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非遗视角看端砚雕刻的“技”与“艺”

更新时间:2016-07-05

对于广东肇庆而言,最古老的文化名片莫过于端砚了,自唐以降,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临洮砚、澄泥砚)之首,并常作为国礼赠于外国元首,因产于今广东肇庆东南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唐时属端州,故名。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与认可。

遗憾的是,端砚研究未能同步:由于端砚从业者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无力进行端砚研究;少数的端砚研究者,又未必是动手能力强的“砚工”,缺少实地调查与制砚经验,以至于端砚研究一直呈现“隔靴搔痒”状态,既未能切中端砚雕刻的核心问题,又无法深入探讨砚雕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对某一具体作品的鉴赏或是砚雕大师的创作记录,鲜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专题文章,而从“非遗”视角探究端砚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欲借肇庆高校的雕塑(雕刻)工作室与美术学院本科层次雕刻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尝试对上述问题做一点探讨,以期辅益于肇庆本土的砚雕特色行业。

“不行!”叶晓晓还是斩钉截铁。她有自己的小九九,偶尔玩玩,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材,是可以的,但要真拍了照片,一张一张复制出去,那后果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一、非遗视角下的端砚雕刻技艺

所谓“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这样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它又称为“口头或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由此可见,端砚技艺入选我国第一批非遗,从某种程度上说,不但彰显了端砚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亦证明了其紧迫性。

事实上,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端砚行业在建国后的六十多年里飞速发展:端砚行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端砚的勘察、开凿、运输、维料、制璞、洗涤等工序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尤其是雕刻工艺,更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传统基础上有了不少创新;端砚产量的增加,使其从曲高和寡的文人士大夫笔下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然而,这样的快速发展又给端砚行业带来了新的问题:虽然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把端砚石材列入“保护性稀有矿产”名录,有些石坑已禁止开采,但总体上砚石资源还是日渐枯竭,已开采的砚石未必使用合理;随着端砚老艺人的逐渐离世,年轻人从业空间的扩展,端砚艺术图式及雕刻技艺仅依靠千年沿袭的家族“师徒制”来传承已难以为继;端砚雕刻题材较为守旧,远离现实生活,忽视了现代人已经变化的审美需求;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端砚竞争力减弱,遭遇“落伍”尴尬;端砚文化市场环境尚未培植成熟……这些问题使得端砚产业前景黯淡,发展堪忧。因此,如何使端砚保持传统魅力,同时又适应时代变迁,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力,是摆在许多端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端砚雕刻以“技”为本,彰显工匠精神

端砚造型的根基在于雕刻技艺,因而雕刻技艺越精湛,作品的观赏性就越强,耗费的人工价值也就越高,端砚价格亦随之增高,纯手工雕刻端砚与机雕端砚差价较大,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可见,“工巧”对于端砚雕刻来说举足轻重,是整个制作过程中(包括采石、维料、出粗坯、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至为关键的环节。

(一)端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与演变

端砚雕刻并非易事,确定砚池(砚堂)之后,还需解决雕什么(题材)、怎么雕(技法)、雕成什么效果(设计构思与造型)三大问题。千余年来,与其他工艺美术种类一样,端砚主要沿袭辈辈相传的“师徒制”传承,生产方式也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这样的“手工作坊”传授面小,产量有限,风格类似,技法相对固定,所制端砚程式化倾向较为明显。

相比之下,现代端砚则更加侧重对当代有重大纪念意义历史事件的刻画,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神舟宇宙飞船上天、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这些题材带有鲜明的叙事性和当代性,呈现出端砚创作与时俱进的一面。如梁金凌2008年设计制作的《华夏风韵砚》《龙迎奥运砚》被北京奥组委选定为贵宾礼品砚,2010年的《和谐砚》为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

