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臺灣地區《詩經》與禮制研究成果綜述 ——以學位論文為研究範疇

更新时间:2009-03-28

《詩經》是中國文學源頭,也是不刊之經典鴻教,討論面嚮多元,其中探討《詩經》與禮制關涉者亦多,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是專文探討禮制,有專論一禮者,亦有内含吉、凶、軍、賓、嘉五禮者;二是以某一論述為主,旁涉禮制者,例如論《詩經》與音樂,涉及音樂在重要典禮的展現。職是,雖分章、分項、分類探討《詩經》,亦多少與禮制相關涉。

本文以臺灣地區近七十年間《詩經》與禮制研究成果作一綜述,時間以1949—2016年為限,取材範疇以學位論文為主,包括碩、博士論文,不涉期刊論文,昭揭臺灣地區《詩經》與禮制之整體研究成果,期能達成三個目的:1.裨益後學檢視取用,避免重複論述,浪費學術資源;2.提供學界對話的可能空間,深化研究;3.提供觀察禮制研究視野,增益後學,開發新的研究領域。

一、前人研究成果與範疇厘定

嚮來研究《詩經》大抵派分四系:一是以經學解《詩》,二是以文學解《詩》,三是以文化解《詩》,四是跨領域比較。它們各自源遠流長,形成體系完整的論述。

經學解詩,重的是學術傳統:在漢代與政治教化結合,提出《詩序》言教;宋代疑經反《詩序》而行,尊經疑經雙軌進行,各有脈流;明清以降,以經解《詩》之研究,大抵分從音韻、訓詁、校勘、辨偽、輯佚、考訂版本等項,進行廣輯佚文、考證家數、比對異同、鈎稽遺説、闡述大義等研究,皆有豐碩成果。

以文學解經則有歌謡、詩史、起興、專篇專書之研究,或探討藝術手法,或針對《詩經》篇章進行主題研究,成果斐然。

除此而外,亦有另出新説者,如從文化文明角度解讀《詩經》,論農業社會形態、器物文化、婚姻制度等屬之;亦有進行跨領域、跨學科之横嚮、縱嚮甄别異同之研究,將《詩經》與希伯來人之《詩篇》進行比較。此皆擴大、豐富了《詩經》研究,被納入《詩經》學的大海之中。兹將詩經研究進路圖,示之如下:

以經學解詩 跨領域研究

圖1詩經研究進路圖

其中,探討《詩經》與禮制之關涉者亦多矣。然而,何謂禮制?禮制包括哪些内容或範圍?目前《詩經》禮制研究的成果如何?

《禮記·祭統》云:“禮有五經,莫重於祭。”鄭玄注云:“五經,謂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也。”鄭玄注釋揭示禮有五禮,這五禮包括了人一生之中生老病死的各種儀節。傅道彬據此更有所發揮,揭示“吉禮”是指祭祀天地自然之禮,凶禮是指喪葬哀弔之禮,賓禮是指朝覲聘問之禮,軍禮是指戰争田獵之禮,嘉禮是指婚冠宴饗之禮[注]見傅道彬:《序》,輯入戰學成:《五制度與〈詩經〉時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頁。。本文所指禮制採廣義,包括五禮及風俗民情、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精神圖騰、文明教化、政治祭禮等所形成的禮文規範。兹將《詩經》所包括的廣義禮制,圖示如下:

五禮:吉凶軍賓嘉

風俗民情 生活習慣

○詩經

宗教信 文明教化

精神圖騰

圖2詩經含攝廣義禮制圖

準此,本文研究範疇如下所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它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科学技术越是发达,就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长期创造的过程形成了这样的产物,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社会不断发展、历史不断更新中积淀下来。它还是一种艺术现象,将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角度恰如其分地贯穿在平面作品中,视觉语言的呈现更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1.地域範疇:以臺灣地區為主;

2.時間範疇:以1949—2016年為主;

3.取材範疇:以學位論文(含碩士、博士)為主,不包括期刊論文。

《詩經》研究成果豐碩,楊晋龍《〈詩經〉學概述》[注]楊晋龍:《〈詩經〉學研究概述》,輯入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1950—2000)》,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第91—159頁。該文亦收攝前人研究成果多種,可謂詳盡。對《詩經》進行檢視,所涉時間以1950—2000年為限,内容以整體《詩經》研究為主,與本文略有不同。其一,時間起訖不同,本文以1949—2016年為主;其二,取材範圍不同,本文專以學位論文為主;其三,探討内容不同,本文專以《詩經》與禮制相涉者為主。復次,趙沛霖《〈詩經〉研究反思》[注]趙沛霖:《詩經研究反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對《詩經》祭祀詩、宴飲詩、史詩、農業詩、戰争詩、怨刺詩、情詩之内容及研究成果詳加介紹,與本文所涉僅以臺灣地區及學位論文之範疇不同。再者,李名媛《臺灣地區1999至2012年〈詩經〉學研究探論》[注]李名媛:《臺灣地區1999至2012年〈詩經〉學研究探論》,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探討1999—2012年臺灣地區《詩經》學研究成果。全文分作三個階段:其一,周秦至明代《詩經》研究主要是儒家詩教與史事比較;漢代以《詩序》、六義、美刺説《詩》為主;六朝以降,多個别針對經學家及其著述進行分析、比較。其二,清代《詩經》學,多進行跨代比較及發展研究。其三,臺灣地區多提出新説或對現代《詩經》學評介,進而叙明東亞、西方地區對《詩經》名物訓詁的研究與論述。該文主要是全面檢視《詩經》研究成果,與本文鎖定《詩經》禮制範疇不同,本文以呈現臺灣地區《詩經》與禮制之整體研究成果為主。

盱衡當前探討《詩經》與禮制關涉者,可分為三類:

《詩經》是商周文明過渡與進化的紀録,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藉由歌詩篇章的吟咏成誦,我們可以深刻理解周代重詩教、重禮樂的精神。《詩經》展現了各地日常生活的禮樂教化、世俗禮儀,也記録了邦國之間的朝覲聘問、君王祭祀天地自然之禮,據實反映吉、凶、賓、軍、嘉五禮的祭典儀式及生活儀式。

2.從主題論述者,有從物質文化探討者,例如探討玉器、兵器、服飾、田獵、農業技術等項;有從社群文化論述者,例如婦女生活、兩性婚姻、君臣倫理、婚戀、戰争與戍役等項;有從精神文化論述者,例如音樂、民俗、巫俗、天文等項。這些何以和禮制相涉?蓋論兩性婚姻必涉及婚禮制度,論服飾必涉及身份位階及不同場合有不同穿着,且婚喪喜慶有不同的穿着儀節;再如論農業技術,亦涉及農業生活模式,以農立國的周朝祭祀頻繁,多與豐收之神相涉,包括天神、祖妣、社稷、田祖、司寒等。

