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探析——以川西藏彝地区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民族地区地域偏远,社会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且发展缓慢。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相关政策,有效缩小了地区间的教育差距,但民族地区教育仍较落后,农村小学教育更是教育发展的短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1]。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大多从整体上关注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极少有专门针对川西民族地区尤其是川西藏彝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调查研究,而对其农村小学教育的研究则更是凤毛麟角。为此,笔者以川西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为调查对象,对雅安市石棉县、凉山州木里县、甘孜州泸定县、九龙县等少数民族县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以为加快川西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川西藏彝地区农村小学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川西藏彝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稳定且流动失衡,职业倦怠问题突出等方面。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探讨,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模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式,从而提高银行资金利用率,加强商业银行竞争能力。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低主要体现在学历与职称两方面。从调查来看,川西藏彝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较低。样本学校中的525名教师中,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共515,占总数的96%,仍有4%的教师尚未取得大专学历,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0。在这些获得了专科学历的教师中,第一学历真正为专科的却很少,多数是上岗后通过函授、自考等成人教育方式获得的,其教师专业素养不高,难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同时,相当部分的教师并非师范教育出身,且第一学历所学非所教的现象较多。由此可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总体素质堪忧。

职称结构不仅能反映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更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标志。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学校中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最大,占教师总数的55%;中级职称教师占比29.5%,高级职称仅占比6%,仍有9.5%的教师尚未获得职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还较低,教学和研究能力不强。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工作环境较差、交通不便等原因,农村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并衍生出厌教弃教、隐性流失、师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给予教师职业较高的要求与期望的同时,却并没有在待遇上给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以足够的尊重和补偿。收入水平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严重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访谈发现,很多教师不建议自己的亲朋好友或下一代再加入教师行列。事实上,不少教师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同程度地将工作精力从校内转移到校外,或是有偿补课,或是业余经商,对待本职工作反而尽可能“删繁就简”,敷衍了事地批改作业,把网上搜来的教案或课件不经修改便直接使用。“长此以往,教学点老师对于任何事都‘简凡处理’,‘繁、烦、凡’也就成了山区农村教学点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真实写照”[2]84。职业倦怠同时还体现在师德师风的滑坡,有的教师明里暗里收取家长赠送的红包,有的教师简单粗暴地对待问题学生,肆意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

在手机应用、互联网服务器以及运营商核心网引入网络状态数据的收集、模型运算以及QoS调用的准入功能,能有效确保用户感知指标,有利于运营商能力开放业务的顺利开展。本文成果主要以手机游戏为应用对象,在移动互联网中不同

()教师队伍缺乏活力职业倦怠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川西藏彝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流动一直处于失衡且无序的状态,流失严重且补充不及时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入不敷出”的状况。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更高的工资待遇,教师们便想方设法调往条件更好的学校或城市,由此形成了薄弱学校→重点学校、边远农村→发达城市的单向流动链。与此同时,农村小学中本就不多的骨干教师还要被拔高至初、高中任教,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小学师资队伍量少质弱的局面。虽然近年来民族地区也积极采取了特岗计划、顶岗实习等政策措施,看似招纳了大量农村小学教师,实际上许多新教师通常不能扎根农村小学,他们不甘心留在偏远地区,而是渴望去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因此往往工作一段时间便调离,很难真正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去,导致教师队伍新老更替难以实现,教师后继供给乏力。此外,教师队伍职业外流失也较严重,许多教师因福利待遇不满意、职业发展前景不好等原因,纷纷跳槽转行,如考公务员、经商或考研等。

川西藏彝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归因

从以上分析来看,要从整体上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

(2)对最佳试验条件进行了重复性和区分性考察,根据考察结果显示,在最佳试验条件检测下的柴油凝点、喷气燃料结晶点和冰点符合标准方法的重复性要求。对齐鲁-10#车柴和安庆0#车柴进行不同比例的调和,考察不同调和比例的柴油凝点区分性,结果显示区分性符合要求;同时也对长岭和九江喷气燃料进行了不同比例调和,考察了不同比例喷气燃料的结晶点和冰点的区分性都满足检测要求。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其中,“薪酬激励是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主要手段,即运用工资、 津贴、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与工作绩效挂钩来激励教师,调动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川西民族地区自2009年起开始实行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激励制度,但由于设计不科学、考核不规范等原因,该措施不仅没有使教师队伍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反而适得其反,引发了教师们的倦怠情绪。以某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例,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既没有制订详细的考评规则,也没有公布具体的奖罚依据,这令教师们普遍不满。该县同时设置了优秀教学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奖依据,在全县一百多名教师中评选教学成绩排名前三的教师给予现金奖励,评奖概率不到3%,如此稀少的名额使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完整的激励方式应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有的学校却只采取单一的精神奖励而忽视物质奖励,虽然每年都会评选优秀教师,却不设置相应的奖金或奖品,只给予没有实际意义的称号,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们争优创先的积极性。

