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校学术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对策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学术期刊的种类和数量都在迅速增加,出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基本满足高校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需要的学术期刊出版体系。其中,高校学术论文刊发数量和质量的明显提升,为我国学术期刊突飞猛进地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学术论文撰写、刊发不符合规范的问题,尤以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最为突出,愈演愈烈,并在不断深化、复杂化,学术诚信问题备受关注。基于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经历,笔者试图对产生剽窃、伪造、不当署名、不当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以期助益于高校学术论文的学术诚信建设。

高校学术论文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近十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因学术不端行为而相继被惩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例如,2009年,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因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浙江大学也因此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共计20篇;2010年,原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连生因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而被取消教授职务并解除教师聘用合同;2011年,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宗军涉嫌论文剽窃事件……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相关资料文献、不当署名、不当发表这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术论文中表现得越发明显。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界定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已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所认定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百度百科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的现象,但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解释和判断。而本文中高校学术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学术论文创作、投稿、刊发过程中所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但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解释和判断。

(二)高校学术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1.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本文中的“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主要是指,直接将他人或已经存在的学术成果(包含公开发表过的和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中的思想、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不加引注或说明,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发表;或者过度地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甚至将其内容不加修改地移入自己的论文中。

虽然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乃至各学术论文出版社都有自己沿袭已久的管理制度,但是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甚至缺失部分重要制度,且现行管理制度也存在“意见不统一”的现象,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这直接导致了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妥善解决,学术不端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究其深层原因,是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制度规范不完善、专门性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

2.伪造相关资料文献或捏造事实

这里的考评制度主要是从“单位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两个方面来说的。目前,我国高校对个人的年终绩效考核、科研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定的指标都倾向于量化考评,对质的审核反而不严格,给一些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作者带来可乘之机。由于绝大多数高校目前仍在沿用过去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将各类考核、职称申报与科研任务直接挂钩,有的高校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即专业技术类教职工若是没有完成每年的论文发表要求及其他科研任务,单位就直接评定其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不合格或是暂缓其职称评定申请。因此,在科研任务的重压之下,论文与科研已经逐渐变成专业技术类教职工的“主业”,教学或其他本职工作反而成为其“副业”。碍于考评制度的硬性指标要求,教职工基本处于为了发表而“写”论文的状态。这样,不仅打压了他们对科研的热忱和积极性,而且将“强制任务要求”压制于“主观创作冲动”之上,遏制了思维的创新和科学的质疑精神,论点跟风和论据摘抄现象严重。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础,科研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这些高校将原本独立分工的科研与教学两个活动杂糅在一起,既不愿放手让教职工单纯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更不愿舍弃科研这块表现自身学术实力的沃土。高校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教师,既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又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生力军,但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的不足,不可能全面兼顾。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在工作初期,他们不仅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进行专业和学科相关知识的补充与更新,而且还要处理一些行政及其他领导分配的任务,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系统、有深度的科学研究。再者,许多高校不能给教职工提供一个硬件设施完善、资金充足、学术氛围浓厚的科研工作平台,无法助益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单位的论文考核任务。

3.不当署名

这里所说的“不当署名”主要是指署名与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也就是说论文作者的署名或排名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对论文所涉及研究的实质性贡献,或论文作者的信息存在虚假标注等问题。具体情形有以下四种:一是,论文中“作者简介”的信息被虚假标注。例如,有的作者会有意虚假标注个人职称。二是,作者排名不能正确反映其对论文本身的实际贡献,甚至将对论文所涉及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例如,很多学术期刊时常都会收到以研究生导师或者某些领导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投稿,但实际在论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付出主要贡献的却是“第二作者”或“第三作者”,即这些研究生导师的学生或领导的下属;更有甚者,论文的主要贡献者直接没有被署名。三是,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在自己的论文中加署他人的姓名。[1]例如,某些作者在向核心期刊或者社会评价较高的学术期刊投稿时,会在自己论文中加上职称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姓名或者具有较高威望的学术带头人姓名,以提高录用率。四是,将未对论文所涉及研究有实质性贡献的人列入作者名单之中,或者将根本没有对论文作出任何贡献的人列为作者,而论文真正的作者却隐藏于幕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代写代发”。[2]例如,为应对部分高校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考核要求,有些专业技术人员会采用“找第一作者加名字”或找第三方机构进行“代写代发”的办法来完成单位对其工作量的考核,然而他们并未对论文研究作出任何贡献。