3.跨領域、跨朝代論述或比較者,例如論漢代銘誄與《詩經》之關涉,或討論異國民族間的比較等。

以上,分從不同面嚮討論《詩經》與禮制相關者,呈現部分的成果。本文禮制之分類據鄭玄所分吉、凶、賓、軍、嘉禮五禮,以提綱挈領,開展綜述。

二、吉禮研究:以祭禮為主

吉禮包括祭祀天地自然之禮。目前研究者有專論、旁涉禮制兩個嚮度。專論吉禮或祭祀之禮者,有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盧毓蘋《〈詩經〉祭祀詩研究》、王珮翎《〈詩經〉祖先崇拜研究》、蔡幸津《祭禮在〈詩經〉中的表現研究》等四篇。旁涉吉禮或祭祀之禮者,有許咏雪《從〈詩經〉看周代社會組織》、潘蓉萱《〈詩經·頌〉研究》、吴佩蓁《〈詩經·商頌〉研究》、陳蓉慧《〈詩經·魯頌〉研究》、王思蘋《〈詩經〉宗教文化研究》等五篇論文,皆將《詩經》中攸關祭祀天地、自然之禮涵括其中。

(一)專論吉禮或祭祀之禮:祭祀詩與祖先崇拜

劉耀娥《〈詩經〉宴飲詩研究》[注]劉耀娥:《〈詩經〉宴飲詩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以《詩經》宴飲詩示現的文化内涵為研究主軸。其討論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探討宴飲詩内容,依詩篇内容性質分為宗教宴飲、政治宴飲和生活宴飲三類,顯露周代貴族禮樂生活之多元特徵。第二部分探討宴飲詩文化内涵,包括物質、社會及精神文化等。其中物質文化從器物使用、食物種類與烹調方法方面瞭解周代宴飲文化的具現。“社會文化”由宴飲活動和倫理規範考察儀式活動地點和形態特色,歸納參與宴飲的態度及終場時賓客行為之表現;由“倫常範疇”歸納出君臣、兄弟、朋友三倫在宴飲活動中有勤敏設筵、平等共食、儀態恭謹、循序合度、和樂同飲等五個規範;“精神文化”方面,指出宴飲活動以禮樂為核心,以尊祖敬天和崇尚道德為宴飲文化内涵,最高境界在追求和樂。最後揭示宴飲詩頌揚宗法血緣親情,彰顯周代貴族道德風範,强化禮樂制度的階級意識,發揚周人飲食文化,確保宗族政治穩固及禮樂精神文化錘鍊鍛造,是《詩經》多元價值中值得重視和闡發的主題。

2.1 选择示踪剂 根据实验项目需要选择合适的示踪剂。一般与待标记有机物中所含的元素、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射线种类及辐射能量以及同位素的毒性等有关[1]: ①为了达到实验的理想效果,一般选用研究对象中的特征元素进行示踪;②根据实验周期,选用半衰期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能保证检测结束时,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为给入量的70%为宜;③用的核素宜为纯α、β、γ射线的发射体,保证射线能量在1.0~2.5MeV的适宜范围内;④所选示踪剂尽量避免高毒性。如实验必需,则应控制其用量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范围之内。综上,将中学生物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几种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2]整理成表1。

蔡幸津《祭禮在〈詩經〉中的表現研究》[注]蔡幸津:《祭禮在〈詩經〉中的表現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主要透過《詩經》探討商周時期之祭禮,藉以瞭解祭禮意涵及祭禮儀式之實施。其内容分“天神”“地祇”和“人鬼”三部分探討祭祀意涵與效用,再從典籍整理祭祀具體做法,内含祭祀者、祭祀時間、地點、祭祀儀式等項;再與《詩經》作一印證,確認《三禮》與《詩經》祭禮儀式大致相同,惟《大雅》屬典禮用樂,三十一篇中提及樂器之詩篇僅三篇,且都與祭祀用樂無涉,頗值得重新思考。此外,揭示《頌》詩祭祀文王、武王詩篇衆多,祭祀周公僅有一篇,證明《頌》詩以天子為重。

王珮翎《〈詩經〉祖先崇拜研究》[注]王珮翎:《〈詩經〉祖先崇拜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先對中國祖先崇拜做探源工作,再從外在的禘祭、時享、宗廟祭祀等儀節進行探論,最後從内在呈現説明商周祖先崇拜之異同意涵。首論“禘祭”,採清儒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分類,將“禘祭”分為“大禘”“吉禘”與“時禘”三大系統後,再説明其異同。二論“時享”,先簡述殷人周祀制度,推論“時享”禮制之濫觴;再就周人“時享”禮制,依春夏秋冬四季厘析“時享”詩篇。三論“宗廟祭祀儀節”,揭示周朝執政者藉由祭祖儀式以鞏固政權,使單純祭祖儀式形成倫理規範之禮制。四論《詩經》祖先崇拜之内在呈現,昭揭商人祖先崇拜是為了祈福、避禍,較從功利傾嚮出發;而周人則在祈福、避禍之外,又加上道德意涵於其中。最後歸結殷商、周朝祭祖禮制、儀節等規範所藴藏的文化意義。

盧毓蘋《〈詩經〉祭祀詩研究》[注]盧毓蘋:《〈詩經〉祭祀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揭示《詩經》含祭祀詩五十五首,佔全書五分之一,數量龐大,可知周人對祭祀之重視,且可通過周人嚮天地鬼神祈福禳災的信仰,瞭解祭祀對象、儀式,進而探討周人的宗教信仰及藴涵的文化内涵。其主論有三部分:首論《詩經》祭祀詩與祭祀對象,將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旁採經史子集相關資料,分析祭祀對象及相關内容。二論祭祀儀式、用品與文化内涵,揭示對祭祀儀式描述最詳盡者為《小雅·楚茨》,並佐以《信南山》,將周朝祭祀過程完整呈現;復次,對祭祀儀式之樂、舞示現之禮樂文化及祭服、祭器之等級差異加以深探。三論祭禮之思想文化,分别從天命觀、政治觀、人文精神研探,示現周朝政治、宗教、宗法之人文特色及導民嚮善、維繫宗法、鞏固君權等功利思想内涵。最後歸結通過《詩經》祭祀詩可以深入瞭解祭祀對象、儀式、文化意涵等。

