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国内外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比较及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整个教师队伍的变化与更新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1]。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2]

点 评:父亲是一本厚厚的书,书写了许许多多的内容,这首小诗就写了父亲对孩子不同的“爱”,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父爱的博大与特殊,读来让人深思。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必须首先弄清楚“谁在做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中小学教师的组成情况,进而考察整个国家中小学教师队伍变迁的特点与轨迹,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小学教师的结构特征,并为从国家层面优化中小学教师结构奠定理论基础。美、英、法等发达国家高度关注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变迁的研究,并已取得较多成果。在多元化、市场化的今天,比较国内外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变迁的研究,为国家决策、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小说以反映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赢得读者的普遍喜爱,是最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文体。阅读小说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心智活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小说教学,但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国外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现状

(一)从纵向研究来看

完整地展示一个国家中小学教师结构的演变轨迹,需要高度的历史纵向研究。在对国外相关文献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真正从这一角度进行历史性跟踪研究,成果最为典型的是美国。Rury 对美国教师组成结构从殖民时期到1980年做了最为完整的整理和回顾[3]9-48:第一,在英国统治的殖民年代,具有相当社会地位及法定权力的人才能担任教师。女性及黑人在当时备受歧视,教师成为男性的天下,直到18世纪末,绝大多数教职是由中等或中上阶层的白人担任。第二,在1800-1850年代,女性教师快速增加,地区性差异明显,但总体男性教师远多于女性(Bernard&Vinovskis研究了这一时期教师出身的背景情况,发现43%的教师来自农家,28.5%来自工匠家庭,1.7%来自非技术性劳工家庭,12%来自专业人员、商人或经理家庭。也就是说,教职对于农村子弟颇具吸引力[4])。第三,在1850-1900年代,教职快速从以男性为主转为女性占绝大多数的职业,到了20世纪初期,年轻教师增加后流动性也大幅度增加,改行或转业开始出现(Coffman研究了20世纪初教师的背景,发现农家子女仍然是教师来源的主渠道,不过农家的男性比女性多,女性教师大多来自市区[5]42)。第四,在1900-1950年代,女性教师大幅度递增,教师女性化成为全国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小学教师已给人以“女性的工作”的刻板印象(Ravitch研究发现,1950年代教师大多数来自中等阶级,而且自20世纪初期,女性教师多来自市区,男性多来自农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期也未改变[6]55)。第五,1950年代以后,教师组成结构发生若干变化,如部分女性比例略减、男性比例提高到28%、黑人及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有机会担任教职、女性教师多出身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男性多出身于工人阶级,教职仍被视为中等阶级的职业[7]189

文中引入核算法将稀疏表示扩展为核稀疏表示。并结合多模生物识别框架,提出了基于核稀疏表示的人脸人耳识别算法(MKSRC)。通过实验证明,多模生物识别比单模识别在识别性能上表现得更为鲁棒。将核稀疏表示的方法应用于多模特征的表达分类上能有效解决MSRC算法识别中的非线性可分问题,使得MKSRC算法对人脸人耳图像变化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MKSRC算法比其他同类算法的识别性能更优异。但是对于核学习,如何选择更优的核函数本文将需要深入研究。

(二)从横向研究来看

调查也显示,20世纪90年代之前,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向,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小学教师比例呈相反的发展趋向。2000年之前,农村中学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比重一直呈增长趋势,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教师比重呈下降趋向,2000年之后,中学教师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教师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之后,中小学正式、非正式的教师所占比例呈现相反的发展方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女教师增长速度比男教师快,高中学段的男教师增长速度比女教师快。但不管中学还是小学教育学段,男教师总量与比例在任何时期均超过女教师,男女教师的性别比总体呈减少趋势。目前农村地区的男女教师性别比达到了历史最小值。高中教师接受师范教育的专业化程度高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的师范教育专业化程度高于小学教师。

第二,教师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方面。OECD等研究美、英、法三国的资料均显示担任中学教师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高于担任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背景[12]。美国出身于劳工家庭子弟教小学的比例比教中学高,出身于专业性或管理性工作家庭的子弟教中学的比例比教小学高;英国中学教师出身于中下白领阶层家庭的比例明显高于小学教师,出身于劳工阶级家庭的比例则低于小学教师。

教师年龄构成方面,发现小学25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教师因比例上的优势,因而所起的作用一直大于中学教师,35岁以下的小学教师因比例稳定,发挥功能也一直稳定,40岁以上高中教师在发挥稳定作用方面也一直较好,但50岁以上高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却一直处于下降。从总体来看,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老龄化趋势现象越来越明显,初中教师的老龄化则仅仅是近一二十年的现状,高中教师中年化现象趋向明显,而老龄化现象速度在递减[30]

