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述鞍山凹穴岩画与牛河梁出土文物的两点相似之处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鞍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笔者参与了对鞍山凹穴岩画的第一次调查,对其有了初步了解。2015年4月,本人制订调查提纲,再一次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我将鞍山凹穴岩画与牛河梁出土文物进行对比,发现两个相似之处:一是“龟”形;二是“窝”形。

数据的在线处理可以实现对试验过程的监控,并可以对试验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显示储存。但是,数据的离线处理则可以先剔除一些不稳定和不正常的数据,然后以时间为单位的动态测量数据,进行更为多样和深入地分析和处理。本文选用excel统计数据,并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绘制试验曲线图进行直观的分析。

一、鞍山凹穴岩画和牛河梁遗址概况

(一)鞍山凹穴岩画概况

1. 鞍山凹穴岩画图

分布在海城(县级市)、千山区、铁东区、玉佛山风景名胜区及鞍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地区的17个村(街道)74个岩画地点(图1)。

  

图1 鞍山凹穴岩画分布图

2. 鞍山凹穴岩画分布情况统计表

  

?

 

续表

  

序号 地区 名 称 镇(街道) 地点(个) 第一地点纬度 第一地点经度3千山区4高新区3 1 6 7 1 5玉佛山风景区唐家房村岩画枣峪村岩画对桩石村岩画七岭子村岩画忠心堡村岩画玉佛山隧道岩画雷达山岩画锅底山岩画唐家房镇唐家房村唐家房镇枣峪村大孤山镇对桩石村千山镇七岭子村千山镇忠心堡村玉佛山风景区玉佛山风景区玉佛山风景区4 9 1 2 41°00′52″41°00′44″41°01′00″41°06′30″41°05′28″41°06′03″41°07′05″41°07′10″122°59′49″122°59′10″123°02′33″123°06′04″123°04′37″123°02′23″123°00′52″123°02′51″

(二)牛河梁遗址概况

1. 地理位置。位于辽宁省西部建平、凌源(县级市)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县)三县交界处,从更大范围看,这里处于辽宁、河北、内蒙古的交界区。

2. 发掘概况。1981 年,我省在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普查队员在建平县发现牛河梁遗址。从1983 年开始发掘。现已在第一地点(试掘)、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红山文化遗存发现最多,大部分为积石冢,发现了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土众多的精美文物。除已编号的16 个地点以外,经正式考古发掘后的历年调查、2005 年配合京四高速公路进行的考古调查和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又在遗址区内发现红山文化遗址点27处。

二、鞍山凹穴岩画与牛河梁出土文物的相似之一“窝”形

4) 根据折臂式铁钻工的设计要求,规定铁钻工的回转速度为nH=1r/min,根据传动比可以计算出n1=5.4r/min,n2=3.1r/min 。

(一)鞍山凹穴岩画

凹穴岩画是人们制作于岩石表面上的坑状杯形图案,国内外的许多地方也有发现,英语称其为“cupules”(凹穴)或“cup-and-ring marks”(杯—环印);中文称之为“杯状坑”、“杯状小凹穴”、“凹穴”或“石穴”。凹穴岩画在亚洲的韩国、日本、印度、阿塞拜疆;欧洲的英国、瑞典;美洲及环太平洋地区等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在我国的新疆托克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江苏连云港、河南具茨山等地也有分布。鞍山凹穴岩画除凹穴之外,还有许多圆形、方格、箭形等图案相伴,现将鞍山两处典型的凹穴岩画图案展示如下:

1. 姑嫂石村岩画第一地点(北纬40°40′04″,东经122°57′20″,海拔205 米)。位于海城析木镇姑嫂石村东南的山上,西南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析木城石棚约380米。该处有一块南北长2.9 米,东西宽2.4 米,高1.4 米的龟形石,在龟背上和龟形石下西侧有两幅典型图案:

龟背上有凹穴63个,有一形似太阳的圆形图案,其边框宽5厘米、深3厘米。在其北侧30厘米处有一个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的长方形,内刻两个长15厘米,宽5厘米条形图案。在石龟盖西南处刻弯月,内刻3个凹穴(图2)。

  

