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析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更新时间:2016-07-05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许多被广为流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首小提琴奏鸣曲,被视为古典小提琴音乐的代表作品,值得所有小提琴演奏者深入学习和研究。《春天》奏鸣曲是其中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经典的作品被很多小提琴家演绎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如谢霖和鲁宾斯坦演奏的《春天》;梅纽因和肯普夫演奏的《春天》等这些音像资料为后辈研究学习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提供了许多依据。本文从了解贝多芬及《春天》奏鸣曲的历史背景开始,逐步对《春天》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风格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此曲目的曲式结构、音乐风格及演奏风格,对《春天》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贝多芬奏鸣曲春天概述

(一)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之一。他开创了浪漫时期的音乐之路,并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与莫扎特、海顿一起被称为“维也纳三杰”,同时也享有“乐圣”的尊称。幼年时期,贝多芬就表现出了极大的音乐天赋,并在父亲的严格训练和指导下开始接触和学习音乐,八岁就开始登台演出。贝多芬17岁时在波恩宫廷大学和莫扎特有过短暂的接触。19岁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贝多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给他带来平等、民主和博爱的理想。1792年,在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导,音乐学习上进展迅速,三年后发表第一部作品。但是,贝多芬的听力开始逐渐减弱,老年时耳朵完全失聪。贝多芬一生坎坷,由于听力上的障碍,他只能通过书写的方式与人交流。然而,孤独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沮丧和失望,在落后的封建复兴时代,他仍然坚持“平等、民主、博爱”的信念,并将这种信念通过言论和音乐充分的来体现。

(二)创作《春天》的背景及特点

1.身体与精神状况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正式施工前,应先铺筑试验段。通过铺筑试验段,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验证目标、生产配合比;优化人员组织;确定最佳机械组合;确定各项施工数据,指导正式施工。

通过一些保存完好的信件和日记,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在此期间身体和精神状况。由于听力的问题,贝多芬无法与人交谈,因而无法参加任何社交活动。1801年6月29日,他给弗兰茨·格哈德·魏格勒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可憎的恶魔正在逐渐吞噬他的身体,像是要来阻止前进的车轮。我们从这些只言片语间可以看出贝多芬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也反映出了他的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认为听力的丧失对于他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2.社会交往状况

由于耳聋的逐渐加重,他听不到其他人说话,所以无法做出相应的反映,这让他感到很尴尬,并使他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产生了障碍,他将自己封闭,拒绝与外界进行任何沟通与交流,社交问题成为了贝多芬最为头痛的事情。于是,贝多芬在社交场上变得越来越沉默和孤傲,但是他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在音乐中去寻找自我,将音乐作为人生的寄托。作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人们钦佩他卓越才华的同时,也仰慕他的个人魅力。

3.个人感情状况

尽管贝多芬的女性朋友有很多,但是可以谈婚论嫁的并不多。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一个他深爱的并且也爱他的女孩,精神上的慰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身体上和心灵上的痛苦,然而这段深刻的感情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他再次遭受了失恋的沉重打击。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之下,他的生活显得寂寞而惨淡,但是贝多芬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昂起头,创作了更多的伟大作品,用音乐与命运作斗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贝多芬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和情感状态。这让我们很难想象贝多芬是在如此痛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强乐观,并创建了一个充满阳光、快乐、积极的“春天”的形象,显示了贝多芬人格的独特魅力。

奏鸣曲春天的创作特点

(一)曲式分析

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春天》小提琴奏鸣曲,也成为了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中最经典、流传度最高的作品。《春天》是四乐章的奏鸣曲,贝多芬在其中加入谐谑曲乐章,不局限于小提琴奏鸣曲原本的乐章结构,从而使作品显得更加丰富,让音乐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结构。四个乐章的速度为:快—慢—很快—快。

那个中午,因为头天晚上做了一夜无用功,汤翠午睡过了头。往常这个钟点汤翠早上班走了,侯大同没在意,出去的时候顺手从外面锁了门。汤翠醒来,手伸到门外努力了好一阵子,根本没办法把钥匙插进锁孔里。亲戚同事都太远,汤翠只好大声地叫哑巴。哑巴是汤翠东边的邻居,守着一个小卖部。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F大调,4/4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及社会压力也呈现出日益增大的发展趋势[1]。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状况掌控的力度,同时运用一站式数据资源所建立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符合其发展和成长的心理援助网络,向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援助,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呈示部(1~87):第一主题的主要部分(1~25)第一次出现的是小提琴独奏,由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组成,在F大调上结束,整个的感觉是愉悦、流畅的;后段是由钢琴演奏出来的主题,小提琴进行伴奏,比较大的扩充了属方向的部分,F大调的属和弦上进行了结尾。主题轻快灵动,欢乐,充满生机。