4.不当发表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的有效做法,完善自身的学术管理规范,加重对学术不端问题惩治力度的同时,联合国家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术规范文件对学术不端问题当事人进行责任认定和处罚,并有效利用社会媒体将处罚事件和结果进行公开,对社会上的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首先,是“一稿多投”,即作者将同一篇论文或只有微小差别(诸如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作者排序或单位、正文少量内容有所不同)的多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期刊;在收到首次投稿期刊的回复之前或在法定/约定期限内,作者将论文稍稍调整后同时投递给其他期刊;在法定/约定回复期限内,或者在未接到期刊确认撤稿的正式通知前,作者将论文转投其他期刊;在未作出任何说明的情况之下,将自己或者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过的论文,原封不动或稍稍调整后,再次投递给其他期刊进行刊发。

农村垃圾治理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资金保障并且要加强引导;设定具体目标,分配到村、责任到人,充分发挥村干部的号召力和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共同参与;引入市场机制,形成竞争合力,提高垃圾治理效率。

其次,是“重复发表”,本文专指作者在未作出恰当说明的前提下,在新投论文中大量重复自己已经发表过的论著内容。具体表现在:作者在论文中使用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过的文献内容,却未作出相应的说明或标注,或只是将这些已经发表过的文献笼统地排列在论文参考文献中却未在文中对应处进行标注;作者在未作出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摘取自己或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经发表过的文献中的部分内容,然后进行逻辑顺序的简单重组,形成一篇新的论文之后再次投稿发表;被允许第二次发表的论文,作者未对其首次发表的出处进行恰当说明;多次重复使用同一次调研结果、同一张图片/表格或同一组实验结果,却未作出合理说明;作者将基于同一实验/调研的论文,进行少量资料的补充后,多次发表在方式方法、结论等方面雷同的论文;在合作研究中,这些合作作者分别就同一组调研/实验结果发表方式方法、结论等方面相似的论文。

最后,是“拆分发表”,即作者将实质上基于同一项实验/调研过程获取得到的研究结果强行拆分成若干部分或单元,并作为多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别发表,从而破坏了研究的完整性。

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价值观扭曲和学术道德滑坡

价值观扭曲和学术道德滑坡,是造成高校学术论文出现种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一些作者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加之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追逐利益、钱学交易等负面影响的冲击,容易促使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违反学术道德规范,从而产生学术不端行为,把学术变成个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

取对数生长期K562和KG1a细胞,以1×108/L的密度接种。加入60 μmol/L Rh2-S诱导细胞24 h,收集各组细胞,预冷PBS洗涤2次,按照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实验重复3次。

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科研工作和进行学术活动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其实施与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学术良知以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具有自律和示范的特性。它是学术活动得以健康、有序、有效进行的保障。而学术道德滑坡无疑会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与蔓延。不少作者正是由于学术道德失守,才会对论文剽窃、文献伪造、一稿多投、代写代发等学术不端行为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别人都是如此,自己也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行而已,并无不妥。殊不知,学术道德的滑坡不仅容易导致学术水平的退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专业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有效提升,而且可能会造成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滞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时,由于教育工作具有“培育接班人”的特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滑坡很可能直接影响学生学术诚信的建立。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经t检验,(±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渠道输水运行时,渠道水位日变幅应控制在20 cm范围内,应特别注意水位降落值控制,当渠道输水水位下降、衬砌地下水水位高于渠内水位时,渠道水位的日降幅与开始降落时渠道内外水位差之和不应超过20 cm,以避免破坏渠道衬砌结构。

2.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国家应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学术不端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法治形式明确学术活动中学术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对各种学术道德问题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义,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法规中,首先,要明确定义与学术论文撰写、投稿、刊发等密切相关的术语,如“参考/借鉴”与“ 抄袭” 、“错误”与“造假”、“署名多人”与 “不当署名”等等;其次,要在法律条例中明确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惩治标准;再次,要对“论文代写代发”等第三方中介机构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进行有效认定和惩处,全面遏制中介机构钻法律漏洞的行为。这样专门性的法律条例是规范学术行为的“刚性”标准,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显著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完善学术不端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时,我国可参照英国的《学术诚信保障法》、日本的《反学术不端法》、美国的科研诚信体系等,结合我国学术界的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梳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我国学术不端的所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有效惩治措施,以重击学术不端行为的嚣张气焰。