图2 姑嫂石村岩画第一地点龟形石上岩画

6. 对桩石村龟形石上的凹穴岩画。位于千山区大孤山镇对桩石村镇境内(东经123°03′13",北纬41°00′06",海拔229米)锅底山上。锅底山为众多巨石垒堆而成,山顶横置一巨石(图21)。在巨石堆东北方,有一块龟形石,头向偏南,头下部有12 个凹穴。石龟下方还有28 个凹穴,石壁有25 个凹穴。在这组岩画北下方,有一个石棚,棚内呈不规则三角形,南北相通,高约1.7 米,壁上有凹穴50 余个。周边还有三处,有方盘、梅花及不规则图案。

  

图3 姑嫂石村岩画第一地点龟形石西侧岩画

  

图4 姑嫂石村岩画第一地点龟形石西侧岩画线图

2. 接文村岩画第一地点(北纬40°43′11″,东经123°00′37″,海拔257 米)。位于海城接文镇接文村北部石棚山顶西侧,该处有一块长约4 米,宽约3 米,高约2 米的龟形石,上面分布26个凹穴,还有形似太阳、月亮、长方形、箭形及梅花状等图案六组(图5、图6)。

  

图5 接文村岩画第一地点龟形石上岩画

  

图6 接文村岩画第一地点龟形石上岩画线图

(二)牛河梁出土带有窝点纹的“塔”形器

这种带有窝点纹的“塔”形器的残片在牛河梁遗址的每个积石冢都有发现,而且下、上层积石冢都有发现,位置有在冢的中央部位,所见残片甚少,说明这类器物出现频率很低,第二、十六地点都有分属不同个体的残片,其他冢则只见到属于一个个体的残片。这种器类也见于“女神庙”,以前在东山嘴遗址也曾出土过。值得注意的是,“女神庙”所出同类器,所见残片个体更大,制作更为精致。从出土情况看,规模有大小之别,且大小规格较为固定。复杂的造型和较为少见的出土情况都说明,这种“塔”形器是较筒形器祭祀功能更为明确,且规格更高的一种祭器,推测可能与祭祀男性祖先有关。

标本N2Z1:92,口部残件。长筒状表面满施圆戳点,再涂黑彩;口部甚敛,呈圆弧顶,口甚小如孔,口径约0.8 厘米;口沿外壁两侧附对称双鋬耳,鋬耳作扁平椭圆状,一侧残缺,仅见接痕。鋬耳挂红陶衣。顶径6、耳长6.1、壁厚1.5 厘米。出于冢间的冲沟中(图7、图8)。标本N2Z1:110,口部残件。残存除正顶半孔外,一侧也遗半孔。表面压戳点纹,绘黑彩。顶径6.2、壁厚1.1厘米,出于北墙西端2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第71页。(图9)。

1. 第二地点。

液体饲料的研制和应用在我国刚刚起步。随着发酵乙醇工业的发展,粉浆类副产品将大量增加。随着谷物价格上涨,副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增加。随着环保压力、减抗替抗压力的增加,液体饲料的应用将大幅度增加。在液体饲喂系统中,原料的质量、粉碎粒度,水料比须根据饲喂对象进行适当调整。当前对液体饲喂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生产性能方面,液体饲料原料数据库、营养标准、品质控制等研究等还需要系统性深入。

一号冢,出土遗物“塔”形器,共发现4个残件,其中两件带有窝点纹。

“塔”形器的腹壁厚度超过1厘米。造型尤其复杂,可分口部(含孔状小口及口下附对称椭圆形双立錾,图7、图8、图9),直壁的颈部,外鼓的上腹部下加裙边,内收束腰的下腹部和外弧的底座共四段(图10、图11),各段之间以起梭的箍带相间,且从上至下分别在口颈部与上腹部饰窝点纹,在箍带上饰乳丁,下腹部饰大长方形镂孔,底座更满绘黑彩,还有上半身另涂黑彩的做法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472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农业农村部已正式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打通农技入户的最后一米,线上农民培育云平台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广西应尽快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启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的通知》(农办科〔2017〕37号)有关精神,尽早采取措施,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考核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逐步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图7 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标本N2Z1:92

  

图8 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标本N2Z1:92线图

  