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施工过程如下:(1)在基础上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在地面上铺设一层砂垫层:(2)在砂垫上放置密封膜,使其与空气隔离;(3)利用砂垫中的吸力管将密封膜中存在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砂垫,同时在密封膜的内外逐渐形成压差。将其作用地基荷载,可增加地基的有效应力,进而起到加固作用。进行空气抽提作业前,土壤有效应力为其质量应力,而空气连续还原后,土壤有效应力呈上升趋势,形成地基固结。在泵送作业结束时,完成基础的固结反应。对软基进行处理后,采用真空预压法能够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教师工作负荷过重

由于极其缺少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藏彝地区农村小学中普遍存在一师多班的“包班”现象,通常由语数老师扛起多科教学的重担,每周课时多达20节,教师的教学压力十分大。另外,班主任还需负责班级建设,组织各种活动,下班后还要批作业备教案,完成各种教学记录、班主任日志等,工作十分繁杂,常常忙得头晕目眩,吃顿饭都需要争分夺秒。此外,农村地区住校的留守儿童多,而地方政府为了节约教育开销,很少招聘专职的生活老师,任课教师们不得不同时兼任宿管职务,扮演着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常常忙到深夜才能休息。超负荷工作已成为一种压力源,严重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3)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可知,中国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基本都呈现缩小(1986—1996)—拉大(1996—2005)—缩小(2005—2014)的变化趋势,从时间上看,这类固定地区的农村居民群体收入不平等的规律(增长率)基本符合倒U型变化规律。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呈周期性,这些结果可能同时意味着,某些周期性因素导致了其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应该以经济、社会、政治等更具有联系性的城市群进行全国性的政策设计考虑。

(三)教师资源补充困难

其次,“人情关系”在藏彝地区农村小学的人事任免、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影响较大。有些偏僻地区的教师想要调往条件好的乡镇小学,往往通过托人情、找关系就能办到。甚至还有一些教师托关系占用学校编制而就职于其他单位,这种“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教育经费,更阻碍了师资的补充,造成教师队伍低质且混乱。“当‘领导们 ’一方面要求农村教师们‘为农村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却在利用自己手中职权为自己或亲戚朋友谋取利益时,很多教师便开始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5],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管理秩序,也影响了其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导致藏彝地区农村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农村小学的教师管理仍以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导,官僚主义和专制主义管理倾向比较严重。《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明确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4]。事实上教职工代表大会成了传达命令的机构,教师很难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上,又缺乏合理的考核制度,教师考评方式单一僵化,单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未能全面评价教师在育人方面的劳动贡献。

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向来比较薄弱,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不足以填补当地的教师职位空缺,当“造血”不足时,就应加大“输血”力度大力引进其他地区的教育人才。而当前农村学校引进教师十分困难,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引进渠道狭窄。目前藏彝地区农村小学招聘的新教师绝大部分来源于社会公开招聘,通过其他途径引进的新教师少之又少。同时大部分农村小学尚未与高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很少分配到支教教师与免费师范生。二是缺乏编制保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呈现出整体超编而结构性缺编的现象,学校没有及时清理由于个别学科过剩、老龄教师退出难、违规使用编制所造成的“占编”情况,导致编制紧缺,许多师范毕业生因公招名额稀少而无法走入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三是生存环境不佳。民族地区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原地区,生活条件较差,使外来人才很难扎根。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匮乏新生力量,且每年新招教师几乎都是非师范教育出身的人员,队伍质量难得保障。

(五)“读书无用论”观念影响严重

由于义务教育在川西藏彝地区实施的时间尚短,教育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又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读书无用论”仍在普遍流传。一方面,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世代以放牧、耕种为生,思想观念落后,父母宁愿让孩子从小充当家中劳动力,也不愿其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只重视传授普适性文化,缺乏少数民族特色,难以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且当前地方政府部门职位已趋于饱和,毕业生“做官无望”,义务教育便更加不受重视。同时大量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年老的隔代家长不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相应的文化水平做好家庭教育,还不愿配合学校工作,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教师的待遇较前几年相比已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当地物资稀缺而导致的高消费水平相比,现有工资水平仍然无法保证教师的生活质量,因此其积极性并未得到相应的调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薄弱且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农村,教师在福利和补贴上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加上没有其他的收入渠道,教师的生存环境极差,已然成为农村教师安居乐教的最大阻碍。

川西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师资建设的对策建议

由上可知,当前川西藏彝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短缺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源所在,更是制约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瓶颈,要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由于民族农村地区财力不足,中央政府应在其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中承担更高比例,在增加总体投入的前提下,优化资金分配格局,提高农村小学的投入比例,扭转城乡小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同时,地方财政应设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并建立督查机制,严格把控经费使用,为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例如通过设立义务教育基金、募捐等方式,拓宽教育经费筹集渠道,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改善川西藏彝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状况,必须优化师资结构,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2 科室管理 开展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应由具备外科手术资质的临床科室承担。多数医院由独立建制的泌尿外科开展。没有按照系统分科的医院,需要外科中从事泌尿外科方向的医师团队承担。掌握该项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因此,科室应该选派专人前往已经熟练掌握该技术并具备培训或质量控制资质的区域医疗中心进修学习。

