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玉米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仅次于小麦,可以说玉米生产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存在产量难以大幅度提高、产量高且稳定的玉米品种较少等问题。河南省的农业推广部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如何提高玉米的单产。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虽然可使其获得高产,但技术较为复杂,在一直实施粗放化管理的农村地区难以广泛推广。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间作、混种可以延长花期授粉时间,提高各间作品种的整体抗性,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基于此,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笔者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玉米品种实施间作,以研究间作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掌握好一门语言,词汇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曾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传递一点点信息,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传递任何信息。”也就是说,掌握了词汇你才可以和人交流。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我国研究者对于英语词汇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了了解我国相关研究的现状,对2013-2017年5年间我国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英语词汇学习文章进行了文献研究,旨在客观反映国内研究现状,使相关工作者和有兴趣的人可以了解国内英语词汇学习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以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在试验中选用了当地种植效果较好的4个夏玉米品种,包括郑单528、郑单958、蠡玉16和蠡玉35。供试肥料包括样丰复合肥、尿素等。

1.2 试验地情况

试验安排在河南省商水县农科所试验地上,前茬作物为小麦(产量水平7 500 kg/hm2),土壤的质地为壤土,经过测定,土壤中的养分为:有机质1.56 g/kg、碱解氛63.18 mg/kg、有效磷54.02 mg/kg、有效钾133.23 mg/kg。

在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繁荣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加剧的环境中,加强对公路桥梁的施工建设,是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混凝土桥梁在使用中,其使用寿命受桥梁涵洞病害的影响最为严重。目前,不少混凝土桥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涵洞病害,影响桥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从某种角度而言,加强对混凝土桥梁涵洞病害的分析,提出综合性的病害修补方法与加固技术,对于延长混凝土桥梁寿命,尤为重要。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了5个处理,分别为郑单528单种(A)、郑单 958 单种(B)、蠡玉 16 单种(C)、蠡玉 35 单种(D)以及4种玉米品种间作(E)。处理A、B的留苗密度为67 500株/hm2,处理C、D留苗密度为60 000株/hm2,处理E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4个玉米品种分别为15 000株/hm2)。各处理设3次重复,顺序排列,4行区(行长4.5 m左右),各个重复之间预留1 m宽的走道,小区面积为12 m2

各处理玉米实施宽窄行(0.83 m×0.50 m)种植方式。玉米播种后不需要施入基肥,播种25 d后施样丰复合肥600 kg/hm2,播种45 d后施入尿素300 kg/hm2。其他的田间管理措施与大田一致。

1.4 试验实施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出台《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拓展性课程建设成为基层学校深化课改的重点工作之一.教研组响应政策,着手开发本校特色的初中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在实践中,资源问题成为难点问题,如何建设资源库及共享资源库成为本课题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

1.5 调查方法

通过田间调查各处理玉米的抗性,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分析各处理对小斑病、弯孢病、锈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实施单种与间作后抗病性并未产生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小斑病、弯孢病、锈病的抗病性、抗逆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品种特点、生长的环境等,种植方式对其没有太大的影响。通过分析各处理玉米对黑粉病、青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实施间作方式后,其抗性明显好于单种情况下的抗性,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间作方式下可激发自身具备抗性基因的品种释放一定的物质,促使玉米表现出对黑粉病、青枯病较好的抗性,减少或者不发生黑粉病、青枯病。通过分析各处理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实施间作后其抗性有所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病毒性病害,一般在灰飞虱咬食玉米茎秆后容易发生,防治上常选择杀虫谱比较广的药剂,本试验中间作后粗缩病发病更重,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玉米品种间作后释放出一定的可以诱导灰飞虱的物质,或者间作后的密度不合理等。通过分析各处理玉米发生空秆、双穗的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实施间作后并没有与单作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说明玉米发生空秆、双穗主要由其自身品种特点决定,是遗传因子起主要作用,因此较为稳定,与种植方式没有关系。通过分析各处理玉米植株的倒伏、倒折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玉米实施间作后其抗逆性明显强于单种方式,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间作后自身抗性好的品种为其他的品种提供的较好的环境,使抗性差的品种的抗性也有一定的提高,这一点与史振声[2]的研究结果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玉米抗病性、抗逆性的影响

