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奉国寺殿宇驱赶蝙蝠方法纪实

更新时间:2009-03-28

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是辽朝自称释迦牟尼转世的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

榜单中较为明显的变化是,美国页岩油气独立生产商有8 家进入榜单。加拿大两家油砂开采商排名也有所提高。榜单中,国家石油公司有30家,占比60%。

奉国寺文物价值

奉国寺现保存完好的有辽代大雄殿,外山门(重建),清代内山门、牌楼、东西宫禅院、钟亭、碑亭、无量殿等古代建筑。主体建筑大雄殿通高24 米,面阔九间通长55米,进深五间通宽33 米,建筑面积1800 多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单檐木构建筑遗存最大者。过去七佛(高度均在9 米以上)并列一堂,千年来仍然保存完好。14 尊胁侍菩萨,2 尊天王,21 件石雕供器,梁架上42 幅辽代彩绘飞天,还有元、明两代所绘的精美壁画—十佛、八菩萨、十一面观音、十八罗汉,明代所塑国内罕见的男像倒坐观音,明代木雕韦驮。金、元、明、清各代碑记17 通。清代牌匾数十块。奉国寺是集佛教、古建筑、雕塑、绘画、考古等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于一体,是独具特色绝美天下的古代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古代艺术珍品中的极品。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晋升4A级旅游景区,2012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不过,李太嶂老是觉得,德公公言不由衷,老太监内心的真实想法,别人无从猜测。李太嶂的想法不无道理。他虽说是个粗人,但在德公公身边陪侍已久,老太监的喜怒哀乐,无须推理,凭直觉就能感知。近年来,李太嶂觉得老太监越来越不喜欢其左右护卫,只是不明说而已。也就是说,这次老太监指派左右护卫迎战秦铁崖,有假借他人之手,除自己后患的嫌疑。

蝙蝠对古建筑及彩画的危害

大殿内长期有蝙蝠栖息衍生,白天虽然看不见蝙蝠在空中飞,但一走进大殿,就能听到“吱吱”叫声,说明蝙蝠数量在逐年增加。它们夜晚觅食,白天栖息在梁、枋、斗栱等构件的缝隙中,长期咀啄、脚蹬、尿液浸泡严重损坏了木构件,使本来连接紧密的榫卯失去连接功能,给古建筑造成严重隐患;流淌的尿液、粪便使珍贵的辽代建筑彩画、泥塑佛像的彩绘污迹斑斑,颜色脱落。事实证明蝙蝠已经成为古建筑、泥塑、彩绘类文物保护的顽敌。2017年奉国寺大雄殿彩绘泥塑一期保护修复工作实验中,在对胁持菩萨脸部除尘清理过程中,采取了传统工艺和材料,脸部留下的蝙蝠尿液痕迹,却难以清除,可见其顽固性。

每当夏季的夜晚,成群结队的大小蝙蝠从殿内梁、柱缝隙中出来,通过殿门门框之间的缝隙飞出殿外,盘旋在奉国寺上空,围绕在古建筑周围的树木、花草中飞行觅食,吃饱后返回殿内栖息,周而复始。若不及时想办法驱除它们,辽代佛教寺院最古老最大的单檐四阿顶木构建筑——奉国寺大雄殿内的木构件、佛像、彩绘壁画将遭到更大程度的侵害。

2010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利用粘鸟网捕捉蝙蝠初见成效,殿内蝙蝠所剩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之间已过去8个夏天,通过观察,蝙蝠数量有所增加,但没有2010年捕获的那么多,初步统计大小蝙蝠约有几十只,按照2017年的工作安排,我们还是根据民间土办法利用粘鸟网去捕捉蝙蝠。

根据民间土办法用粘鸟网捕捉蝙蝠

国家、省、市局领导对奉国寺的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曾经两次莅临义县奉国寺,对奉国寺木构建筑因蝙蝠造成的危害做出明确指示:“奉国寺大雄殿驱除蝙蝠要当做一个科研课题来研究,对有争议的方案要多做试验。通过试验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有了单局长的指示,文物处领导及全体同志信心百倍,决心把栖息在殿宇内的蝙蝠驱除。