图9 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N2Z1:110线图

位于海城市接文镇宋家堡子村太阳沟北面山的南坡上(东经123°02′16",北纬40°43′37",海拔232米)。果树园内可见一块大的岩石,岩石好似一只乌龟(图20),东西长3.3米,南北宽4.6米,高1.5米,头向东侧。龟背上凹凸不平,可见凹穴17个。在龟背的最北侧有一组图案为双排凹穴,由7 个凹穴组成,距离该组图案南侧7 厘米处有一单排凹穴图案,有4个凹穴组成,在龟背东南侧下方1.4米处又见凹穴2个,在龟背西南侧下方,1.4米处又见一单凹穴,其余3个凹穴为不规则地分布。

标本N2Z2:49,近于复原。泥质红陶,有红陶衣。双口部,口上端残缺,可见口下起一凸棱。颈部呈椭圆形,颈筒壁下部并联,腹部较鼓呈覆钵状,腹下部内收,腹面满压窝点纹,再施挂黑彩。腹下出甚宽裙边,以与束腰相接。束腰以中部一方棱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各有镂孔4个,上部镂孔近倒梯形,顶边外弧,下部镂孔为竖长方形。方棱在与镂孔相间部位饰4个小泥饼,饼面压划十字装饰。覆钵状底座,座面绘约4组以平行横线相间的勾连涡纹黑采。器存通高55、上腹径18、束腰径15、底径44.6厘米。该器的残片多发现于冢体北墙中段处,是此类器物唯一近于通体复原的一件3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第128页。

  

图10 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N2Z2:49

  

图11 第二地点一号冢出土N2Z2:49线图

2. 第五地点。二号冢出土带有窝点纹的“塔”形器腹部残片3 件。标本N5SCZ2:2,陶片较平,器表饰密集的戳印椭圆点纹(图12),厚0.9厘米4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第330页。

3. 第十六地点。一号冢(N16Z1)内出土带有窝点纹的“塔”形器残片。

标本N16Z1①:45内壁可见腹下部加厚泥片。腹饰窝点纹,窝点近椭圆形,分布较稀疏(图13)。壁厚2.8、残高8.8厘米5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第393页。

  

图12 第五地点二号冢出土标本N5SCZ2:2线图

  

图13 第十六地点一号冢出土标本N16Z1①

三、鞍山凹穴岩画与牛河梁出土文物的相似之二“龟”形

鞍山凹穴岩画有许多是分布在龟形石上,而牛河梁出土玉器中也有龟形玉器。

(一)鞍山凹穴岩画分布在龟形石

1. 姑嫂石村岩画第一地点(图14,另见图2、图3、图4)。

  

图14 姑嫂石村龟形石

2. 达道峪村龟形石上的凹穴岩画。位于海城析木镇达道峪村北2 公里山上(东经122°57′46",北纬40°40′02",海拔274米),西侧3公里为G16丹锡高速公路。共有两处:

(1)一处岩石近似龟形(图15),长3.4米,宽1.5米,高1.5米。在龟背上可见由4个凹穴组成的双排凹穴图案。左侧两个凹穴相距26厘米,直径为4厘米、深2厘米,右侧两个凹穴相距17厘米,直径5厘米、深2厘米。

FLEx和SMILE作为一种较新的激光角膜基质手术,虽然对角膜损伤较小,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角膜组织结构不同程度的破坏,引起眼表功能和泪液炎症因子的改变,造成术后干眼的可能。本研究发现FLEx组术后1周NIBUT较SMILE组短,FL程度较SMILE严重;术后1 d泪液中IL-1α浓度较SMILE组高。2组患者干眼症状较术前均有所加重,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图15 达道峪村龟形石

(2)另一处距离上一地点西侧500 米,可见一块裸露的龟形岩石(图16)。这块岩石已经断裂,岩石南北长2.4米,东西宽2.4米,高0.8米,在岩石上可见凹穴12个。其中有6个凹穴组成一组梅花形图案。在其北侧15厘米处有一个大的凹穴,直径12厘米。

鞍山凹穴岩画的形状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塔”形器的窝点纹饰很相似。

  

