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满族刺绣艺术的代表 ——岫岩满族民间绣品赏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满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

满族是我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最早的居民之一,在几度兴衰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借鉴周边各民族先进文化,融入自身的文化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形成了满族所独具的民俗形态。满族刺绣艺术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满族刺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金代,辽天庆五年(1115)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从较为原始的游牧生活,趋向于定居的农耕生活。在服饰方面,女真人在汉族和其他民族影响下,不仅由原来的皮毛御寒,逐渐向织布裁衣过渡,同时由于等级与贫富的分化,慢慢形成了固定的服饰制度。金在与宋、辽等国的战争中,掠夺了大批“擅缝纫,会织绣”的男女匠人。并专门设立了“纹绣署”等机构,负责织造御用和嫔妃服饰等。金朝贵族的四季服装,无不以刺绣为装饰。早期的“女真刺绣”,除“钉线补绣”外,其刺绣技法完全是脱胎于汉族刺绣的各种方法,并未自己形成本民族的绣法。1 周喜峰:《满族民间刺绣花鸟鱼虫的绣法》,《满语研究》2012(2):124-128。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女真人通过贸易、掠夺、学习等渠道频繁与汉文化接触。使满族刺绣艺术得以再次发展,并形成宫廷刺绣和民间刺绣两个系列。《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八年(1623)努尔哈赤命匠人为文武一至九品官员织绣以禽兽为图案的“补子”,即为早期的满族官方绣品。朝鲜《燕行录》记载:“身穿五彩龙纹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裁剪貂皮以为缘。诸将亦有穿龙文衣,缘饰则或以貂,或以豹,或以水獭,或以山鼠皮。”2 (朝)申忠一:《申忠一建州闻见录》,《燕行录全集》,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 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与汉族人民之间各方面的不断交往与融合,使得满族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风格的满族刺绣。3 周喜峰:《满族民间刺绣花鸟鱼虫的绣法》,《满语研究》2012(2):124-128。 满族民间刺绣在辽宁、吉林等东北满族聚居的地区代代相传,根植于满族人民生活之中,延续至今。

齿轮的加工是靠坯件的内孔和端面进行定位,所以必须保证内孔和端面一次装夹加工,俗称“一刀落”,以保证内孔和外圆的同轴度、端面和内孔轴线的垂直度要求,减少齿轮加工后的齿圈径向跳动Ft和齿向公差Fβ。由于齿圈的径向跳动影响齿轮副啮合时的压力角和侧隙的变化,从而使工作不平稳,噪声增加;齿向公差影响齿轮副实际接触线缩短,工作时将产生应力集中,噪声也明显提高。另外内孔和端面的尺寸精度、形状公差和表面粗糙度都要符合图样要求。

二、岫岩满族刺绣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的中南部,是满族的聚居区。岫岩地区山高沟深、冬季漫长严寒。旧时人们在冬季里不便劳作,也很少有其他文化活动,妇女们便坐在火炕上做起各种女红活计,刺绣便成为岫岩满族妇女们重要的精神生活,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们将内心深处对生机盎然春天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望,都表现在刺绣中。由于满族特殊的婚嫁习俗的需要,满族妇女无论贫富,自幼就描花样、学刺绣、亲手绣制嫁妆,并通过母女相传、姑嫂交流、妯娌比较、闺蜜切磋、邻里相授等方式,使刺绣技艺和艺术风格代代相传。而且由于她们具有强烈的创作观念和创新意识,每个妇女的织绣作品,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从现在馆藏及民间的岫岩满族织绣品中,几乎找不到两件完全相同的“作品”,几乎每一件绣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及艺术风格的艺术品。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作品形式多样、想像力丰富、手法独特,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社会学、民族学、美学发展等方面的有利物证,是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岫岩满族民间刺绣”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抢救岫岩满族刺绣的传统工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发掘、整理、研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以来鞍山市博物馆和岫岩满族自治县博物馆大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在岫岩民间征集到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满族绣品。使我们可以从其中领略到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特色的满族民间刺绣的独特魅力。

