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失乐症的语言语调加工障碍

更新时间:2009-03-28

失乐症(amusia)是一种音乐加工障碍表现,即无法辨认音高、节奏、旋律、力度或音色之间的差异,也无法感知自己或他人歌唱时是否走调以及节奏和旋律是否一致等问题[1],但音高加工障碍是大多数失乐症的主要表现;与正常人相比, 失乐症者不能感知音高之间的半音(semitone)关系,这也是失乐症者与正常人在音乐的音高加工能力上的显著区别[2-3]

音乐和语言都以声音为基础,依赖频域和时域变化来传达信息[4-5],同时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将一些分离的元素和成分联系在一起并达到对整体意义或内容的理解和表达[6]。音高是音乐和语言基本且重要的成分,是构成音调和语调的要素之一,音乐旋律及语言韵律也在音调及语调的基础上来表达意义[7-9]。由于失乐症者存在音高加工障碍,那么是否也存在语言语调加工障碍?尽管有关失乐症与语言语调加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仍给予介绍并思考有待研究的问题。

1 英语语调加工

Ayotte等[10]首次对失乐症者进行了英语语调加工的研究。他们选择了两种句子:① 在语调走向的“陈述-提问”(statement-question in intonation direction)句子中,语调轮廓差异体现在句子最后一个单词的滑音上,例如“He likes to drive fast cars”的“cars?”语调上升(提问)或“cars.”语调下降(陈述);② 在“重音-转移”(focus-shift)句子中,差异体现在单词的重音上,例如“Go in front of the bank, I said”的重音体现在单词“front”或“bank”上。结果发现失乐症被试在两种句子识别上没有困难,即能够识别语调走向及单词重音的差异。Peretz等[11]随后也验证了此结果。这似乎表明失乐症被试不存在语言语调感知障碍,只存在音乐音调感知障碍。也有研究[12-13]发现,以非声调语言(如英语、法语等)为母语的失乐症被试在语调识别成绩上与音乐的音高加工能力正常的被试没有差异。Peretz等[11]认为,语言语调中不同音高之间的距离通常在6个半音以上,而音乐(尤其指西方音乐)旋律中音高差异的最小距离则为1个半音(西方音乐中最小音高距离,即最小音程),这使得失乐症被试的音高感知障碍没有影响语言语调加工。Foxton等[14]以及Hyde等[2]也认为,在英语和法语中有意义的语调变化是在5~12个半音范围内,而西方音乐旋律中最小音程为1~2个半音,因此音高感知障碍体现在对音乐的音高加工而非语言语调加工。

基于此假设,与Ayotte等[10]的实验程序相似,Patel等[15]以语言语调及语调派生的音调片断作为实验任务,要求失乐症被试对“陈述-提问”及“重音-转移”句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失乐症被试在“陈述-提问”识别较弱,而“重音-转移”识别较好。Patel等[9]还对英语母语及法语母语的两组失乐症被试进行了考察,分别采用英语和法语“陈述-提问”及“重音-转移”识别任务,结果显示,在“重音-转移”识别上两组被试表现优异,但在“陈述-提问”识别上均较弱。同样,Lochy等[16]选取法语母语的失乐症被试,实验刺激也用法语,结果也发现,失乐症被试存在“陈述-提问”的语调识别障碍而正常被试则相对容易识别。

Thompson[17]发现,失乐症被试的语言情感韵律操作表现逊于正常被试。这些研究均与Ayotte等[10]的结果不同,表明失乐症音调加工障碍不仅与音乐相关,也与语言语调有关。而导致以上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失乐症被试的音高感知阈限是1个半音[2,11](个别研究[14]认为是2个半音),而Ayotte等[10]实验的语调变化范围是5~12个半音,失乐症被试在语调加工上可能相对容易而出现“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另外,失乐症被试对“重音-转移”的识别较好,因为突出的“重音”能够被进行“标记”(tagged),因而降低了任务记忆要求[15]