首先,创新师资补充机制,积极引进人才。一方面,高校应通过定向招录免费师范生、实施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师范生顶岗实习等方式多渠道向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对口培养并输送优秀教育人才;另一方面,还应实施民族地区教师特色岗位计划,公开招聘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及语言又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不断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其次,科学核编,多方兼顾。由于民族农村地区地势复杂,各学校和教学点的设立比较分散,学生总数差异较大,“教育主管部门在分配编制时,应将新编制标准视为指导性标准, 而非操作性标准,要有一定弹性”[6],不能单纯地依据班级生师比,而应充分考虑学科配置等实际因素。同时需考虑教师外出学习交流而造成的暂时性空缺,适当增加编制,做好备用与衔接,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尤其应及时清理教学能力不达标或常年不在岗等占编现象,腾出编制。

(三)保障教师权益,改善生存状态

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推动藏彝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务院国发〔2016〕40号文件的规定,“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7]。目前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于川西藏彝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各地方财政不能很好地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因此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直接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承担,并保证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持平,且适当高于城市教师。同时进一步完善工资保障机制,保证按时足量发放,杜绝拖欠工资的情况发生。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同时,当地政府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起涵盖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教师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使其能够在民族农村地区安居乐教,尤其要给予条件艰苦的偏远小学教师较大力度的特殊补贴,把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等津贴补助政策落到实处,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加强继续教育提升在职教师专业素质

要改变川西藏彝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整体不高的现状,加强继续教育势在必行。为此,必须首先健全继续教育制度,落实经费保障。由省级与县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培训经费,同时通过社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教师免费参与,并补贴教师到外地参训的交通费、食宿费,减轻教师因培训而产生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提高其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不同形式的培训。一是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观摩,或在高校建立培训基地,教师以脱产学习的方式进修一定时限。二是校外与校内相结合。考虑到民族农村地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客观情况,学校也应不定期邀请专家进校培训,在校内组织教师常态化参与听课评课,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三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师培训,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小学消息闭塞的问题,使教师不受时空限制地享受内地优秀教学资源,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再次,提高培训的实用性。积极开发校本培训,以学校与教师为本位,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培训内容,避免机械教条,不搞形式主义。最后,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尽量不占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讲求劳逸结合,减轻教师负担,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

()完善教师流动机制规范教师流动行为

教师流动是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办学活力的主要手段,为了改善川西藏彝地区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教师流动制度,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使教师流动有章可循,消除不规范的个人流动行为,使教师流动成为制度行为,而不是人情关系或权力寻租的结果。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应建立“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双向流动模式。一方面,鼓励农村教师“走出去”,改变从前农村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城市而形成的单向流动,定期选派教师到城市结对学校学习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满足学习期限以后,再回农村小学任教。同时,县域同级同类学校之间建立轮岗任教制度,做好相关考核评估工作,执行相应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引进来”。一种是短期支教,即定期委派优秀教师赴偏远民族地区支教或交流教学经验,“在职称晋升时增加‘在农村小学任教年限’等优先晋升的条件”[8],教育部门补偿教师因流动而导致的各种成本;另一种是定期流动,即外地教师获得学校编制,长期任教于农村小学。要吸引优秀教师流入,前提就是要均衡城乡小学工资待遇,并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福利补贴,同时建立周转房,完善交通出行方式,优化工作与生活环境。

()制定和实施民族教师专项培养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9]。因此,师范类高校的招生政策应加大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适当扩大民族学生招生比例。同时,继续推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降低录取分数、减免学杂费、提高奖学金等方式吸引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深造,以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素质。为了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提供及时有效的师资供给,教育部还应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民族教师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定点招生与定向培养、就业相结合的政策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教师。这类教师更加熟悉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与从外地引进的教师相比更不易流失,更容易扎根民族地区,从事民族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教师是基础的基础[DB/OL].(2017-06-26)[2017-12-10]. http://edu.cnr.cn/list /20170626/ t20170626_ 523819368.shtml.

[2] 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鲁武霞,李晓明. 创新教师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4):35-36.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B/OL]. (1993-10-31)[2017-12-10]. 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

[5] 王一涛.农村师资的困境与出路——基于Y县的个案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8):15-19.

[6] 金东海,任强,郭秀兰.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资源配置效率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1-6.

[7]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DB/OL].(2016-07-11)[2017-12-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7/11/content_5090298.htm.

[8] 麦海娟,麦海燕,岳丹丹.教育均衡视野下制约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师资建设的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6):35-4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2010-07-29)[2017-12-1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夏茂林,高梦艺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