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大学生作为青年,拥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有助于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文化自信要求大学生拥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甄别古今中外文化,在此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文化本身蕴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尚人”的道德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为基础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实践及理论成果,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进行信仰教育,使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现实社会问题。二是进行认知性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一些文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通过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博物馆、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挖掘其中的价值观、道德等因素来进行思想教育。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在内容、作用上具有契合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于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2]。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在各文化载体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文化自信上,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普遍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高度认同,但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高度认同,高达95.8%大学生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九成左右大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但对于传统经典著作,仅42.2%的大学生读过[3]

(二)大学生普遍在思想上对西方文化有正确认知,但践行自觉性欠佳

文化自信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在“你的信仰最倾向于哪一种”的调查中,45.3%的人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信仰,15.7%的人倾向宗教信仰,而信仰“金钱万能和个人主义”的竟高达39%。在关于“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是什么”的调查中,只有38.1%的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中,有些大学生只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信仰的功利化明显。据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人没读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著,25.2%的人表示只在写文章和论文时翻阅过[4]。这表明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学习不足,仅把其当做是考研、升学的工具。

(三)某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不足且信仰功利化倾向明显

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唯中国文化独尊,而是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自信,把西方优秀文化“引进来”,而抵制西方霸权主义。高达92.2%的大学生认为 “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其他文化的优长”;同时,59.2%的大学生认为“应当警惕西方文化的价值渗透”[3]。可见,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持理性态度,已经抛去了以前中国一度出现的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不再是在器物上、制度上乃至思想上毫无辨识地照搬照用,全盘西化,而是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文化渗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一部分大学生在行动上仍不够理性,如现在一部分大学生仍在跟风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或是盲目的“哈韩”“哈日”。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点间连线通道是理想化的模型,因为该隧道过地心,不用考虑地球自转。然而实际上,要想真正起到降低运输时间的作用,应当将人口较多的现代化城市连接起来,比如中国与阿根廷。为了使物体能够顺畅的从地球一端到达另一端,物体最好不和隧道壁有任何接触,我们必须将地球自转的因素考虑进去,算出隧道在地球坐标系内的方程。

(一)社会因素

1.社会转型带来的信仰多元化趋势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存在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抬高西方文化的现象,而“文革”期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情打压、毁坏,更是使中国的文化遗产破坏殆尽,造成严重的文化断层。长久以来对自身文化的漠视和曲解、“全盘西化”的思想之根于中国人的观念中,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思想领域再次面临全新的文化转型机遇,西方文化开始全面涌进中国,良莠混杂,泥沙俱下,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如食品安全问题、学术造假以及扶老人反被讹诈等问题。可见,西方工业文明中的消极观念一定程度上对以“和”文化为首的中国优秀传统造成冲击,使中国的生态文化遭受破坏。思想多元化的大环境是孕育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土壤,由此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信仰多元化。

在课程和教学内容方面,虽然教育部专门设置了30多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专门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或选修课,但仍缺乏实践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土文化的结晶,其走进高校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但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课程没有系统地进入高校。

2.社会文化氛围带来的文化自信缺失

经调查,精准农业应用系统在全县的农机专业合作应用达到99%以上,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但由于受使用者文化水平、经济承受能力和传统农业种植的影响,精准农业系统发展缓慢。

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并且能够自己安排学习,自主学习必须要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进度,做好学习准备。学习者在学习中投入感情,有学习的动力,就使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变得积极。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应该积极发展的,要学会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也就是“会学”。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自我补救,自我检查,也是学习活动后需要进行的,也就是所谓的“坚持学”[2]。

首先,节日作为一种文化,包含着各民族的不同价值观和文化,成为影响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不少电商和实体店纷纷利用节日进行促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迎合市场推出相关商品。此外,一些中国明星大张旗鼓过洋节、推崇西方用品的行为容易引发明星效应。众所周知,环境具有塑造、影响人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习惯。这类过度崇尚西方文化的社会氛围必然会对大学生文化自信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作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书报亭正逐渐消失。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书报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传统阅读需求的减弱,书报亭只能依靠卖电话卡、矿泉水等副业维持生计。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管理的需要,书报亭被各城市城管勒令拆除。相比于网络电子阅读,传统纸质阅读更方便回看、识记和深入阅读,因此书报亭作为推动传统阅读的一种方式,其减少、消失势必不利于传统阅读的传播,也不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培养。

有机肥施用多、化肥施用少,树体健壮的园,根系发达,枝条木质化程度高,冻害较轻。千阳乾亨有机苹果园多年重施有机肥,不施化肥,树体健壮,花期抗冻能力强,坐果表现好。

自1999年中共中央发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至今,我国在逐步破除功利化应试教育上小有成效,素质教育相关政策措施也已经遍及整个教育系统,但多年以来所谓素质教育的理想始终没有彻底实现。比如学校追逐“北清升学率”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有愈演愈烈之势。长期以来学校的功利化应试教育使功利化思想长期植根于大学生观念中,从而成为大学生信仰功利化之源。

