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经济视角看我国面向2035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在部署今后国家发展时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进一步论证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方略。由于教育在国家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作用,而高等教育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同五位一体的发展直接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真思考并着手制定面向2035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面向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社会经济背景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文明、丰富人民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根本,更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形成共同民族心理和政治认同的基本机制。从经济角度来看,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网络社会蓬勃兴起,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智能化生产时代的到来,已经使得通过教育形成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得多。在人类的历史上,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贫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到2035年,高等教育将逐步成为新时代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这种极端重要性,世界各国都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把规划、部署和强化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高等教育与十九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方略密切相关。我国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就必须通过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培养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大批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并通过大学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成果,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扩大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进人们对公共利益的理解和对政治生活进行民主参与的必不可少的素质准备;要满足人们对文化繁荣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加快文化建设;要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发挥高等教育调节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整个社会积极向上流动的作用机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国家,就必须大大提高全体居民的教育水平,增进人们对良好生态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和自觉保护,从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过去四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因此,面向2035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也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科学水平和关键技术方面,我国同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前和今后十几年内我国面临的最大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努力缩小这种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我国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才能实现充分就业;才有能力扶贫、实现每年1000万人口脱贫;才有可能在经济增量基础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才能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这就是我国面向2035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

二、面向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面向2035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的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挑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40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在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中也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其中主要包括:

首先,我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的,而且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偏高,不仅原材料、能源和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而且产品对出口和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也偏高。

其次,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全要素生产率(TFP)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水和石油等战略资源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例如,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是联合国评价的13个贫水国之一,详见:张基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A].国是建言(第九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240-248.但是我国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水资源比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高出好几倍。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4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产科分娩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对象的出生体质量低于1.5 kg,且为住院时间≥28 d的早产儿,排除先天性发育畸形的患儿。

我国自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了重点支持学科建设的“211工程”和支持从整体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985工程”等一系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些建设工程具有项目学校“身份固化”的特点,导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学校的激励机制逐渐降低。要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统筹并持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优势,以学科为基础进行建设,支持优势学科,鼓励特色发展,引导高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重要作用。而对于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则支持学校整体上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决取消“双一流”建设院校的身份固化,即根据建设绩效进行评估,以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为标准,实行竞争性动态筛选,真正做到项目学校和学科“有进有出”,使项目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灵活性,对高等院校更具有激励作用,资源配置和使用更有效率。在“双一流”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加大对中西部高等院校的支持,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平衡发展。项目持续实施到2035年必将大大提高相关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引领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尽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但是,经过未来十几年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第四,我国的城镇化率仍然偏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水平,既不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也不利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迅速扩散应用,同时也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实现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

第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第六,我国经济收入的分配差距过大,作为社会稳定基础和扩大消费需求的中等收入群体偏小,基尼(JINI)系数高于0.45的国际警戒线,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操作之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加快。例如,根据麦肯锡(McKinsey&Co.)的 2017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中国可能有1.61至2.81亿个工作岗位因数字化和自动化而消失,同时宏观因素可能催生1.76至2.53亿个新工作岗位”详见new.qq.com/omn/20171205。。劳动力市场的急剧变化将大大增加对教育结构的弹性要求和从业者的灵活性、适应性要求。因此,为了适应203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不断进行创新,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第七,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和全球经济环境与市场需求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不确定性逐渐增大。

制定我国面向2035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第一步是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指标。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数量化指标,二是结构性指标。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和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可以考虑提出以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指标。

第三,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即我国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总体上同世界一流的大学教师水平差距还较大,还难以完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需要。

基于ADVISOR复合电源纯电动汽车顶层模型如图1所示,仿真工况为欧洲CYC_NEDC、美国的CYC_UDDS以及中国典型城市循环工况,仿真结果以UDDS工况为例进行分析。

总之,面向2035年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论是从国内角度,还是从国际角度看,都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尽管近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数量来说,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分幅分段施工。在路面改扩建过程中,应用的施工方式为分幅分段式施工,为了降低施工过程对旧公路造成影响,同时也为了保证改扩建施工质量,应尽可能选择交通量较小的路段进行封闭施工。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水平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都不够强。

“成本较高的生产商不得不撤退,因为他们在剩余油量上没有任何利润。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情况,”路透社援引威廉姆斯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说的话。“如果我们也是这种情况,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降低产量,”他说。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总体上还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尚未达到普及化的水平,而且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都非常大,这既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应对上述所有问题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国内的角度看,为了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促进包容性发展和经济收入分配的公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从依赖“投资驱动和外贸出口”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和内需拉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并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源源不断地产出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率。从国际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将使中国在未来十几年更深度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各相关国家的经济既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竞争,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经济合作才能促进中国自身和相关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互利和共赢。因此,这就需要通过高等教育造就大批能够应对国际挑战、促进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外向型人才。目前,我国这方面人才仍然严重短缺。例如,目前我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近20%,给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占比为7.92%,在缴纳会费的国家中位列第三,但是在联合国系统中的中国籍雇员只占1.1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印度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例[1]