分析:英语重客观描写,常以物或抽象观念作主语。巫宁坤先生将该句译为:“她那可爱的傲慢的表情曾经从报道阿希维尔、温泉和棕榈海滩的体育生活的许多报刊照片上朝外向我看过[5]”。此种译法虽然保全了原文的句式,却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即“表情”是无法实施“看”这一动作的。此处改成人作主语后更加符地道自然。

3.缺乏必要的科研基础和积累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不仅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也就是说论文一定是研究成果,它对专业性要求非常强。[3]可是,很多作者并没有相应的科研基础和积累,对他们来说,能写出一篇符合论文写作规范的文章已属不易,更何况是要提出新的观点。

经过一番询问,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小鹏的奶奶平时经常在街道、垃圾池旁捡一些瓶子换零花钱用。小鹏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为了多帮奶奶收集一些瓶子,就把同学们喝完的塑料瓶收集起来,装在自己的大书包里,放学后带回家给奶奶。大家知道后,不仅把自己的塑料瓶送给他,还帮他寻找塑料瓶,所以我特制的洒水瓶就这样不翼而飞了。知道真相后,我感到非常欣慰,夸奖小鹏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也表扬了帮助过他的孩子们。

很多高校教职工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以外,还承担着部分行政工作任务,缺乏必要的科研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教职工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岗位无关联,若要申请该工作岗位的职称,其职称论文的研究成果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深度;而大多数高校学生又因其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所以整体研究水平都不高,他们常常通过一些所谓的“捷径”来完成论文发表任务,这样不仅直接影响了论文质量与学术价值的提升,而且还降低了自身的学术道德水平。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搜集和积累论文写作素材的意识,也没有充分利用自己可控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系统、有深度的科学研究。在一些高校的硬性制度指标重压下,部分作者即便毫无创作冲动、没有进行相关调研或实验,也得去完成论文写作、发表的任务。

(二)客观原因

1.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虽然已经开始着手制定正式的法律条例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但是现有条例的覆盖面并不广,且查处力度不大,因此我国学术论文出版的行业规范和专业法律制度建设都有待完善。《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明确针对高校学术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和惩治条例不仅不多而且划分不细,大多只是对其进行几个大范围地分类认定和严重情节认定,具体的内容并没有在条例中明确;各条例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还是以教育与预防为主,而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查处只是其辅助手段。加之,我国一直以来都习惯从道德伦理层面上来谈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学术不端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在高校普及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知识,以防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确有必要。

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情况:一是,通过直接翻译或者语言重组的形式,将已经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再次作为自己的原创论文在国内学术期刊上进行发表;二是,借“参考”和“借鉴”之名,有选择地摘抄、拼凑、重组,最后完成一篇合成论文,即由不同论文、书籍、课件、文件资料等的相关内容拼接而成的论文;三是,对他人的重要观点、主要论点、最终结论、数据、图像、研究(实验)方法、文字表述等进行直接使用或者稍作修改后使用,却未按照国家著作权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学术论文撰写规范等要求在文中作相关注解或说明;四是,对已公开刊发论文的标题或部分内容进行更换后,重新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发表,尤其是课程改革、专业研究这一类的学术论文,只把课程或专业进行相应的替换即形成“新论文”;五是,在论文中使用自己或者自己作为作者之一已发表的文献或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中的内容,却不加说明或注解;六是,直接抄袭他人论文及其他文献资料作为自己论文的主体内容,其中部分作者的投稿论文查重率超过了60%,甚至有少数达到了80%以上。

2.高校对学术不端问题的惩处力度小

内部控制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企业也存在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不完善、组织结构缺乏、人员水平有限、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等诸多问题。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改变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该系统架构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将智慧图书馆的各项内容统筹到一个平台,构建集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展示和决策支持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决策的建设目标。