图16 达道峪村龟形石

(3)审计追踪:对关键设备等配置安全审计系统,记录每个用户的每次活动以及系统出错和配置修改等信息,保证审计日志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1.1.4 心肌穿孔 心肌穿孔的发生率<1%,主要发生在右心室。心肌穿孔引起的心包填塞则是十分凶险的并发症,也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最严重并发症。

  

图17 老牛寨村龟形石

4. 接文村龟形石上凹穴岩画。位于海城市接文镇东约1公里窑沟村后山,当地居民称之为“大石棚”(东经123°00′37",北纬40°43′10",海拔259米)。共有两处:

3. 老牛寨村龟形石上凹穴岩画。位于海城市东南32公里,接文镇老牛寨村南约1公里山北坡(东经122°58′51",北纬40°41′47",海拔185 米),有三块重叠的岩石,状如龟形(图17)。龟头偏东,长0.5米,宽0.4米,龟背呈弧形,上面有27个凹穴。

当所有支管按照设计流量正常运行时,持压稳压阀阀前压力低于阀门设定压力,阀门处于关闭状态,使阀前自动维持一定背压,防止末端压力过低影响分支管流量;当支管用水量减小,持压稳压阀阀前压力上升,超过持压稳压阀设定压力时,阀门自动打开,泄放多余的流量。当发生关阀水锤时,持压稳压阀可具有泄压阀的功能,及时泄放管道内多余的压力,降低水锤危害。

(1)一处可见两块叠摞在一起的大岩石。形似一龟背另一龟(图18),下边岩石长约4米,宽1.5米。上边岩石长2.5米,高1.7米。在这个巨大凹穴的东侧(也就是乌龟的背部的中间部分)有一组图案,距离大凹穴37 厘米,可见大小凹穴共计15 个,这些凹穴呈不规则散状分布。其中最大直径14厘米、深3厘米,最小直径5厘米、深3厘米。

姜堰地处苏中之中,是泰州市东门户,位于泰州、南通、盐城三市交界处,也是扬子江城市群与江淮生态经济区的交界处,古时江水、海水、淮水在此交汇,又有“三水”之称。水乡的滋润涵养了务实的作风,交汇的优势塑造了包容的心态,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入挖掘“水精神”和“水特性”,秉承水利万物的为民之心、运用水无常形的工作方法、发扬水滴石穿的韧劲,因势利导、埋头苦干,致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图18 接文村龟形石

(2)另一处在上一处西侧20 米,可见一裸露的巨大岩石,形似龟(图19,另见图5、图6)

  

图19 接文村龟形石

5. 宋家堡子村岩画

数据统计工具:SPSS20.0,计量资料:(±s),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n,%,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号冢(N2Z2)上部堆积出土遗物出土带有窝点纹的“塔”形器4 件(图10、图11)。

  

图20 宋家堡子村龟形石

在此块龟石下方西侧的岩石上分布着组合图案和90个凹穴(图3、图4)。其中,长方形图案有四组,三角形图案有一组、十字形图案有一组。在90个圆形凹穴中,有两组梅花形图案。一组是中间1 个凹穴(直径9 厘米、深3 厘米),周围6 个凹穴(直径4 厘米、深2厘米)。另一组梅花也是中间1个凹穴(直径9厘米、深3厘米),周围7个凹穴(直径4 厘米、深2 厘米)。其余凹穴为不规则的散状分布。这些图案好似天上的日、月、星辰,凹穴最大直径7厘米、深2厘米,最小凹穴直径2厘米、深1厘米。

  

图21 对桩石村龟形石

7. 巴坟沟村龟形石上的凹穴岩画。位于铁东区大孤山街道东约4公里,东连羊耳峪村,南接崔家屯,西靠英城子(东经123°02′41",北纬41°05′22",海拔170 米)。该处有一龟形石(图22),头向北,龟背弧形,共有凹穴121 个,凹穴组成的梅花形图案有7组。

  

图22 巴坟沟龟形石及其凹穴岩画

8. 忠心堡村龟形石上的凹穴岩画。位于高新区千山镇政府西,东邻环市铁路,西靠山,岩画就分布在村西山上,共有11 处。其中有一处(东经123°04′35",北纬41°05′28",海拔115米)龟形石(图23),上有17个凹穴,组成梅花形图案。

  