本题是一道热学和电学的综合题、学生求效率时找不到总的热量、所以无从下手。做热电综合题、如果电路是纯电阻电路、电流做的功一般可认为就是产生的总热量。

第四,高等教育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还相对滞后于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要求,过去长期形成的陈旧教育教学方式仍然在高等院校中相当普遍地存在。

第五,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还跟不上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需要,高等教育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高端人才的流失现象仍然存在[2]

第三,高等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创新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使学生在选科、选课、转专业、转学校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和多样化。

第七,最重要的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方式、管理水平、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与效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亟待于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建立完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以上都是制定我国面向2035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的挑战和问题。

三、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标及其依据

第八,我国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还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达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等一系列现实的严峻挑战,等等。

(一)数量化指标

到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应该达到65-70%,各类在学的高等教育学生达到5000万人左右。这是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届时的人口结构、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指标。从供给的角度看,首先,公立高等教育仍有进一步的发展潜力;其次,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再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将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大增加。从需求的角度看,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届时的信息化时代和智能化制造的进一步发展将要求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这一指标的实现将使我国高等教育达到普及化水平,主要劳动年龄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3.5年左右,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50%。这些指标的实现将有利于我国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如果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65%的普及化程度,将大大提高中国劳动者整体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系统的实证研究表明,这将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3][4]。例如,表1显示,在从中等收入阶段跃升为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日本和韩国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 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资料来源:教育数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其他数据来自Kim,Jong-il.“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East Asia: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ASIANECONOMICPAPERS,2002,1(2):50-70。

 

全要素生产率国别 年代 受教育年限 劳动生产率 资本劳动比日本6 1.4 7 1.2 3 8.3 4 9.0韩国1 9 7 0 1 9 9 0 1 9 7 0 1 9 9 0 8.2 4 1 0.7 1 6.5 8 1 0.4 6 3 9.9 6 7.0 1 4.2 2 9.9 2 9.1 8 3.8 5.9 2 4.3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还将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5-7],而城镇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城镇化既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之一,又能够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8]。从长期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劳动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基尼系数,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推动经济增长,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与稳定[9]

(二)结构性目标

(1)通过政府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进行规划指导,同时通过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劳动力市场的引导,使各个高等院校实现科学的功能定位、教师队伍的优化调整和培训、办学基础设施和相关教学设备的建设和改造,到2035年完全实现高等院校的科学分层分类。真正做到每一所高等院校都能够适当定位、特色发展,既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要建设一大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应用性职业技术型高校,形成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成熟而有弹性的高等教育结构,彻底消除用人单位聘不到急需的合适人才、而同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如图1所示。(2)2035年中国要建成30到40所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其中5至7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大量能够占领世界学术制高点的领军人才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尖端成果,如同美国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发挥的那种作用斯坦福大学作为实现创新发展、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典范,连续被评为全球最具创新性大学(见路透社2016年9月28日电《“路透100”: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大学》),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卡斯帕尔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校长论坛”上发表题为《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势》的演讲指出:“1995年,硅谷的高科技公司营业收入高达850亿美元。据一项估计,这些利润的62%来自一些公司,那些公司的创办人曾经和斯坦福大学有关系。他们也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正是由于斯坦福大学等学校的作用,使得硅谷这片山谷成为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使该地区实现了跨越式的产业升级。2011年的一项详细的统计和研究发现,大约有40000家企业可以寻根到斯坦福大学。如果把这些企业的产值加起来,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3)到2035年形成更完善、更平衡的且富有弹性的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相应的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4)到2035年真正形成高等院校同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结合的高效机制,建设遍布全国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进一步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使我国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5)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基于最新信息网络的智能化高等教育供给模式,高等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覆盖全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形成人人可学,处处可学的新格局,建设高水平学习型社会。(6)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大幅度提高我国互利共赢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争取2035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00万人左右。根据近几年来华留学生的平均年增长率,这一指标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也是目前美国拥有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实现这一目标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初步建成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除了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改变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比如笔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将布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与学生自学进行了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强化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比如笔者还高度重视将课堂交给学生,但笔者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比如通过互动教学,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传授基础知识后,使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合作学习,并且对各个小组在互动之后形成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各个小组、所有学生都能够吸收各自的互动学习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图1 (a)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