(二)旁涉吉禮或祭祀之禮:反映社會、宗教、文化現象

此類論文有五篇,主要從周代社會組織、宗教文化及商、魯頌立論。

許咏雪《從〈詩經〉看周代社會組織》[注]許咏雪:《從〈詩經〉看周代社會組織》,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綜合先秦史乘典籍、金文鼎彝及各朝釋《詩》箋注,以探究《詩經》所記載的社會組織情形,並蠡定周爵五等、《周禮》為偽、孟子井田制度、賦税貢納等項,以澄清訛誤。其重點有四:一論周代社會架構,探討宗法封建本質與影響;二論周代社會組織,叙明政治、軍事、經濟之别與制衡;三論周代社會現象,因社會架構與組織影響,引發社會異象,流弊所及,使周民陷於困境;四論《詩經》社會價值,認為其多有裨益,對《詩經》文學之外的其他效能與功用多有闡釋。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几年前在人民论坛撰文《享受岂能是头衔?》,针对名片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津贴”是“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多用于特殊岗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奖励的是货币,印之名片不妥。民间有露面不真人的说法,陈四益的打油诗可为炫耀虚职者戒:名高未必学问多,羊头狗肉也疯魔。

1.器物類與風俗相涉之禮樂器物

潘蓉萱《〈詩經·頌〉研究》[注]潘蓉萱:《〈詩經·頌〉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揭示《頌》詩除了農事詩、史詩之外,尚有質木無文的祭祀樂歌與禮制相涉。其重要論述有二:其一,分析《頌》之性質以瞭解《頌》詩定義,再就政事、體制、内容、頌揚對象、孔子編《詩》五個面嚮厘析《周頌》《魯頌》《商頌》三者異同,進而揭示《變頌》説之可能。其二,從文學角度賞析三《頌》的藝術表現,揭示其音韻、語言的獨特性及三《頌》的創作特色,指出其在形式上具有詩、樂、舞合一之藝術表現,在内容上則反映政治社會思想。最後以出土文物佐證,開拓《頌》詩研究新視野。

吴佩蓁《〈詩經·商頌〉研究》[注]吴佩蓁:《〈詩經·商頌〉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主要從《商頌》創作、五篇祭祀詩與文學表現方面探討華夏文化形成過程與殷商禮樂文化之關涉。其主要論述有三:其一是論述《商頌》五篇産生的地理環境、時代背景與作者;其二是針對《商頌》之《那》《烈祖》《玄鳥》《長發》《殷武》五首祭祀詩的主題内容進行探究;其三是論述《商頌》的文學表現,説明《商頌》的形式有規律四言體與不規律雜言體,進而説明其用韻、虚字詞、篇章結構、修辭技巧等項,最後梳理《商頌》詩句異於《傳》《箋》者,進行合理詮解。

p(bω)(·)和p(fω)(·)分别表示后向和前向预测模型,与标准解码器不同的是,在解码的过程中加入了匹配到的事实三元组全局信息:st=f(yt-1,st,c);p(yi/·,T,Q)=g(yi,st,c,[s,p,o])。其中s,p和o表示匹配到的事实三元组通过知识库表示学习得到的向量表示。

陳蓉慧《詩經·魯頌研究》[注]陳蓉慧:《〈詩經·魯頌〉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揭示周公制禮作樂,詩、樂由周王室樂師所掌管,專用於巫術禮教典禮中,故而禮制是因政治需要而産生發展出來為政治服務的,透過對詩、樂的瞭解,進而昭揭《頌》詩精神以昭顯魯國文化特質。其首論“頌”之名義、價值與三《頌》内容異同,説明三《頌》内容、藝術風格、形式用法皆有不同。次論《鲁頌》的時代背景與鲁國政治文化之關聯性。三論《魯頌》詩旨内容,探討《駉》《有駜》《泮水》《閟宫》四篇詩旨。四論《魯頌》寫作技巧,分别從遣詞、用韻、句式結構、修辭與篇章等方面分析。最後歸結《頌》詩重“德”精神,冀望今人能作一回歸與發揚,貼近生活,深化文化本質與意義。

欧阳橘红四个字臭及全厂,厂区也好,生活区也好,认识和不认识的,凡见到她,都用眼神凌迟她,让她无处可躲。对她的处分是开除厂藉,留厂察看一年,发配到厂容科当清洁工。而你潜逃在外,被开除厂籍……

以上無論分述或整體論述《詩經》祭祀之禮,皆為我們提供了觀看吉禮的面嚮。

三、凶禮研究:銘誄與《詩經》的關係

凶禮包括喪、葬、哀、弔之禮。這方面論者較少,僅龔家祺《漢代〈詩經〉學與誄銘文關係研究》[注]龔家祺:《漢代〈詩經〉學與誄銘文關係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一文探討《詩經》對漢代誄銘文的影響。文中搜集159篇誄銘文,其中有925次引述《詩經》,以靈帝時期數量最多,以《大雅·烝民》引述次數最高,而仲山甫最能代表漢人典範形象。其重要論述有五:一論周秦兩漢誄文發展,揭示東漢誄文轉變,漸趨嚮“墓志銘”形式。二論周秦兩漢的銘文發展,以專用於宗廟祭禮之鼎器銘文為主,東漢時期銘文也發生了類似誄文的變化,有一個漸偏嚮碑銘的過程。三論誄銘文引述背景,揭示誄銘文在兩漢産生轉變之原因,乃天子對經學的提倡,鼓勵士人創作誄銘文,逐漸形成士人援引《詩經》經文的寫作習慣。四論誄銘文引述,在159篇誄銘文、925處引述中,進行寫作時間、作者、對象性别以及使用《詩經》篇章、詞彙、語境等不同角度之探論。最後歸結誄銘文引述《詩經》現象,對《詩經》學而言,可透過誄銘文再度傳播;對誄銘文而言,《詩經》可以提供誄銘文讚美死者的評價標準;對用經研究而言,誄銘文在叙述死者生命歷程時加入《詩經》價值觀,表現出死者幼年學習《詩經》、成年實踐《詩經》、死後接受《詩經》的評價,並以《詩經》教化子孫,從而形成典範形象的塑造過程。