3.中介机构严重影响学术氛围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学术论文刊发需求的大量增加,催生出了一个新兴产业——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论文买卖。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论文代写”后搜索到4020000个结果,输入“论文代发”后搜索到468000个结果,输入“论文代写代发”后搜索到3230000个结果。其中一个打着“快速、高效、价优(见刊特快)”广告的某论文网站,更是宣称与800多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杂志社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并承诺只要是其合作期刊,都会给作者提供一条绿色通道,发表成功率高达90%,价格也是目前互联网上可以查询到的最低价格,如果没有成功发表,支付的定金一周内全额退款,真正做到让作者无忧无虑地发表论文。网络上、邮箱中,甚至是高校校园内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代写代发论文的小广告,大量诸如此类的中介机构放纵逐利,其公然挑战学术规范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就出版社而言,他们可以依靠收取中介机构的相关费用,甚至通过拒付稿酬来达到盈利的目的;更有甚者,随意增加页码、修改版面以求最大限度的盈利,论文代写代发的中介机构对于他们而言可谓是“保证期刊版面充足的摇钱树”。而对作者而言,高校教职工仅花费几百元人民币就能完成论文发表任务,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能确保自己顺利通过单位的考核并拿到年终绩效,而学生只需花费一两千元人民币就能完成毕业论文进而获取学历学位证书;就算是为了晋升职称,中介机构也不失为比较方便快捷的“途径”:在自己确实写不出论文可其他条件又全都满足职称评定条件的情况下,只要有中介,论文将不再是障碍,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中介机构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术氛围,助长了学术失信的气焰,给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还扰乱了整个学术期刊的出版秩序。

4.高校自行组织审查的难度大

我国各高校普遍面临着工作人员不够用、建设资金不充足的难题,因此很多教职工都是“身兼多职”,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顾好行政任务。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高校很难再设置专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审查的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硬件、软件设施和充足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高校取而代之的是,将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查工作下放到相关部门,由科研处、学报编辑部、图书馆等部门根据其职权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这些部门中,有的与某些论文数据库或检测中心存在合作关系,可以利用其已有设备进行“查重”等简单的学术不端问题检测,但受制于时间、精力和人力的不足,也无法达到专业的检测水平;可还有的部门,甚至连这种间接的检测设施都没有,无疑给审查工作加大了难度。

5.高校现行的考评制度缺乏科学性

伪造论文中的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也是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常态问题之一。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以下五种行为:第一,伪造没有经过实际调研或实验方式获取的数据、图像;第二,编造论文中相关研究的资助来源;第三,伪造可以为论文的论点提供支撑的资料或参考文献;第四,伪造无法通过重复实验而再次获取的样品;第五,编造与实际不符或者无法进行重复验证的研究方法、结论等。

学术不端问题的改善措施

由于绝大部分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证书的获取、职称的评定、科研项目的结题等诸多方面都要求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因此学术论文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要做到顺利地完成并刊发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提升学术道德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与努力。笔者结合自己在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中所遇到的学术不端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和学术道德修养

作为学术论文的撰写人,不论是高校学生、教师,还是科研工作者,都要主动通过国家或高校为其提供的学习交流或进修深造平台,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身专业以及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提高专业学科素养。与此同时,还应该主动培养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并保持着一颗对知识追求“永不满足”的心。只有这样,科学研究素质才能得到提升。

此外,还应当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学术伦理所提倡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踏实认真等优良品德,则是学术人员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研究和应用科学技术、发展自身创造才能的必要条件。[4]高校学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严格地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管理办法,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强化道德自律,认真履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尊重同行等科研道德,这是保证科研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前提和条件。同时,高校也要营造出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学术道德修养,使严谨治学成为风气,增强他们的学术自律性,克服学术浮躁心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健全和完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