查阅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发现,我国教师教育研究主要聚焦在教师教育政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教师职业身份认同、译介国外教师教育情况6个主要层面。对于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专题性、系统性、长期追踪性的研究则非常缺乏。归类整理起来主要体现在:

此外,一些零散的研究指向对教师组成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如:Carlson和Lanier[23]164、Hoyle[24]58-61等指出从事教职者大都为改善其原有的家庭社会地位,且向上层社会流动倾向比较明显。Martin Carnoy &Carlos Torres发现1980年代经济衰退和教育结构调整,导致教师薪酬减少和教师角色改变,成为教师的期望也随之下降[25]39-41。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和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Linda Hargreaves&Anders Hansen等人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2002年9月到2006年12月,通过公众意见调查、媒体调查、教师本人对教师的地位和职业地位的看法、见习教师的观点、助教家长和州长观点等大规模调查和实证研究,发现薪酬因素对是否选择成为教师职业的理由影响很大,积极支持率从2003年的18%上升为2006年的20%,不支持率从2003年的21%下降为2006年的12%,降幅为9%。公众认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变化不大,从2003年的49%到2006年的47%。调查结果总体来看,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影响有意向的从教者进入教师队伍行列[26]13-14。NEA-affiliated associations发现,家庭对教师择业有一定的影响力,统计数据显示教师中因受家庭影响选择教职者1971年为21%、1976年为18%、1981年为22%、1986年为23% 、1991年为23%、1996年为19%、2001年为20%、2006年为19%。宏观上看,从197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该比值在20.6%上下浮动,整体相对稳定。微观上看,从1971到1976年下降3%,1981到1986年略有增长,1991到1996年下降4%,2001到2006年略有下降,从1971-2006年历时35年比较,家庭对教师择业的影响力呈小幅度下降[27]84-85。Mary Thornton & Pat Bricheno考察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小学教师职业的性别、角色、职位和升迁期望之间的关系,发现由于传统性别差异,家庭取向和情境期望的原因,男性教师在晋升和工作中优势明显,很多女性教师职业发展受到限制[28]。Ikupa Moses等人从类型学影响角度探讨了谁想做教师[29]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现状

第四,教师父母差异方面Learned &Wood、英国高等教育报告书、Fiszman、Sedlak等考察英、法、美、波兰四国的资料均显示四年制大学生的出身背景高于师资培育机构的学生。Learned&Wood发现美国教育学院的学生有1/3以上出身于农家,1/4出身于专业性或自有店家[19]134-138;Sedlak & Schlossman发现文理学院学生的父亲则大多数担任专业性、管理性工作或为地主,较少来自农家[11]29。英国学者比较1961年与1962年教育学院学生的出身背景,发现大学生的父亲从事专业性工作者约占60%,从事技术性、半技术性、非技术性工作者为25%[20]Appendix 2B。Fiszman比较1965、1966年波兰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发现高级师资培育学生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比例为38%,而出身于小农阶级、劳工阶级约占57% [21]48。法国同此结果。Kelsall追踪研究英国的情形,发现同样是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职者的出身背景低于从事其他职业者[22]16

(一)从纵向研究来看

通过梳理国内外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现状来看,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此问题探究,且研究视野和研究跨度非常之大,研究成果丰硕。总体上看,与国外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的活跃态势和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变化的关注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说仍相距甚远,研究成果尚处于零散的前理论状态,有待给予系统的理论综合和深度实证研究。从未来改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问题来看,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关注:

机械故障包括很多种形式,跳闸铁心动作的冲击力缺乏即为其中一类,如铁心卡滞和跳闸铁心的脱落,一旦触头出现焊接或者机械的卡滞,在传动的部分就会发生故障,例如:销子脱落等问题,导致这些故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教师出身阶层方面。Coffman、Armstrong、Floud&Scott、Havighurst&Levine等研究发现出身于较低社会经济背景家庭担任教师的机会有增加趋势。Coffman研究20世纪初期美国教师结构发现约有1/2教师来自于农村子弟,1/4出身于专业性及自有店家家庭[5]42。Armstrong发现20世纪50年代全美教师中出身于劳工家庭的比例有增加趋向,尤其是男性教师。美国全国教育会研究报告指出,1961年有27%的教师来自于农家,30%来自蓝领阶级(非技术、半技术、技术性工人);1971年只有19%的教师来自农家,34%来自蓝领阶级[8]42。Havighurst&Levine进一步以年龄层解构1961年美国教师资料,发现56岁以上的教师有40%出身于农家,26岁以下的教师只有20%出身于农家[9]514。Floud&Scott 分析1919年至1955年之间英国教师的出身情况,发现在这一时期教师出身从以农林渔业狩猎家庭为主,渐渐转为蓝领阶层家庭为主[10]534。后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变迁,教师出身背景从早期以乡村农家子弟为主体,渐渐转为各个社会阶层都有,不过来自乡村农家子弟比例大幅下降,出身于市区中下层白领阶层及蓝领劳工家庭的子弟呈现增加现象[11]34-35

