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校友文化及其培育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将“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方案》指出,要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纳入建设任务,明确提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1]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而校友文化则是大学文化的延续以及在社会中的彰显。大学文化是校友文化培育和发展的土壤,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生生不息与枝繁叶茂的体现。校友文化必定来源于大学,也必定跟这所大学的每位校友的心灵紧紧相连。[2]

一、“双一流”背景下校友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是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基地。大学文化是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是“双一流”建设的灵魂。[3]而校友文化和大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校友文化源于大学文化,成长在社会的泥土里,受到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共同洗礼。因此,校友文化必然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延伸和必不可少的人文基础。

就校友文化的概念而言,近年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们提出多种观点,从不同的维度对校友文化进行了阐释。孔春晖将校友文化理解为是一种精神现象,健康积极的校友文化包含大学精神、价值观念、沟通网络和校友活动四大要素。[4]顾建民认为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文化,以“群体资格——取向——程式”为核心概念进行阐释。[5]李国强提出校友文化的内涵为团结校友、感恩母校和奉献社会,其中感恩是校友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所在。[6]

综上所述,校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是一所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学校与校友群体之间普遍认同的集体人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情感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综合体系。大学文化是校友文化根植的沃土,校友文化是大学文化向社会传播最直接的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在社会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权衡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与尺度。[7]校友文化通过建立联系网络、举办校友活动、共享资源平台为途径,增强校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打造校友群体的凝聚力,与母校形成良性互动,在繁荣校友文化的同时传承大学文化。在世界一流大学云集的美国,人们常说,是校友造就了常青藤名校。比如哈佛大学“全程分享式”的校友文化就是从“准校友”开始,到“在学习中的校友”,到毕业离校后的“校友”,随时分享到母校带来的尊重和关爱,分享到母校带来的荣耀和幸福,分享到母校带来的快乐和成长。[8]

“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根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标准,综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我们国家需要的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校友文化作为根植于大学文化的一种社会文化,与“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密切相关。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校友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微课运用于我校第一学段识字教学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能力。但同时也发现,微课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所教内容做出相应调整。微课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微课如何应用于识字教学将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第一,有助于培育健康向上、良性发展的校友文化,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本领。“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反映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需求,是国家科教兴国、高教强国政策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是国家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量人才,各个高校奋斗在各行各业的校友,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建设者中的优秀分子。

方程ax2+bx+c=0(a≠0)的根⟺函数f(x)=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函数f(x)=ax2+bx+c(a≠0)的值为0时自变量x的值.

第二,有助于继承、弘扬与发展社会先进文化。大学是优秀文化的载体,发展、传承先进文化是大学义不容辞的使命。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传播与创造文化的中坚力量,良好的校友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先进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播,带动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

第三,有助于凝聚校友力量,盘活校友资源,助力母校的“双一流”建设。在推进“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之外,其中一项改革任务是构建社会参与的文化机制。在“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配置等方面主动寻求多元化的社会支持。培育一流的校友文化,搭建起校友参与一流大学建设的平台,可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解释力与公信力”[9],必将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双一流”背景下针对校友文化培育的质性研究

为了确保研究的可信度,研究者使用Nvivo11.0中的编码比较功能,由两位研究者对随机抽取的7个相同节点进行独立编码,然后通过“编码一致百分比”对节点编码的一致性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在84.23%-94.21%之间,编码者一致性程度合理,说明本次编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价值理念。校友在校期间潜移默化地受到大学文化各要素的影响,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校友毕业跨出校门后,由于受社会文化或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会随之发展或变化,但是共同价值观不会因此而消失,如“大学教育塑造了正面的价值观,帮我建立了更为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让我有更包容的心看待世界。”(A14)大学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奠定影响校友一生的价值理念。

