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09-03-28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貌产生巨大变化,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目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主要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新时代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成为新时代新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福州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城乡共同繁荣,这是一项相当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亟需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从全市各地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搞清坚持协调发展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索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党中央制定的振兴农村战略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创新时代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局面。

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协调发展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1.坚持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要求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三五”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五大理念是新时代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建国初期经济社会水平相当落后,面对国民经济百孔千疮的烂摊子,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了城乡不同的户籍制度。这种二元体制导致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和城镇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各地逐步对城乡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福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省会城市,积极探索推进城镇化发展新途径,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出现许多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福州全市需要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尽快解决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原则,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夯实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

2.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国内外有大量学者研究城镇化问题,认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要求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解决好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近年来,福州市各级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精神,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大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为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十三五”时期,福州正在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自愿的基础上,把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努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3]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格局,推动福州迈入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新时代背景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助于福州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推动省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建设机制活和产业优的新福建中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4]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福州市要在统筹城乡规划的关键环节下苦功,实现城乡发展规划融合,合理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认真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紧密围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优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布局。“十三五时期”,在推进省会大都市区建设的基础上,注重福州与厦漳泉两大都市区协同建设和同城化发展,大力促进区域、城乡之间资源共享。加强福州区域内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协调衔接,认真抓好中心城区周边区域与县市之间的交通、信息网络的连接工作,不断增强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要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县市城区的扩容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提升中心镇、重点镇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小镇和培育城镇组群,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协调发展体系。全市各地要根据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生态容量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推进人居空间有序发展”[5]。在修编福州中心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力求把城镇、乡村建设纳入整体布局,统筹编制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大力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为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1 2016年年末福州市人口数构成及其城镇化率

  

指标年末数(万人)比重(%)常住人口757100城镇51968.5乡村23831.5

资料来源:2016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但福州市城镇化发展也存在相对滞后问题,我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表明,与同处沿海地区的杭州市、宁波市城镇化发展速度相比,2016年末杭州市城镇化率达到76.2%,宁波市城镇化率达到71.9%,分别高出福州市7.7、3.4个百分点。即使是地处我国内陆地区的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末城镇化率也达到72.05%,比福州市同期高出3.55个百分点,显示出福州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

其次,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城镇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区域城镇化非均衡性突出,主要是中心城区、沿海县市与山区县市城镇化发展差距明显。目前福州市城区已基本进入城镇化后期平稳发展阶段,比如地处省会城市中心城区的鼓楼区、台江区和仓山区城镇化率都达到100%,临近中心城区的马尾区城镇化率超过70%。但是,全市区域之间城镇化发展差距较大,沿海的福清市城镇化率接近50%,而山区的城镇化处于初期平稳发展阶段,如永泰县、闽清县城镇化率还不到40%,需要大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解决城镇化发展非均衡问题。同时,福州各地城镇化发展质量差距明显,主要是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发展不协调。有些县市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的人居环境需要大力改善;有些城镇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城乡建设缺乏应有的特色,不利于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问题的主要成因。一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福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相当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是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因素。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佩蒂-克拉克定律”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会有更加发达的社会分工,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而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会制约城镇化发展进程。纵观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历程,建国初期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福州作为海峡前线的省会城市,国家投入不足,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有力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但是,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福州市经济增速也出现了逐年下降态势,城镇就业难度加大,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2013年至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呈现递减态势,分别为11.5%、10.1%、9.6%、8.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减少,分别为14.62万人、14.54万人、14.91万人、13.36万人。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造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呈减慢趋势,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2.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融合问题事关大局,既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需要,也是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福州全市各地要坚持以人为本,补齐民生工程的短板,努力扩大城乡劳动力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十三五时期”,要继续深化经济社会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要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积极支持农村转移人口购房租房,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在农村转移人口密集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尽力解决好农民工安居乐业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统筹推进全市城乡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城乡居民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工作。加大财政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资金投入的力度,健全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确保全市城乡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为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并科学规划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切实做好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6]努力完善全市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全面落实城乡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保险等各项政策,确保广大城乡居民能享有共同的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当前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问题还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首先,军民融合发展使得军工企业无论在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产生了更大的人才需求,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军工企业仍然坚持通过内部的人才调动与培养来满足自身人才需求,而不愿外聘优秀人才,这对于企业人才引进产生了极大的限制,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次,很多军工企业仍然存在着论资排辈的错误思想,习惯于将新资待遇与工龄、资历相联系,这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人才流失问题也因此变得更加严重。

