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扎根研究的高职院校教师灵性教育行为驱动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工匠精神”纳入报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推动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工匠精神的提出,引发社会各层面的关注和重视,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将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精益求精、技术精湛的“技能人”“知识人”,其匠心本质是要培养具有信仰、品德、精进、创新精神的“灵性人”。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灵性人,任务是发展人的灵性,让灵性全面丰满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展开,让社会上的人都因为全面占有灵性而真正达到人的水平。[1][2]灵性人的培养,需要厚植的土壤,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原有的技能传授、知识传播桎梏,追求激发学生“灵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一、文献回顾及相关研究述评

我国“灵性教育”研究起步较迟,研究成果比较少。以“灵性教育”为主题词,期刊来源限定为核心,在CNKI共检索出7篇文献。研究成果集中于灵性教育的内涵、内容、路径构建三个方面的理论探讨。哲学角度的灵性强调人的精神性,[3]社会学角度的灵性强调寻找精神信仰、建立精神信念,[4]心理学角度的灵性强调人的灵性智力。[5]不同学科对灵性表述虽有差异,但其本质是相通的,一致强调灵性教育对人“精神”潜能的挖掘,[6]进而以自身的灵性精神引导身体行为和心理个性。[7]关于灵性教育的内容,侯长林强调,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教学中,要逐渐实现从“技能人”“知识人”培养向“灵性人”培养的转化,实现从强调“技能操作”“知识掌握”向“灵性品德、灵性人文、灵性生命、灵性创造力、灵性想象力、灵性适应力的转化。[8]灵性教育实施路径构建研究中,研究学者强调从灵性教学理念转变、灵性课程体系构建、灵性教学模式创建、灵性教师队伍培育、灵性领导风格塑造、灵性校园文化建设六方面着手,全方位推进高等教育灵性教育实施。

文献梳理发现,我国灵性教育的研究还停留于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缺乏对微观主体的关注。例如,高职教师如何认识灵性教育,影响他们开展灵性课堂教育的因素有哪些?事实上,无论从宏观视角观之(灵性教育体系构建),还是从微观视角观之(灵性课堂构建),高职院校灵性教育的开展无不与教师紧密相关。本研究以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构建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行为驱动模型,为我国高职教育灵性教师队伍构建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一)扎根研究方法

1967年,Glaser等的经典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出版,宣告了扎根理论的诞生。[9]扎根理论是一种不需要先验性结论和假设,植根于定性研究资料,经由质化方法来建立理论的方法论。[10]经过40余年发展演变,扎根理论逐步形成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构建型扎根理论三个不同派系。基于应用普遍性和操作便利性的考虑,本研究采用Strauss等的程序化扎根方法展开研究。[11]具体研究步骤:选择不同专业高职教师展开访谈,获取其开展灵性教育的原始资料;其次,对原始资料进行逐级编码,逐步提炼初始概念、主范畴、核心范畴,建立范畴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编码结果,构建高职院校教师灵性教育行为驱动力模型。

1)在20世纪90年代,由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全国几所在专业领域比较有名的985院校合办,出版了一套工科类视频教学资料。虽然已经过了20多年,该视频资料尚有部分能在网络中下载到。这些视频集结全国优势资源,远远好于现在的微课、慕课,所谓的微课、慕课就是一个噱头。

(二)收集数据

根据理论抽样的典型性原则,选取具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会对研究产生影响,在选择样本时,男性、女性教师人数大致相同,理工科、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人数保持平衡,访谈对象职称结构合理。受访对象来自于淮安、南京、保定的9所高职院校。受访者中男性23人,女性28人;年龄50岁以上4人,40-50岁16人,30-40岁22人,30岁以下9人;本科9人,硕士32人,博士(生)10人;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讲师24人,助教5人。

开放式编码阶段要秉承开放的心态,摒弃既有偏见和理论定式,按照原始资料本身呈现的状态进行类属命名。开放式编码过程如下:首先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语句,形成1 026条原始语句;对原始语句分析、分类、比较,初步筛选出178个初始概念;进一步提炼初始概念,删除内容交叉或重复的概念,形成68个初始概念;对初始概念进一步合并、归纳,最终形成18个范畴的编码库。由于篇幅有限,每个范畴仅列举一句原始语句及其相对应初始概念来反映开放式编码过程(见表1)。

采用Excel软件收集数据,SAS9.1.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由于男女生理功能的差异,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形态指标、功能指标、运动素质指标、健康指标不做统计学分析。

