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汉画像视觉符号传承与再生中的复古模式

更新时间:2009-03-28

“复古”一词国内解释基本有3层含义:一是兴起旧时代的元素,引领新风尚;二是把元素、言语经过想像还原成旧的事物;三是把得到的部分物体或已破损的物体,经过合理的研究和推敲,进而还原成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也提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旧”促“新”;二是以“新”促“旧”.二者目的不同,前者多用于艺术创造和设计再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后者是还原历史,革新认知的史学考证.“复古”有几种不同的英文翻译,每种都反映出一种独到理解.大部分学者把“复”译成“回归”(returning to),其他学者如牟复礼则主张译为“恢复(过往)”(recovering[the past]).这两种翻译都把“复”看成一种把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的自觉尝试,但对这种尝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则有不同归纳.“回归”暗示着离开此时此地,向以往的某个时空移动,而“恢复”则强调对往日遗存的信息和资料的失而复得(retrieval),将过去与现在整合为一.从中英文的不同解释、翻译超越了单一呆板的定义,正是这种不同才提出不同“复古的模式”.作为一种具有宽广内涵的文化、艺术实践,“复古”有其时代变化特征,又不断重复的形式、观念有着相似的逻辑和目的.

1 汉画像视觉符号之“复古”表达

对于“复古”的中英文释义已经明晰:第一是从现在向过往的回眸;第二个为标明回归目标而将过去历史化;第三个是隔开现在和某个特定过去的“间隙”.任何复古都是融通时间和文化断差,亲近“古”的价值品味.

个人认为是祖先崇拜,使中国几千年里延续“复古”文化.“复古”源起,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的祖先崇拜的信仰和礼仪.

中国的祖先崇拜在封建时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流宗教形式,与佛、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但总体而言,因儒家对鬼神持“存而不论”的态度,因此,中国人的祖先崇拜的宗教意味其实比较淡漠,更多则是具有一种伦理与道义意味[1].

秦汉时期,祖先崇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习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庙制度就是建立在祖先崇拜基础上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对汉画像石墓有这样的定义:“汉画像石墓,西汉晚期至东汉末以石刻画像为装饰的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的墓葬.”[2]“由于汉画像石不仅是墓葬的装饰,祠堂、石阙等建筑物上都有画像石作为装饰,因此,可以说:“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由于上面雕刻有画像图案,所以被称之为画像石.”[3]地下墓室如汉·张衡《冢赋》中描写:“幽墓既美,鬼神既宁,降之以福,于以之平,如春之卉.如日之升.”“墓室是死者的归宿,是其地下的‘万岁堂’;生前之舒适的享受、煊赫的排场、历官的荣耀,都希望在这里得到延续.画像石中除了起装饰作用的、包含吉祥寓意的图形之外,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为死者所作的长期安排,因而相当具体,相当写实.”[4]唯其写实,唯其“事死如事生”才能安宁死者、降之以福.

汉画像中不仅很多描写当时的生活起居,还有很多事描写历史故事,如大禹治水、周穆王拜见西王母、孔子见老子等,说明汉画像具有“复古”特性.

2 “复古”汉画像视觉符号传承与再生语境

复古的第二个语境是收藏.当金石学在宋正式出现以后,也激发了丧葬制造仿古器物的尝试,同时,也因当时人们开始收集大量的古物.首先仿古器物的数量在南宋士大夫墓中不断增加.在安阳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饰不仅包括当时的玉器,还有来源不一的史前玉器藏品.其中一些玉器物件是仿制两千多年前的风格特征.在中国历史中,礼仪和收藏一直是创作和使用仿古器物的重要语境.

“仿古”风格,是因为它们可以偏离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视觉习惯,也因其不只是复制古代传统,而是将传统与当代的创新相结合.同时反映出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即“复古”与艺术创作发生了联系.