四、賓禮研究:尚待開發之研究領域

賓禮包括朝覲聘問之禮,目前無學位論文進行研究者。

五、軍禮研究:田獵與射事

單論《國風》者甚多,或探論篇旨所在,或厘析文學手法,或詮解箋釋,或賞鑒銓評,不一而足,所論各《風》,如邶、鄘、魏、衛、邶鄘衛(合論)、鄭、王、豳等,此皆與禮制無涉,故缺而弗論。以下各國:陳、齊、秦與禮制攸關者,置入本文中述評。

林純玉《〈詩經〉中射事研究》[注]林純玉:《〈詩經〉中射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探討《詩經》射事與周文化關係。文章從射事活動、射事禮儀、射名與射者、射事用具方面探討周代射事文化,以瞭解社會風俗。一論射事活動,從生活需求衍生為社會風俗,自天子、諸侯、士大夫等皆以狩獵為交流活動,藉由射獵時節、場景及所獲得的獵物等,瞭解當時田獵活動。二論射事禮儀,周朝將射事視為禮樂教化工具,有大射禮、鄉射禮、燕射禮、賓射禮之不同,透過射禮可以學習射事與祭祀、燕飲、音樂、舞蹈之禮儀。三論射名與射者,整體分析當時有關射事使用之名稱。四論射事用具,由《詩經》使用之射具弓、矢、弓袋、鈎弦指套、受矢用具、獵物、標靶等,進行探討。最後揭示戰争詩、田獵詩之射事活動與工具不同,藉以瞭解大射、鄉宴及其與禮樂、宴飲、舞蹈之關係。

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目标物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制作出工作曲线。将氯霉素标准液梯度稀释,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标准工作液(1.3.1中方法制备)用1.3.2中所述的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准确吸取浓度为0.1、1、2、5 μg/ml和 10 μg/ml的标准溶液 20 μl,用有机膜过滤后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中的数据并计算,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Y)对进样浓度(X)进行线性拟合,获得的标准曲线方程:Y=4 236.2X-814.96,在 0.1~10.0 μg/ml浓度范围相关系数 R2为0.999 5,线性关系良好。

产后出血是孕妇分娩过程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以及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产科因素,例如产程延长、体力消耗过多以及妊娠合并症等,自身原因,例如产妇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等以及子宫元素[3]。

廖于萱《〈詩經〉田獵詩研究》[注]廖于萱:《〈詩經〉田獵詩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勾勒周代狩獵生活。全文分六章開展:首為緒論;二章論九首田獵詩,分作個體田獵與田獵壯觀場面兩類,歸納歷代各家法,探討詩旨;三章論田獵詩與周代社會生活之經濟、軍事、祭祀、娱樂等活動之關係,昭揭田獵活動是周代重要的生活活動;四論田獵詩與周代狩獵生活,從狩獵方式、常用器具、常見動物立論;五論田獵詩所呈現的精神,從歌頌詩中呈現崇尚勇武精神。

六、嘉禮研究:婚禮與宴禮

嘉禮包括婚冠宴饗之禮。目前論述婚禮、宴飲之作皆有。論婚禮者有林昭陽《〈詩經〉國風貴族婚禮詩研究——以〈葛覃〉〈桃夭〉〈匏有苦葉〉〈碩人〉為主要考據對象》、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人的婚姻》、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等篇,論宴飲之作僅有劉耀娥《〈詩經〉宴飲詩研究》一文。

(一)婚禮:兩性關係與周代婚俗

與婚禮相涉者共四篇。

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注]金恕賢:《〈詩經〉兩性關係與婚姻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從“禮俗”視角探討《詩經》時代兩性關係與婚姻現象,並觀察原始社會和禮文階段之轉變關鍵,藉以辨析傳説和信史。其論述重點有三:其一,從“地位”和“工作類别”的差異性,觀察兩性關係,比較其差别。其二,《詩經》時代禮樂盛行、宗法嚴厲,其婚嫁具體内容有“嫁娶多以春秋為期”“親迎多以昏為時”“聘禮繁多,車駕迎親”“貴族嫁娶伴有鐘鼓儀式”“貴族沿襲姪娣陪嫁制度”等五項。其三,異常婚姻關係有“上烝下佔”“兄妹亂倫”“君臣淫佚”等歷史事件,反映出原始習俗殘餘風氣。最後歸結兩性關係、婚姻現象對禮制文化之思考與早期社會形態攸關,進而揭示“禮”之作用對詩歌表現和行為有直接影響。

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注]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以“婚戀”為論述軸綫,全文七章之中以第五章論述《詩經》婚戀詩禮俗與禮制相涉,内分四節:1.戀愛社交,有祭祀高禖及上巳節狂歡等禮俗;2.婚姻禮俗,分婚前、結婚、婚後三階段叙明;3.探論正常及失常之婚姻現象;4.最後歸結《詩經》婚戀詩所呈現的傳統女性的愛情與婚姻觀,可作為今日女性自覺思考之婚戀智慧。

在变电站汇控箱安装模块化的智能温湿度测控器,实施监测、显示、记录每台抽湿机的工作状态,并可通过终端监控软件平台手动对抽湿机的启停进行远程控制,将湿度参数与抽湿机启停进行联动,当湿度超高时,自动启动抽湿机,消除湿气对设备的腐蚀危害,提高了电气绝缘性能,保障设备的运行安全。本监控系统采用SQL网络型数据库,可以储存变电站各温湿度传感器测量的数据值,用户可以查询记录任意时间段的数据,同时对实时在线监测的异常数据能进行声光报警。

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人的婚姻》[注]周玉珠:《從〈詩經〉看周人的婚姻》,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昭揭周代專偶婚姻制度(即一夫一妻制)結束了周前雜婚、群婚、對偶婚等原始社會之婚姻形態,在中國婚姻發展史上,具有指標性意義;且婚姻講究父命媒合、六禮媒聘締結方式,是從原始習俗提升至禮制階段,標志着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此一專偶制婚姻形態與六禮媒聘婚姻禮俗在今日仍普遍施行於社會之中,影響深遠。

林昭陽《〈詩經〉國風貴族婚禮詩研究——以〈葛覃〉〈桃夭〉〈匏有苦葉〉〈碩人〉為主要考據對象》[注]林昭陽:《〈詩經〉國風貴族婚禮詩研究——以〈葛覃〉〈桃夭〉〈匏有苦葉〉〈碩人〉為主要考據對象》,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旨在探討《詩經·國風》所反映的貴族婚禮。其中《葛覃》探析詩旨及貴族女子婚前教育;《桃夭》探討婚年、婚時;《匏有苦葉》探討婚時以及士婚六禮;《碩人》探討同姓不婚、等級内婚、諸侯親迎、婚時不在秋及媵娣婚等相關問題。