(一)种类繁缛、实用性强的服饰和日用品

定植后至第一穗果坐住之前,不浇水,蹲苗以促根子下扎,当第一穗果有核桃大时,结束蹲苗,开始灌水,每10~15天/次,并结合浇水冲施硝酸钾复合肥,每667平方米10千克。

1. 枕头顶绣

由于绣品在满族人民以往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满族刺绣的载体种类繁多,衣帽品有:绣花衣、绣裙、绣鞋、云肩、头帕、虎头帽、兜肚、鞋垫、袖头、衣襟、鞋帮等;装饰品有:香囊、荷包、腰包、褡裢、镜套、扇袋等;日用品有:幔帐、枕顶、被面、门帘、挂屏、箱搭,桌围,椅垫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枕头顶绣”和“幔帐套绣”。

幔帐套绣是东北民间常见的日用品,受生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往东北的满族民居常见的居住格局是“一室一厅”的套间。外间做饭,内间东西各有一铺大炕,一铺住着公婆,一铺住着儿子儿媳。生活极不方便,为了保障隐私,白天将幔帐收起放于幔帐套中,夜晚则在每铺炕的上方悬挂幔帐。幔帐套平日悬挂于炕上方的木杆上。一般为长40 厘米、宽30 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布袋,下面编坠流苏。满族幔帐套中央多为寓意喜庆吉祥的主题纹饰,四周为几何纹样的边饰。(图4、图5)

由于数百年间的满汉文化交流,满族刺绣中的人物纹饰有大量的汉族戏剧人物,如“杨家将”、“八仙过海”等等。多数人物经过高度概括凝练,以服装、文字等突出人物身份、情节,人物形象生动写实,角色特征鲜明突出。反映了满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文化风俗、民俗传统等,人物的服装服饰特点及建筑、生活场景也都具有相应的史料价值。是满汉文化交流的活化石。见证和记录着满族人民从渔猎游牧生活步入农耕定居生活。(图13、图14、图15)

集装箱箱体种类众多,有 20 ft、30 ft、40 ft等多种规格,体积从约6 m*3 m*3 m到14 m*3 m*3 m不等,大多都空间较大,所以在监测内部温湿度等环境因子时单一节点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为了更准确的反映箱体内部的实际情况,系统采用分布式的检测节点布置方式,在系统搭建中将两个检测节点挂载在RS485总线上,然后通过RS485转USB接口接入到系统控制核心树莓派中。

  

图1 满文枕头顶(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2 清代白底绣花鸟纹枕头顶(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3 清代纳纱绣灯笼纹枕头顶(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3. 其他具有满族特色的织绣品

在满族民间刺绣作品中,以枕头顶绣品类最全、传世佳作最多。满族枕头的形状是长方形六面体,其两端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枕头顶片,每对枕顶所绣的一般是内容对应、方向对称的。满族女性在其上刺绣五彩缤纷的花色图案,尽情表现刺绣技艺,力求绣工细腻精彩、生动艳丽。由于满族的独特婚俗文化,使满族枕头顶刺绣较之中原汉族的同类刺绣毫不逊色。过去在满族的婚礼上新娘要把自己绣的枕顶绷在苫布帘子上“晾嫁妆”,并由亲友们品评。婚礼后,新娘还要将枕头顶作为见面礼送给男方至亲,以使自己纳入这个家庭。满族妇女会将自己的枕顶绣作品珍藏起来,作为纪念之物。有的则在将来儿女长大成亲时,作为家珍相赠;有的会在自己年老临终时将枕头顶随葬或一起火化。由此可见,枕头顶刺绣在满族妇女的一生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图1、图2、图3)

  

图4 民国白布绣花蝶鱼幔帐套(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5 民国白布绣黑花贴寿字幔帐套(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2. 幔帐套绣