不管是“回归古代”还是“恢复过往”,复古都表现了一种可以脱离当下的意图(intention).我们还不清楚这种实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将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肯定会提出新的证据.不过,正如罗森、罗泰、林巳奈夫、苏芳淑、李零等许多学者已经可信地证实,现有的考古发掘材料足以显示各种材质、形式的“复古”器物确实在商周艺术品中广泛存在.正如通过考古发现“复古的第一语境是礼仪”.《礼记》中反复重申:祖先崇拜的主要作用在于“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梳理中外设计史,其中有不少时期“复古”之风.法国拿破仑时期的建筑“复古”及艺术上的 “新古典主义”,这一时期学者总结为“古典复兴”.这一复兴模式就是对历史的黄金时期(古罗马)的崇拜,透露着对这一历史时期向往,通过当下的复古模式来完成对辉煌历史的回归,以及为当下提供精神榜样.

2) 根结线虫的分离。选择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病严重的连作烟地,取有大量根结的发病烤烟根系,用水轻轻冲洗干净,将病根剪成约5 cm小段,在1%的次氯酸钠溶液漂洗约4 min,挑取烟根上表面组织,利用200目与500目线虫筛冲洗并收集线虫卵放入直径8 cm的小培养皿内,加入少量无菌水,在25℃恒温箱中孵化3~4 d,收集2龄幼虫,并加入无菌水将其配制成浓度500头/mL的悬浮液备用。

三联系分别为院领导联系水产科技系党总支、系总支成员和支部书记联系班级(负责班级党课引导教育)、党员教师联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党员教师负责一对一或一对多引导教育)。三联系是根据年级、专业和班级的不同情况,分层分阶段实施精准联系,作到联系有记录、有效果、有考核,解决了党组织、党员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问题。

3 汉画像视觉符号传承与再生“意图”

图4列出了2000—2017年间微网技术研究的突现强度前9位的关键词。经过人为排除和筛选后,根据图4可知,突现强度较强的关键词前4名是“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微型燃气轮机”“能源互联网”,其变动趋势最大,为这段时期内微网的前沿热点。突现值较高的“孤岛检测”“并网运行”“微网能量管理系统”等,在微网领域受到的关注度也很大,是微网领域普及过程中的一系列关注点。此外,“能源互联网”的突现率从近3年开始呈上升趋势,是微网领域的研究前沿。

汉画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写意性的,在艺术上,以最简洁的绘画语言,刻画出物象的形神,追求质朴之美.顾森先生说,汉画像具有疏简、夸张变形、抒情达意等艺术表现手法和特征.陈履生也指出“汉代画像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画像石在制作技法上有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浅浮雕、高浮雕以及透雕等多种方法,有的甚至是多种技法混用.”现代的表现内容可以借鉴汉画像石和砖中多种的艺术表现形式.

4 建立现代设计实用功能和汉画像符号关联性

汉代画像所表现的汉代社会生活,其丰富性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车马出行、迎宾拜谒、捕鱼田猎、驰逐牧放、纺纱织布、庖厨宴饮、乐舞杂技、琴瑟和鸣、六博对弈、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迎来送往、亭台楼阁、门卒侍卫、鱼龙漫衍等.汉代画像中还有贤君明臣、武功勋爵、贞节烈女、殉国先烈等历史故事,表现出了“昭盛德”“传既往”的绘画功用.对于丰富的视觉表现符号,可以进行加工转化,与现代生活相关联.例如所采用画像石视觉符号制作的彩釉陶瓷餐具,如图2所示.作者运用多彩的窑变色,巧妙的构图处理,产生了一种可以和食材互动的食盘,在复古的形态上增加现代生活的趣味.在汉画像视觉符号图像挪移的表层价值上进行不同文化场域的转化,在古与今的文化结构中找到契合点.

4.1 借助表现题材的关联性

如现代动画故事表现汉代历史故事时,建立在一定关联性基础上的再生,反而墓葬艺术神秘感对烘托故事的历史性更具有帮助,如图1所示.图中所展现的历史故事结合画像石的语言表现,体现了再生的合理性.