Liu等[18]分别选取英语和法语母语失乐症被试,进一步探索了“陈述-提问”语调走向句子的滑音度(glide size, 一个音节中频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以半音为计算单位)和呈现时间(duration)及其决定的滑音率(glide rate, 滑音度除以呈现时间的值)对英语和法语语调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滑音率对英语语调识别无显著影响,但对法语语调识别具有明显影响。这反映在不同语言条件下,语调走向的滑音度和呈现时间及滑音率能影响失乐症被试的语调感知。与英语相比,法语口语的每秒钟音节数目要快38%、平均F0高出30%,而且陈述句的最后一个声调要小35%且滑音率要慢26%,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但这不能确定为何英语失乐症被试没有依赖滑音率而法语被试依赖滑音率。尽管如此,该研究表明滑音度、呈现时间及滑音率是影响失乐症语调感知的一个因素。

结合上述研究可认为,失乐症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调加工障碍,尤其是语调的滑音度对语调加工的影响更大,而滑音对语调走向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季如春的厦门,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39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226公里的海岸线更为其锦上添花。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此丰富的资源,在旅游开发上是大可作为的。

信用风险取决于信贷方面的诚信度,对于金融业而言,不良贷款就是衡量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当今时代数据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但很难辨别其真实度。金融企业一旦与客户建立了信贷关系,就会存在由于信息的失真性,再加上客户还款能力有限或者还款意识较差而导致得信用风险的加剧。此外,不良贷款一旦记录过多,影响了金融业的资金情况,将会威胁到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人群中有人小声说,铁冶杨细爹熟,那年他不是给风水先生带过路么?听到风水先生几个字,我心里猛地一惊。塆里人都朝杨细爹看。杨细爹回头扫了大家一眼,说铁冶你们哪个不熟啊?要带路你们带去!他们舞枪弄棒的,我可不去!说着就往人群中退缩。

以上结果表明,失乐症被试存在语调走向加工障碍——特别是句子的滑音度相对较小时,同时也说明语调受损是语言和音乐领域共有的而非音乐专属。在Ayotte等[10]和 Peretz等[11]的研究中,自然语言没有导致失乐症被试的语调加工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了语言意义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Nan等[30]的研究中尽管失乐症被试存在语调感知障碍,但他们却可以产生(produce)所呈现的词汇声调(这与正常被试相同),表明负责语调感知和产生的神经通路存在分离。这与Nasir等[32]的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是失乐症被试通过体感输入线索来指导语调产生。这与视力失明被试加工音乐的音高的研究[33]结果相似,即通过体感知觉等方式来获取语言信息的感知及理解。

虽然失乐症被试在识别、分辨和模仿任务的正确率低于正常被试,但其自身的模仿正确率却高于前两项任务。Loui等[22]也发现,失乐症被试的声调模仿高于识别反应,说明语调的感知与产生具有相对独立的加工机制。在关于音乐的音高研究[25-26]中,失乐症被试也存在这样的结果。有研究证明,在模仿音调任务中,失乐症被试能够调整加工策略[26];但与此同时,一些失乐症被试没有表现出感知与模仿加工的分离(即感知与模仿成绩无差异)[22]。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研究是以英语为刺激材料,研究结果反映了失乐症被试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相应的语调模式来模仿呈现的语调。但是就其他语言而言,需要注意不同的言语刺激可能以与英语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加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观察其他语言语调的感知和模仿之间的关系。