经过多次的捕捉,已扰乱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无量殿进行5天的捕捉,角梁下地面上已见不到一粒粪便和一滴尿液,可见成果显著。由于蝙蝠受到惊吓,已改变了栖息地,又飞回了大雄殿内,因为殿内阴暗凉爽,空间大、梁架多,缝隙也多,是栖息的好地方。这次我们把捕捉重点放在大殿。大殿又增加了几张网,把前门全部用网封上,这一天,共捕捉到5只,以后几天里,同样的方法,捕捉到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与第一次(2010年)试验结果基本相似。是不是门缝狭窄通过数量有限,有人建议,把所有门打开,效果可能好一些,网宽面积大,触网的机会就越多,结果一晚上还是一只也没有捕到。为什么呢?有可能是捕捉时间长了,蝙蝠也掌握了我们立网的规律,改变了飞行路线。大家认为殿外捕捉不理想,试试把网立在殿内两柱之间看效果如何,这一回效果还是不理想,没有落网的。我们到监控室,查看回放夜晚大殿内的录像,发现成群结队的蝙蝠又从后门门框缝隙中飞出。晚上就把网移到后门外,这次果然不出所料,一晚共捕捉到10 只,成年蝙蝠占大多数。由于捕捉的位置在不断地变换,它们的栖息地也在改变,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蝙蝠同人类一样也有它们的语言和思维,每天也在互相传递信息,栖息环境一旦受到干扰破坏,就会马上改变栖息地。这些天通过多次捕捉,无量殿东北、西北角梁下地面上基本没有粪便及尿液。可是,过了十几天又发现无量殿前内山门里、牌楼下,原来没有现在也偶尔见到几粒蝙蝠粪便,看来它们又在寻找新的栖息地。对于有粪便的地方,说明了蝙蝠又在此处上方栖息,还要在此地继续进行捕捉。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法治文明的进步,网络社会已渐趋形成。不仅是在两会期间,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日益关注国家法治建设,特别是刑事立法政策的制定。然而由于民意是主观的内容,是社会大众主观反应的集合,有着主观性、易变性、群体的非理性以及伪代表性,与刑事立法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存在冲突,这无疑给刑事立法政策制定的民意考量带来诸多难题。

2017 年6 月12 日,我们购买了两张粘鸟网。先用一张网做试验。找来2 根长竹竿,把网固定其上(网长15 米,高4 米),立在大殿前门外靠西侧的三扇门前,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此处为蝙蝠多次出外觅食必经处(大殿面阔九间,其中正面七个明间辟为门,每间宽5米,背面只有明间有门)。

第一天晚上8点半发现有2只蝙蝠被网粘住,马上用镊子夹住放到编织袋里,等到9点半,天空中已看不到有蝙蝠在飞,没有落网的,粘网放的位置不对。第二天晚上,又将粘网移到门前中央,可是到了21点观察,天空中还是看不到蝙蝠的影子,发现粘网干干净净,这是为什么?带着疑问去查看大殿监控,发现蝙蝠从后门缝陆续飞出,动物也有智商,发现同伴被粘住,就改变了飞出位置。第三天,我们在关闭殿门后就派人把粘网固定在后门外,躲在隐蔽处观察,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大约过了2个小时看到空中有蝙蝠在飞,又过了几分钟发现有一只大的从门框缝隙中飞出,接着又有几只先后飞出,怎么没有一个被粘住,大家不要着急,耐心等待,时间过去近4 个小时,有人喊:“你们看有落网的。”用手电筒一照,一共5只落网,马上架梯子,一个人上去戴上胶手套拿着大镊子摘(因为蝙蝠尖利的牙齿非常锋利,一不小心手指就会被咬破导致出血感染)。一个人在下面把摘下的放到编织袋里,这次落网的多数为小蝙蝠。第四天决定再增加一张网,前后中间门都立上,增加捕捉的面积,可是到了晚上收网时发现就捕到2只。经过商量,决定暂停几天,观察它们晚上都什么时间从哪里飞出从哪里回去。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蝙蝠在大殿前55米处的无量殿(无量殿为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所建,建筑形制为九脊单檐歇山式,四周带有回廊)东北角梁两侧出出入入。每天上班打扫无量殿卫生,发现此处角梁下地面上,有大量的蝙蝠粪便及尿液,同时,还能听到角梁上发出“吱吱”的叫声。决定在这里立网,我们用2张网把东北、西北角梁围起来(这两处通风凉爽)。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我们在附近隐蔽观察,不到十分钟,就有一只落网,又过了十多分钟,第二只、第三只相继落网,这次共捕捉到15只,大多数是成年蝙蝠。短短三天,效果很好。

每次送出距离奉国寺20至30公里山区不同方向的地方。这次放生共16只。几天后绑有单只铁线的蝙蝠果然有飞回来的,再一次落网4只,以后几天陆续有返回的,截至7 月7 日,绑有单线的有8 只落网。做有记号的共25 只(大的和稍大的做了记号,小的没有做记号),从落网带有记号的蝙蝠来看,返回的数量远远少于没有回来的。我们分析由于多次在大殿、无量殿捕捉,破坏扰乱了它们生存的环境,多数放生后,不愿意再返回,换一个新的栖息地,也可以生存下去。

在县文物局领导支持下,文物管理处、奉国寺管理处的同志们齐上阵,一同进行第二次捕捉试验。有了第一次的记录和经验,基本掌握了北方蝙蝠在每年的6月份刚过休眠期便倾巢出动开始觅食。每天当夜幕来临时,奉国寺古建筑周围成群结队的蝙蝠时而盘旋、时而上下飞行,不停觅食,它们是通过殿门门框之间缝隙飞出的。

