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及其当代价值

更新时间:2009-03-28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过程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观,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渊源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社会主义必须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由毛泽东最早提出来的。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专门谈到改革,并且将改革放在建设之前的重要地位。他说:“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但是仅仅依靠我们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有一批党外的志士仁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

毛泽东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的观点,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他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矛盾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虽然这一矛盾的内容同以往相同,但它们的性质却根本不同,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毛泽东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得出了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推动力的观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有相适应的一面,这种相适应,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但它们又有相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的一面,阻碍着社会主义发展。要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以消除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阻碍,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性转化为适应性,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正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这种长期性,以及解决这种矛盾的连续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促使它长期、辩证地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矛盾的正确解决,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的观点,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几乎在每个无产阶级政党、每个社会主义国家中都存在着争论,争论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主义需不需要改革。毛泽东,早在几十年前就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此基础上确立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改革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以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观点,从根本上阐明:社会主义如果不改革,它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社会主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社会主义焕发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特征。

然后我发现他们谁也没有把我这句话听进去,我把这句话说了好几遍,到头来只有我一个人听进去了。这时候我打算离开了,我心想不能再这么混下去了,我们从原先那个家搬到这个新的家里来,都有一个星期了,我每天都在这里整理、整理的,满屋子都是油漆味和灰尘在扬起来。我才二十四岁,可我这一个星期过得像个忙忙碌碌的中年人一样,我不能和自己的青春分开得太久了,于是我就站到厨房和书房的中间,我对我的父母说:“我不能帮你们了,我有事要出去一下。”

邓小平从根本上掌握了毛泽东关社会主义改革观的真谛。他运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观点,进一步从理论上阐发了改革开放的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邓小平领会到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中的科学内核,多次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六是打破常规。毛泽东认为,只要搞改革,就要打破常规。他在谈科学技术改革时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说:“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我们必须学文化(科学、技术),学建设。”《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但是,中国的科学技术要想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通过改革,打破常规。他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打破常规,是改革的常态化的共性方面。科技改革是这样,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是这样。

二 改革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合,找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到:“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1956年8月,他在一次谈话中又强调:“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特别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应该“标新立异”《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标新立异”,就是要搞出个性的东西来。而改革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毛泽东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情况,各国政党应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形成本国的社会主义特色。他对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得不照搬苏联的模式,“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认为“不应当是长久之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毛泽东提出了这样一个重大课题: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第二次结

发光细菌归属于微生物范畴,对水体污染物较为敏感,在细菌正常代谢期间,发光强度稳定,持续时间较长,但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发光会受到限制,因此,可结合发光抑制率监测水体综合毒性。以往有研究资料显示,再生水的原水对发光菌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以工业废水为主的再生水对发光菌的抑制率约为50.00%。选择Y城与M城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发光细菌毒性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此结果显示出,二级生物处理可降低污水的毒性,但氯消毒后会增加水毒性。

第二,房产税。房产税主要以抵债时公允价值进行计算,而房产抵债后,债权人在持有期间可以行使出租或使用的权利,但是需要缴纳对应的税款,按照抵债房产租金收入的12%申报纳税,如果不出租的,则应按照抵债房产余值的1.2%申报纳税。

一是非对抗性。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方面,相矛盾是次要的方面。相适应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不相适应说明存在不完善方面。由于不相适应方面引起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214页。。正是这

些矛盾及其解决,推动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总之,改革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矛盾的正确手段,是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方面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相矛盾方面可以通过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改革解决,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这样,社会主义就具有双重推动力,社会主义制度就形成很强的扩容性,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七是借鉴性。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要虚心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借鉴有益经验。他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借鉴有益经验,也是改革的共性之一。

三是适应性。在任何时代生产力都最终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并进而规定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因此生产力在社会矛盾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适时调整、改造、更新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适应性。改革的这种适应性,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

四是人民性。列宁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毛泽东在1959年底、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谈话中称赞道:列宁这句话讲得好,“我们的群众路线,就是这样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他认为,我们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1956年9月,党的八大决议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内主要矛盾问题的思考。毛泽东本人,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分开来看的。毛泽东在八大时同意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表述。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有所改变,曾强调阶级斗争,但在毛泽东的认识中十分清楚: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两个概念。他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看法有反复,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看法则始终如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毛泽东认为,维护和发展作为社会生产力主体的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出发点;同时,改革也是人民的事业,需要人民的广泛参加。在某些具体改革中,是否有群众参加,是毛泽东特别关注的问题。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肯定了鞍钢请工人群众参加企业改革的报告,并在一则批示中写道,“中央看了这个报告极为高兴”《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称鞍钢的做法为“鞍钢宪法”。毛泽东认为医疗制度要改革,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去,为广大普通老百姓治病,而这种改革也需要人民参与。在他亲自指导下进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实验,就是在广大农民参与下进行的,出发点也是为广大缺医少药的农民治病。在毛泽东看来,改革就是要“标新立异”,“但是,应该是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为群众所欢迎的标新立异,越多越好,不要雷同”《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文化艺术中心以陶瓷作为主要材料,立面装饰采用大量陶板、陶片等元素,彰显福州市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丰富历史文化。竹子也是主要材料,每个场馆弧形曲线连廊的墙面采用竹皮材料,场馆内部地面、墙面和座椅等也大量使用竹制材料,能有效吸音,减少场馆内的回音。

