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玉米育种转型期的困惑与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自从中单2号(获国家发明奖)推广(1977年大面积推广,1982年开始在全国普及)至今,在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玉米品种经过了6次大的更新换代,每次更新换代都促进了种业升级,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玉米品种多年来的更新基本上都是“微调”,种质创新、杂优模式、技术路线基本没有太明显的改进,具体为:在黄淮海区,围绕黄改系做文章,杂优模式多为Reid(P系)/黄改;而在东华北区,黄旅系为父本骨干系,多在母本系改进上下功夫(如改良外来种质)。

中国玉米育种的几十年来,通过不断探讨,逐步成熟起来,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开始多元化,迎来诸多挑战,育种家深感困惑[1],产业面临转型压力。

1 转型期的标志

育种界有“十年徘徊、或倒退”之说[2]。郑单958于2000年审定,先玉335于2004年在黄淮海审定、2006年在东华北审定,之后的10~15年时间再无突破性品种出现。中国玉米产业,不在转型中升级,就会在转型中消退。

号一模一样,再借着路灯灯光一看,不仅车牌号被套了去,连车型和颜色都和他的车一模一样。冯一余大声喊了起来,这是谁的车?谁套用我的车牌!半夜里,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冯一余再上前细看时,车窗摇了下来,一个男人探出脑袋说,嘿,我找到停车的地方了。冯一余一看,竟是他自己,顿时失声大喊起来,不可能,不可能,这不是你的地盘。

①全球一体化加快。全球市场一体化,倒逼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使种业人转轨定向,调整育种思路,改变育种模式[3-4]。②品种审定制度重大改革。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首先,渠道多元化,新增“绿色通道”、“联合体”等途径,好组合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降低了审定成本。第二,注重品种的科技含量,全方位、多视角选品种。绿色、环保、优质、高抗、专用性、区域性组合都可审定[5],不再片面追求产量,不搞低于对照一票否决。第三,新的品种审定制迫使选育和经营单位风险自负,品种井喷时育种人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喷沙子喷金子,不求数量求质量,出精品,出好品种,出大品种,这是种业人的不二选择,一个品种可以托起一个公司,一个品种也可拖垮一个公司。③国际竞争加剧。改革开放,加入WTO,先锋、孟山都、先正达、KWS等国外种业航母已进来,闭门造车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种业面临严峻国际竞争。与其被动招架,不如主动出击。发挥自身优势,绝地反击。中国种业不仅要制胜本国阵地,还应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④生物技术快速介入。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育种进程大大加快,而常规育种技术周期长、效率低、预见性差,靠碰运气育出好品种的时代行将结束。⑤创新主体发生变化。20年以前,玉米育种主体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现在企业成了玉米育种主体,种子企业面临新一轮洗牌,兼并重组加剧。多、小、乱、杂的种业状况将会改变,种业航母将在分化重组中产生。⑥时代呼唤新品种。任何一个品种都是时代的产物。一个品种的推广除了与自身种性有关外,也与耕作技术、生态条件、机械化水平、收贮加工等密切相关。郑单958、先玉335已推广10多年,其不良性状也暴露无遗。先玉335不耐密,密度不能超过4 000株,不抗倒,不抗大斑病和灰斑病,在黄淮海种植存在重大风险;郑单958成了晚熟和脱水慢的代名词,不可能机收籽粒。“958模式”、“335模式”显然与当今、未来育种理念不合拍。创新求变才能出好品种,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 转型期的困惑

2.1 放弃黄改系,是否会动摇育种基础

重实践轻理论是育种界的通病。玉米育种起步或初级阶段靠勤奋、靠经验、靠运气可出品种;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际竞争加剧,没有理论的发展和突破,育种仅是赌运气。

2.2 类先玉335品种在黄淮海能否站住脚

在黄淮海,大部分单位设双对照——郑单958和先玉 335,超“958”容易,超“335”难,只要大喇叭口期不倒伏,一般年份都超不了“335”。“335”的技术高度的确是国内种质难以企及的。人们有理由认为,只要能改良几个基因位点,使“335”在大喇叭口期能站住,就会成为一个大品种。“335”籽粒的脱水速度更是其他种质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只要提早成熟5~7 d,就会成为一个籽粒机收好品种。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以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为基础,收集、存储和实现相关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处理系统是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及其相互连接的系统,包括空间定位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这些数据用于分析和处理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现象和过程。GIS系统根据地理对象的空间特点和属性,建立不同的空间分析模型。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空间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并分析和处理地理数据,然后利用这些地理信息进行科学决策。近年来,GIS技术在城市防洪排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巨大的优势。强大的GIS空间数据功能,结合它与其它领域数据交换的优势,能够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统计分析等服务。