(二)宴飲禮:貴族禮樂生活特徵

宴飲研究僅一篇。

行!老机八,你得活着,你娘还等你尽孝呢。陈大勇收了两块“国父”(孙中山头像的银元)。头也不回地往北窜。

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注]季旭昇:《〈詩經〉吉禮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全書分别探討郊禮、雩禮、宗廟時享禮三種。研究成果有二:其一,“《詩經》建旗考”,據先秦文獻資料探討《詩經》建旗實况,不採用周禮九旗説;其二,“王國維釋樂次補疏”,蒐羅先秦音樂史料,補充王國維“釋樂次”,使周代行禮用樂資料完備。

七、豐富多元的禮俗論述

本項指難以歸於前述五禮者,内容多元豐富,因而整體置於此,分别談論民俗、工藝文化、音樂、服飾、農業技術、巫俗、色彩、農業社會、器物、君臣倫理、史詩、婦女生活、天文等項與禮制相涉者。本文分為物質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三類分述於下。

(一)物質文化之禮俗映現

器物一篇,服飾二篇,工藝顔色類二篇,農事類三篇。

引入素材的目的是为了借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背景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或者通过与其它学科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用途,而无实际意义的素材的引入只是增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因此,RJ版教科书要注意提升例题背景素材的质量,选取恰当的题材来吸引学生.

王思蘋《〈詩經〉宗教文化研究》[注]王思蘋:《〈詩經〉宗教文化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揭示周人祭祀活動頻繁,祭祀神祇涵蓋天神、地祇、人鬼三方面,祭祀活動則包括祭天、祭社以及宗廟之祭三項。首論《詩經》宗教信仰,分别從崇拜種類和祭祀活動進行論述。次論宗教思想表現,論證周人宗教思想與殷人有相承相因相革的關係。三論《詩經》神話傳説與藝術表現,揭示《詩經》中的許多詩篇其文化背景和思想觀念可上溯至上古時期,因此《詩經》中有許多宗教詩歌,續論孔子論《詩》對《詩經》樂舞之影響。

陳温菊《〈詩經〉器物考釋》[注]陳温菊:《〈詩經〉器物考釋》,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全文共分禮樂、服飾、車馬、兵器、日用雜器等五類進行論述,與禮制直接相關者為禮樂器,而其他器物之用,亦多少與禮儀風俗相涉,藉以説明器物形制、意義、作用,並上溯《詩經》時代之思想習俗,重估器物價值與歷史文化影響力。

2.服飾類反映禮制之階級制度與身份表徵

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注]陸景琳:《〈詩經〉服飾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以禮制、考古雙重體系辨析《詩經》服飾,以瞭解服飾風貌、作用,進而體察詩義,探求做詩之意。其揭示《詩經》服飾篇章有六十三首,佔五分之一强。首章概述周代服飾基本制度,其下分章論述各種服飾依典禮、場合、身份位階而有不同穿着,此皆與禮制之階級制度、身份表徵相關。最後歸攝服飾名物作用有三:單純描述服飾、以服飾表現身份、象徵禮制品德。其中,服飾多用於象徵貴族階級身份。

魏玉芳《〈詩經〉工藝文化研究》[注]魏玉芳:《〈詩經〉工藝文化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2007年。,透過工藝器物之形制、意義、作用等性質,重新評估《詩經》對中國工藝器物之重要影響,藉以揭示周代社會生活面嚮,包括勞動愛情、戰争徭役、風俗婚姻、祭典宴會等内涵。除此而外,尚有天象、地理、動物、植物、建築、園林、服飾、制造等,透過工藝器物等反映周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風貌。

电子关封读写器通过RS232串口与PC机通信,串口参数为:波特率9 600,校验位NONE,数据位8,停止位1。命令格式:0xaa+控制命令字+0x00+0x00[+数据内容]+0xab。

3.顔色工藝類反映周代社會文化風貌

范品蓁《先秦時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義研究——以甲骨文、〈詩經〉為例》[注]范品蓁:《先秦時代“五色”的色彩文字及其意義研究——以甲骨文、〈詩經〉為例》,臺北: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討論範疇包括甲骨文和《詩經》,所得結論有十項,其中與禮制相涉者有三:(1)《詩經》“正色”“間色”觀念,可能從“純色”“雜色”階級概念而來;(2)五德終始思想成為一個完整體系前,色彩可能與“方位”、季節有所關聯;(3)先秦墓葬“朱砂”使用,與血靈觀念、長生不老、成仙思想及防腐有關。其中墓葬血靈觀念與禮制尤為相涉。

張婉瑶《〈詩經〉衣飾文化及華語文教學之應用》[注]張婉瑶:《〈詩經〉衣飾文化及華語文教學之應用》,臺北:臺灣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論文,2013年。,探討《詩經》衣飾文化及其對華語文教學的應用,主論有四:(1)周代階級文化因衣飾形制、材質、色彩、紋飾等而有不同;(2)周代性别文化,可管窺男女衣飾制度具現性别文化及禮制性别思想;(3)周代色彩文化,揭示色彩有“正”“間”之别,區分尊卑;(4)衣飾文化應用在華語文教學,可引導學生瞭解中國衣飾文化。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做出的客观性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努力付出的肯定,是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重要法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希望被鼓励而不希望被批评,因此,在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时,需要对每一个小组进行多元化评价,通过对学生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把评价范围定在比较高的层面,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应该把评价范围定在较高的位置,避免学生学习吃力,不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4.農業與飲食反映頻繁祭祀與燕饗活動

萬金蓮《〈詩經〉農事技術研究》[注]萬金蓮:《〈詩經〉農事技術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旨在論述《詩經》所紀録之農事技術,重要論述有六:一論《詩經》農事詩之背景,揭示周人封建政治與農業之關係密切。二論農事準備以遵制為先,及土地選擇、規劃和掌握農時之道。三論《詩經》耕種技術,先叙農具材質與用途;次論耕法有火耕與耦耕二法,耕作制度有菑田、新田、畬田之制;末論穀物、蔬果、桑麻等作物栽培技術。四論《詩經》農田管理技術,管理項目有用水與土壤二事。五論《詩經》收穫與儲藏技術,穫事從季節、刈穫、豐收立論;聚藏分築場圃、脱粒、簸糠等事,旁及釀酒醴;最後叙明倉儲法,分室外、室内之儲存。六論《詩經》婦女農事,以婦女從事採集、饁田、桑麻等工作為論。