对于支柱式起落架,外筒和活塞杆套接在一起形成缓冲支柱,起落架的支柱轴线和缓冲系统的轴线重合,即缓冲系统的轴向力与起落架支柱的轴向力重合。

寻找适合栖息地野外放生

对于捕捉到的蝙蝠如何处理,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意见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弄死后埋掉,消灭一个少一个,不留后患,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也有人认为蝙蝠是益兽,不应该杀掉。据资料记载,各种食虫类蝙蝠能消灭大量害虫,一夜可捕食3000只以上,一只20克重的食虫性蝙蝠一年能吃掉1.8千克—3.6千克昆虫,对人类是有益的。所以鉴于上述蝙蝠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和对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决定对捕捉的蝙蝠野外放生。

经过近一个月的粘网试验并结合奉国寺监控录像,基本熟悉掌握了蝙蝠活动达到高峰的时间是在每晚20 点至21 点,大多数蝙蝠也是这个时间段捕捉到的。据我们现场观察及落网后往下摘时判断,蝙蝠是从殿内飞往殿外粘到捕捉网上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蝙蝠栖息地多是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山区附近正好具备这个条件。为了观察蝙蝠是否再次返回奉国寺,2010年第一次放飞前在腿上系有红绳,第二天发现绳子散落在笼子里,因为蝙蝠牙齿非常尖利,很容易把记号绳咬断,因此这次把绳换成了带有颜色的细铁线,铁线硬度大于牙齿硬度,它是咬不断的,这样比较安全好记。如果返回再次被捉到,就能证明是第二次落网。

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难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研究[2],以及国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与模式研究[3]和国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与模式研究[4]等方面,但均没有从演化管理的角度去分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点。而这正是本文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据资料记载,蝙蝠类动物全世界共有900多种,我国约有81种,是哺乳类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它们可以大体上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奉国寺大殿栖息的蝙蝠,属于小蝙蝠,以捕食昆虫为主。它牙齿尖利,后足异常发达,爪子弯曲如钩,锋利无比,双翅展开达到30 厘米。6、7 月份正是蝙蝠繁殖时期,我们捕捉到的雌性蝙蝠有的已提前产仔,累计8只,并且还有多数雌性蝙蝠已怀孕(腹部明显凸出),真是捕捉的最佳时期,一举两得。

取得的成果

从6月12日至7月12日,经过一个月的捕捉,奉国寺大殿内的蝙蝠同2010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了很多,蝙蝠对奉国寺古建筑损毁程度降低了很多。把2010 年与2017 年捕捉蝙蝠的数量比较,相差很多,证明了是在逐年减少,通过我们的努力,希望栖息在奉国寺殿宇内的蝙蝠能彻底驱除出去。经过一个月捕捉后再观察、并结合监控录像,目前在奉国寺殿宇栖息的蝙蝠很少,每到傍晚时分,殿内偶尔有几只在来回飞,原来地面上成片粪便尿液的地方,现在只是偶尔发现十几粒,这样,不但木构建筑损坏程度减少了,而且卫生环境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截至7 月12 日,在这次试验中,一个月内,共捕捉蝙蝠66 只。30 个日日夜夜,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晴天、阴天,同志们克服了天气闷热、蚊虫叮咬,放弃了休息时间,每天晚上都坚守在捕捉第一现场,观察、记录、研究、总结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第二次试验,我们总结出,利用粘鸟网捕捉蝙蝠投资少,见效快,操作起来方便简捷,不污染环境,保证了文物安全。建议国内有木结构古建筑的地方(单位)可以借鉴尝试一下,有条件的地方,用科技手段,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以尝试一些原始、笨拙土办法,同样也可以达到理想效果,二者结合效果更佳,这样对于木构建筑及艺术品的保护,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驱除蝙蝠的路还很漫长,我们要把粘网捕捉蝙蝠这项试验,作为未来奉国寺古建筑保护的日常工作来抓,将栖息在奉国寺殿宇的蝙蝠驱除干净或最大程度降低蝙蝠数量。

面临初步取得的成果,今后还要动脑筋、想办法,思考用什么样的科技手段和方法能阻止外来蝙蝠在奉国寺殿宇栖息、生存这项挑战课题。进而继续跟踪、研究蝙蝠觅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晴天、阴天、雨天)、温度等环境下活动最频繁,以上问题都需要去不断地观察、探索、实践,还要不间断地继续跟踪试验。在以后工作实践中如果发现好的方法和经验,将陆续介绍和传授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保护好祖国文化遗产,使得古建筑能延年益寿,发挥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酒对于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意义,酒文化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白酒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个重要行业。中国白酒业层级分化显著,名酒企业核心产品独占鳌头,区域龙头品类创新强化品牌历史,小微企业在求新求变中谋求发展。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白酒进入第三次行业调整期,行业遇冷,领导白酒消费潮流的那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热潮,一夜之间销声匿迹。①白酒开始从“名酒”向“民酒”理性回归,品类市场消费需求发生明显变化,小酒以卖萌的新形象打入市场,兴起了一股小酒热。江小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俭
《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7年第0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