图23 忠心堡村龟形石

9. 忠心堡西山岩画第五地点岩画。位于高新区忠心堡西山阳面山坡,其东北为玉峦湾小区,东南约2 公里处现为施工现场(东经123°04′30",北纬41°05′18",海拔99米)。见一块不规则形岩石,表面凸凹不平,长1.8 米,宽1.2 米,大致呈龟形(图24),龟头朝北。此岩石北侧高1 米,南侧高0.8 米。在龟形石背部距离龟头部位0.8 米处有一组梅花图案,由7个圆形凹穴组成。龟形岩石下方裸露岩石上不规则分布大小不同凹穴23个。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HEART评分和MEWS评分均对急诊胸痛患者病情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而HEART评分更优于MEWS评分,对患者病情是否需要急诊住院的判定临床意义更大,更适合在急诊科推广和应用。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时间,来验证评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图24 忠心堡龟形石

10. 雷达山龟形石上凹穴岩画。位于玉佛山风景区铁东区,三十五中东侧大德御庭小区南方约500米处(东经123°00′52",北纬41°07′05",海拔124米)。在通往山顶小路的右侧约5 米处可见一块龟形岩石(图25),龟头向西,长1.3 米,宽1.1 米。在该龟形岩石上可见一组梅花形凹穴图案,共有6个凹穴。

显然,“评判的态度”的前两个要求都主张站在“今”的立场,重新估定“古”的价值,以“现在”“今天”为标尺来审视历史、文化的合理性并判定其命运。“时代性”意味着古代文化只在已逝的某个特殊时期有价值,但其价值不会伴随历史的洪流进入现在。“进步性”则阐明不管古代文化过去如何辉煌,终究远远落后或低于现在及未来的文化。

  

图25 雷达山龟形石

(二)牛河梁出土玉龟

在牛河梁正式发掘的四个出土地点中,在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出土4件龟形玉器。其中龟1 件,鳖3 件。龟与鳖的主要区别,一是乌龟壳有花纹,鳖壳没有花纹;二是乌龟的头是圆的,鳖的头是尖的。一般而言龟是指所有的乌龟和鳖的统称,泛指龟鳖目的所有成员。

1. 第二地点。在N2Z1M21出土一玉龟(图26、图27)。龟体呈淡绿色玉,一侧边缘有褐色瑕斑。龟有龟壳,平面近椭圆形,首部稍窄,尾部稍宽。龟背隆起,背面以减地起三道竖脊,中脊高于两侧脊,龟背的周边磨薄,显示裙边。以阴线刻出龟背纹,裙带周边缘处刻划多道放射状短线,头与尾处背、腹甲各都作出凹口,腹甲凹口较宽,背甲以双阴线表现尾部,头部刻较短阴线,或显示头尾收缩于体内状。线条规则,清晰、简略而形象。腹甲近尾部残断,可见残断的斜棱。龟背甲与腹甲之间以甚深的楔形槽相隔。腹甲的中心部钻一大圆凹窝,窝面可见数道管钻痕,在凹窝内顶壁又前后各钻一孔,可用于竖向穿插挂缀。整体造型与刻纹皆十分逼真。龟背长5.3、宽4.1,腹部残长4.5,宽3.8、圆凹径2.3厘米,龟体通高2.7厘米6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第99页。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心理活动,是对原语言进行解码,从中提取意义,并对提取的意义用目标语重新编码的过程。翻译是不同于阅读或者创作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只涉及一种语言,而翻译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活动,涉及到两种语言,是从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译者会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认知功能来认知客体并再现客体内容。

  

图26 第二地点出土玉龟

  

图27 第二地点出土玉龟线图

2. 第五地点。在N5Z1M1出土两件玉鳖,一雌一雄。在左右手的位置各1件。皆呈黄绿色,首部形状近似于三角形,有以起地阳纹和短阴线技法雕出的目和口,纹均甚浅,隐约可见,微缩颈,屈肢,有尾,四肢也以较细的阴线雕出,背稍凸起,平腹,雄、雌性在体形和细部的区分。

N5Z1M1:6,出土于右手部位(图28、图29)。质较匀,局部有白色瑕斑,有光泽。体显瘦,头部较窄小而长,目圆鼓较显,睛以细丝表现,双目间有凹槽,表现嘴的阴线较短,足收爪以阴线刻出,尾略长,腹面中部磨出一较大的圆形凹窝,为雄性特征。长9、宽7.8、厚1.9厘米。

