondary schools:further evidence[J].Education Economics,2004,(2):177-193;Leonard,P.J..Choice of Ontario high schools and its impact on university applications[J].Education Economics,2015,(4):433-454.

[35]Stevans,L.K..Private/Public School Choice and Student PerformanceRevisited[J].EducationEconomics,2000,(2):169-214.

[36]Westerlund,J..Class size and student evaluations in Sweden[J].Education Economics,2008,(1):19-28;Ding,W..Experimental estimates of the impacts of class size on test scores:robustness and heterogeneity,Education Economics,2011,(3):229-252;Krassel,K.F.,Heinesen,E..Class-size effects in secondary school[J].,Education Economics,2014,(4):412-426.

[37]Borland,M.V..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J].Education Economics,2005,(1):73-83.

[38]Iacovou,M..Class Size in the Early Years:Is Smaller Really Better?[J].EducationEconomics,2002,(3):261-290.

[39]Robst,J..Childhood sexual victimization,educational attainment,and the returns to schooling[J].Education Economics,2010,(4):407-421.

[40]Hansen,Z.,Owan,H.,Pan,J.The impact of group diversity on class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ollege classrooms[J].Education Economics,2015,(2):238-258.

[41]Matos-Diaz,H..Do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depen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expected grade?[J].Education Economics,2010,(3):317-330.

[44]Gropello,E.D..Decentr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PROHECO Community School Program in rural Honduras[J].EducationEconomics,2011,(2):161-180.

[45]Iacus,S.M..Teachers'evaluations and students'achieve-ment:a'deviation from the reference'analysis[J].Education Economics,2011,(2):139-159.

[46]Witte,K.D.,Klaveren,C.V..How are teachers teaching?A nonparametricapproach[J].EducationEconomics,2014,(1):3-23.

[47]Reilly,B..A comparison of A-level performance in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How much more difficult is Economics[J].Education Economics,2005,(1):85-108;Eisenkopf,G..Paying for bettertestscores[J].EducationEconomics,2011,(4):329-339.

[48]Guest,R..Will Flexible Learning Raise Student Achievement?[J].EducationEconomics,2005,(3):287-297.

[49]Wobβann,L..The effect heterogeneity of central examinations:evidence from TIMSS,TIMSS-Repeat and PISA[J].Education Economics,2005,(2):143-169.

[50]Declercq,K.,Verboven,F..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enrol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do costs matter?[J].Education Economics,2015,(5):532-556.

[51]Nutting,A.W.Tuition and the outcomes of community college attendance:simulations for academic-program and occupationalprogramstudents[J].EducationEconomics,2014,(6):614-634.

[52]Ram,R..School expenditur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evidence for the United States[J].Education Economics,2004,(2):169-176;Levacic,R..Researching the Links between School Resources and Student Outcomes in the UK:A Review of Issues and Evidence.EducationEconomics,2002,(3):313-331.

[55]Messer,D..Time-to-degree and the business cycle[J].EducationEconomics,2010,(1):111-123.

[56]Aina,C..Time to degree:students'abilities,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r something else?Evidence from Italy[J].Education Economics,2011,(3):311-325.

[57]Canton,E.Student suppor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experiences at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Mexico[J].Education Economics,2010,(1):49-65;Serrano-Sanz,J.M.Evaluating Educational Output:An Estimation Method Based on Cross-Section Data[J].Education Economics,2002,(1):71-95.

[58]Bolli,T.,Agasisti,T.,Johnes,G..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student support on graduation rates in US Ph.D.programmes[J].EducationEconomics,2015,(4),396-418.

[59]Chevalier,A..The Relative Effect of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o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J].Education Economics,2002,(2):165-181.

[60]Jaekyung,L..Dual standards of school performance and funding?Empirical searches of school funding adequacy in Kentucky andMaine[J].EducationEconomics,2010,(2):207-228.

[61]Lorel,B..Higher education system,skill premium and welfare[J].EducationEconomics,2009,(4):505-522.

 
贾云鹏,刘青秀
《教育与经济》 2018年第02期
《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