最后,近年来,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社会对文艺作品的监管缺失,文化作品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很多有意思没营养的网络小说、电影等层出不穷,更有甚者,有些作品为片面追求销售量、收视率和点击率,搜奇猎艳、虚无穿越、媚俗搞怪、低级趣味。这些文艺作品看起来有意思,实则没营养,甚至扭曲我们的价值观,影响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二)高校因素

1.高校的功利化应试教育

大学生的功利主义离不开家长功利主义思想的灌输。随着社会标准的功利化,许多家长日渐变得功利,他们认为“成功才是硬道理”,而衡量成功的标准便是“成绩好”“上名校”。风靡一时的“虎妈”“狼爸”为家长们提供了功利化教育的范式,加剧了家长的教育功利化思想。家长的功利主义通过言行潜移默化传输给孩子,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功利化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林下生态养鸡可充分利用林下的各种饲料资源,最大程度节约饲料成本,估算下来一只鸡从出雏到出栏整个饲养周期可以降低饲养成本50%,直接减少饲料成本10元左右;另一方面林下生态养鸡从品种选择、饲料配制、饲养方式、饲养环境到出雏时间都严格遵循林下养鸡模式进行,从而保证了出栏鸡的品质,林下养鸡模式出栏的鸡价格要比一般养殖场饲养的鸡贵,一只鸡增加收入20元。综合计算,林下养鸡模式饲养一只鸡可以比其他养殖增加直接经济效益30元,经济效益显著。

2.思政课功能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目前,高校思政课上“低头族”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之一在于思政课堂讲课内容千篇一律,线上线下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仍存在,不利于思政课作用的发挥。在教师考核指标方面,有些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以某大学二级学院评职称的分数计算方式为例,总分由三部分构成:科研成果占70%,工作表现占15%,学院活动贡献与参与占15%。考核评价标准如此严重失衡,弱化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也是近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作用未完全发挥,陷入单一化、口号化、概念化和空洞化的原因,从而无法引起大学生兴趣和共鸣。

MSBR工艺中除磷关键的一步是防止NO x-N进入厌氧环境中,主要是为了保护厌氧环境的状态。系统中的回流污泥泵以及污泥回流状态都会影响到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影响出水TP。通过对实时检测出的硝酸盐含量数据以及出水TP值来对回流泵进行调整。系统中硝酸盐含量较高时,降低回流量,并且调低回流污泥泵的频率,使得污泥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样通过污泥中的内源反硝化作用,能够有效去除超过标准的硝酸盐,从而控制好硝酸盐的浓度,也就控制了TP值,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实际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污泥浓度较高虽然能够控制硝酸盐的浓度,但是会出现污泥老化的现象,并且在表面形成板结,影响到了美观。

3.政治教育未贯穿各课程始终

我国自开展极地考察以来,由于受随船人员人数的限制,随船医疗保障采取的是单船单人模式,即整船只有1名医务人员为全船提供医疗保障,本次考察也不例外,这就对随船医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随船医师具备广博的临床医学知识,还要掌握常规的检查技能和特殊疾病的诊疗措施。既往的随船医师均来自上海各大三甲医院,均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疗技能,均圆满完成科考保障任务。

此外,“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专属任务”的思想在大学里仍存在,很多高校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全过程。

(三)家长自身及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的功利主义

从表1看出,多年生茎和1年生茎在珍珠岩、蛭石及草炭土单一基质中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75%和66.67%、92.5%和52.50%、76.32%和80%,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32.60和19.70、31.01和18.64、45.91和28.63。说明,小花清风藤插穗以多年生茎较为适宜,建议在插穗选择时尽量选择已生长2~4 a的幼茎进行扦插。

2.家庭文化氛围

大学生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也有赖于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水平和家风。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俗话说:“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一个良好的家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正向作用。反观现在有些家长成为“低头族”中的一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不高,平常也很少涉猎传统文化等相关书籍,因此不利于塑造促进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此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甚至带头崇尚西方文化、过洋节。家长们过高看待西方文化甚至崇尚西方文化的行为容易造成大学生崇洋媚外的观念行为。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他们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被称作“数字时代原住民”。他们不仅更关注虚拟的网络世界和自己现实中的“小时代”和“小确幸”,而且接受着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式文化,因此价值观和信仰也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这一年龄阶层的学生在认知方面多有不成熟,容易遭受外界事物的蒙蔽。此外,他们还是“低头族”的主力军,随时随地玩手机。在一项“吸引你‘低头’的是以下哪方面的需求”的调查中,82%的大学生认为是社交和娱乐休闲,只有9%的大学生认为看手机是为了工作和学习(股票、电子书、教育、商业、外语等),阅读的电子书的内容大多是畅销小说,而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书籍的阅读偏少。