综上所述,LW16-40.5型断路器的主要故障都是弹簧机构引起的,因此作为检修断路器的技术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尽快寻找出断路器出现故障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解决断路器出现的问题。同时在对断路器的检修过程中要对设备的工作年限予以考虑,针对机器磨损情况确定合理的检修方式,因此作为断路器检修人员思维一定要灵活。在工作之中积累经验,不断转换工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找到断路器的故障所在,并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

2.3 “土×洋”、“洋×洋”之路还能走多远

黄淮海和东华北有3.8亿亩玉米,两大区地域广阔,环境条件差异大,气候复杂,不可能一个品种模式包打天下,提倡专业化、区域化、异质化品种,但不论哪一种类型,都离不了籽粒机收化,这是大趋势。

2.4 籽粒机收何时才能实现

农业部开设了籽粒机收组,籽粒机收品种已经通过审定。籽粒机收概念被一些公司炒得很热,但何时真正籽粒机收,农户很期待,可是许多育种家心里也没底,虽然品种也报也审,但完全是为了迎合大形势,既没有从理论上搞明白,也没有深入地从产业实际去考虑。

大屏在线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新风口,持续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行业内并购融资频发,一大批在线教育企业涌现。甚至有人断言,未来30年,互联网将是最好的“学区”。海信电视在大屏在线教育的细分市场方面,已抢占先机,取得了绝对优势。

2.5 常规技术还能坚持多久

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玉米品种都是靠常规技术搞出来的,生物技术贡献率微乎其微。许多老专家对生物技术持排斥态度,认为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把握;有人愿意结合生物技术,但找不到切入点。有些搞生物技术的认为生物技术是“烧钱”,企业不要搞。多数专家认为,常规技术是基础,生物技术是手段,不能本末倒置。

2.6 碎片化育种还能否挺住

①中小公司育种。育种人员少,年投入不足100万,基本不选系,搜集公共系、国外的骨干系,改头换面,出类似品种,既能销售,又不担风险。②亿元大单位育种。年投入上千万,有规模,没体系,形不成合力。各试验站处于分割状态,缺乏交流,重复选系,重复测配,造成极大浪费,同样是机会主义。

碎片式育种能出大品种吗?

3 转型期的思考

玉米育种处于转型期,应该重新定位,深入思考。从哪里切入?需要解决4个问题:育种理论突破、种质资源创新、技术路线改进、育种体系建立。

3.1 育种呼唤理论突破

在东华北,BSS×NSS、BNS×黄旅成了主要杂优模式。在黄淮海,创新和回归还在博弈,许多育种家认为,黄改系是传统血缘,在黄淮海特殊气候下,黄改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黄改系不可放弃,应该改良黄改系,但用什么改良黄改系?黄改系血缘占多大比例?一直在争论。

美国是地道的玉米王国,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其单产记录不断被刷新,2016年单产记录更是达到了2 181.8 kg/亩[8]。美国育种理论的突破,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精华,是大学与企业科技人员共同奋斗的结果。借鉴美国近百年玉米育种发展历程,研究其育种理论,结合我国玉米育种现状确立自己的育种理论。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感染率为3.57%,对照组为21.43%,观察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64%,对照组为78.5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说明在骨科切口感染中融入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4]。

3.1.1早熟、坚秆、耐密——籽粒机收是未来玉米育种的主要方向 美国已实现玉米籽粒机收60年,而我们的育种家还在讨论,还在犹豫和观望——“籽粒机收可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农户会不会买账?玉米育种必须要有前瞻性,一味追逐流行大品种,必然导致落伍。一个组合从育种—申报—审定—推广—成型,至少要10年时间,在组配基础材料时至少有10~15年的预见性。

适宜机收玉米6 000~8 000株/亩,单穗100~150 g,亩产量600~1 000 kg,相比目前玉米平均产量大幅度提高,与美国平均产量持平或超越,并没有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只要坚秆,高抗倒伏,高抗青枯,产量就有支撑和保证。对于机收籽粒水分问题,若生育期控制在90 d以内,收获时水分必须在16%~18%之间[9],谁率先育出这样的品种,谁就会拥有中国种业的未来。