李欣玲《從〈詩經〉探析周代農業社會》[注]李欣玲:《從〈詩經〉探析周代農業社會》,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旨在從農村、農人、農事活動詩歌三个方面探討周代重農傳統、農業制度、農業技術、農民生活和貴族與農民之關涉。(1)周代農業環境,揭示《詩經》十五《國風》與魯、商(宋)兩《頌》分布地區,北至太原,南至長江,西止陝甘之交,東迄山東半島西緣,而以豫州為中心。《生民》歌咏后稷對農業的貢獻;《大雅·大明》《緜》《生民》《公劉》等篇叙明周人興起、發展與代商經過;《思文》《閟宫》《泂酌》《思齊》《鴻雁》《采芑》《無羊》《斯干》崧高《韓弈》等篇謳歌姜嫄、后稷、公劉、文王、宣王等周朝英明帝后之重農事迹。(2)周代農業制度,叙明天子在仲春行“藉田之禮”與民並耕,另有“田畯”“臣工”等農官設置。《詩經》未叙井田制度,却有“公田”“私田”之分。周代田税曾行“助”“徹”之制。公田收穫歸貴族,是為“助法”制;“徹法”是對農民課徵軍賦重税。(3)周代農業技術,揭示周代農業技術相當進步。“條播法”能因應不同作物注意播植密度,“耦耕法”已知施肥、中耕除草、除蟲及灌溉排水等技術。副業則知利用蠶絲、麻類、葛類及所採集野生動植物材料制衣。畜牧業未盛,獵狩成為貴族娱樂與軍事演習之用。另外,還利用穀類如黍、稷、稻、麥等釀酒,作為祭祀、宴饗之用。(4)周代農民生活,揭示飲食以黍、稷、蔬菜、瓜果為主;衣着則農民夏以粗麻葛布為主,冬以“褐”為主。住處則以田間廬舍為主,秋冬纔入居城郭。周代重農,頻繁地祭祀與農作物豐收有關之衆神,包括天神、祖妣、社稷、田祖、司寒等,無所不祭。從《豳風·七月》《小雅·甫田》《小雅·大田》《周頌·良耜》《周頌·載芟》等詩篇可知周代農人生活忙碌,故而亦有對貴族批評、怨憤或譏刺的心聲反映。

江雅茹《〈詩經〉飲食品類研究》[注]江雅茹:《〈詩經〉飲食品類研究》,臺東: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以《詩經》飲食詩篇探討飲食品類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化内涵。首論封建與宗法制度、祭祀與禮樂文化所反映的飲食現象以開展論述,並從祭祀禮和燕饗禮方面揭示飲食品類的象徵意義,藉由燕饗活動、宗廟祭祀及賜胙、親族燕飲,體現和諧的人際關係。

(二)社群文化之禮俗

探討倫理關係禮俗者有兩篇,婦女生活者有一篇。

耿慧玲《周代婦女生活》[注]耿慧玲:《周代婦女生活》,臺北: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探討周代婦女生活情形:一論日常活動,叙述農業形態貴族、平民婦女日常生活異同及社會約束性。二論特别活動,叙明生命各階段之出生、成年、婚姻、死喪等儀式及社交活動等。三論教育問題,藉由《詩經》《左氏春秋》《儀禮》《禮記》等典籍概述周代婦女教育概况。四論家庭生活,藉由家庭功能蠡測周代婦女所扮演的角色。五論政治生活,婦女雖非直接參與政治,卻與政治運作有關,叙明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六論經濟生活,叙明婦女擔任農業生産及畜牧、漁、商等工作。七論“祀與戎”,論述周代婦女在宗教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SQLite拥有一个简洁的、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引进了一些独特的方法进行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它由3个子系统中的8个独立的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这个模块将查询过程划分为几个独立的任务。在体系结构栈的顶部编译查询语句,在中部执行,在底部处理存储并与操作系统交互。

王淑麗《〈詩經〉中倫理關係與詩教之研究》[注]王淑麗:《〈詩經〉中倫理關係與詩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旨在探討《詩經》中倫理與詩教之關係。首論血緣父子倫理關係:父母對子孫繁衍、兒女養育的恩情;兒女奉養父母、繼志述事、善盡孝道、追祀祖先表達孝思等互動雙嚮交流符合詩教“邇之事父”“成孝敬、厚人倫”的實用目的。二論兄弟、朋友倫理關係:兄弟展現扶助、和睦親愛;朋友倫理則顯現懇摯情意、仁德培養,此一對待關係,即是“《詩》可以群”之義。三論夫婦倫理關係:新婚宴爾體現美好婚姻;家庭穩定、夫妻互敬互愛,卻因征伐行役、喜新厭舊、淫佚荒亂、生死兩隔,使婚姻面臨變異與崩解,婦女成為婚姻變異之犧牲品。《詩》教則以和諧為範式,以淫佚荒亂為借鏡,達到“經夫婦”目的,“怨而不怒”的棄婦之情則是詩教“温柔敦厚”的展現。四論君臣倫理關係:君對臣在宴飲歡會中,要鞏固政權體現嚮心力;臣對君的倫理關係體現在出征與頌美匡惡。詩教展現了“遠之事君”及人臣善盡“主文譎諫”的責任。

張淑珍《〈詩經〉二雅君臣倫理探析》[注]張淑珍《〈詩經〉二雅君臣倫理探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8年。以《詩經·二雅》論述君臣倫理進而厘析西周盛世、亂世之因。文章揭示盛世明君具備誠正修己、以禮義治國、崇尚賢者、貴德尊士、勤政愛民與民、同好惡等德行,故能民心歸附,而忠臣良士盡心效命、忠敬君上,二者相得益彰。反之,亂世昏君多行暴虐、信讒佞小人、罷黜忠良,致忠臣進諫反被小人構陷。君臣失道是西周滅亡的主因,藉由《詩經》君臣之義可作為今日之鑒。