(一)受访者

6.交流平台。大学为校友提供的交流平台不仅加强了校友和母校的联系,而且也为大学文化和校友文化交融提供了机会。大学里负责校友工作的组织如校友会通过组织各种校友活动,尤其是校庆期间邀请校友回校,与母校师生和其他校友进行沟通交流,加深彼此的情感联系。如“校友会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是打造一个“社交化”的活跃的平台。该平台进一步为广大校友业务、职场上的发展交流构建平台,核心在于打造一个交流渠道,这个渠道的功能可以是优秀人才的推介、优秀项目的宣讲、行业的交流等”(A3)。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大学还积极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搭建交流平台,如校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如“大学可以通过校园宣传、合作、校友活动等方式构建交流机制,渠道可多样化,如微信公众号、微信或QQ群、邮件、校友刊物等,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宣传加强对校友文化的认同”(B4)。

(二)数据收集和处理

第二步:单路径馈线恢复模型是通过分支定界法进行求解的。建立数学模型后,以和作为数学模型的基变量,得到一个单位矩阵,令非基变量为0,得到初始基可行解,利用单纯形法进行迭代,求出目标函数最大值,由于矩阵列向量均为非零向量,故有最优解。

一流的大学应具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汇聚一流的学者,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校友是大学人才培养成果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大学各领域改革的见证者和最重要的信息反馈者。为了从校友群体中得到“一手”的对于校友文化培育的见解,本文在对20名受访者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采用了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办法,对校友文化的培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型访谈,研究者结合研究目的设计了访谈提纲,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对“双一流”建设的理解、对校友文化的看法、是否与母校保持联系、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培育校友文化等问题。在实际访谈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观点和看法,访谈内容适时进行调整。经受访者同意对整个访谈过程做了录音,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在45分钟到两个小时不等,根据访谈内容从录音资料中提取文字材料,最后共得到20份访谈文本。转换的文本资料再次反馈给受访人进行核对,以保持资料的真实性。

表1 校友基本信息

受访者 毕业院校 毕业年限 毕业专业 工作单位 性别A1 985、211高校 10年内 工科 教学与科研机构 女A2 985、211高校 20-30年 文科 正在创业 男A3 211高校 20-30年 文科 民营企业 女A4 985、211高校 10年内 管理类 国有企业 女A5 211高校 10年内 工科 国有企业 男A6 985、211高校 10年内 管理类 其它 女A7 985、211高校 20-30年 文科 民营企业 男A8 211高校 20-30年 文科 政府机关 女A9 985、211高校 20-30年 文科 民营企业 男A10 985、211高校 10年内 工科 国有企业 男A11 211高校 20-30年 文科 教学与科研机构 男A12 985、211高校 10年内 工科 教学与科研机构 男A13 985、211高校 10年内 理科 教学与科研机构 女A14 211高校 20-30年 文科 国有企业 男A15 985、211高校 20-30年 理科 正在创业 女

表2 高校工作者基本信息

受访者 工作高校 工作年限 工作类型 性别B1 985、211高校 30年以上 从事过校友工作人员 男B2 211高校 10-20年 管理人员 男B3 985、211高校 10年内 管理人员 女B4 985、211高校 30年以上 管理人员 男B5 985、211高校 30年以上 从事校友工作人员 女

表3 编码一致百分比

节点 归属感 文化传承 感恩情怀 同学情一致百分比 89.25% 85.42% 93.03% 94.21%节点 品牌形象 校友互助 服务社会 信息分享一致百分比 88.32% 93.45% 84.23% 92.12%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本研究对文本资料的编码和分析过程借助软件Nvivo11.0,编码的主要依据是各个节点。节点由自由节点和树状节点组成。研究者按照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的顺序进行编码,最后构建了7个树状节点和24个子节点,节点构成情况见表4。

表4 节点构成情况表

?