连接部(26~38):承接主部的是在G大调上,也对副部的出现做好属准备。

A乐段(2~17):主题由小提琴和钢琴交互演奏,结束在降B大调。

副部(39~70):主题为C大调,旋律由有装饰音的二分音符和顿音四分音符构成,给人一种强有力的,雄心勃勃的感觉,对比主部风格感觉截然不同。小提琴与钢琴在同主音小调上的演奏,又回到传统奏鸣曲式副部的温柔、唯美的感觉上。

结束部(70~87):音符呈旋律性音阶式出现,最后进入到F大调,这是利用了一个新的元素。通过对呈示部的完全重复,d小调的属和弦上结束,并由此引出展开部。

在凡尔赛的法国国家农业研究所(INRA)的农学家玛丽-海伦·杰弗罗伊(Marie-Helene Jeuffroy)说道,混合种植法“正在变得非常流行”。法国全境3%到5%的油菜田都采用了豆类作物间种法。根据法国油菜生产商联合会7月份的一项承诺,到2030年,这一比例可将增至30%。

展开部(88~121):继承副部,并加以展开发展,总体规模比较小,使用反复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经过8小节进入再现部。经过的调性为:d—降B—降b—f—c—g—F。

再现部(124~230):主部的变化表现在小提琴和钢琴间的演奏顺序的改变,钢琴先开始演奏主旋律,紧接着小提琴开始出现,两种乐器的互动使作品显得更加热烈。连接部过渡到F大调。在F大调开始的副部与小调交叉出现,调性回归结束。

Coda(231~247):突出“春”的生动形象,延伸主题。

第二乐章:大型的尾声单三部曲式,丰富的慢板,降B大调,3/4拍。

首部(1~27):单二部曲式,前段(1~16)为重复乐句结构,前句是钢琴演奏主题,后句钢琴完全重复,小提琴在其间穿插,使其充满戏谑性。后段(17~27)在d小调开始,F大调结束,最后三小节为补充。

在30岁至45岁之间,我们对个人成就的需求会下降,而对社会圈子和隶属关系的需求会增加。把人生的头几十年用来建立美好的生活和一个丰满的自我——然后把剩下的几十年用来与别人分享自己获得和学到的东西。

中部(28~44):该部由两个乐段组成,前段开始于F大调,结束于C大调;后段开始于c小调,结束于F大调。

A1乐段(30~37):钢琴为主要演奏声部,小提琴为伴奏,做变化再现处理。

第四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快板,F大调,2/2拍。

第三乐章:谐谑曲,复三部曲式,很快的快板,F大调,3/4拍。

引子(1):钢琴演奏而成。

EPC总承包的职能就像是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在牵头和配合与协调的过程中进行操作,就该层面分析,和地产项目的管理相比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房地产商能够在地产升值过程中提高销售高利润,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额外费并不属于过程控制的核心问题,地产项目的管理团队非常成熟,可以划分职能,这是真正的业主,管理权威是绝对的。

图2为1线高密度电阻率反演断面图,图中190号点处为已知井位置。由图可知,该区电性分层清晰,在深度55米处有明显的视电阻率分割带。在190号点处视电阻率呈低阻反映,约为55Ω·m,推测该处为富水性强区域。

B乐段(18~29):出现新材料,新材料和第一段主题共同发展成B乐段,由降B大调到F大调再到d小调,在降B大调上结束。

再现部:以da capo的形式,原样重复了呈示部。

尾声(38~73):经过降G—D—降B—g,回到降B大调,丰富了主题内容,在调性上也做了适当延伸,以钢琴与小提琴的互动演奏结束此乐章。

呈示部先是由钢琴开始演奏,然后小提琴加入其中。此乐章的B段是A段与C段之间的一个过渡,但是显得富有活力。C段的音阶在属调上是以级进的形式进行的,构成了多样化的类似副部的元素,之后是主部A的变化再现。D段的反复也是变奏式的。

综上,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在2005—2016年样本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若在研究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忽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则可能出现模型估计上的偏差,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及建议。因此,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引入空间权重矩阵,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邻近地区地理因素及其他因素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程度。

再现部中的主部(124~141)做出变化,是变化再现。连接部(142~161)结束在降E大调,也有一定的发展延伸。副部(162~188)从降e小调开始,经过转换回到主调,第四乐章结束,也是一个较为繁复的乐章的结束。

2.学习成绩不稳定。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应该接受对应的关爱与照顾,因其自身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父母对其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学习状态也呈现曲线变化,无法保证稳定态势。父母若是在家,学生们就会拥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旦父母外出,学生的热情便有所降低。中学阶段,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能够划分出不同的层次,部分学生会意识到父母的艰辛,开始逐步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锻炼自身的约束能力。即便是很多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学习依旧用功,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也存在着部分学生缺乏自制力,在青春期出现逆反心理,若是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很容易步入歧途,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滑。