纵观端砚雕刻技艺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端砚形制和纹饰的演变上:唐初,人们惯于席地而坐(低坐),端砚出于实用要求,大多有足,因此流行箕形砚、八棱砚、方形砚等,双足平定,朴实无华,装饰稀少;至中唐,人们开始垂足而坐(高坐),端砚置于案头,砚足日益消失,采用诗铭文字装饰;宋代砚形丰富,创新颇多,以抄手砚(太史砚)为代表,端方四直,内敛精雅,体现出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情怀,此外还有风字砚、货币砚、核桃砚、兰亭砚等,纹饰涉猎植物、动物、吉祥图案等;元代汉文化被压制,端砚无明显发展;明代端砚承袭宋制,又增蛋形砚、斧形砚、金钟砚等,制式与纹饰走向世俗化,文人砚渐趋成熟,尤其“天然去雕饰”的随形砚受到欢迎,线条简练含蓄,意味深长,技术上更加自由精进,奠定了端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清代康雍乾时期,端砚气象繁荣,制式多样,装饰繁简兼具,砚铭文采飞扬,各式杂形砚相继出现,所刻题材包罗万象,山水、人物、花鸟、器物、几何图案均有表现,完成了由实用工具到心灵寄托的转变。清末,随着墨汁的兴起和战乱的冲击,端砚使用走向衰落。[1]

直到20世纪60年代,出于出口创汇和文化生活需要,端砚行业才又重新升温,2000年后掀起端砚收藏热。以上简要的端砚发展史,展现了端砚由粗到精、由简而繁、优胜劣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是砚工们天赋秉异,雕刻技艺不断进步、日益娴熟的反映。

(二)端砚雕刻技法举隅

端砚雕刻的技法主要包含凿粗坯、铲滑和细刻三个步骤:凿粗坯就是将端石的石肉切割出大致的砚体造型,对细节所在之处做出基本定位;铲滑则是将粗坯留下的“凿口”刮平,使其起伏分明,线条清楚,玲珑浮突。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浮雕)、浅刀(低浮雕)、线刻(阴刻、阳刻)和细刻。一般表现豪放刚健的,以深刀雕刻为主,适当穿插浅刀雕刻和细刻;表现精致、古朴、含蓄的,则以浅刀雕刻,线刻、细刻为主。一方端砚最终选择何种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视题材、砚形、砚式而定,当然,许多是数法并用,以求丰富。高浮雕和镂空雕线条粗放,轮廓清晰,效果粗犷,适合远观,多用于大砚(巨砚);浅浮雕适合近距离把玩,雕刻细致,层次繁复,节奏感、韵律感强,视觉上耐人寻味,能让观者获得良好的观赏体验和艺术享受。正因为端砚恰到好处、精益求精的高工艺水准,才特别彰显“工匠精神”,以免“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雕刻端砚,技法上要求下刀“快”、“准”、“狠”:所谓“快”,就是下刀快捷灵敏、干净利索、遒劲铿锵、刀痕无迹;“准”就是准确雕刻物象层次,恰到好处地处理石眼、火捺、鱼脑冻、蕉叶白、天青等石品花纹,艺术性地加以利用,甚至“化腐朽为神奇”;“狠”就是运刀有力、坚定,刀锋所到之处,纹饰深入浅出,整个作品看起来洗练畅快,一气呵成。形象地说,砚工之刀法好比画家之笔法,既是造型必经之路,又是笔者“心灵手巧”的见证。此种创作的快意,使端砚雕刻充满挑战与欣喜,而唯有多加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个性。

陈诚这时微微一笑,说:“你还怕没有任务?七十五军负责宜昌至晓峰防线的守卫,决不能让日军向西北方向前进一步。另外,派出预备第四师攻击塔镇守敌,做出佯攻宜昌的样子,拖住宜昌守军,不给鬼子分兵出击的机会。”

三、端砚雕刻以“艺”为魂,提升艺术品位

正因为端砚高度的艺术性和石材的稀缺可贵,它常常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据新华社消息:在马来西亚打捞上来的一艘明代沉船上发现了端砚,可见,明代时端砚已成为对外贸易中的输出品。而跟中国同源的港澳台、日本及一些东南亚国家,也非常喜欢进口端砚,为端砚作为国礼开辟了道路。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曾多次携端砚走出国门,作为国际高层文化交流的风雅馈赠。如1983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肇庆制作了一方砚雕送给日本首相。著名砚雕工艺大师黎铿潜心研究日本人对端砚题材、制式的喜好之后,经过160多天的选料、构思、雕刻,精雕成《池头龙纹》砚,砚铭刻上周总理的诗句。日本首相捧接礼品,爱不释手,啧啧称赞。