1.群体人格。群体人格是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同文化影响的成员之间,有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12]校友群体就是在大学这一环境氛围中,共同受大学文化的熏陶,而且其存在是一种以客观的学缘关系而存在。如“理性学缘是大学与校友之间一种客观存在的因学习而结缘的关系,不因感情的变化而变化。”(B1)同一所大学的校友有着一脉相承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有着特定的归属感。

扎根理论是运用系统化程序,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10]在研究开始之前不设立理论假设,广泛地收集质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建构理论。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对资料进行编码。编码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开放性编码指研究者保持开放性的思维,搁置个人偏见和既有理论定式,将文字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类属化的过程。[11]主轴性编码是对开放性编码进行关系提炼,将相关的概念整合到一起。选择性编码确定主轴编码中归纳类别的主次程度,形成理论。

3.情感纽带。大学时光最让人怀恋,而最值得怀念的是大学期间的校园情、师生情和同学情,这也是大学和校友之间最为直接的情感线条,如“情感纽带主要包括三种情感:校园情感、师生情感、学友情感,此三种情感是学生在成长关键时期也是理性成长时期形成的,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B3)校园里值得怀念的自然文化景观,品行高洁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诲,与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的同学结成的友谊等因素,都构成了校友对母校最深的情感基石。诸如“学子的心中永远会流淌着母校营养滋润的血液,母校永远都是学子心灵里一辈子的家园。爱母校是学子起码要有的感情”(A2)以及“校友文化不仅是感情文化,而且是感恩文化”等。(A13)

4.荣辱与共。大学与校友客观存在的学缘关系注定了两者荣辱与共的性质。校友在社会中秉承母校赋予他的核心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发展,为母校争得荣誉;母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会引发校友的自豪感并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如“校友文化连接起母校与校友割舍不断的情感链接,校友们始终为母校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母校的负面消息感到痛心疾首。这种与母校荣辱与共的情感贯穿了校友的一生”(A7)。这种荣辱与共、相辅相成的感情基础,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会形成强大的聚合力,推进大学各项工作在校友力量的关注与支持下快速发展。

回望2013年,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辽宁水利克服了经济环境不佳、洪涝灾害严重等不利影响,完成投资182.5亿元,全力打造“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资源互惠。“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将“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作为一流大学建设中一个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众多的大学校友必然成为这一环节上的重要资源。而大学则应该成为校友的坚实后盾,为校友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渠道、更多的机遇,帮助校友更好地服务社会,继而回馈母校。如“母校建立的帮助校友沟通联系的平台如校友会,组织有趣的活动,邀请成功校友回校,使得校友关系更为密切”(A13),“校友能发挥巨大作用:校友的榜样激励作用、校友的帮助支持作用、校友捐赠资金的作用、校友圈子的品牌作用等”(B2)。

依照质性研究的目的性抽样原则,本研究被试选取了15名校友(见表1)及5名高校的管理者(见表2),选取原则有三:一是做到学校类型的均衡。本研究按照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的精神作为被试选取的主要依据,校友的选取做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各种学校类型的均衡,其中6名来自理工科专业突出的两所综合性985高校,6名来自文科专业突出的两所综合性985高校,3名来自财经类211院校;二是做到校友职业类型的均衡。职业环境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环境中的亚环境,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本研究15名校友选取做到职业类型均衡,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最集中的就业领域中选取,其中4名来自于教学科研岗位,5名来自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3名来自民营企业,2名正在创业,1名自由职业。三是做到性别、毕业年限等其它人口学变量的均衡。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和保证研究的效度,本研究还选取了5名在岗的高校管理者,多角度探讨校友文化,从而保证研究的可信性。

7.社会性。校友作为社会群体,在社会既定的社会规则和社会规范下生存和发展,需要履行其在社会上的职责,即服务社会。如“校友是大学人才培养成果的直接反馈者,是服务社会的贡献者,是先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参与者,是对焦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合作的联络者”(A10)。一流大学建设主要目标之一是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优秀校友,即是一流大学服务社会的根本支撑点。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科学到现实,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中反正,在继承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变革,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玉汝于成。长城内外,风展红旗如画;大江南北,风景这边独好。

三、“双一流”背景下大学校友文化的培育途径

(一)注重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树立在校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认同