在中小学教师构成及其流动特点研究方面,国际上成果丰硕,总体来看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的研究。梳理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教师男女比例方面。Carlson等研究发现女性教师出身背景的平均值高于男性教师;美国女性教师的家庭背景明显高于男性教师,教职吸引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女性比男性高出3倍;英国女性教师出身于中下白领阶级家庭的比例低于男性教师,出身于劳工阶级家庭的比例则低于男性教师[13]。Thomas K发现男性教师在新世纪越来越匮乏[14]。Strober·M·H等人发现从事教学的多为女性,从事管理的多为男性[15]。Smith ·D·F考察发现学校教师录用取向上普遍女性化严重[16]。福克斯新闻(Fox News)也报道美国的学校教师被女性化[17]。W·Robert Houston发现中世纪之前的美国教师几乎全部为男性,过去100年有所改变,中学教师仅有30%为男性[18]15

(二)从横向研究来看

蒋承[31]以湖南衡阳市为例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张跃玲[32]以山东聊城城区小学为样本调查教师结构发现,教师性别结构中女性化趋势比较明显;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年骨干教师的比重偏低,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的比重偏高;学科结构中副科教师严重不足,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的比重偏少;地缘结构则单一化问题突出等等。武晓伟等人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了1951-2012年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33]。袁建明以湖北黄冈市为例探讨中小学教师结构的主要问题:师资结构性过剩;科类、学科结构失衡;专任教师比例不高,教师学历层次结构偏低;民办教师问题突出;教师结构城乡反差大[34]。李红、李星、刘欣、李均、杨春萍等认为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对学生身心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素质教育开展,以及教育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35-39];田慧生、郝文武、庞丽娟、袁桂林、司晓宏、邬志辉等人研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涉及教师结构问题[40-45],其他少有研究成果涉及此类问题的研究。

三、启 示

代表性的学者王安全以西部某县为例研究农村教师结构50年变迁,经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分析,发现外省、外县籍的教师所占比例在西部农村地区持续减少,本地区的教师数量及所占比重总体上在持续增大;西部地区小学教师从历史主流来看以中专学历为主,但统计中也发现,该地区近十多年来农村小学专科、本科学历教师所占比重总体在持续增加。本科、专科学历中学教师所占比重在之前计划经济时代较高,199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实施大众化之后,特别是本科学历的中学教师所占比重呈现继续增长趋势。在单纯追求教育数量的快速发展时期,公办中小学正式教师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小学教师下降比例幅度大、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中学教师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并发现完成整体任务需要事先完成的各级子任务及其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传统教学设计则是自下而上,从小单元到整体知识。

第一,重视教师组成结构主题研究。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研究将基于教师演进史的基本立场,以跨学科的多维视角透视,将传统教育学“自上而下”的、从理论出发的严密逻辑推演和论证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尤其是,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应当建立在普查数据报告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之上,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对系统总结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变迁的特点与教训,系统研究和总结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演变取向,推动和改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形成及其合理化建构有重要价值。

波纹管的波纹结构有采用2个不同圆弧段和分别采用圆弧段、平直段2种方式。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圆弧段与平直段相接的方式。文中即模拟圆弧与平直段相接的波纹管,并认为圆管内充满流动的流体,具体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长度为180mm,直径为20mm。流体由左侧流入波纹管,由于流动为单相流动,不考虑重力对流动的影响。

第二,创新教师组成结构研究内容。尽管国内有涉及教师结构问题的零星研究成果,但置于社会学、历史学、人口学、心理学等视角下长时段系统考察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的演变研究仍显缺失。探讨教师地缘、学历、专业结构方面的应然状态,以及教师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结构标准,对引导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合理化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但这需要长时段几十年的跟踪研究,从而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演变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做出系统、全面的理论阐释和深度分析,以弥补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不足,抛弃解读性研究而迈向应时性研究。

第三,拓展教师组成结构对策路径。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结构研究,要想办法在经过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后提出和制订教师学历、性别、年龄、流动等结构标准,为更合理的教师结构组成提供依据,弥补教师结构整体性、长期性演变研究上的实践缺失,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对策思路,对教师地缘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其变化等进行全面、系统和专门性研究。

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状况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考察国外,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组成结构主题的研究现状,比对我国对此主题研究核心成果情况,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这一研究是对当前推进“新师范”建设和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度探讨和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1] 晋浩天.师范类教育将控规模提质量[N].光明日报,2015-11-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1-20.