BNS×Reid,BNS×黄改, 称为 “土×洋” 之路。DH605是BNS×Reid的典型代表,BNS×黄改也出了一系列品种,张书申的野风号玉米正在推广中。这些品种可称为过渡品种,或后“335”、后“958”时代品种,在“335”、“958”向粒收玉米品种过渡期需要这一类品种。DH605在黄淮海的崛起,使育种家感到困惑,人们对早熟坚秆密植路线产生了怀疑。美系×美系、美系×欧系、欧系×欧系,被称为“洋×洋”之路。此路虽已起步但很多人都是在观望,一是受种质资源限制,二是没有理论基础,迈不出第一步。“洋×洋”表现早熟、坚秆、耐密、脱水快,具有明显优势,但如何解决抗性,如何找出产量与熟期平衡点,如何辩证看待密度与产量的关系,都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9]

3.恐龙化石。二连浩特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及恐龙蛋化石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最大的白垩纪恐龙化石埋藏地,境内拥有134平方公里国家级地质公园。近百年来,先后有俄、美、瑞典、加拿大、日本、比利时、意大利等国的古生物学家来二连进行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二连盆地的恐龙化石生物群是晚白垩纪恐龙生物群的代表,恐龙化石种类多、分布广、保存完好,反映了晚白垩纪恐龙生物群的主要特征。这些恐龙化石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作为一份来自远古历史的礼物它们成为了二连浩特一张独特的名片,吸引着世界范围内游客的目光,这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经济产业。

种质资源曾经是制约育种的瓶颈,跨国种业公司在中国发展布局,收集相应资源已很容易,关键是怎么利用。不断整合外来种质,提高群体内有利基因频率,增加遗传多样性,提高选择效应,聚积多抗基因,这是改良和创新的目的。

资料显示,美国玉米黄金带伊诺华州与吉林省纬度相同,面积相当,伊诺华州玉米亩种植密度6 000~8 000株,而吉林省为4 000株/亩;伊诺华州玉米平均生育期115 d,而吉林省玉米平均生育期130 d。美国玉米平均亩产量约700 kg,而我国玉米平均亩产量为375 kg,吉林省未发生灾害玉米田平均亩产量(675 kg)与美国相差不多,可见抗性是保障产量的关键要素。

3.1.3 二群论与商业化育种 二群论是Duvick教授提出来的,他有一个形象而又高度概括的概喻,玉米育种就是“simple”(简单),而不是“complicated”(复杂)。

二群论是现代商业化育种的先声,没有二群论,程序化育种根本无从谈起。BSS×NSS,Reid×Lancaster,母本群,父本群,非此即彼,一目了然。从世界各地收集种质资源,基因组检测,聚类分析,田间观察,一推一拉。有了脉络分明的基础群体,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优良基因个数,提高目的基因表达频率。

在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对二群论认识到位,但因手头种质资源大多混合成分(乱群),无法进行类群划分。若从收集种质资源做起,因人的育种生命有限,实施起来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在黄淮海区,在先玉335不发生倒伏的情况下郑单958产量比不过先玉335,比不过DK516,聚类分析发现,958父母本相似度高达36%,而335、516相似度为0。遗传规律早就告诉我们,遗传距离与配合力呈正相关(也不绝对)。不搞二群论,很难在产量(抗性)上有所突破。收集国外种质资源越来越容易,从国外杂交种分离二环系还是育种主要手段,血缘不清,盲目选择,通过聚类分析人为划血缘,一旦自交系稳定,也不好找到对象,只能用骨干系先测一般配合力,再用自有系测特殊配合力,海量选株选系,随意组配,成功几率低。

以提高单位持续价值创造能力为导向,以提升管理会计人员实务能力为重点,推动研究发布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积极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多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更多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深入应用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

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先搞二群论。全国育种人员手头育种材料差异很大,难整齐划一,可以有多种形式的二群论,BSS×NSS、BNS×黄改、BNS×黄旅等。早划群早主动,晚划群晚主动,不划群不主动。最近几年,在育种界有所成就的都是二群论的践行者,如:DH 种业 BNS×Reid (DH605、DH618); 良玉种业BNS×黄旅(良玉 66、良玉 88、良玉 99);宏泽种业BSS×黄改 (泽玉8911); 五谷种业 BSS×NSS (五谷305、五谷368);金博士种业BYSS×NPSS(金博士702、金博士 718);华良种业 BSS×NSS(华良 78)。

3.2 种质资源创新

种质是基础,技术是手段,而出品种才是目的。优异的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前提。

3.1.2 抗性对产量形成的支撑作用 “抗性即产量!”曾由艾诺瓦提出,这是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石。抗倒、抗病是支持密植高产必备的骨架和内在要素,耐密是提高玉米群体光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注重群体光合效率是解决玉米产量遗传增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2016年,美国玉米最高亩产记录为2 181.8 kg,亩种植密度可达12 000株,没有群体抗性支持、没有耐密性就不会有美国玉米单产的不断攀升。

