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土地财政转型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1979年开始的“财政包干”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为了扭转这一现象,1994年,“分税制改革”应运而生。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格局,使税收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地方政府的事权支出范围却越来越大,形成了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缺口。此时,土地作为地方政府手中最大的一块可用经济资源,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保障。

土地财政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但以自然性的稀缺资源为依靠的土地财政必然具有不可持续性和不稳定性,土地财政在现阶段还带来耕地流失、资源浪费、农民权益受损、土地违法、城市畸形发展、房地产价格非理性快速上涨等一系列问题,并产生一定的财政、金融、经济风险,现阶段土地财政的转型研究迫在眉睫。

土地财政概念

土地财政作为一个中国式热门词汇于2000年以后出现。“土地财政是依靠土地出卖而养活的财政”。部分学者对土地财政的概念也有类似的界定,认为“土地财政”是指地方财政主要依靠土地的运作来增加收入,土地是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还有学者将土地财政与土地权益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土地财政是政府凭借其垄断的土地征收权,通过低价征地并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而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的非学术化称谓。国家凭借土地所有权围绕土地进行财政收支活动,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在土地收益方面所存在的利益分配关系。土地财政实质上反映了国家与社会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表现为基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人与人、人与地的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土地财政影响

1.正面影响

土地财政有其存在合理性,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首先能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土地财政从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三个方面推动着经济增长。

有学者利用实际数据验证了土地财政与地方经济总量间的因果关系,地方经济总量是土地财政收入的结果,验证了土地财政收入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土地财政对城市化进程有推进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显示,目前地方政府征用的土地基本用于对土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使得城市建设的步伐得以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得到促进。地方政府往往采用商业用地高地价、工业用地低地价的土地财政模式,而上述这种土地供给结构成为了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促进的最优选择(杜新波,2011)。

已有许多学者对土地财政的转型进行研究,并从土地财政成因及规避风险等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从土地财政的成因上看,治理土地财政问题的关键为:一要通过放松政府对市场的过度管制,改进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进而改进政府治理结构;二是重构财政分权体系,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格局;三是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与居民土地使用权保护。还应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现行的农地征收制度,改革不动产税收体系,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完善财政分权对政府行为的激励机制。有学者认为,改革财政分税制体制,要以公共财政体制为目标,同时推动土地市场化,打破土地制度二元结构,并以民生环保为标准,重构政绩考核体制。

土地财政还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近年来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取的大量财力都集中用于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社会民生领域。

土地财政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风险,土地财政使产业投资更多地集中于房地产行业,政府和房地产商在房地产行业更具有主导权,而使民间投资和消费被抑制,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2.负面影响与风险

土地财政推高房价,地方政府具有推动房价上升的内在激励,房价越高,地方政府效用就越大,土地财政必然推动房价持续上涨,从而降低居民个人的效用,引起社会的不满,这将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土地财政的存在会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地方政府征收农地时,不管是用于公益性建设还是用于经营性项目,一律按农业产值的倍数补偿且由地方政府单方定价。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仅靠土地补偿费难以长期有效维持生计,由此,大量失地农民将沦为 “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

地方政府追求以地生财,依赖土地财政,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而城市的扩张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土地财政必将会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有学者采用1999-2006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结论是土地财政引发地方政府城市扩张的冲动,建设占用耕地比占用存量建设用地成本更低,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利用土地财政的融资模式会大大增加国家的金融风险,为提高政绩,政府通过抵押土地获得银行贷款,银行将这种能套现的贷款视为优质贷款,使金融系统债权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将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呆坏账,在一定程度上套牢了国家金融,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

基于Kubernetes和Docker技术的企业级容器云平台解决方案……………王骏翔, 郭 磊(3·51)

重视对白粉病的防治。最佳防治时期在五叶期至抽薹,选用15%粉锈宁100 g兑水48 kg防治1-2次,提高千粒重。

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诱发地方政府违法用地的“乱象”,从而滋生腐败。因地方政府实际控制农村和城市土地产权的剩余权,于是通过对土地市场交易设置垄断政策,从而产生形式各异的潜在收益——租,之后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肆意寻租。地方政府通过垄断土地经营,使得寻租空间巨大,行政腐败风险加剧。

南京市江宁区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吴玉敏,何 华,李育华(3.56)

土地财政会造成财富再分配扭曲、产业结构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扭曲、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扭曲等经济结构扭曲效应。

土地财政转型

高校教师是一流大学及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双一流”建设使命的完成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此背景下,科学有效地激发高校教师队伍围绕“双一流”建设任务和目标要求,积极投身到“双一流”建设大潮之中就显得非常急迫而重要。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行为的“指挥棒”,科学设计能够反映行业特色型大学“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就成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2]

不稳定和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长期存在会积累财政风险,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其无法满足地方政府连续刚性的财政支出。土地财政通过土地的扩张与征占,取得与土地相关的税收与非税收入,本质上是一种依靠透支社会的未来收益,谋取眼前的发展方式。

为减少土地财政负面影响、规避相应风险,地方政府应积极转换政府职能,完善预算制度,强化土地融资管理,规范土地融资行为,完善土地税费制度,将征收重点逐步转向土地占有性收益,并建立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系,将土地收益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同时要改革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权的垄断,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可以开征房产税以完善地方主体税制体系,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以此完成对土地财政的改革。

1.8 采后不注意保叶促根 冬枣采摘结束后,保叶促根为树体储存足够养分是来年丰产优质的基础,但很多果农采后不注意保叶,造成树体储存光合产物少,根系发育差。也有些果农秋季有机肥施入少,大量元素肥料施入多,不重视中微量元素肥料施入,营养元素不平衡,造成根系发育差,引起果实萎蔫。

还有很多学者从土地财政收入构成的角度,对土地财政转型提出了要求,认为应使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土地财政向以土地税收收入为主的土地财政转变,即从预算外收入向预算内收入倾斜,减少相应问题与风险。通过创立土地财产税,并将现有土地税费合并为土地占用税、土地保有税和土地交易税三个税种,完善土地税收体制,使土地财政收入以土地税收收入为主,以期获得稳定可持续收入。中国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由租金型转型为税收型,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统一,也与财政民主化进程相协调。随着财政宪政制度的确立、公民社会的形成、财政民主化的发展,现行土地财政模式由租金型转型为税收型则是必然的结果。

结论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土地财政的概念内涵、背景成因、成效影响、改革转型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针对全国情况进行整体研究,笼统概括,不够细致确切。现有研究中,针对不同地域土地财政进行具体分析和比较的研究较少,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不宜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将问题典型化,能针对实际情况,给予相应最优的土地财政转型建议。

最后,必须要定期的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准确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然后依照学生的学习进展对教学目标不断的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教学目标的适用性,进而保证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而现阶段,相关数据取得有一定难度,所以大部分研究缺乏数据的佐证。部分采用计量模型研究的学者,往往缺乏系统分类,使数据在计算中难成体系,为统计分析带来困难,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积极高效利用数据,使研究过程条理清晰,研究结果更科学可靠。

 
卫思夷
《国土资源》 2018年第04期
《国土资源》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