研究[22]还表明,虽然失乐症者不能准确地感知音乐的音高,但能正确模仿所听到的音高,这表明对音高的感知与模仿存在不同的加工机制。那么失乐症被试是否也存在语言语调的感知和模仿机制的差异?Liu等[18]使用了有意义的自然语言(natural speech)、无意义语言(nonsense)和单纯的语调滑音(gliding tone)3个实验材料,同时前两个材料又分为语调滑音(前后是否有滑音出现,或者滑音出现在句子什么位置)和语调走向(即滑音是上升“提问”还是下降“陈述”)两种情况;实验要求被试对3个材料进行识别(identification)、辨别(discrimination)和模仿(imitation)3项任务,同时观察语调滑音和语调走向的加工阈限。结果表明:① 失乐症被试在3个材料上的正确率依次为滑音辨别、自然语言辨别、无意义语言辨别,而且彼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正常被试在3个材料上的正确率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② 在3项任务上,失乐症被试的正确率均低于正常被试;③ 两组被试(尤其是失乐症被试)的模仿正确率都好于识别和辨别正确率。这表明语调的感知与模仿存在相对分离的加工机制。进一步分析还发现:① 失乐症和正常被试均在3项任务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 对两组被试的语调滑音加工阈限分析发现,在识别和辨别两项任务中具有明显的音高阈限重叠,同时正常被试音高加工阈限较之失乐症被试音高加工阈限要大。在失乐症被试中,语调滑音的加工阈限与其识别和辨别任务分别呈负相关,即阈限越高则识别和辨别正确率越低,但语调滑音的加工阈限与自然语言和无意义语言的识别和辨别任务没有显著相关;语调走向的加工阈限与3项任务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失乐症被试在3项任务中的较低正确率与语调走向加工障碍有关,而模仿正确率与语调走向加工阈限呈正相关,即阈限越高,则模仿正确率越高。

另有研究[19-20]表明,失乐症被试在语言语调和对音乐的音高的短期记忆加工受损的现象, 反映了语调和音调加工互不分离且依赖于记忆程度。鉴于Patel等[9]的研究没有与对音高加工正常的被试进行比较,Nicholson等[21]要求12名正常被试对“陈述-提问”语调走向和音高序列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语调成绩(94.8%)略高于音乐音调成绩(93.5%),但有3名正常被试的语调分数略低于音乐分数。这说明失乐症群体内部存在着个体差异,而且在“陈述-提问”识别上存在加工难度。此外,Nicholson等[21]选取的被试为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0岁),在反应正确率和反应速度方面应该与其他人群有所不同。

2 汉语语调加工

Nan等[29]选取了母语为汉语的117名正常被试和22名失乐症被试(这些被试报告他们如果没有歌词的帮助则不能识别音乐音调,有6名被试报告有情绪性韵律认知障碍),同时以配对/不配对的汉语单音节词作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对其进行识别和辨别任务。结果发现:① 失乐症被试在识别和辨别任务中都存在加工障碍且均低于正常被试,甚至在某些方面低于非声调语言的西方被试,同时与音乐能力(MBEA测验)存在正性相关;② 当词语配对相同时,失乐症被试的表现能力正常;但是当词语配对不同时,失乐症被试的表现能力出现障碍。蒋存梅等[30]研究发现,两个分辨任务的差异在于配对的单音节词语是否具有相同的音段信息;Lee等[31]发现,汉语母语者以整合式方式来加工汉语音段及超音段信息。听者同时加工汉语刺激的音段和超音段两个信息时,如果需要注意其中一个方面,就势必增加选择性注意的难度。因此,Nan等[30]研究中的分辨任务差异可能体现了失乐症被试的注意控制障碍。但汉语母语失乐症者是否存在纯粹的汉语语调加工障碍还有待研究。

在上市公司股东与经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是委托人,经理是代理人,如果股东信任,经理人诚信,股东与经理人彼此的收益分别是y1,y2;若经理人欺骗,股东不起诉,股东与经理人的收益分别是y3,y4;若经理人欺骗,股东起诉,法院判决欺骗的经理人赔偿rx,这里,r是判决赔偿的概率,x是股东要求赔偿的金额,起诉所产生的司法成本C,不失一般性,y4>y2,y1>y3,y1,y2,y4均大于0 。

失乐症被试存在非声调语言(如英语、法语等)的语调加工障碍,那么加工声调语言的语调时会有什么情况?声调语言使用较小的音高变化来改变词语的意义。在汉语的普通话中,有4种声调,每一种有不同的音高调值。有研究者[27]设想,这种较小的滑音对失乐症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也有研究者[28]认为,母语是声调语言的群体能够形成一种较好的且精细的音高感知能力,这个群体存在先天性失乐症的比例较低,因为早期且长期的语言环境可能弥补了音高加工缺陷,因此有必要观察声调语言环境下的失乐症被试是否存在语调加工困难,同时比较不同的语言环境对失乐症的语调加工有何影响。