吴业平虽然只是主持工作的副庭长,但的确颇有点“能量”。因此,他胆大妄为:一方面,极力为黑社会提供保护;另一方面,放胆收受周帮海的贿赂。如,2011年至2013年,周帮海为其组织成员夏叶飞等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案件,先后共行贿近14万元。“吴庭长”来者不拒、有求必应。多年来,无论案件性质是涉黑,还是涉赌,抑或涉黄,他全然不管,只要给好处,就会尽全力。据悉,当地公安机关曾多次抓捕该团伙成员。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黑社会成员,不论犯罪情节轻重,县法院往往都只判处缓刑,没几天就被放出来继续招摇过市。

(三)范畴提炼及模型构建

如表1所示,模型组和丁酸钠组肠黏膜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丁酸钠组肠黏膜血流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丁酸钠组肠黏膜葡聚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钠组肠黏膜葡聚糖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

数据收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7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第二阶段为2018年3月,共历时近三个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1)您听说过灵性教育吗?您认为什么是灵性教育?(2)您在课堂上,会主动开展灵性教育吗?如何开展?(3)请您举个例子,详细描述一下您在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或障碍?(4)您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灵性教育?课题组分别采用电话访谈法、面谈法与访谈对象开展一对一访谈。访谈结束后,根据访谈录音和访谈笔记,形成46份访谈资料。研究者随机抽取40份原始资料进行扎根分析,提炼编码,剩余6份研究资料留作模型的饱和度检验。

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续表1

中介因素是联结外驱因素、内驱因素与实施课堂灵性教育的桥梁,在本研究中涉及灵性教育意愿。灵性教育意愿是促使高职教师实施课堂灵性教育的主观态度,包括灵性教育意识和灵性教育信念两个范畴,后者比前者程度更强。具备灵性教育意愿的教师对灵性教育持肯定态度,更容易付诸行动。

2)集水系统:集水系统厚度约300 mm,由粒径20 mm左右的碎石或卵石平铺而成,中间设有集水盲管,防渗层的坡度应坡向集水管,在集水管安装有底层垂直通风复氧管。

用预留的6份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新的访谈资料的加入并未发展出新的范畴,主范畴内部也没有衍生出新概念。由此可以认为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高职教师灵性教育行为驱动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达到理论饱和。

1.开放式编码

表2 主轴编码范畴及内涵

3.选择式编码

环境支持和环境驱动是影响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外部驱动因素。环境支持是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直接动力,是国家、社会、学校为灵性课堂开展营造的良好氛围,包括国家政策、社会期许、校园文化等。环境驱动是高校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根本驱动力。社会对灵性人才的需求、包含灵性指标的考核机制、优秀教师的榜样力量等,共同营造了开发学生灵性的教育氛围。

以上述故事线为基础,归纳和发展出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驱动因素模型(见图)。8个主范畴是影响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方式和作用机理不同。环境驱使、环境支持是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外驱动力;灵性态度、灵性能力、灵性品德、效力感知是开展灵性教育的内驱动力;开展意愿是中介因素,表示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主观态度;灵性领导、平台支持是调节因素,起着催化剂作用。内外驱动因素通过中介因素促进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行为,组织支持正向调节开展意愿与开展行为间的关系。

主轴编码阶段需要将开放性编码阶段形成的概念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和建立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在推动事件演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12]借助Strauss等范式模型,重新审视开放式编码得出的18个范畴,再次对原始资料重新组合、整理、分析,经过持续的对比、归类,最终形成包括“环境支持”“灵性能力”等在内的8个主范畴(见表2)。

图 高职教师灵性教育行为驱动因素模型

三、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一)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影响因素

在选择式编码阶段,通过不断挖掘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逐步提高概念抽象层次,从主范畴中开发出统领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并以“故事线”的形式将各种关联变量纳入到简明紧致的理论模型中去。[13]在编码过程中发现,各个主范畴都是围绕高职院校教师灵性教育行为展开的,故将“高职教师灵性教育行为驱动”定义为核心范畴。核心范畴的故事线为:在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职教师产生开展灵性课堂教育的意愿,进而促进灵性教育行为产生(驱动因素—开展意愿—开展行为)。

内驱动力植根于高职教师的个人因素,涉及灵性态度、灵性品德、灵性能力、效力感知四个主范畴。灵性能力是高职教师开展灵性课堂的基本要素,具备灵性创造力、灵性想象力、灵性适应力的教师更有利于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发学生灵性。灵性态度、灵性品德、效力感知是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具有高度责任心、勇于担当、人格正直、信念坚定的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灵性开发;另一方面,培养的“灵性人”得到社会认可、用人单位肯定时,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就越有可能激发开发学生灵性的意愿。