BNS×Reid是黄淮海目前的主要组配模式,也育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种。BNS中原成分各占多大比例?为何BNS选系多偏向NSS?Reid以郑58为主(478脱水慢)。如何改良郑58,加入什么成分才能与BNS有高配合力?这都属于种质资源创新范畴。

“乱花渐欲迷人眼”。美国种质还未吃透,欧洲种质又进来了。欧洲种质与美国种质及本土种质截然不同,具有“早熟、坚秆、耐密、品质好,不抗叶斑”等特点。三大种质怎样融和,如何划分类群,进而形成自己的育种风格,是育种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结果表明,B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TBILI水平、IBILI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第4、7天,B组患儿TBILI水平和IBILI 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研究中以新生儿黄疸病情轻重程度作为因变量,将胎龄、胎儿出生时体质量、头颅血肿、喂养方式、开奶时间、母婴血型不合作为回归性分析的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而开奶时间、母子血型不合、喂养方式是新生儿黄疸病情严重程度加重的主要危险因素。

没有育种目标搞育种是误打误撞,有了长远规划但没有新的种质资源也是无米之炊。为了提高抗性,许多单位往自交系里加入热源:P、suwan等,加入父本群还是母本群,加入多少,全面渗入还是单基因导入(加入某一性状),这一系列问题既没有进行过理论探讨,也未见从实践中悟出成败得失。

如果是二群论,杂交组合好找对照,好测试,按程序办事,用数据说话。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需要政府的扶持。农业环保部门应积极争取省市废旧农膜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区级配套资金,加大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扩大回收规模,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生产滴管、塑料筐、井盖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政府层面与电力、交通等部门协商,落实电价优惠补贴政策,减免过路费等,减少加工运输成本,为回收加工企业注入终端动力。

“新”不等于“好”,有专家认为,创新过程是在循环中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加入热源的组合抗倒伏、抗叶斑能力提高了,但对光温敏感、不抗青枯。在导入某一基因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对固有基因组的影响。

美国公司在种质资源创新上做得非常成功,他们往 BSS系里加入 maiz amargo,往 NSS里加入midland,既保持了原有系的优良性状,又对不良性状进行了改良,总体遗传性状获得循环提高,值得我们借鉴。

3.3 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的融合

3.3.1 DH育种 优良目的基因重组是小概率事件,经系统选择,8~10代才能稳定,一年3代,3年才能稳定1个(批)自交系。该系配合力高低、与什么组配还是未知数。张铭堂教授认为,10对基因控制的性状(重组群),如果选出纯合基因重组体,其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即(1/4)10=1/1048576]。任何一个育种团队都会受到单位人财物力的限制,技术力量有限度,各世代群体不可能无限放大;而DH育种可以大大加速纯合进程,提高育种效率[10]

法国的法律繁复,有许多艰涩的法律条文,为了准确翻译它们,我查遍翻烂了几本法中字典、法规词汇等,甚至还经常需要通宵达旦地奋战,才能找到适合的字句。

几家亿元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搞DH系,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效果不理想。有些搞DH系的专业公司推广该项技术,响应者寥寥无几。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DH系的应用上,大部分公司犯了方向或路线错误。方向错误是指:育种目标稀植大穗,一心超对照,片面追求产量,为审定而搞育种,在组配基础材料时,“大穗×大穗”一旦加倍稳定,稀植大穗入选,进入测配阶段,早熟耐密系必然被淘汰。路线错误指:不搞二群论,引进美系或欧系就诱导,血缘不清,盲目扩大群体,一年可出1万~10万个纯合系,若选20个自有系与其测配,将出20万~200万个组合,天文数字,测试系统难以承受。

目前对DH育种法似乎有两大疑虑,一是缺乏基因和环境互作过程,自交系抗性及适应性是否过关;二是稳定快,群体小,选择几率小,优良基因重组频率低。

金苑种业范弘伟团队有多年从事DH系的理论研究,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DH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DH育种优点:缩短育种时间,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从而可扩大育种规模,增加遗传变异,选择几率大,分离极端值优于常规技术;基因纯合速度快,一旦加倍成功,100%纯合;结合分子标记精准制导更加高效,选择更为准确;自交系的DUS值更加完美。

DH育种缺点:基础再重组频率低;诱导后代一次性垃圾材料多;分离群体需规模大,成功率才能高;缺乏基因与环境互作过程;大规模DH系评价利用有待探讨;DH系不适合所有育种材料,有偏好性,双亲类似度<20%,只能诱导出偏双亲其中之一的自交系。