优秀的作品往往都离不开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不仅体现在清晰的创作思维和得体的语言表达之上,更体现在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上。目前,便捷的网络获取信息方式和沉闷的工作状态是影响作者独立思考能力的两大主要因素。一方面,在这个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的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里,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对通信网络的依赖心理越来越强,他们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贪图享受各种捷径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不仅没有静下来全心做科研,而且也渐渐失去了主动查找、验证知识的意识和乐趣。他们只需要输入关键词便可以通过发达的网络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论文写作自然也难以避免网络搜索带来的“参考”和“借鉴”,而这些“参考”和“借鉴”往往又左右着自己的思维。然而,网上所呈现出的信息并非完全被科学地验证过,为了方便,部分作者仍然使用这些数据或资料作为论据材料。有的作者完全没有经过问卷反馈、调查研究、实验取证、科学分析等,甚至连原始数据都没有查看、核实过,就直接在论文中使用网上的资料;当他们在网上找不到自己当下所需信息时,部分作者会利用网上往年的相关数据或资料进行主观推测,凭借经验来伪造数据和编造资料,作为论文论点的支撑;还有一些需要以大量问卷调查为基础的论文,作者虽然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但是碍于问卷填写过程中监管、监督困难的现状,使得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紧张、繁忙且又不断重复的机械式工作状态早已消磨掉了部分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不佳的精神状态使其创作能力大受影响,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减弱。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学术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还是以“小惩大诫”为惩处宗旨。只要是在社会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大多数高校学生或教职工即便被查出学术不端的问题,也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查处就被公开通报、辞退、解聘,基本上都是通过校内通报批评、撤销荣誉称号等“小惩治”来稍作警示。对于年终绩效考核中所要求发表的论文,基本上只要有刊在手就能顺利通过单位考核;对于职称评审中要求的论文,虽然会经过高校相关部门的简单检测,但是即便检测出学术不端行为,也不过是取消此篇论文作为上报职称的支撑材料而已;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或科研项目/课题论文的学术不端问题,单位虽然会对当事人有短期限内的限制整改或限制申报新项目的惩治措施,但并不会对他们的学位学历或职称职务等切身利益有任何影响。就是因为这样的“小惩”根本无法触碰到当事人的真正痛处,他们才会想方设法地不断挑战学术规范的权威。

(三)高校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

与我国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小惩大诫”不同,学术不端发生率较低的美国高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调查程序和处罚机制,“有案必查、必究”可以说是美国高校处理学术不端的一个基本态度。[5]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美国高校通常是外请专业人士组成委员会来详细调查和处理。一旦有研究人员被发现有学术不端的嫌疑,学校就需要启动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如果涉及到联邦基金,学校需遵照《关于科研不端的美国联邦政策》(U.S.Federal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进行处置,虽然高校是调查和处理学术不端的责任主体,但联邦拨款机构可以在任何时候独立开展自己的调查,甚至可以选择不遵从高校。如果科研基金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则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下属的研究道德办公室(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ORI)也会介入调查。经确认的学术不端行为,其具体表现和处理结果都将在高校的校报、某些科学杂志、NIH的网页等媒体上广而告之。

所谓“不当发表”,主要是指论文的发表形式和发表过程有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出版系列规章制度、《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进步法》等相关要求。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四)高校应调整并完善考评制度

高校一味强调工作量的考核而忽略科研质量是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一大主要推手。因此,高校应避免“一刀切”的考评标准,针对不同的岗位性质和特点,调整并完善其相关考评制度。

首先要以质量为导向,促进高校教职工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学术道德水平提升。高校应变“责任机制”为“奖励机制”,在年终绩效考核中不再对学术论文的刊发数量做硬性规定,转而将论文发表的质量和数量作为加分项目,以提高作者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职称推评过程中,也应调整对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刊发核心期刊的优待条例。在投稿人特别多而核心期刊相对较少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如果可以减少对论文发表数量要求的同时不再特殊优待刊发在核心期刊之上的作者,而是强调每一篇论文的质量,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作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还对学术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次,要建立和推进透明、阳光的评审制度。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曾说过,学术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公,学术必须跟钱脱钩。[6]无论是高校的年终绩效考核,还是职称评定,都要切实做到明确评审专家实名制,多环节评审公开公示制度,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尽可能地保证公平。再次,要改革和完善评价制度。改变原有评价体系中片面强调定量指标观念,把工作岗位目标责任、产生效果和学术论文的“质”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年终绩效考核中,缩小因论文发表数量不同而产生的绩效差距,增大因论文质量和学术不端问题查处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五)多方协作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