(一)端砚的艺术意匠决定审美价值

《龙迎奥运》砚 梁金凌

为了缓解压力,延伸这一古老技艺,肇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专门的端砚博物馆;以白石村为中心培育起较为集中的端砚市场;借助高校力量,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为老一辈砚师们录制专访录像,制作口述史;在义务教育中让端砚雕刻走进课堂;举办砚雕技能大赛等……但这些措施都不能直接破解端砚技艺传承困境,此时,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雕刻方向)专业应运而生,开启端砚雕刻技艺传承新路径,抛开门户之见,实行开放式传承。端砚名师直接授课,一生多师、一师多生交叉学习,又开设书法、诗词、国画、线描等课程,高素养本科层次的砚雕人才呼之欲出。还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男女兼收,打破砚雕“传男不传女”的界限,让女性也有资格进入正规高校学习,为将来成为女砚雕设计师做好准备。

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航空设备在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集成式开发、军民融合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我国军用航空金属材料是航空设备的基础,可应用于民用航空、汽车等各个方面。由MIL-HDBK-5发展而来的美国MMPDS《金属材料性能研发和标准化》,是航空材料标准化领域的重大手册,其军民融合式的管理为我国航空材料标准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即由军方联合装备设计制造商和材料供应商,依航空材料专业领域成立委员会,对该领域内因装备需求而研发的新材料及其标准进行联合管理推广,既做到对军用航空材料标准的切实管控,又促进了其民用发展。同时,该委员会也将促进优质民用材料标准的军民交流。[12]

依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小麦种植制度,选择抗病能力良好的品种,避免过早播种、控制播种量,科学施肥。小麦返青后及时灌溉返青水,禁止漫灌,做好田间杂草防治工作。并于每年二月下旬至三月期间,在上午有露水时每亩使用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g,对水40千克喷雾,病情平生田块间隔10天后重复用药一次。

在题材表现方面,传统端砚围绕山水、花鸟、人物、图案来展开,通过谐音或象征的艺术手法,表达人们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如石榴、葡萄象征子孙昌盛、人丁兴旺;松、鹤、桃、灵芝象征寿比南山;龙、凤、麒麟象征吉祥如意;并蒂莲、成双鸟象征夫妻同心,幸福美满;“蝙蝠”谐音“福”,寓意“福气,福祉”;“鱼”谐音“余”“裕”或“玉”,象征“年年有余”“幸福富裕”“玉成好事”等。[3]如梁佩阳的端砚就善于把中国传统文化寓意、故事融入砚台,追求“一砚一故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感染力强。

进入现代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推动,端砚雕刻引入小型机器,如切割机、砚石雕刻机、电动微型雕刻机等,一部分原本靠人力完成的工作得以代替,机雕与人雕相结合,打破了一直以来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的局面,而区别人雕与机雕的分水岭就在于哪种方法占据主要地位。

本组25例患者通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均为单发性肿瘤,病灶部位:大脑凸面10例、颅后窝5例、蝶骨嵴4例、大脑镰旁3例、侧脑室3例;肿瘤直径1.6~6.8cm,平均(4.3±1.2)cm;肿瘤呈圆状或者类圆状20例(80.0%),半月状5例(20.0%)。以病理结果为标准,MRI诊断符合23例(92.0%),包括大脑凸面8例、颅后窝5例、蝶骨嵴3例、大脑镰旁3例、侧脑室2例,漏诊2例。

从鉴赏角度看,端砚集合了雕刻、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艺术意境,形制与题材共生,实用与审美并举,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中艺术性最强的一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佩阳曾坦言:“端砚需要探索的不是增量,而是艺术水平的新高度。”

《和谐》砚 梁焕明

由上可知,端砚精美的雕刻与巧妙的艺术构思,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因而受到众多藏家的喜爱。早在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中记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4]这一著述说明,人们从唐代就开始收藏砚石了。新世纪以后,本着“盛世古董”的原则,端砚收藏一度兴盛,如“端溪老坑清风砚”“端溪盛世龙腾砚”拍卖价均在百万以上。

电力变压器的铁心由磁导率很高的硅钢片制成。硅钢片有热轧和冷轧两种,热轧硅钢片由于其磁性能差,因此电力变压器的铁心已不采用这种材料。冷轧硅钢片又分为无取向和取向两种,其中取向冷轧硅钢片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着轧制方向的磁性能好,因此目前电力变压器均采用冷轧取向硅钢片。