有研究[23-24]发现,有1/4的失乐症被试表现与正常被试相同,但不能认为这些被试没有语调感知障碍,因为他们的语调识别和有关的音乐测验得分(即蒙特利尔音乐障碍系列测评,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存在显著相关性。这需要确定为什么一些失乐症被试的语调走向加工较好而对音乐的音调加工较弱。此外,Patel等[9]使用了音调呈现时间较长的语调刺激,而Liu等[18]采用了音调呈现时间较短的语调刺激,但都发现失乐症被试在“陈述-提问”句子上存在加工困难,说明失乐症被试的语调感知障碍不受呈现时间而受到滑音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还发现,有意义的自然语言识别和辨别正确率低于单纯语调滑音的识别和辨别正确率,这与失乐症对音高加工结果不一致。因为在失乐症的音高加工研究中,有语言提示或有标题的音高序列能够促进记忆成绩的提升,但是在此研究[18]中,有意义的自然语言识别和辨别正确率有所下降。为了观察什么原因导致失乐症被试在识别和辨别任务上出现较低的正确率,研究者将被试的回答结果又分为“正确”和“不正确”两类并分别比较语调滑音度、呈现时间及滑音率,发现在自然语言和无意义语言上,“不正确”回答的试次(trials)比“正确”回答的试次在“陈述”句子上有明显较低的滑音度,但是在“提问”句子上没有此现象;在呈现时间上,“提问”句子中“不正确”回答的试次比“正确”回答的试次呈现时间较短;在滑音率上,“陈述”和“提问”句子的“正确”和“不正确”回答试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了失乐症被试在自然语言和无意义语言的“陈述”和“提问”句子的识别和辨别正确率低于单纯语调滑音的识别和辨别正确率。此外,句子的长度对自然语言和无意义语言的“正确”和“不正确”回答没有影响,然而,对单纯语调滑音而言,长度越长则正确率越高。这些结果表明失乐症被试在语言语调正确率高低由滑音度、呈现时间和滑音率等因素综合决定,而不是由记忆损伤所致。

Jiang等[34]也以汉语母语失乐症被试、观察其汉语语调的加工。汉语材料由两个字组成了动宾结构短语(如看书、听课等),非言语材料则从语调材料中提取基频而产生,同时研究者逐一生成了每个刺激的第1个字、 第2个字(含疑问和陈述)的非言语配对物,实验任务包括识别和辨别。结果表明,与非声调母语的失乐症被试类似,汉语母语失乐症被试对汉语语调及其非言语配对物都存在加工障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Jiang等[35]选取 22名汉语母语被试(失乐症被试和正常被试各半),通过两音配对的分辨任务探讨失乐症被试对音高差异的辨别能力,同时还通过四音序列分辨任务考察失乐症被试在音高加工上是否存在促进效应,结果发现,与非声调语言背景的失乐症被试相似,汉语母语失乐症被试对两音配对和四音序列的分辨也仍存在加工障碍。虽然失乐症被试对四音序列的分辨比两音配对任务更好,但并不说明存在着促进效应,有可能外界的参考音及其他音高线索所致,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3 小结

众多研究一致认为,不论是以声调语言还是非声调语言为母语,失乐症者普遍存在音乐的音高加工障碍。但对于失乐症者是否存在语言音高加工障碍仍存在一定争议,这与语言类别、语言呈现方式,甚至年龄因素均有关系。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失乐症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语调加工障碍,且声调语言母语背景并不弥补失乐症者的语言和音乐的音高加工障碍。