八是兼顾性。毛泽东多次讲,“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认为“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毛泽东讲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但其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共性内涵。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具有兼顾性。兼顾就是对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整合和优化,就是妥善处理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了各方面利益的社会主义改革,才能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兼顾性也是改革的共性方面。

历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改革不动摇,并且不断深化对改革的当代价值的认识。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在视察广东时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习近平在元旦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

二是无限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永远存在。“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过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无穷期,社会主义改革也无止境。

五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发展。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实现着某些平衡。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相对的统一。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种平衡就被矛盾的斗争所打破了,这种统一就变化了,平衡成为不平衡,统一成为不统一,就需要通过改革,实现新的平衡和统一。改革本身也必定要打破某些旧平衡,去追求更高层次上的新平衡。“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HDPE管材和管件到场后应水平堆放在平整的场地上,高度不超过1.5m。管材和管件应分类堆放整齐并挂牌标示,便于取拿。露天堆放时用彩条布或帆布遮盖。材料进场后及时检查清点,是否有缺项及损坏。

坚持改革的个性,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的创造,采取适合本国情况的特殊改革方针政策,形成特定的发展路线、基本国策、政治经济结构体系,走本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是改革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在1984年总结改革经验时说:“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每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实际,进行有个性的改革,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必定使世界社会主义既丰富多彩,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适应性。这样,当代社会主义,必将以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强劲势头,在世界上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改革上述共性方面与每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个性方面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改革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必将形成多种社会主义模式。深刻理解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革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道理,对于领导改革的无产阶级政党至关重要。

发掘毛泽东关于改革个性和共性的思想宝库,深刻理解其中金子般闪光的思想内涵,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改革的个性和共性辩证统一在一起,既大胆创新,推出并不断创新适合本国情况的整体改革方针政策,开拓本国独特社会主义道路,又坚守社会主义改革共性原则,形成国家在基本稳定前提下健康快速发展的局面,是需要领导社会主义改革的政党不断学习、实践的长久课题。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必将激发领导社会主义改革的政党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三 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本质

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改革,但改革决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本质。他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这是永恒的。事物两重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性质也有区别。例如,稳定和变革,保守和进步,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包含两重性。毛泽东举生物为例说,任何生物代代相传,其中就包含保守和进步的对立统一,即两重性。植物中,稻种在改良中进步,新种子总比旧种子好,这就是进步,也是一种变革。生物中,人类繁衍,儿子要比父母聪明、健壮,这就是发展和进步,也是一种变革。但是,无论植物还是生物的进步,如果只有进步、变革的一面,那就不会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形态了,就变成别的什么东西了。只有变革,没有稳定,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因此,不能否定物质稳定、保守的一面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使不断发展、变革中的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起来,有了这种稳定性,稻子改良了还是稻子,儿子比父亲聪明健壮了还是人。但是如果只有稳定、保守,没有变革、进步,事物就没有进步,就永远停顿下来,不能发展了。毛泽东这段论述保守和进步,稳定和变革对立统一关系的话,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稳定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社会主义必须改革,但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本质。如果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目标,那么,这种改革就变质了,就像毛泽东所说的“稻子就不成其为稻子,人就不成其为人了”《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一样,不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了。可见,毛泽东的这段话,是我们今天准确理解毛泽东关于改革论述的一把钥匙。

邓小平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了毛泽东关于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他生前讲中国改革开放的谈话有几十次,但强调最多的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讲得最直接最明确的话有如下几段:“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我们的改革,我们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都是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服务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有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实行开放政策,吸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3)智慧城市市民抱怨、智慧城市预期与智慧城市建设满意度呈现负相关得到验证(H5,H6),且在0.05水平下是显著的。这表明较高的市民期望值会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产生些许的负面影响,如果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期望太高,市民在享受服务之后的实际心理感知与期望值相比差距较大,那么市民的满足性预期得不到满足,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抱怨就会增多,因而降低了市民的满意度。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问题上的世纪性贡献就在于:他确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指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保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不变质、不停顿、不折腾,使中国这只大船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已稳健行驶了40年。

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改革必须保持社会主义本质这一原则。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党的十九大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中,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内容中,突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与改革开放密切统一在一起,其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深入发掘、认真思考毛泽东社会主义改革观中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并与学习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改革的论述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而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内涵。

三相PWM整流器是四象限运行的变流装置,能量回馈装置中的三相PWM整流器只运行于有源逆变状态且要有接近1的功率因数[3]。要实现能量回馈装置的单位功率因数逆变,需要通过对电网侧电流控制,其波形要接近正弦波。

 
陈立旭
《毛泽东研究》 2018年第02期
《毛泽东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