(五)新媒体因素

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高校的广泛普及,使大学生生活学习趋向开放化、多维化,但新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的多元化渠道更容易传入,一些贬抑“黄土文明”、颂扬“海洋文明”,随意歪曲中国历史真相和抹杀中国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其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错解、价值观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动摇和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减弱。

四、思想政治教育下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发挥高校主阵地的作用

高校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针对某些高校目前存在的功利化教育可能导致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的问题,必须要加大高校马克思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高校党委要担负起马克思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责,强化课堂、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针对当前高校出现的少数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高校要注重对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考核培训,尤其对思政课老师的选拔严格把关,多启用本土人才。此外,在学科建设上,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地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目前高校共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6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本确立[6]

水中自救与水上救助能力是使学生安全成长并全面发展的重要培养手段,以核心素养观之,游泳自救与水上救助能力具有三维目标的立体结构。其外在表现为十字漂、水母漂、踩水、着装游泳、潜泳、游泳技能、人工呼吸、安全运送等游泳安全能力;其内核结构则是学生沉着冷静处理危机情况的自主能力与生命安全意识,强调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保持体力、思考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摆脱险境;其中间联系层则是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社会参与,强调学生处理好自救和救助他人的关系,成为具有安全意识和社会担当的人。

针对高校思政课作用未完全发挥的现象,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方式,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师不是“主演”而是“导演”,学生不是“观众”而是“主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采用老师讲解加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现在已有许多知名高校进行实践,如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晓燕和陈果,采取由老师抛出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搜集资料进行轮番发言;其次还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促进教学方式的革新。如把App带进课堂、用VR技术加深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亦或是构筑“微”平台增加师生互动,并在微信上拍些与文化自信相关的短片和宣传片,促进学生了解文化、了解思政课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普遍存在的思政课内容千篇一律、老旧的问题,与时俱进,挖掘思政课中文化自信的内容,并与现实相结合进行讲解。

高校应注重课程思政,并重点发挥思政课的功能。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汉语言文学课中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近代史纲要中包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包含丰富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6]。目前,上海各高校通过深度挖掘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等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经形成以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使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加全方位、更加行之有效。此外,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文化自信的主要平台,应重点发挥思政课的功能。

高校的校风建设也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应注重校风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作用,尤其要重视人文氛围的塑造。如设立校史馆、孔子学院,开设国学、文化遗产保护等课程,举办红歌、中国戏曲等表演,建立马克思主义竞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研讨会等平台,促进大学生到文物博物馆等社会实践活动......总之,高校是知识群体的聚集地,是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发源地,必须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获取真知,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二)强调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长首先应转变功利化思维,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多读马克思主义、国史、党史等书籍。其次,家长需言传身教,养成阅读的习惯,利用闲暇之时多读经典著作,多看中国经典电影,多带大学生参观文化博物馆、参与红色之旅了解历史,少过洋节。

社会是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平台。首先,社会应支持文化产业和的发展。书报亭是创造城市文化氛围、便利人们阅读书刊杂志的一种文化产业,而如今很多书报亭却依靠转型为“杂货铺”而维持生计,甚至因城市整改而面临倒闭的风险。政府应颁布相关的机制保证书报亭有序的发展。其次,社会应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如定期对博物馆、民间文化研究所的展览物进行修整,促进其更新讲解、展览方式,将文物讲解与VR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增加思想教育的效果。再次,社会应加强对文艺作品和网络阵地的监管。如今,《国家宝藏》《中华好诗词》《朗读者》《战狼》等挖掘、传承中华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的综艺和电影的出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意义,但针对现在文艺界、影视圈出现的价值观扭曲的垃圾作品要加以监管,以此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行思想教育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针对网上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西方霸权主义的错误思潮,社会必须严厉打击,维护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网络健康环境。

(三)注重大学生主体和自我教育

大学生作为接受思想教育和接受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首先,应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意识,通过一些媒体或书籍接受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增强对一些错误观念和错误思潮的辨别力。与此同时,要以世界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吸纳各国优秀的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其次,大学生应在实践中践行文化自信,自觉参观博物馆、文化研究所等地,或是积极参加相关的志愿者活动,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教育,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此同时,以行动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2017-10-18)[2017-11-23].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2]邵献平,詹鹏.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2):117-120.

[3]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08-113.

[4]张长虹,马福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94-100.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8).

[6]《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印发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下一步[J].中国民族教育,2017(4):4-6.

 
黄恺婷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