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人民性

更新时间:2009-03-28

革命文化是指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中国人民同西方列强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1]。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革命文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革命文化始终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革命文化的人民性即文化发展和建设方向始终坚持人民中心性,这关乎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本质属性、价值中心、根本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再次,风险防控意识不足,成本管控缺乏灵活性。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数量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获得更多的项目,很多企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如压低价格,这样对参与竞争的双方而言都极其不利。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缺乏良好的灵活应变能力,风险评估不到位,成本管控工作基本上形同虚设。

一、革命文化的人民性是以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为历史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确立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夸大“自我意识”即“精神”的作用,主张脱离物质层面群众的“观念”可以主导一切,以此代替现实中的行动的群众、经验中的“群众”,认为历史是英雄创造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神圣家族》中对此进行了批判:“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P287)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群众的历史,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统一于历史活动之中,人民群众决定历史进程,推动历史发展。这就是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的原理,为无产阶级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努力为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也是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替米沙坦联合非那雄胺对非杓型高血压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血压节律性的影响 ………………………… 陈丽曼等(3):393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大胆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进行了批判,并创造性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精神能动性、劳动是人的本质、历史是自有规律地发展等观点,阐明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文化观。之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中更进一步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P66-67)对此,学界普遍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的文化观趋于成熟的标志,这不仅由于它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以“绝对精神”“唯一者”“自我意识”等精神层面为出发所确立的唯心主义文化观的批判,更由于它系统地阐述了以“现实的人”即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的唯物主义文化观。在文化观探究上,实现了由抽象到现实的转变,找到了描述和探究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的本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是革命文化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文化最本质的特征。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其蕴含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核心思想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也赋予革命文化鲜明的人民性。对于革命文化人民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革命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工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为革命文化中的“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2](P708)同时,也强调,“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与“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的辩证关系[2](P708)显然,“为什么人的问题”直指革命文化既是源于人民大众,又必须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更是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6](P855)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具体表现。在张思德同志牺牲后,毛泽东在其追悼会上作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更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P659)。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从土地改革入手,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民为本精神”[7](P227)等等。

二、革命文化的人民性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文化价值

“革命为了谁”是早期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最终答案事关中国革命走向与成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这一思想为早期共产党人指明了目标,并在党早期革命实践活动中获得具体化的发展。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5](P3)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5](P74)这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这一思想在之后党的几次代表大会中也都得以充分体现。历史也表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恩格斯说:“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终极的独立的发展道路。”[3](P727)革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正是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现实的人”的出发点,才能够大胆“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4](P708),创立了独特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文化价值。

革命文化包含革命的物质文化、理论文化和革命精神,其中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狭义层面的内容,但却又是对物质文化、理论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体现。纵观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坚持人民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和丰富革命文化,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变的遵循。从创业到不断再创业,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7载春秋,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并孕育和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基因、精神气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塞罕坝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革命、不懈奋斗的红色精神谱系[8]。革命精神中种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都是旗帜鲜明的体现出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一切为了人民”的终极价值。

油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整个档案集成管理的基础,只有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将档案数据中的文字、图像等重要信息在短时间内进行汇总整理,同时让企业各部门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营水平。此外,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还让其管理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的浪费,同时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出错率,保证了其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革命文化人民性的时代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中,以及中国的革命文化传统当中、文艺理论当中,人民性问题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从历史过程中了解到革命文化与人民性的关系,以及人民性范畴的发展演变过程,这定会使我们今天更加自觉地坚持革命文化人民性,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首先,更加坚定人民立场。众所周知,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史,其中赫然醒目地书写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当成是各项事业之终极目标的奋斗史。当前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网络常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进行渗透,“和平演变”持续推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观盛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荼毒蔓延,导致中国境内境外各种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中国政府的呼声此起彼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弘扬革命文化“一切为了人民”的终极价值,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一切为了人民”的优良传统的建党需要,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人民导向,从而持续以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引领广大人民的发展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挑衅,夯实自身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现实需要。其次,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清醒是政治清醒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一切为了人民”的终极价值,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的文化观的借鉴,发展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弘扬革命文化“一切为了人民”的终极价值,有利于让广大党员干部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根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发展中,提高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学习和运用,以坚实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充分补足“精神之钙”。再此,更加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在于激活中国人民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培育出中国人能上承于古又强于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在引导人民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弘扬革命文化“一切为了人民”的终极价值,不仅有助于确立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人民导向,明确“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文化的人民性,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要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2)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首先,有助于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情感。近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是一部写满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血泪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的屈辱历史。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对中国的独立富强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然而在危难深重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已然渗透进中华民族的脊髓,以农民起义、改良变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式进行的探索,并不能真正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二十八载,才真正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才真正引来了历史的新纪元,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想。坚持和弘扬革命文化“一切为了人民”的终极价值,有助于培养广大人民产生对党的亲近感,吸引广大人民加深对党历史的认知,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拥护感,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其次,有助于使广大人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应牢记历史,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加强对革命文化人民性的理解,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对建党初心理解,自觉地去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凝聚起向上向善、奋发有为的正能量。要尤其要教育青年一代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能数典忘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最后,有助于焕发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党以文化的“人民性”重建“民族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先进的理论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并获得认同,发挥了此前任何文化都难以发挥的广泛有效的动员作用,使人民成为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历史主体[9]。同样,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上,弘扬革命文化的人民性,更有助于让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深刻领会中国人民是怎样在国难关头,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而帮助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同时也开辟了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道路,从而也不断焕发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埋头苦干、众志成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内核中“红船精神”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文化财富,我们要赋予它以新的时代内涵,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再创业。

参考文献:

[1]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3-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6]毛泽东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杨河.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新民主主义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宣言·艰苦奋斗再创业[N].人民日报,2018-02-23(01).

[9]卢燕娟.以“人民性”重建“民族性”——延安文艺中的“民族形式”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3):27-30.

 
蔡毅强,欧阳秀敏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