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的目的不是针对任何一所高校或任何一个作者,而在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学术道德水平。目前,我国学术论文检测机构并没有完全大众化和公益化,这些检测系统在高校中的普及度和使用度都不高。因此,设计并普及操作简易、适合市场化需求且可自动设置“黑名单”的高科技检测设备或系统确有必要。同时,国家也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联网的实名制学术诚信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包括高校教职工在内的每个公民和科研团队进行学术诚信等级评价,并将学术不端记录直接与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科研基金申请、职称/职务评定、学历学位获取等直接挂钩。[7]再者,还需要构建学术不端信息公开制度,借助公众的力量揭露学术不端的行为,扩大公众对学术诚信管理的参与权与知情权,建立社会舆论机制进行正确引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各省新闻出版广电(版权)局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并在在保证举报人个人隐私不被泄露的前提下,将高校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发布在国家权威网站上,供全社会查询与监督,但凡核实确有学术不端问题的,在作出相应惩处的同时将其列入国家学术不端“黑名单”系统中,充分利用社会舆论机制去约束学术不端行为。

(六)有效利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科教研室或专业研究组等基层教学单位,由一两位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将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小组,进行相关的研讨、实验或科学研究,不同的观点、思路、视角在同一研究命题下相互碰撞,促使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从而有效提升研究人员自身的学术水平,进而通过这种高效的合作关系促使研究小组乃至整个高校的学术氛围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不断地与其他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展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学术活动,共同营造出一片学术乐土。

2.2.3 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报告 136例均为口服给药。静脉用药后序贯使用伏立康唑片的患者有10例。除1例在用药过程中调整至正确剂量外,其余患者用药剂量均不适宜:①125例未按说明书首日给予负荷剂量400 mg q12h;②135例维持剂量不足。见表2。所有用药患者无不良反应。

(七)加强对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宣传

高校应当重视学术诚信体系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和推广。首先,高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知识培训、学术讨论等形式逐步推进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培训工作,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出学术规范的制度细化工作,加强学术诚信的教育引导作用和学术规范的制度管理作用,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和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使教职工和科研工作者牢记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其恪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其次,高校、教职工、学生三者要主动承担起宣传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的重责,向全社会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道德风尚,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教育活动,竭力营造“以坚守学术道德为荣,违反学术诚信为耻”的学术大环境。再次,高校要积极构建学术诚信文化价值体系,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理念和行为准则,以学术诚信观念、制度和行为为重点,引导科研工作者将学术诚信和学术规范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在醇类燃料中氧分含量较高,因此,燃烧更加充分,燃烧的效率也更高,另外在燃烧过程中不会出现大量排放一氧化碳的状况,但是甲醇本身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同时还有腐蚀性,故而甲醇汽车在现阶段很难得到广泛的应用。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学术论文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2016年,我国教育部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高等学校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但剽窃、伪造、不当署名、不当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术论文中依旧屡见不鲜,距离实现高校学术自律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与氛围还任重道远,仍需要不断进行相关论题的深入探究,才能真正提升高校学术诚信水平。

注释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文件。

〔设计意图:谋篇出发,抓住关键,拟题小结,本节作文课训练重点突出,兼顾整体,在具体实践中让学生明白“好作文不但是改出来的,改作文还有一定的方法”〕

② 参见百度百科“学术不端行为”。

主持人:中国的画院是世界美术体系结构中的特例,这样的特例对于全球美术界具有何等意义?中国的画院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美术作出了何种贡献?如果没有中国的画院体制,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将会失去什么?

③-⑧ 参见中国知网组织编制的《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

⑨ 参见百度百科“学术道德”。

那一刻,我忘记呼吸,入骨三分的迷恋。她幽怨的呼吸声弥漫在森冷的空气里,与亡灵一起起伏,生命转入坟墓的瞬间,已经意味着消亡。一切的悲鸣,都是生者的自我感伤。她在水池旁清洗着双水,似乎离我很远,又很近,她存在于另一个世界,我的心是把悬挂的琴,轻轻一拨就铮铮有声,我暗自哽咽了。

参考文献

[1]张积玉.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几个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鲁守博,尹玉吉.学术论文“形式作者”现象剖析[J].编辑之友,2017(1).

[3]赵蓉英,魏绪秋.中美图书情报学领域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比较——基于被引频次和使用次数[J].比较研究,2018(1).

[4]肖坚.略论学术道德与期刊品牌建设[J].价格与市场,2014(6).

[5]刘爱生.美国高校学术不端的调查程序和处罚机制——以埃里克·玻尔曼案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6(11).

[6]周怀宗.学术期刊为何敢公开腐败 “版面论页卖 铜臭称学问”[N].北京晨报,2011-12-06(C03).

[7]吴坚.学术不端行为与科研诚信建设[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8]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3-12-3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

 
段娟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