[3] RURY J L. Who became teachers?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in American History[M]// WARRNE D. American teachers: Histories of a profession at work.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9.

[4] BERNARD R M, VINOVSKIS M A. The female school teacher in Ante Bellum Massachusetts[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1977(10): 332-345.

[5] COFFMAN L D.The social com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population[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11.

[6] RAVITCH D.The troubled crusade: American education since 1945[M]. New York: Basic Books,1964.

[7]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Status of the American public school teacher 1990-1991[M]. Washington, D.C: Author,1992.

[8] ARMSTRONG W E.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M]//L.J.Style. The teacher's role in American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57.

[9] HAVIGHURST R J, LEVINE D U. Society and education[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79.

[10] FLOUD J, SCOTT W. Recruitment to teaching in England and Wales[M]// HALSEY A.H., et al.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1961.

[11] SEDLAK M, SCHLOSSMAN S. Who will teach: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changing appeal of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M].CA: Rand Corporation,1986.

[12]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 on Policies for Educational Growth, Teacher's resources and structural change[R].Paris: OECD.1971.

[13] CARLSON R O. Variation and myth in the social status of teachers[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1961(3):104-118.

[14] THOMAS K. 'Pelase can we have a man?':male trainee English teachers entering predominantly female English departments[J].Changing English, 2006(1):137-150.

[15] STROBER M H,TYACK D. Why Do Women Teach and Men Manage? A Report on Reserach on Schools[J].Signs,1980(3):494-503.

[16] SMITH D F.Yes, American Schools are Feminized[J].Phi Delta Kappan, 1973(54):703-704.

[17] America's schools being feminized?[EB/OL].[2018-02-15].http://www.foxnews.com/transcript/2013/01/14/americas-schools-being-feminized.html

[18] SAHA L, Dworkin A G.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and Teaching[M]].New York: Springer, 2009.

[19] LEARNED W S, WOOD B D. The student and his knowledge: A report to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on the results of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examinations of 1928, 1930 and 1932 [M]. New York: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38.

[20] Committee on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R].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63.

[21] FISZMAN J R. Revolution and tradition in People's Poland: Education and socialization[M].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2.

[22] KELSALL R K, et al. Graduates: The sociology of an elite[M]. London: Methuen, 1972.

[23] LANIER J E.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M]// WITTROCK M.C..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1986.

[24] HOYLE E. Social status of teaching[M]//L.W. ANDERS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Inc,1995.

[25] MARTIN C, CARLOS T. Educational change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A case study of costa rica[M].Paris: UNESCO Bureau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Operational Activities,1992.

[26] LINDA H, et al.The status of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England: view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ofession[EB/OL]. [2018-01-15]. https://www.educ.cam.ac.uk/research/projects/teacherstatus/Summaryreport_25Jan07_print_ready_version.pdf.

[27] NEA-affiliated associations. Status of the American Public School Teacher 2005-2006[M]. Washington: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2010.

[28] THORNTON M A B, PATRICIA.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Careers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role, position and promotion aspirations[J].Pedagogy, Culture and Society, 2000(2):187-206.

[29]I KUPA M, et al. Who wants to become a teacher? Typology of student-teachers’commitment to teaching [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017(4): 444-457.

[30] 王安全.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1] 蒋承.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调查及对策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湘潮,2010(10):38-41.

[32] 张跃玲,郑新蓉.聊城城区小学教师结构问题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5.

[33] 武晓伟,等.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女性化——基于河北、云南、贵州三省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3):86-92.

[34] 袁建明.中小学教师结构问题研究——湖北省黄冈市个案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35] 李红,等.教师队伍的结构与教学效果相关性研究[J].医学教育,2001(5):35-36.

[36] 李星.教师男女比例失调造成的负面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0-92.

[37] 李均.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现象考察——兼论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48-153.

[38] 杨春萍,杨公安.我国农村教师学历结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31-133.

[39] 刘欣.试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以湖北省长阳县为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36-140.

[40] 田慧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5-7.

[41]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42] 袁桂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问题浅议[J].中国教师,2007(8):18-19.

[43] 司晓宏,杨令平.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8):13-19.

[44] 郝文武.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视角观照下的农村教育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107-112.

[45] 邬志辉,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2011(7):24-30.

 
周仕德,刘翠青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