在大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大学精神文化、大学治学理念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与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大学生。“母校今日的学生,母校明日的校友”,只有对大学文化的高度认可,才会在毕业走向社会后,继续秉承和发扬大学的精神,把这种价值理念带到校友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统一的校友文化。发挥校友大讲堂等课堂形式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校友对大学精神、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与在校生形成沟通共鸣;引导校友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向师弟师妹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母校文化的认同。

(二)完善校友工作机制,保障一流校友文化的传承

完善的校友工作机制是校友文化系统发展的根本,是校友文化得以传承的制度保障。各地区各行业校友组织是校友情感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完善校友工作机制的主体,是开展校友文化培育工作不可替代的媒介。大学校友工作应加强对各级校友组织的引导作用,完善各项制度,优化组织架构,规范业务行为,发挥大学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坚持中国特色,对焦世界一流,保障各级校友组织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主渠道。

(三)构建多媒体宣传网络,加强大学文化对校友文化的影响力与引导力

校友在校期间在大学文化影响下可形成的共同群体人格及趋同的价值理念,但是毕业后受到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文化对于校友文化的影响有所消减。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有责任肩负起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在目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并存的时代,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利用多维立体的手段,加强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精神以及大学文化的宣传,充分发挥校友刊物、校友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积极作用,秉持开放性原则,“广辟高等教育共享性的平台”,[13]通过报道学校在科学研究、立德育人、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方面取得的成就,唤起广大校友对母校的情感;加强对校友中优秀人物事迹的宣传,在校园里、社会中营造宣传氛围,提升社会影响力,增强校友文化的凝聚力,形成与母校荣辱与共的思想意识。

(四)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建立优秀校友文化培育的长效机制

校友文化的培育应根植于各类校友活动的组织,将文化因素植入各类校友活动的设计中,在搭建校友交流平台的同时,凝聚思想,唤起校友对共同价值理念的共识。在组织校友返校、校庆、典礼、纪念等活动的时机,将大学精神凝练为文化标签,融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塑造大学与校友荣辱与共的理念,打造品牌文化活动,逐步建立起校友文化培育的系统性工程。例如利用每年校庆的时机,突出文化的传承;利用教师节,推出尊师重教系列活动;鼓励校友参与校园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认捐活动,将学校特色、文化内涵融入这些景观设计中,成为一代代校友传承校友文化的媒介。

段昌盛、林锦富(2013)[18]提出一种基于WebGis技术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绿色矿山,提出一种符合广东绿色矿山建设实际情况的地质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系统中基础信息、监测、评估、预警4个模块基于WebGIS系统框架,其中前两个模块提供数据来源,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评估,最终对用户提供预警信息。在基础信息模块使用遥感技术,在监测模块使用无人机技术,评估模块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预警模块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手机APP技术。

在“双一流”建设的新时期,大学将进一步肩负起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历史重任。“校友工作是学校培养人的这一根本任务的延伸与发展”[14]。做好校友工作,培育一流的校友文化,引导校友凝心聚力,积极参与母校工作,在共同构建“双一流”建设的大格局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创业研究的子领域,内创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至今,一直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从现有文献来看,学术界对内创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存在着不同意见,但这并没有妨碍实践者和研究者对其的关注。尤其是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难度增大,对创新效率的要求远远高于生产效率,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自我创新,以增强其适应能力,谋求新的发展。因此,内创业被认为是公司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内创业精神日益成为21世纪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罗志敏.校友文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创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3]蔡红生,杨琴.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的灵魂[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4]孔春辉.校友文化培育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顾建民,罗志敏.校友文化及其培育的阐释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3,(8).

[6]李国强.感悟校友文化[J].教育学术期刊,2008,(5).

[7][9][13]冯永刚.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制度障碍及其破解[J].江苏高教,2014,(2).

[8]顾建民,罗志敏.美国一流大学校友文化特色摭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

[10]凯西·卡麦兹.构建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

[11]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 and Techniques[M].Sage Publications,1990:89.

[12]姚树桥,杨彦春.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

[14]黄文辉,刘敏文.一流大学建设中校友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郭姝,刘杨
《当代教育科学》 2018年第05期
《当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