  

图1 (b) 高等教育结构图

四、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举措

(一)持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第三,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许多关键技术并不在我们自己手里,因此亟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总体科技水平,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二)持续推进高等院校的分层分类和结构优化

实现高等院校的科学分层分类,既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发展历程中遗留给我们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真正完成的任务。从1999年开始,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接到“大扩招”的指标。由于当时生均拨款跟不上扩招的速度,许多高校在扩招时都尽可能在培养成本较低的专业多招收学生,导致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从整体上十分注意高等教育学生专业分布的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问题,从而造成了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在过去十几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存在着高等院校争先恐后升格的现象,专科院校升为本科,学院升为大学。一些学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学科综合化程度和学术水平比较低的学校,不注重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而是千方百计铺摊子、争资源,要创建一流大学。这不仅是不实际的,也是国家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支撑的。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要实现各个高校的准确功能定位,总体上形成合理的国家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要十分明确,并不是每一所高校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是要针对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对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的分层分类,推动高等院校根据各自的优势和所服务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分类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估,使每一所大学都能够适当定位、特色发展。在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建设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性职业技术型高校,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由于实现这项目标将涉及一大批高校,而且需要相关高等院校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教师队伍的调整与再培训、教学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的重新配置等,因此需要今后十几年时间的持续努力才能真正完成。

针对整体空间三维立体化设计,必是未来高密度环境下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未来科幻电影中均有体现。试想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楼房在有限的用地中一方面会向高处发展,于是越来越多的空中花园、空中运动场和室外空中集聚地等出现;另一方面会挖掘地下空间,出现地下停车场、地下运动场等。现代的校园设计也在慢慢汲取这些概念,不同功能分层次横竖向进行穿插[15]。这也呼应了本论文提出的将功能块分解,重新组构集合在一个新的三维空间中。

(三)持续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根据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在一定范围内应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的实证研究结果以及那些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高收入国家的经验,到2035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应达到GDP的5%左右本文提出,到2035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5%,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早在2010年,高收入国家(OECD)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的均值就达到5.8%,最高值接近7%(详见《Education-at-a Glance,2013》218页中的表B 4.1)。我国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时提出,要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实际上,我国2016年人均GDP为8000多美元,2017年接近9000美元。尽管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 12000美元,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但是到2025年肯定会超过这一指标。从2025年到2035年,再经过10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尽管在高收入国家中还是属于偏低的组群(20000-30000美元)。笔者提出2035年公共教育支出达到GDP的5%,还未达到2010年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值,应该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此外,2012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4.28%,因此,提出到2035年达到5%的战略目标,是比较谨慎的,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全社会教育总投入达GDP的7%本文提出,2035年全社会教育经费总量占GDP的7%,其中,公共财政经费占5%,家庭和个人、企业、教育基金会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民办学校)等支出加起来占2%,还不到总量的30%。这是考虑到,在高收入国家中,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如日本、韩国等国,由于居民家庭和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2010年私人教育支出的占比已达到教育总支出的30%(详见《Education-at-aGlance,2013》205页中的表B.3.1),在高等教育领域,私人支出占比更高。中国同样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社会、家庭和个人都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考虑到近年来民办教育发展迅猛,不仅是高等教育,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也越来越有竞争力,再加上研究生教育的收费等等政策的实行,还有每年随着留学而外流的巨额教育资金,到2035将有可能随着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回流。因此到2035年,社会、家庭和个人投入的教育经费总量接近教育经费总量的30%,即GDP的2%,是可以预期的。因此,根据我国当前倡导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以及社会资源以多种方式支持教育的基本国情,2035年全社会教育经费总量占GDP的7%,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预期。以上,从财政上确保教育的“先导性”发展。其中,高等教育经费达到全社会教育总投入的20%本文提出,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包括公共财政和社会及个人教育支出)的20%左右,是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量的20%是19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经费占比的平均数,各国均围绕该比例上下浮动。因此,提出这个目标也是可以预期的。另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总量的20%左右浮动,主要是考虑教育经费的增长要兼顾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同时期可以有所差别。左右这一国际平均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着重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质量”,二是“公平”。上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都同提高质量密切相关,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仅靠“钱”,大学是办不好的,但是没有“钱”的大学也是办不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成本递增的部门。为了培养能够与时俱进的优秀人才,大学需要吸引优秀教师,提高员工待遇,不断更新教学设备等等,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顶尖的世界一流大学都特别注重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不断增强办学的物质基础的原因所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同等重要。因此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财政资助力度是今后十几年必不可少的政策选择。