  

图28 第五地点出土雄性玉鳖

  

图29 第五地点出土雄性玉鳖线图

N5Z1M1:7,出土于左手部位(图30、图31)。满布白色斑块,且有裂纹,腹底遗有原玉料凹坑点。背中部稍显磨平。体较标本N5Z1M1:6肥大,头部较宽厚,目圆鼓,目中表现睛的阴线稍宽,双目间稍凸起,表现嘴的阴线较长,足收,爪亦以阴线刻出,尾短,尾中部磨出一凹坑,两侧也稍加磨出下斜面。为雌性特征。长9.4、宽8.5、厚2厘米7

  

图30 第五地点出土雌性玉鳖

  

图31 第五地点出土雌性玉鳖线图

3. 第十六地点。在N16 西侧早于上层积石冢的地层中有一件玉鳖出土(图32、图33)。鳖体呈青白色,体中部有白色瑕斑,尾部边缘有黑褐色瑕斑,不显光泽。平面近椭圆形,头部近似三角形,有口与目的简略表现,颈部前伸,吻突呈圆尖状,背部略鼓,颈上用一道阴刻线界定背甲与裙边分界,周边磨薄与“V”形豁口概略表现裙边与蜷缩四足,无尾部的明确表现。腹部近平,颈下借助两道纵向”V”形减地沟槽,斜钻横穿一隧孔。通体抛光。此件玉器造型概略,用精练的手法表现蜷足、缩尾、伸颈,将鳖的动作特点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长6.2、宽4.4、厚0.9厘米。8

  

图32 第十六地点出土玉鳖

  

图33 第十六地点出土玉鳖线图

四、对“窝”形与“龟”形的理解

对于鞍山凹穴岩画和牛河梁遗址出土文物的两点相似之处,笔者有以下粗浅的理解。

(一)对“窝”形的理解

岩画,被称作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古人用凹穴岩画来记录和表达信息。牛河梁出土的塔形器推测为规格较高的一种祭器。两者共有的“窝”形(或称做凹穴)一定是表达了先人们的某种极其重要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就“窝”的个体形状而言,其可能与女性生殖崇拜、祈求繁殖有关。在古人探寻人类来源的过程中,对女性的生育能力也产生了由衷的崇拜心理,尤其是对她们身体的生育部位。苏联学者奥克拉德尼科娃在《北美太平洋沿岸和西伯利亚的岩画》中提出:无论是北美太平洋沿岸,还是西伯利亚,都是用凹穴岩画鼓舞多产,他们也都把小凹穴视为女性生殖器,象征多产。今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印第安人那里,妇女生小孩前,仍然要在山上祈祷,并随之创作凹穴岩画。凹穴是生孩子母体的标志,被赋予生殖崇拜的含义,象征人类生命之穴和整个生命的降临与开始。它的意义在于“母胎归元”,即人的“再生”意识,反映出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梅花形中间的大凹穴视为卵子,周边的小凹穴视为精子,整个画面表现了古人对人类繁殖,子孙繁茂,家族永续的祈愿。当然,对于鞍山凹穴岩画的各种组合图案,其内涵还可能与原始巫术、宗教、祭祀、太阳崇拜、星象、数字或文字的起源等等有关。

(二)对“龟”形的理解

鞍山的许多凹穴岩画是分布在龟形石上,牛河梁遗址也有玉龟出土,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遐想空间,引发我们对先人的原始的生产、生活情景再现进行探索。

笔者认为,这源于先人对于龟的崇拜。由于龟最具天地之象,而且是“四灵”中唯一的实有之物,因此它还被作为占卜的神物。龟具有甲虫之长、长寿、通神、避邪、力大无比、惩恶扬善等神性,还是长寿、财富、祥瑞的象征。对龟的崇拜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今世。

五、小 结

岩画的表现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另一类是抽象,凹穴岩画则为后者。鞍山凹穴岩画近年陆续被发现,它是鞍山,乃至辽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价值。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者虽有两点相似之处,但其深层次的关联还需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

 
杨旭东,曹国群,李刚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