(三)精神文化之禮俗内容

精神文化禮俗分分為民俗天文類三篇,音樂與史詩研究三篇,專論《國風》者三篇。

1.民俗與天文巫俗變化與觀象授時

楊忠諭《〈詩經〉二南民俗研究》首先定義“民俗”包括生活所有事象,再從二南討論周人生活習慣,以瞭解庶民生活及風俗産生的原因,以揭開先民風俗習慣來由。

林玲華《〈詩經〉巫俗研究》[注]林玲華:《〈詩經〉巫俗研究》,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將《詩經》巫俗分為祭祀、占卜、生殖崇拜、醫療巫俗、語言巫術、其他類禁忌、交感巫術等項進行論述。其下,再從祭祀中以人祭、人殉及占卜中挑出動物占、雜占等項,其他類中將禁忌與交感巫術分為兩項,删除語言巫術,保留醫療項目進行論述,達到詩史互證、互補的目的。全文首論《詩經》巫俗之專職者參與的活動。祭祀與占卜是巫師專職與神靈交通、窺得天機的行為,故將《詩經》依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祇、神鬼和其他;占卜依其方式分為龜卜筮占、夢占、星占、動物占和雜占數種。次論巫俗非專職者參與活動,依次有生殖崇拜、醫療巫俗、語言巫術、其他禁忌避凶和交感巫術等。三論《詩經》巫俗活動時間性,先從周天子製作出巫俗時間演變圖,再以人祭、人殉、動物占、雜占、禁忌、交感巫術、醫療等項,製作《詩經》、古籍、《詩經》與古籍綜合圖表,藉以厘析巫俗時間變化。末論地域上性巫俗活動,藉以分析巫俗地域變化。最後總結《詩經》時代,巫俗在時間與地域之變化情形。

吴佳鴻《〈詩經〉與天文研究》[注]吴佳鴻:《〈詩經〉與天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先定義觀測星體運行、星象學及氣象觀測統稱為天文學,繼而採清代洪亮吉《毛詩天文考》探討《詩經》天象紀事,包括日月食、天象觀察、二十八星宿星名及觀象授時等,兼及風雨震電等氣候現象,揭示《十月之交》《柏舟》《大東》等詩是早期天官概念的雛形。

2.音樂與史詩禮樂化成與歷史演變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研究》[注]朱孟庭:《〈詩經〉與音樂研究》,高雄: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從音樂論《詩》、樂合一,揭示“樂”之原型,以形式表現是詩、樂、舞合一,以内容表現則是與禮結合之“儀”。全書共八章,其中第七章探討《詩經》各種典禮用樂情形,印證後世禮書,揭示《詩經》與音樂有關篇章佔三分之一强,顯示在宗周禮樂教育中,《詩》、樂一始一成、持續發展的密切關係。

顔淑婉《〈詩經〉與〈詩篇〉之比較研究──神、人、文學、音樂思想之概要》[注]顔淑婉:《〈詩經〉與〈詩篇〉之比較研究──神、人、文學、音樂思想之概要》,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主要將中國《詩經》與希伯來人《詩篇》兩部詩歌總集因地域和民族性不同,分從神、人、文學、音樂思想四個面嚮進行異同比較。其中,與禮制關涉者有神與音樂思想兩部分。(1)神的思想,昭揭兩部經典皆肯定人神關係,並包含信天、事天、讚天、敬天、祭天、法天、默天、祈天、畏天、怨天等十項内容。(2)從樂器觀之,《詩經》有琴、瑟、鐘、鼓、賁鼓、縣鼓、鞉、庸鼓、應、籥、彤管、管、笙、簧罄、鐘、缶、壎、箎、虡業、筦、牙、羽、柷、圉等二十九種。《詩篇》有琴、鈸、鐃等數種。由歌舞發展出具有主題意味的歌詞,包括祈祝、禱告、愛情、生子、豐收、思鄉等,將歌、舞、樂三者合一。中國之詩即是“歌詞”,其中舞蹈、音樂因未能完整記載而失傳;猶太民族之部分聖詩亦被歌咏傳唱,詩的本質是歌、舞、樂的合一。

羅崑林《〈詩經·大雅〉周民族史詩研究》[注]羅崑林:《〈詩經·大雅〉周民族史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藉由《生民之什》《公劉》《緜》《皇矣》《大明》五篇探究周朝史迹源流、演變與詩義關係,揭示周朝歷史文化發展脈絡。首論史詩定義、特質、源流與演變,確定《大雅·生民之什》等“史詩”之文學體裁、文學類型定位。二論周民族史迹,對周祖與周朝肇建進行回顧,印證《生民之什》諸篇是周族始祖后稷至武王滅商的周朝肇始歷程。三論《詩經》多元樣貌,藉由神話傳説、祭祀歌謡、天帝人神思想、崇德修理、社會體制變遷,見證周族歷史發展,具有文史價值。

3.單論國風》:地方風俗的映現

軍禮包括戰争田獵。目前研究者有廖于萱《〈詩經〉田獵詩研究》、林純玉《〈詩經〉中射事研究》兩篇。事實上,《詩經》言及戰争的詩篇甚多,而無學位論文專文論述,殊為可惜。

易瑩嫻《〈詩經·秦風〉研究》[注]易瑩嫺:《〈詩經·秦風〉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旨在論述秦人生活、感情及思想,包括《車鄰》《駟驖》《小戎》《蒹葭》《終南》《黄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等十首詩。秦人好戰尚武,詩中多叙寫車馬田狩之事,有贊美戰士者,有描寫軍容者,歸結秦人尚武精神,表現統一天下之徵象。

陳静諄《〈詩經·陳風〉研究》[注]陳静諄:《〈詩經·陳風〉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以《陳風》為論述軸綫,其中與禮制關涉者為第三章探討《陳風》宗教文化與民俗背景。文章首先介紹先秦巫風文化;其次對《陳風》的四大巫俗説明其源起、内容、演變與影響;最後析論《陳風》各篇中的巫風文學情懷,揭示《陳風》極具特色的宗教色彩、風情韻致,表現出地域特色與民俗活動的文化底藴。

李淑芬《〈詩經·齊風〉研究》[注]李淑芬:《〈詩經·齊風〉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全面探討《齊風》背景、詩旨、藝術美學、文化内容等項,與禮制關涉者為“文化内容”一章,揭示齊地的自然地理特徵,孕育出齊地特殊的禮俗禮儀和齊人足智善辯、崇尚武勇的性格以及樂舞的傳統,並對齊人的朝議制度、貴族與平民生活、婚姻禮俗、男女戀情、狩獵等所呈現的文化内涵,進行深入論述。

八、結論

1.從《詩經》體制論者,進行十五《國風》、二《雅》、三《頌》詮解。其下有整體論述者,例如論十五《國風》、大小《雅》、三《頌》者;亦有分别論述者,例如單獨探論《王風》《齊風》《陳風》《衛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等屬之。

(一)臺灣目前研究概况統整

由上可知,目前臺灣地區研究《詩經》與禮制關涉之學位論文(含碩博)内容及數量統計如下:吉禮九篇,其中,專論祭禮、吉禮四篇,旁及者五篇;凶禮一篇;賓禮懸缺,尚未見研究者;軍禮二篇;嘉禮之關涉婚禮者四篇,宴禮一篇;其他類十餘篇,含物質文化八篇,社群文化三篇,精神文化九篇。兹以表格臚列於次:

 

表一 臺灣地區詩經與禮制研究篇數一覽表

  

禮制分類類 型篇 數吉禮專論吉禮或祭祀禮4篇旁涉吉禮或祭祀禮5篇凶禮與銘誄關係1篇賓禮無0篇軍禮田獵1篇射事1篇嘉禮婚禮4篇宴禮1篇其他:禮俗物質文化禮俗8篇社群文化禮俗3篇精神文化禮俗9篇

統整前述,述之如下:

1.吉禮可擴大不同面嚮的研究

據清人包世榮《毛詩禮徵》所考定的吉禮内容,實應包括郊天、大雩、大享明堂、大蜡、靈星、方丘、社稷、山川、籍田、親屬、天子宗廟、后妃廟、諸侯大夫士宗廟、立尸、時享、祫禘、天子七祀、諸侯助祭、大學、諸侯立學、巡狩、告祭、享司寒、高禖、祓楔等二十五項内容[注]内容由卷一至卷三,參見(清)包世榮《毛詩禮徵》,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道光八年刻本影印,第110上—175頁上。;康有為又據《毛詩禮徵》簡化吉禮為授時、明堂、禘祫、卜筮、日月星辰、山川祀、荐新、耕桑、時享、祭附牲、迎氣、宗廟天地、高禖等十餘項[注](清)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1册,收入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目前臺灣學界僅涉及郊禮、雩禮、宗廟享禮、帝祭、時享、宗廟祭祀、祭天、祭社及祭禮之意涵與儀式等項,尚有許多研究空間可資開發。

2.凶禮僅述仲山甫典範形象及其塑造

凶禮包括喪、葬、哀、弔之禮,目前僅有一文討論漢代《詩經》學與誄銘文之關係,關於喪期、葬禮皆未涉及,是可以開發的研究範疇。

3.賓禮尚待開發各嚮度之研究

賓禮包括封建、朝宗、覲遇、會同、聘問等内容,康有為據《毛詩禮徵》昭揭賓禮有爵國、朝、會盟、巡守、射等項[注](清)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1册,收入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二者大同小異,目前尚無研究者,是可開發之研究範疇。

4.軍禮之戰争及軍旅馬政等研究可資開展

軍禮,包括了軍旅、田獵、射禮、馬政等具體内容,包世榮《毛詩禮徵》將所考軍禮内容分類,包括革命、征伐(含王師、方伯、諸侯從王、諸位相)、征師、屯戍、講武、治軍、軍器等項[注]内容由卷四至卷五,參見(清)包世榮《毛詩禮徵》,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詩類第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道光八年刻本影印,第175下—216頁下。,將各篇詩歌與禮制厘析清楚。康有為則據《毛詩禮徵》將軍禮分為器械、牧養、田獵等項[注](清)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1册,收入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然而,目前臺灣學位論文僅涉及田獵及射事兩個面嚮,仍可開發戰争詩及相關軍旅之研究。

5.嘉禮之冠禮可待開發

嘉禮包括冠禮、婚禮、鄉飲酒、鄉食燕禮、飲食等項,目前臺灣學界重婚禮及宴飲禮之論述,尚乏對冠禮之研究,此一研究可資開發。雖然研究婚禮、婦教論者有之,然而對於婚禮之整體儀式,可再建構完整禮制,包括婚時、行媒、納采、問名、納徵、親迎、受女、授綏、送者、女在途、婦至、成禮等内容;復次,對於婚禮之失、棄婦、出歸、大歸、歸寧、淫詩等内容,皆可再開發論述。

鄉飲酒,包括黨正飲酒、族師飲酒、庶人飲酒等項,可據《豳風·七月》《小雅·瓠葉》《大雅·行葦序》論述。

鄉飲燕禮,可再細分為鄉禮、食禮、燕禮等項,目前僅探討宗教、政治、生活宴飲三部分。

伙食,可包括彝尊、簠簋、鼎俎、豆邊等項,目前飲食尚待全面開發論述,因為談器物者,僅及禮樂器、服飾、車馬、兵器、日用雜器等五類,關於飲食器物尚未論及。

6.其他類

據包世榮《毛詩禮徵》所分,尚有樂章、宫室、車輿、衣服等項列於無類可分的“其他”項次之内,然而,其中與禮制卻有息息相關者。目前對器物、服飾、音樂已有研究者,可再開發車輿之研究。

(二)研究之自覺反省:文學的虚構性與局限性

承上,我們可以量化所有的研究篇目或總體研究面嚮。但是,我們還是必須注意一點:所有的文學作品,未必是真實的,内含文學虚構與文學叙寫手法。職是,我們不能將所有《詩經》篇章内容視為真實的商周文化反映,而應該再參照同時代的典籍文獻、出土文物、歷代疏解《詩經》的箋注,以及商周禮制規範等,纔不至於走偏方嚮,形成“以文解文”的情形。此即是,研究仍須回歸到商周時代的總體情境中詮釋、理解,纔不會緣木求魚。兹將其研究進路圖示之如下:

圖3 今人研究詩經禮制的進路

以上,專論一禮者偏少,而以旁及各禮者為多。何以呈現研究多寡差異如此懸殊之論述呢?其原因有四:(1)《詩經》之詩篇内容所提供的相關資訊有限,致未能豐富開展論述。(2)受限於研究者興趣、能力與學養,艱深難懂者乏人問津,致未能充分發揮。(3)史料、文獻多寡亦影響研究者之取材論述。(4)研究之群體效應,致某些論題一再被論述,而未開發者,鮮少有人問津。此一成果顯示可開發之研究者有凶、賓、軍禮等。凶禮包括喪、葬、哀、弔諸種儀禮,然而論者偏少;賓禮包括朝覲聘問之禮,目前尚無學位論文專文論述;軍禮包括戰争田獵,《詩經》談論戰争之詩歌甚多,卻乏專文論述戰争現象。以上凶、賓、軍禮三種禮制尚待開發。何以吉禮、嘉禮論者較多呢?大抵與中國人崇尚祭祀和喜歡圓滿喜慶有關。

本文昭揭臺灣《詩經》與禮制研究成果,期待後學可在前人論述成果基礎上繼續開發新的研究領域,厚植《詩經》與禮制之研究。

 
林淑貞
《国学》 2018年第01期
《国学》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