满族服饰承袭其先民女真人的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北方骑射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常见的满族衣着有:旗袍、坎肩、旗鞋等,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的服装,同汉族传统的“上衣下裳”有明显区别;坎肩原名叫“半臂”,又叫背心、马甲等。长坎肩,是满族妇女穿用的罩衣,其样式就如去掉两袖的长袍。清代满族妇女不缠足,所以她们所穿的鞋后来被称为“旗鞋”。满族男子一般都穿靴子,这也是骑射生活的需要。满族男子有戴帽习俗,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满族的帽子种类很多,秋冬戴暖帽,春夏戴凉帽。暖帽、凉帽、毡帽、便帽等。其他富有满族文化特色的织绣品还有云肩、箭袖、补子等等。(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

裕固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和发展中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度不够,虽然在肃南县有个别中小学在体育课程中开展了当地民族体育项目,但课程中不仅项目较少,而且开展的项目仅存在于表面,并没有将其精髓教授给学生,这给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和认知造成阻碍。

  

图6 清代紫呢镶边旗袍(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7 紫缎满族女坎肩(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8 清代白缎绣花满族云肩(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9 清代粉缎贴花满族女鞋(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10 清代黄缎绣花满族女鞋(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11 清代金丝包边刺绣缠枝花马蹄袖(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12 清代白缎绣满文荷包(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二)题材广泛的纹样和明快质朴的色彩

满族刺绣的题材十分丰富,图案以形象为主,抽象为辅。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民族特色的艺术载体。满族刺绣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其纹样题材均来自于生活、生产,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故事人物、山水树木、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生活陈设、吉祥图案等,表达了满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另外满汉文字等也成为满族枕头顶绣的题材。由于旧时妇女很少识字,带有满文的枕头顶绣品最为罕见,比较珍贵。从表现手法看,既有写实性再现,也有抽象概括和几何化的变形手法。从立意构思看,有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现,还有一部分体现了东北满族萨满文化的崇拜观念。满族刺绣“件件有内容,图图皆吉祥”,具有的北方少数民族“大气不失小节,概括不失细腻”4 周喜峰:《满族民间刺绣花鸟鱼虫的绣法》,《满语研究》2012(2):124-128。 的鲜明特征。

满族刺绣的常见题材中,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动植物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早在金代,女真人就已经将花朵绣到衣物上作为装饰,据《金史》记载,女真“妇人服襜裙,多以黑紫,上编绣全枝花,周身六襞积”5 (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7。。清朝不仅满族贵族妇女“吉服褂色用石青,绣花八团”6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8。。普通满族女性也喜欢在服饰上绣花。动物纹样也是满族民间刺绣中最为常见的纹样造型之一。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动物纹样的喜爱一般是出自图腾崇拜,以及某些动物所代表的吉祥寓意,东北地区的满族自然也不例外。动物纹也多和满族先民信仰有关。满族先民信仰的原始地方宗教萨满教,泛神论是其显著特征。满族萨满尊喜鹊、狗、鹿、马等为保护神。除此之外,满族先民还赋予了许多动物纹以吉祥、美好的祝愿。如蝴蝶的“蝶”字与耄耋老人的“耋”字同音,有长寿、健康的含义,蝴蝶纹的刺绣作品也是赠予长辈老人的常见图案。7 刘荣超:《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与意蕴》,山西大学论文,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12。 再如,蝙蝠的“蝠”字与“福”谐音,鸳鸯代表了比翼情深的爱情,等等。8 岳春伶:《浅析吉林省满族刺绣的文化艺术特征》,《安徽文学》2015(4):156-157。满族刺绣的动物纹样不仅包括这些实际存在的动物,而且龙、凤凰、麒麟等神兽也常见于满绣图案之中。(图16、图17、图18)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rural poverty level

  

图13 杨家将人物幔帐套绣(鞍山市博物馆藏)

  

图14 杨家将人物幔帐套绣(鞍山市博物馆藏)

  

图15 清代白缎底绣人物枕头顶(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2. 动、植物纹

1. 人物纹

  

图16 民国蓝底绣花蝶纹轿帘(鞍山市博物馆藏)