(二)端砚铭文浓缩历史文化

砚铭是指刻在砚上的文字及图案,也称“砚铭文”“砚铭书”,是一种自由文体,长短各异,诗文皆可,镌刻铭文因人而异,书体不拘一格。早期砚铭,主要是文人墨客用来赞颂砚的,现代主要是创作者自身托物言志、交代创作背景或表达纪念意义,类似于画跋,文字不多却蕴含人生哲理,融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给砚石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端砚包装提升砚石附加值

在机械化生产大行其道,电子信息无处不在的今天,以传统手工雕琢为主的端砚行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沿袭千余年的“师徒制”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局限性,作为非遗的端砚技艺后继乏人,处境窘迫。

四、端砚雕刻技艺传承发展新路径

尽管端砚有了精益求精的雕工和独特的艺术意匠,但它本身的价值仍较为有限。在此基础上,包装即配盒,是提升端砚艺术品位和附加值的另一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商品出口往往价格低廉,与简陋的包装不无关系。试想,端砚若是用旧报纸一包,不但不能抬高身价,甚至还贬损了应有的价值。目前,端砚一般配锦盒或木盒,木盒较锦盒珍贵,但还不至于让人“买椟还珠”,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日本,端砚多配精美漆盒,砚台的身价也随之增加,值得学习。只有端砚包装贴近艺术品档次,砚台更显古朴凝重,才能由普通实用物品转化为高档文化用品。

在江苏达胜加速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加速器上进行了10 MeV电子辐照实验,电子束流在0.05~1 mA连续可调,束流控制精度较高。全过程用计算机控制,具有电子能量和电子束流稳定的优点。分别对注量为1.36×1012,2.73×1012,4.55×1012,6.82×1012,15.9×1012 cm-2 共5个点进行离线测试。辐照过程采用了2种辐照偏置条件:1)静态偏置。器件电源管脚接工作偏压,同时,其余时序管脚接固定偏压(偏压值选择驱动脉冲的高电平),其中TX上电压为1.8 V;2)器件的所有管脚全部短接,并接地。10 MeV电子辐照后,5个测试点对应的电离损伤剂量和位移损伤剂量,如表1所列。

总体来看,端砚的艺术意匠,不但因历朝历代的审美喜好而异,也因创作者而异。砚工们各有所长,所雕端砚也各有千秋。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几乎是一部无名的艺术史,古代的端砚工匠,我们几乎无从所知,倒是建国以后,和特色端砚一起载入史册的端砚名师大有人在,如石可、姜书璞、黎铿、刘演良、梁弘健、梁佩阳、梁焕明、梁金凌、柳新祥、张庆明、程文、程八、陈伟刚、陈洪新、郭桂华、伦少国、莫少锋、莫汉东、赵桂炎、梁成志、梁炽洪、黄超洪等,都有不俗的端砚代表作。[2]

综上所述,端砚这一“保护性稀有矿产”[5]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传承端砚雕刻技艺,多维度提升艺术品位,珍视现有砚石,走出“以砚为主”“重石轻雕”的误区,让端砚的未来是“文”不是“物”,端砚技艺是“技”更是“艺”,如此,端砚雕刻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梁善.论端砚的制式、纹饰和风格演变[J].肇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卫绍泉,谢敬文.收藏端砚[M],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对人对事都要有自己的见解。譬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门”的话题作文时,我们可引导他们进行思维发散。可写有形的门,如家门、校门、城门等;也可写无形的门,如科学之门、心灵之门等;可写门内的世界,也可写门外的世界;可写开门的意义,也可写关门的意义;可从身边的小事引发对“门”的感受与收获,可以由“门”联系历史事实去发表看法,也可以由“门”的自然属性阐发哲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指点教材,激扬文字,增加自信。教师不妨开几节欣赏课,采用逆向教学,让学生开怀评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或主题,或构思,或语言,或逻辑,每人讲那么一两点,并敢于对名家名篇“开刀”。

[3] 卫绍泉,谢敬文.收藏端砚[M],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

[4] 裴建华.悠悠岁月 砚底留痕[J].中国收藏.2002年,第38页。

[5]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将端砚石材列入“保护性稀有矿产”名录。

曾光
《雕塑》 2018年第02期
《雕塑》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