新时代背景下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要实现自动气象站在工作过程中不受直击雷的破坏,可以通过加装避雷针的方式进行。现阶段安装避雷针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时将避雷针直接安装在气象观测区域,但是这种方式必须对避雷针的高度进行估算,同时还要设置避雷针系统和风速传感器,避免二者相互影响。第二种是直接将避雷针加装在风俗传感器的指甲上,通过屏蔽系统将风速传感器的信号屏蔽,实现互不影响的效果。

我国农村地区部分人没有认识到水源商品的属性,缺少依法用水的理念,因此,容易忽略对水利设施的保护,甚至会出现人为破坏的现象。例如,闸阀井、供水房经常被拆,私自接供水管道为自家用,导致人饮工程出现供水不足的情况。

启示:老年人的人生经验丰富,蕴含为人处世的智慧,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往往是人类的智慧不断积累、流传下来的过程。年轻人不懂就要多问,所谓“学问”,要学还要问,光学不问就成书呆子了。向别人请教问题要谦虚、诚心,要不怕碰壁、不怕耻笑,这样才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3.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特色的道路,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7],必须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融合,这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福州各地要充分挖掘区域特色的生产要素,形成各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提高区域、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坚持规划引领、多规合一原则,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十三五时期”,要加快马尾新城、长乐航空新城、福清海港新城等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三江口、闽江口、滨海新城、福清湾、江阴湾等组团建设。产业政策要因地制宜,地处省会城市周边的县市,以发展为中心城市生产生活服务的产业为主导,沿海地区的县市要大量发展临海产业,山区的县市要重点发展当地特殊型产业。扩大县市城区和中心集镇的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牵引力。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健全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落实全市各地联合建设产业园区的措施。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发挥产业园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发展各地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注重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培育特色产业,“特色小镇的本质是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积聚效应,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8]。引导沿海县市与山区县市的产业对接和相互之间进行经济合作,促进沿海经济发达区域与山区经济欠发达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全市各地具有特色的工业强镇和商贸重镇,以及旅游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之一”[9],要重视搞好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考虑到比较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大陆教材选用的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凤凰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简称“苏教版”),台湾教材选用的是康轩文教事业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简称“康轩版”).选用这两个版本的原因在于二者的使用情况.其中,康轩版教材在台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很多小学选定为教科书;苏教版也同样如此,在大陆有较为广泛的使用范围和近二百万的学生使用量.基于此,研究的问题和比较框架如下.

4.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一项衡量城乡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指标,就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重视城乡基础设施融合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以协调发展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福州各地要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问题,改变山区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改善山区广大村民的生存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能力。“十三五”时期,全市各地要坚持基础先行、综合配套的原则,加快构建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在中心城区率先推进海绵城市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断增强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调的方针,着力对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和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布局。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新型城镇发展的品质。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城市治理结构,“完善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能力”[10]。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城镇应急管理、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建设。“以改革推动和创新驱动,带动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统筹推进城乡生态体系融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1]充分挖掘全市各地生态资源潜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实施乡村经济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近年来,福州市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表现在山区县域经济普遍薄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福建省有7个县市入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其中泉州市占4个,福州市占3个,入围的县市全部都处在沿海区域和临近省会城市。这些区域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能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化发展快速。而山区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就业岗位偏少,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难度大。与此同时,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然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城乡户籍管理、土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难以完全到位,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福州山区农村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都面临就业、居住等实际困难,难以真正解决城乡户籍问题,在城镇中难以真正扎根落户,成为制约区域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 ]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经济日报,2015-11-04(1).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1-02(1).

首先,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福州市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福州市人口构成看,全市城镇化建设状况有了可喜的变化,但目前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016年末,福州全市常住人口达到7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万人,增长0.93%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18.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8.5%,即城镇化率达到68.5%,比同年全国的57.35%的城镇化率高出11.15百分点,比福建省的63.6%城镇化率高出4.9个百分点。福州市人口构成、城镇化率见表1。

[4]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1):4.

[5] 唐建兵.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1):2-6.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经过移植的苗木,高生长量减少,而直径生长量增加,根量也增加,侧、须根较发达、而主根较短。留床苗因为营养面积小,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地上部分枝叶少,苗干虽高但细弱,侧、须根不发达,地下根量小,而主根过长。

[6] 薛二勇.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J].求是,2017(9):52.

[7] 张占斌.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3.

[8] 方兴林.博弈论视角下特色小镇建设总体行为采纳及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5):2-5.

[9] 张洁,王银芹.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的误区及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4):2-5.

本文采用硝酸-过氧化氢、微波辅助消解样品,使用ICP-OES测定PVC制品中镉、铅、汞、铬、砷、锑6种元素的含量,对8个典型PVC包装产品进行了分析。

[10] 陈政高.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J].求是,2016(6):36.

[11] 中共水利部党组.建设人水和谐美丽中国[J].求是,2017(17):43.

 
徐安勇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