在各处理玉米生育过程中观察记载其抗病性、抗逆性,成熟后及时收获、统计产量,全区收获,随机在各小区中选择10穗进行室内考种,统计各处理玉米的穗长、穗粗等农艺性状以及千粒重等经济性状,全区收获后随机取10穗进行室内考种,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Excel2007、PCT99数据分析程序[1]等)。

 

表1 各处理田间抗性调查结果

  

粗缩(级)A 3 3 3 12 7 7 1 2 1 0 B 3 3 5 1 9 12 1 4 0 0 C 1 3 5 11 4 2 2 2 1 0 D 3 3 3 3 3 2 0 3 0 0 E 3 3 5 5 0 2 4 3 0 3处理 小斑(级)弯孢(级)锈病(级)青枯(株)倒伏率(%)倒折率(%)空秆率(%)双穗(%)黑粉(级)

2.2 各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相关要素的影响

2.2.1 产量性状 通过室内考种统计的结果见表2。根据对表2中数据的分析可知,玉米实施间作后可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处理B除外),与处理A、C、D均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

2.2.2 产量 通过分析各处理玉米的产量情况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明显地看出玉米实施间作后的产量明显提高,增产4.2%~20.7%,与单种相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与除了处理B以外的其他处理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由此可知玉米间作后可以互相弥补不同品种点的缺陷,促使杂种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3],明显提高了玉米群体的光合作用水平,增加叶面积系数[4],最终实现玉米的高产。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实施间作可提高其产量,与单种相比可达到显著增产水平,提高其抗逆水平,说明间作后的群体结果更为合理。玉米间作时除了考虑自身品种的特性,还要综合搭配各品种种植的比例,尽量在不提高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理论上说,群体中品种类型越多,其丰产、稳产性越好[5]。至于玉米适合间作的品种搭配及比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表2 各处理玉米的室内考种结果

  

处理 穗长(cm) 穗粗(cm) 秃尖(cm) 穗行数(行) 行粒数(粒) 穗粒数(粒) 出籽率(%) 千粒重(g)A 15.0 4.7 0.4 16.5 30.1 496.7 90.3 291.5 B 15.3 4.8 0.4 16.8 32.3 542.6 90.2 294.8 C 19.0 4.7 0.6 14.2 31.6 448.7 88.9 367.9 D 17.7 4.7 0.7 15.8 32.5 513.5 87.7 323.2 E 17.9 4.8 0.5 15.0 34.8 522.0 89.3 339.5

 

表3 各处理玉米产量结果

  

显著性处理0.05 0.01 A 10.31 10.98 10.48 10.59 8 825.0 10.2 c B B 11.15 11.38 11.07 11.20 9 333.3 4.2 b A C 9.58 9.99 9.43 9.67 8 058.3 20.7 d C D 10.82 10.38 10.51 10.57 8 808.3 10.4 b B E 11.68 11.91 11.43 11.67 9 725.0 - a AⅠⅡⅢ小区产量(kg) 小区平均产量(kg)折合产量(kg/hm2)处理E增产(%)

参考文献

[1]孔繁玲.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1.0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6.

[2]史振声,张喜华.不同玉米间、混种栽培的技术探讨[J].玉米科学,2006,14(4):111-113.

[3]赵文跃,杨国航.玉米间作栽培方式探讨[J].玉米科学,2008,16(3):96-98.

[4]刘天学,王振河.玉米间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7,15(5):114-116,124.

[5]朱敏,史振声.玉米不品种间、混作研究综述[J].玉米科学,2007,15(S1):100-103.

 
祁勇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05期
《农业科技通讯》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