(四)持续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2035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高等教育,并必然将在未来十几年以我们难以完全预见的方式继续更加深刻地改变高等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是深层次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没有止境的。就目前和未来十几年而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质量与效率将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供给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要不断强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中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行为的研究,引导学生从在学期间就要适应这个新的信息化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

(五)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甲洛洛主意已定,便右手提着斧头,左手拿着手电筒,蹑手蹑脚地往仓库走去。斧头前几天砍柴时磨过,手电筒刚换了新电池。

第一,大学应该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为主的教育。除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大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突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学会预测、预见、构想未来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第二,大学教育应该增强学生应对科技进步和职业变换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此,需要改革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增强学生对科技新发展的反应能力和创造潜力。要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形成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而且要促进文科、理科、工科等领域的相互交叉与结合。

(1)5种多年生牧草品种产量都是在9月产量达到最大值,顺序依次为:同德老芒麦(1 094.26 g/m2)>垂穗披碱草(901.73 g/m2)>星星草(834.67 g/m2)>青海中华羊茅(785.03 g/m2)>青海草地早熟禾(622.31 g/m2)。生长期内,各牧草品种产量呈递增趋势(图 1)。

第六,多渠道筹资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在许多高等院校尚未完善,一些高等院校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捉襟见肘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看图编题、看式编题,在课外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趣味竞赛等。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又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就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第四,大学应该彻底改变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开放办学的新理念,进一步强化同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机构及生产部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需求,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高等院校还要使社会各界更有效地利用其所提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大学办成终身学习的基地。

(六)持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国际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制度安排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就西方国家而言,美国的大学之所以比欧洲大陆的大学更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和机制[10][11]。我国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机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高等院校的活力。为此,我国面向2035年的高等教育战略任务之一就是不失时机地启动、持续推动并完成体制机制这个“深水区”的改革攻坚任务,加快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这是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依据以上对影响铜闪速吹炼杂质铅脱除因素取得的分析结果,在闪速吹炼生产过程中,按照渣含铜24%~26%,CaO/Fe值 0.28~0.33,渣中SiO2含量2.0%~2.5%,渣温1 250~1 260 ℃等优化后的生产控制指标指导生产,闪速吹炼过程杂质铅的走向与分布见表3。

一是要从总体上进一步认真研究和改革原有体制的弊端,探索和构建有利于激发高等院校活力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

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着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是建立健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学科设置和专业类型动态调整机制,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完善学分制,形成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

Q 1:燃烧室输出到水浴的热量;Q 2:水浴传递给管程内LNG的热量;C:水的热容;T 1:水浴温度;T 2:管程LNG的温度;R:水浴传热热阻;Gp 1:主被控对象(NG出口温度);Gp 2:副被控对象(水浴温度);Gc1:主回路控制器;Gc2:副回路控制器;τ:副被控对象时滞;τ1:主控对象存在时滞;J(s):燃料气的干扰;E(s):入口LNG的干扰;GE(s):入口LNG的传递函数;Ge(s):前馈补偿通道函数;Y 1(s):主回路的输出;Y 2(s):副回路的输出。

四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制度安排,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深入推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五是为了实现十九大提出的2035年实现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必须加快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改变以往的过于僵化、过分看重“分数”的高校录取办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深刻地影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原有的高考招生制度下,中学口头上讲“素质教育”,实际上搞“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利于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六是要持续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完善高等院校依法自主办学机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事财务等各方面切实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强化大学的社会责任,完善对大学的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制度。世界高等教育史表明,相关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总之,面向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和艰巨的挑战。我们必须振奋精神,艰苦奋斗,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为了全面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焦以璇.国际组织急缺中国人才,高校如何发力[N].中国教育报,2018-01-31(1).

[2]盛若蔚.中国流失顶尖人才数居世界首位[N].人民日报,2013-6-5(7).

[3][8][9]闵维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3):123-136.

[4]Acemoglu,K.D.Human Capital and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The AstraZeneca and StoraEnso Lecture,Stockholm,Sweden.2003.

[5]秦玉友.教育如何为人的城镇化提供支撑?[J].探索与争鸣,2015,(9):82-86.

[6]郝克明.以人为本,促进新型城镇化[A].视野战略实践-郝克明终身学习研究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周春良.教育第一:苏州新型城镇化的教育战略选择[A].谈松华.新型城镇化与教育[C],2016,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0]Hansmann,H..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in higher education.NewHaven:YaleLawSchool.1999.

[11]Labaree,David F.A system without a plan:Emergence of an American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OL.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7011555.

 
闵维方
《教育与经济》 2018年第02期
《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