迄今为止,许多研究关注了失乐症在音高加工障碍上的神经机制,例如失乐症者的大脑右侧额叶下回发育异常[36]与额-颞皮层神经通路连接受损[37]均影响了音高加工能力,这是内源性因素且与某些遗传基因有关[38-39]。但对于音乐训练能否改善失乐症的音高以及语言语调的加工障碍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有研究者[40]对这一研究结论持反对意见。研究[41]表明,在人生的早期,特别是儿童期开始的音乐学习和训练有助提升音乐和语言的音高认知能力,因此音乐训练与失乐症的音高及语言语调关系问题还有待研究。由于音乐和语言具有共享的认知和神经机制[42](即“资源共享框架”,resource-sharing framework),对失乐症的语言语调进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能为该理论提供依据,并可能为失语症(aphasia)和失乐症的临床矫正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Stewart L, Walsh V. Congnital amusia: all the songs sound the same[J]. Curr Biol, 2002, 12(12): 420-421.

[2] Hyde K, Peretz I. Brains that are out of tune but in time[J].Psychol Sci, 2004, 15(5): 356-360.

[3] Peretz I, Hyde K. What is specific to music processing? Insights from congenital amusia[J]. Trends Cogn Sic, 2003, 7(8): 362-367.

[4] Jackendoff R.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002: 198-202.

[5] 宋 蓓.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音乐学习对脑可塑性的影响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6] 侯建成, 刘 昌. 语言与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1): 50-58.

[7] Levitin D, Menon V. Musical structural is processed in “language” areas of the brain:a possible role for Brodmann Area 47 in temporal coherence[J]. Neuroimage, 2003, 20(4): 2142-2152.

[8] Loui P, Alsop D, Schlaug G. Tone deafness:a new disconnection syndrome?[J]. J Neurosci, 2009, 29(33): 10215-10220.

[9] Patel AD, Wong M, Foxton J, et al. Speech intonation perception deficits in musical tone deafness (congenital amusia)[J]. Music Percept, 2008, 25(4): 357-368.

[10] Ayotte J, Peretz I, Hyde K. Congenital amusia:a group study of adults afflicted with a music-specific disorder[J]. Brain, 2002, 125(Pt 2): 238-251.

[11] Peretz I, Ayotte A, Zatorre RJ, et al. Congenital amusia:a disorder of fine-grained pitch discrimination[J]. Neuron, 2002, 33(2): 185-191.

[12] Patel AD. Music, language, and the brai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35-221.

[13] Patel AD, Peretz I, Tramo M, et al. Processing prosodic and musical patterns: a neuropsychological investigation[J]. Brain Lang, 1998, 61(1): 123-144.

[14] Foxton JM, Dean JL, Gee 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deficits in pitch perception underlying ‘tone deafness’[J]. Brain, 2004, 127(Pt 4): 801-810.

[15] Patel AD, Foxton JM, Griffiths TD. Musically tone-deaf individuals have difficulty discriminating intonation contours extracted from speech[J]. Brain Cogn, 2005, 59(3): 310-313.

[16] Lochy A, Hyde KL, Parisel S, et al. Discrimination of speech prosody in congenital amusia[C]. San Francisco: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 2004.

[17] Thompson WF. Exploring variants of amusia: tone deafness, rhythm impairment, and intonation insensitivity[C]. Sydne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sic Communication Science, 2007: 159-163.

[18] Liu F, Patel AD, Fourcin A, et al. Intonation processing in congenital amusia: discrimin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imitation[J]. Brain, 2010, 133(Pt 6): 1682-1693.

[19] Tillmann B, Schulze K, Foxton J. Congenital amusia:a short-term memory deficit for non-verbal, but not verbal sounds[J]. Brain Cogn, 2009, 71(3): 259-264.

[20] Williamson VJ, McDonald C, Deutsch D, et al. Faster decline of pitch memory over time in congenital amusia[J]. Adv Cogn Psychol, 2010(6): 15-22.

[21] Nicholson KG, Baum S, Kilgour A, et al. Impaired processing of prosodic and musical patterns after right hemisphere damage[J]. Brain Cogn, 2003, 52(3): 382-389.