  

图1 《大汉气象》动画截图Fig.1 Ani mation screenshot of"At mosphere of Han dynasty"

4.2 艺术表现手法的关联性

画像表现的内容始终与儒家文化紧密关联,儒家思想在汉代画像石中是表现的主体内容,主要原因是汉代统治者推崇儒家学说治国,以汉初长期执政的楚王刘交和董仲舒所推崇发扬.在中国的历史中,孔子教诲被尊为权威信条,左右了多次政治、社会和礼仪改革.儒家也对“刘”汉统治的合法性做出了解释,被汉代发扬光大,也使其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汉画像中大量的鉴戒性的内容,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等是儒家学说的视觉化表现,其两千多年的时间性,必有其文化厚度.

4.3 生活共识的关联性

“汉画像的其镌刻的载体有石阙、石祠堂、石墓和石棺,虽然前二者立于地表,后二者瘗于地下,但画像的性质基本上是相通的.石祠堂、石墓、石棺均用于丧葬.”汉代人事死如生正如《荀子礼论》所说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墓中出土的汉画像石基本刻画内容都是服务死者,对于这类画像石视觉符号的传承与再生而言,就需要转换其应用对象,才可传承,才能再生的范围更广.汉画像元素的再生需要现实生活的器物作为载体,以一种大众能接受的方式将深沉雄宏的艺术应用.墓葬中的画像石是安顿死者,不为示人,现代应用需要示人,就其艺术语言需要转换.

复古的功能和目的,也就是“意图”,是任何复古中的必然成分.汉画像视觉符号的传承再生的意图是政治、社会及艺术目的强烈的自我意识.重要的意图是精神再现模式,对于“古”的辉煌精神向往.汉画像视觉符号有其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汉代历史文化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塑造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后世都对其崇拜敬仰.鲁迅先生也曾讲:“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汉代无疑是一个伟大而强盛的时代,汉代艺术也被学者总结为“雄宏博大”“深沉宏大”,孙机先生将汉画像石总结为4类内容:神异性的内容、鉴戒性的内容、纪实性的内容、装饰性的内容.鲁迅先生也曾拍案称赏:“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用.即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汉画像展示着汉代经济、礼仪、娱乐的繁茂,折射着楚风、齐风 、鲁风和谶纬之学的民俗风情,牵涉着西域文明、南亚文明的内传,彰显着汉人对世界一等大国国力的自豪感 .“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以此思考如何激活东方美的力量,接通血脉,参证中西,融合创新.鲁迅先生并作出如此历史比较:“我以为明木刻大有发扬,但大抵趋于超世间的,否则极有纤巧之憾.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

1941年9月,驻山东日军集中5万兵力,在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的指挥下,企图封锁临沂、沂水、蒙阴三角地带,以多路、多梯队分进合击,形成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铁壁合围”。

  

图2 “创意弋猎”“射猎”陶瓷餐具Fig.2 Creative ceramic tableware design of“hunting”and“shooting”

5 结语

汉画像艺术有3层价值,归结为:表层价值、深层价值、核心价值.马凯臻先生指出表层价值是图像挪移,滞留“浅阅读”的层面;深层价值是突破“浅阅读”的层面;核心价值是深入内核,酿造浓厚.再生需要强化设计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与我们生存状态的关系,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的关系.跨越“原型”,生发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意义,在不同的“文化场域”进行创新.汉画像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创新需要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下进行,突破单质文化结构,建立多重文化结构.汉画像视觉符号的传承再生需要深入理解语义,准确表达“复古”情感,然后结合当下,运用新技术手段,转换应用场域,方能再生.

参考文献:

[1]翟文明.国学知识全知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委员会《考古学》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武利华.中华图像文化史·秦汉卷上 [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4]孙机.仙凡幽明之间:汉画像石与“大象其生”[J].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刊,2013(9):82-113.

[5]巫鸿.时空中的美术 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6]杨义.遥祭汉唐魄力:鲁迅与汉石画像.学术月刊[J].2014,46(2)

 
肖永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