信息不对称还会造成政治市场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缺失问题。比如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一个想要购买旧车的买主不得不提防买到次品。如果缺乏全面的信息,又缺乏合适的制度安排,相互有利的谈判协议就难以达成[12]。在村庄运作的政治实践中,只有增强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才能提高村民的道德自主意识,践行道德行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道德现象的缺失不能随波逐流,人要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判断和评判是非善恶标准。只有当村民更好地熟悉了民主机制和民主程序,积累了充分的民主政治实践经验,加强民主意识的熏陶和民主演练过程,才能更好地提高道德自主意识,判断是非善恶,建立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

2.主轴编码

组织支持是高职开展灵性教育课堂的调节因素。组织支持涉及领导支持、平台支持,它们是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催化剂。领导态度、领导支持、灵性开发方案和课程体系等能帮助教师克服灵性教育实施中的困难或障碍,引导教师顺利实施课堂灵性教育。

(二)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作用路径

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第一条路径是“外驱因素—中介因素—开展灵性教育”,即在环境支持和环境驱使的共同作用下,激发教师开展灵性课堂教育的意愿,进而展开行动。环境支持和环境驱使都正向作用于实施意愿,即环境支持和环境驱使的程度越高,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意愿就越强,实施课堂灵性教育的可能性就越大。

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第二条路径是“内驱因素—中介因素—实施课堂灵性教育”,即具有灵性能力、灵性态度、灵性品德的教师更容易产生灵性教育意愿,从而促进灵性教育行为。灵性能力、灵性态度、灵性品德、效力感知正向作用于实施意愿,即教师具备灵性教育意识越强、态度越坚定、能力越强,就越容易产生主观意愿,进而触发行动。

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第3条路径是“组织支持对开展意愿与开展行动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即组织支持力度越强,越能促进实施意愿对实施行为的正向影响。高校领导要转化思路,专注教师心灵成长和情感需求,注重教师灵性发展;制定灵性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搭建灵性培养平台。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一)研究结论

以51位高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获取其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相关信息,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行为机理,构建高职教师灵性教育行为驱动因素模型。研究发现,环境因素是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外部因素,环境支持是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直接动力,环境驱动是高职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的根本驱动力。个人因素是高职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内部因素,灵性能力是教师开展灵性课堂的基本要素,灵性态度、灵性品德、效力感知是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内在动力。开展意愿是中介因素,开展意愿对于开展行为的促进作用受到组织支持的调节影响。

(二)研究启示

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为我国高职教育灵性教师队伍构建提供了重要思路。首先,提供环境支持和环境驱使,进一步发挥外部环境促进作用。第一,从上到下努力营造开发学生“灵性”的育人氛围,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多次强调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为高素质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第二,高职院校要深化教学质量考核改革制度,将体现学生“灵性”开发的培养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教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第三,通过树立“灵性”育人典型和模范,激发教师注重对学生“灵性”的开发。其次,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灵性教育能力及品德,发挥内驱因素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教师准入及招聘制度,将教师的灵性品德、能力纳入招聘考核指标,把好入口关。第二,同时定期开展讲座、座谈等系列培训活动,强化灵性教育相关知识,强化教师开展灵性教育的内在动力。最后,增强组织支持,发挥调节因素的催化剂作用。第一,领导率先垂范,关注教师、学生心理、精神的方面诉求和职业发展,做真正的灵性领导。第二,通过制定灵性教育模型,开发灵性培养方案,引导教师开展课堂灵性教育。

参考文献:

[1]綦玲.也论大学之灵性[J].现代教育论丛,2017(4):57-64.

[2]朱新卓.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提升人的灵性[J].教育研究,2008(8):23-27.

[3]陈嘉映.世间的灵性[EB/OL].[2018-01-27].http://www.aisixiang.com/data/80852.html.

[4]陈海萍.社会工作中的灵性研究[J].社会工作,2010(8):15-18.

[5]钟启泉.课程灵性与人格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5-30.

[6]杨颖东,郝志军.灵性教育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方式[J].教育研究,2016(12):22-31.

[7]汪丽华,何仁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灵性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7-152.

[8]侯长林.大学灵性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7(6):3-13.

[9]GLASER B G,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Aldine,1967:16.

[10]STRAUSS A,CORBIN J.G 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M].Thousand Oaks,CA:Sage,1997:35.

[11]Stra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M].SagePublications:Newbury Park,1990:25-36.

[1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8.

[13]Pandit N R.The creation of theory: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2):1-14.

李小聪,王惠
《当代职业教育》 2018年第03期
《当代职业教育》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