3.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的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对复杂数量性状的解析,极大地推动了玉米育种工作的发展[11]。分子标记使玉米育种由宏观进入到微观世界,由E×G进入到分子网络层面,由经验为主到“精准制导”。玉米全基因图谱的完成为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技术基础。“十一五”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二五”又把全基因组选择列为国家攻关项目。

分子技术可做到 “精确制导”,全基因组选择无可争议,其基因组育种值预测准确度可达0.85[12]。如何融入到常规技术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有专家撰文提出,玉米主要性状由约5 000对功能基因控制,25 000是个天文数字,再发达的生物技术也是辅助手段,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还得靠田间试验来搞育种。但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找其规律性。科学理论的应用已深入到科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世界。

3.3.3 转基因技术育种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成功应用不仅展示了其科学价值,更是划时代的技术创新。转基因大国美国,到2015年转基因作物面积达到0.709亿hm2,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39.45%。美国92%的玉米为转基因商品种(2016)。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到 2015年已遍及六大洲26个国家,总面积达1.8亿hm2。ISAAA数据表明,1996-2014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使其产值增加了1 500亿美元,减少了5.8亿kg杀虫剂(活性成分)的使用,节约了1.52亿hm2的土地。仅2014年一年因使用转基因作物,减少了约270亿kg的CO2排放量,相当于减少了1 200万辆汽车尾气排放。全球人口已约70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97亿,以目前生产水平,生产的粮食难以养活这么多人口,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可使全球现有的15亿hm2土地价值实现持续增长,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护了森林生态和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作物育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效果也极其显著。包括:抗虫,抗病;耐旱耐盐碱,控制杂草生长;可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品质;改善生态环境。转基因技术不仅实现了远缘遗传转化,使常规技术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它的普及推广将使人类生活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函数f1∈[1,∞),只有当UAV飞行时与危险壁障距离正好为安全距离(即d=L2)时f1=1;当UAV飞行时距危险壁障小于安全距离(即d   L2)时,f1取值为(1,∞)。 

3.3.4 常规技术仍需改进 “育种未动,栽培先行”试验地管理是一门学问,穗行与穗行之间,乃至每个单株应有均衡的表现空间,这样才能真正“淘汰不良穗行,优良穗行选优良单株”。

橘红回信了!真的回信了!橘红会在信里骂我吗?橘红过得好吗?肯定好不了。是你何牦这没用的男人,让橘红受尽了委屈,受尽了折磨,受尽了苦难,她的日子能过得好吗?何牦,何牦,你再也不能让橘红受苦受难了,哪怕是做牛做马,也要使橘红过上好日子。

4 结束语

在玉米育种转型期的关键时刻,随着品种审定制度改革深入、跨国企业的竞争加剧和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融合,育种单位要针对特定种植区域,整合先进的种质资源,坚持有特点的两群论,确定有前瞻性的育种目标,充分发挥育种家在组建基础材料和品种性状选择方面的优势,建立有特色的育种科研体系,整合生物育种技术,做好转基因技术储备,选育出有区域优势、经得起市场考验,农民喜欢的品种,才有可能走出转型期的困惑。

参考文献

[1]戴景瑞,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5.

[2]张世煌.种业“寒冬”考验何时结束?[N].农资导报,2015-11-24(A07).

[3]王延斌.过剩了还要进口,玉米怪圈怎么破[N].科技日报,2016-03-12(003).

[4]杨雪.玉米产业大考[J].农经,2016(8):22-27.

[5]范明亚,卞辉.我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改进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6):247-249.

[6]聂明建,张雁雯.品种审定制与品种登记制的比较分析[J].中国种业,2015(10):1-6.

[7]郭庆辰,邓秀峰,白玉梅,等.玉米育种体系与管理问题分析探讨.中国种业,2017(7):14-19.

[8]代玉仙,郭琦,杨琇涵,等.2016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报[J].玉米科学,2017,25(2):45-48.

[9]郭庆辰,康浩冉,王丽娥,等.黄淮区籽粒机收玉米标准及育种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6(1):159-162.

[10]施标,郑洪建,孙大鹏,等.CIMMYT玉米DH育种研究进展:诱导策略及其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1):91-94.

[11]陈秀华,于丽娟,罗黎明,等.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标记开发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1):26-31.

[12]郭亮虎,逯腊虎,张婷,等.植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1):1558-1562.

 
郭庆辰,崔汉良,孙铭元,吴春来,郝敬爽,窦秉德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05期
《农业科技通讯》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