(二)音乐风格

《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所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充满笑意和欢快的作品之一,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流畅的第一主题由小提琴演奏表现出来。钢琴陪伴左右,就像春风徐徐吹来,充满活力,又如郁郁葱葱的绿洲映入人们眼帘,滋润着干涸龟裂的大地。这旋律就像充满了青春活力的贝多芬的早期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快乐的真实写照。第二主题的出现,充分表现出青春的朝气,展开部的转换,使整个乐曲焕发出春意盎然的氛围。

第二乐章:充满了温柔,像在亲切友好的谈话,又像在描绘最亲密朋友间的感情,深刻、细腻,婉转动人。唯一的一个主题以悠扬的牧歌形式表现出来。旋律温柔动人,各声部之间的互动和谐、自然,但小提琴和钢琴本身的特点又展现得淋漓尽致,二重奏的效果让人印象深刻。

证明 因为G中不含4-圈或弦6-圈,所以3-面不能与3-面、4-面、5-面相邻,故3-面只能与6+-面相邻。

第三乐章:风趣、幽默的谐谑曲。主题轻快、明朗,钢琴首先出现,小提琴紧随其后,然后又同时奏出。第三段采用da capo的形式重复了第一段,充满活力的、欢快的节奏,给人一种童真的感觉。

第四乐章:此乐章的风格就像对大自然的鸟瞰,就像一个总结,既有对第一乐章主题的进一步描绘刻画,进行了变奏的处理,又可以与第三乐章谐谑、幽默的风格形成对比,相互呼应,小提琴和钢琴快慢、张弛的变化又增添一分生机和灵动,一幅完整的、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画面呈现在眼前。

奏鸣曲春天的演奏风格

《春天》是小提琴学习者必拉的一首曲目,但许多演奏者误认为它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从而增加了许多繁杂的音乐阐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首奏鸣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是严谨的,所以在演奏《春天》这首乐曲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音色的控制上,而抛弃其他那些繁杂的技巧,简单朴素的风格才是这首乐曲的关键。揉弦、换把和指法就是影响音色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揉弦

揉弦在演奏乐曲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到作品,揉弦的长短,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了乐曲的风格。“春天”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与严谨的风格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揉弦方面也需要谨慎,在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处可以采用揉弦的技巧,但是注意速度不能太快,幅度也不能太大,尽量保持平稳的进行,才能保证音色的柔美。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地方则须特别注意,应该适当减少或直接去掉揉弦的使用,揉弦在顿音、跳音的处理上也是不需要的。总之,在《春天》这首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中,揉弦只可当作一种装饰出现,不能作为一种表现手段过分凸显。

(二)换把及指法

音色的好坏与指法的合理运用是分不开的,合理的指法可以减少换把,也可以减少在高把位演奏时的失误。在“春天”这首作品中严谨的指法必不可少,不科学的指法很容易造成滑音的出现,而在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中滑音是不被允许的。在这首作品中比较容易发生滑音的地方就是在换把的时候,减少滑音的出现一是伸展手指,这样可以扩大手指掌握的音域,也就可以尽量减少换把时带出的滑音。另一种就是可以通过换弦来减少换把,继而减少滑音出现的可能。

指法的选择应该是为作品本身服务,所以指法的选择也就没有固定的原则,很多时候简单的音也会用复杂的指法处理,只要适合音乐的需要就可以了。

作品艺术价值

《春天》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创作的10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中最为著名的乐曲,曾被许多知名的音乐家演奏,并广为流传。飘逸动人的旋律,描绘生动的形象,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了贝多芬唯美的创作风格;加入一个谐谑曲乐章,使“春天”成为一部四乐章的作品,则打破了传统的奏鸣曲三乐章的结构,表达了贝多芬敢于创新的人文精神。然而,基于各种因素,不同演奏者的特点、经验和对乐曲的理解深度的不同,其表现出的音乐形象也就有所不同,人们对音乐的美的感受也就多种多样。正是由于不同演奏者对《春天》奏鸣曲进行了精彩而深刻的演绎,使该乐曲焕发出无穷的视听魅力,从而拥有了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本文研究了贝多芬的《春天》奏鸣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奏风格,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贝多芬,他的作品既有对海顿、莫扎特奏鸣曲创作技法的继承,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创新,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道路。如想优秀地演奏完成一部作品,技法上的造诣固然很重要,但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了解分析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完整地完成作品。希望浅文可以对更多小提琴学习者较好地完成这一作品提供必要的技术性基础支撑。

第一,言语反讽的传译,以传达实际含义为基础,通过增译这一重要方法来弥补人物言语中无法直译的语气和方言的缺憾,同时,从译文读者本身的角度出发,通过意译的方法,能让读者通过熟悉的语言,带入原文人物的话语中。第二,在情景反讽的传译里,译者通过直译将读者带入原文情景,并且细致精准地描绘文中真实的细节,从而带动整体情景氛围,达到更好的渲染效果。

[ ]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李伟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洛 秦.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詹宁
《当代音乐》 2018年第05期
《当代音乐》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