[22] Loui P, Guenther F, Mathys C, et al. Action-perception mismatch in tone-deafness[J]. Curr Biol, 2008, 18(8): 331-332.

[23] Kalmus H, Fry DB. On tune deafness (dysmelodia): frequency, development, genetics and musical background[J]. Ann Hum Genet, 1980, 43(4): 369-382.

[24] Jones JL, Zalewski C, Brewer C, et al. Widespread auditory deficits in tune deafness[J]. Ear Hear, 2009, 30(1): 63-72.

[25] Zarate JM, Zatorre RJ. Experience-dependent neural substrates involved in vocal pitch regulation during singing[J]. Neuroimage, 2008, 40(4): 1871-1887.

[26] Zatorre RJ, Chen JL, Penhune VB. When the brain plays music: auditory-motor interactions in music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J]. Nat Rev Neurosci, 2007, 8(7): 547-558.

[27] Nguyen S, Tillmann B, Gosselin N, et al. Tonal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ongenital amusia[J]. Ann N Y Acad Sci, 2009(1169): 490-493.

[28] Peretz I. Musical disorders:from behavior to genes[J]. Curr Dir Psychol Sci, 2008, 17(5): 329-335.

[29] Nan Y, Sun Y, Peretz I. Congenital amusia in speakers of a tone language: association with lexical tone agnosia[J]. Brain, 2010, 133(9): 2635-2642.

[30] 蒋存梅, 杨玉芳. 失歌症者对音乐和言语音高的加工[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2): 159-167.

[31] Lee L, Nusbaum HC. Process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segmental and suprasegmental information in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nd Mandarin Chinese[J]. Percept Psychophys, 1993, 53(2): 157-165.

[32] Nasir SM, Ostry DJ. Speech motor learning in profoundly deaf adults[J]. Nat Neurosci, 2008, 11(10): 1217-1222.

[33] Gaab N, Schulze K, Ozdemir E,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of absolute pitch between blind and sighted musicians[J]. Neuroreport, 2006, 17(18): 1853-1857.

[34] Jiang C, Hammn JP, Lim VK, et al. Processing melodic contour and speech intonation in congenital amusics with Mandarin Chinese[J]. Neuropsychologia, 2010, 48(9): 2630-2639.

[35] Jiang C, Hamm JP, Lim VK, et al. Fine-grained pitch discrimination in congenital amusics with Mandarin Chinese[J]. Music Percept, 2011, 28(5): 519-526.

[36] Hyde KL, Zatorre RJ, Griffiths TD, et al. Morphometry of the amusic brain: a two-site study[J]. Brain, 2006, 129(Pt 10): 2562-2570.

[37] Hyde KL, Zatorre RJ, Peretz I. Functional MRI evidence of an abnormal neural network for pitch processing in congenital amusia[J]. Cereb Cortex, 2011, 21(2): 292-299.

[38] Tan YT, McPherson GE, Peretz I, et al. The genetic basis of music ability[J]. Front Psychol, 2014(5): 658.

[39] 宋 蓓, 侯建成. 先天性失乐症音乐音高信息加工的认知及神经机制[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1): 120-128.

[40] Mignault Goulet G, Moreau P, Robitaille N, et al. Congenital amusia persists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after daily music listening[J]. PLoS One, 2012, 7(5): e36860.

[41] Moreno S, Bidelman GM. Examining neural plasticity and cognitive benefit through the unique lens of musical training[J]. Hear Res, 2014(308): 84-97.

[42] Patel AD. Language, music, syntax and the brain[J]. Nat Neurosci, 2003, 6(7): 674-681.

由表2可得出:在阴极极化条件下,该材料——介质体系在自腐蚀电压(-658mV)的电位下断裂寿命最长,其应力腐蚀敏感性最小、抗拉强度最大、应变量也最大。在比自腐蚀电压更正的-1 300、-1 000mV的电位下,也能激发10#钢的应力腐蚀开裂。

After adding metamaterial to the design of simple patch, the structure will be as below:

 
宋蓓,侯建成,周加仙,朱海东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8年第01期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