  

图17 清代纳纱绣鹤鹿龙鱼枕头顶(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18 民国白缎绣龙凤枕头顶(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3. 抽象纹

另外抽象的几何图案在满族刺绣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9 刘荣超:《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与意蕴》,山西大学论文,山西大学美术学院,2012。基本以“回纹,鸟纹,云雷纹,莲草纹,缠枝纹,灵芝纹,寿子纹,万字纹等为主”10 周喜峰:《满族民间刺绣花鸟鱼虫的绣法》,《满语研究》2012(2):124-128。,几何纹样因具有鲜明爽朗、绚丽醒目的视觉美感,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在满绣中的几何纹样多是花卉的抽象化表达,也有一些动物形象的高度概括。有作为主要纹样的图案,也有分布于主要纹样四周的边饰。抽象的几何纹样体现了满族妇女的艺术天分,是其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图19、图20)

  

图19 民国纳纱彩绣几何纹样枕头顶(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图20 民国黑缎绣花卉动物钱包(岫岩满族博物馆藏)

4. 明快质朴的色彩

此外,与汉族地域“喜红”的传统不同,满族在色彩的选择上“尚白”,乐于用大面积的白色为衬底,使主体纹饰更加突出。在主体纹饰的色彩处理上,却使用对比强烈的彩线勾填碰撞,显得活泼大胆、富于变化的同时又不失质朴本色。

(三)独具特色的技法和稚拙淳朴的工艺

与精细华丽的满族宫廷刺绣不同,满族民间刺绣更能体现原生态的思维与审美特征,其材料质朴,针法稚拙,不拘一格,更具民族和地域特色。满族民间刺绣能够运用有限的材料和绣法绣出无限的创意组合。通常会用最普通的、易得的缎子、纱、麻、棉、粗布等为主要底布,用各色的棉线、丝线、麻线、绒线等进行绣制。11 吴新星:《羌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2-64。 明代之后,满族民间刺绣在继承平绣、铺绒、条纹绣等传统技法外,还创造了十字绣、缎绣、堆绫、割绣、纳纱、辫绣、包绣、补绣等绣法。同时吸纳融合了中原名绣的技艺,其针法有平针、拖针、长针、缉锁、盘针、水纹针、葡萄针、半针、套针、乱针、斜针、松针等,日臻成熟。其中工艺较为独特的有以下几种:一是纳纱,亦称纳绣、戳绣、扎绣、穿花绣,是以素纱罗为面料即纱地,纱地上用彩丝绣满花纹。二是补绣,也称贴绣,是补布与刺绣结合,将剪成各种色彩的贴布图案拼放在底布上,然后用针绣补上。满族的“补绣”技法来源于女真族的“钉线”工艺。是女真人用在箭囊和马鞍垫上的一种粗糙原始的针法。清末民初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改良旗袍”领口、袖口、衣襟等处的“十八镶”,即是采用满族“补绣”与“钉线”等刺绣技艺。三是最具满绣特色的割绣,亦称绒绣,是把两个厚挺一些的面料紧贴一起,在画绷上固定好,纳绣好图案后,用利刀从中间割开,形成两个花色相同、构图对称的绣品。割绣法是满族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刺绣种类。另外满绣中的的辫绣技艺,也是一种深受满族民众喜爱并普遍采用的绣法。其针法近似于汉族的“套针绣”,视觉效果虽亦如发辫相连不断,实际并不雷同。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的土壤强度比较低,软土的结构其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软土如果被震动或者挤压变形之后,其絮状结构便会瓦解,这样其强度就会大幅度下降,如果软土的结构被破坏的十分严重时,就会呈现流动的状态。软土在被破坏后,其虽然也可以一点点恢复自身的结构,但这个恢复过程太长了,此外,软土因为本身的防渗透能力很弱,压缩性又很高,通常情况下,其压缩模量都<4Pa,软土的压缩性和液限指数是正比的关系,所以,软土要想加强其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

 
王立伟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