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它们以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为主要职能,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有的情况就是在教育上不愿投入过多的资金,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的投入更少,致使就业能力的软硬件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就不会有太多的经费去做推广,像家长面谈会、专家交流会、企业需求交流会这样的活动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不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各领域的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和创新应用,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又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自从2009年智慧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被提出以来,我国住建部和科技部分三批共公布了29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截至2016年12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明确提出构建智慧城市的相关方案。在2016年3月发布的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指出,“要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深入应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较为突出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新型的发展模式。文章将首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类型,然后结合智慧城市的特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呈现的新的运行模式,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分类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以“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一创新活动包括了从设想的产生一直到新设想实现商业化的一个完整过程,具体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再到产品的市场实现等一系列动态循环的活动。在随后的研究中,人们分别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来分析技术创新中所涉及的主要活动,技术方面主要有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制度方面主要包括战略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不同的创新类型[1]。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过程,学者傅家骥(1998)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创新构思产生、技术创新构思评价、试验模型开发、工业原形开发、技术创新产品的初次商业化生产、技术创新产品的广泛接受和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的扩散等多个阶段[2]。金昕等(2014)则进一步将技术创新过程归纳为三个基本活动阶段:概念构想活动、研发生产活动、验证上市活动[3]。罗洪云、张庆普(2015)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指出技术创新过程一般包括创意产生、研究与开发、商业化及扩散传播等三个主要阶段,并进一步将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模糊前端创意形成阶段、研究开发阶段、中试阶段、商业化阶段、新技术标准形成阶段这五个阶段[4]。可以看出,这一些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层面。从企业创新管理角度来看,技术创新的制度层面也同样重要,Roy Rothwell等(2012)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科学、技术、市场、组织等技术和制度之间的内生耦合是企业成功创新的必然道路[5];邱国栋、马巧慧(2013)也通过跨案例研究指明了企业制度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内生耦合效应[6]。随着协同创新、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近些年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企业在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创新也越发重要。依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流程,文章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和五种创新活动类型,如图1所示。其中四个阶段分别是新设想产生、研究与开发、商业化生产、产品市场实现,对应的五种创新活动分别是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其中,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属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与管理创新属于制度层面的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它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知识的吸收和积累,推动知识的整合、创造和应用,从而提出新的创意方案,为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采用新工艺和开发新产品的提供基本思路。工艺创新是依据提出的技术创意,设计技术方案,进行技术开发,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生产设备,将创意方案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产品创新是依据新的创意方案和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出符合商业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对新产品和新工艺进行测试和分析,最终实现新产品的投产。这里的新产品既包括对原有产品的改进或改造,也包括完全创造出一种原先市场上不存在的产品。在知识创新过程中,通过知识创造、积累和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实现技术的突破或创新,进而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因此,知识创新是企业实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市场创新主要实现新产品的商业化,是在新产品批量生产后将其投放到市场,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等方式,帮助寻找新的市场空间,或者在原有的市场获取新的市场份额,以开辟新的市场。组织与管理创新是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流程方面进行的调整和变革,从而帮助企业顺利、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

8.3.1 承包经营医院食堂应公示承包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以及食品原料供应渠道及品牌。倡导医疗机构公示主要食品原料的成本。

  

图1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分类

三、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在企业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环节,随着感知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技术逐步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监测、管理、生产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变得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柔性化、集成化,由此企业的生产及工艺创新过程呈现为智慧制造模式,对应的产品形态也体现为智能产品。

 

表1 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新特点

  

活动类型 新特点知识创新信息技术平台为企业内外部不同主体、部门及个人之间的连接和信息的交互共享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平台,促进了知识、信息、经验、技能的共享与学习,推动了知识的形成、积累、传播和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知识储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汇集政府、科研院所、产业经济部门、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内部的多种知识资源为一体,建立跨主体的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交流和使用机制,最大限度地集成科技创新和公众需求的信息,以开放式创新、公众创新推动企业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通过数据挖掘和信息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推进促销手段创新,以及实现支付方式、计费模式和收费方式等收益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组织与管理创新通过建立统一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在企业内部,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在企业外部,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融合于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各主体之间基于统一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和业务合作,形成不同类型的虚拟组织

四、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融合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企业的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呈现出了依托多主体连接、共享整合、协同合作而形成的开放式创新的基本特点。这一发展对于全面增强我国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进而推动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市场创新的本质在于开发新市场,开发新市场的基本方式是识别和分析消费者需求,围绕消费者需求创新产品及服务方式,进而开展相关的营销执行活动[13]。因此,企业的市场创新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明确消费者需求、进行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实现营销模式创新。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企业的市场创新呈现出新的运行发展形态。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网络虚拟社区、电子商务、移动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消费者,通过获取和分析这些平台上汇集的相关数据信息,企业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使用情况。在产品及服务方式创新方面,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企业能够全面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者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沟通方式等信息,结合对数据的精准分析,企业可以为不同的顾客定制个性化的产品以及使用个性化的促销手段。在营销模式创新方面,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开展支付方式、计费模式和收费模式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较为典型的营销方式创新如:通过将特定软件原来的出售形式转变为出租,则企业的收益模式则从原来的一次性支付转变为“微支付”;在媒体广告中,原来的计费方式是以广告出现的时间和频次为标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计费标准可以转变为用户对广告的点击次数或者广告引入的用户所产生的成功销售,并以此来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1.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知识创新的发展模式

智能产品是未来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智能产品是一种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它在实体产品嵌入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改造改变产品的内在品质及功能,从而使产品具有了一定的信息能力。信息是经过加工后能够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一些数据,在产品中,产品的颜色、形状、材质、功能、温度、强度、加工等反映产品本身特征及其变化的相关数据则为信息。而由于信息具有可识别、可转换、可存储、可传递、可扩充、可共享、可附加等特征,通过将信息技术嵌入产品中,使得产品具有了一定的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分配、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控制能力,这些信息则能够反映产品自身的状态、特征及运行规律,并且能够实时反馈产品所接收到的信息,这样的产品则成为了智能产品。如图5所示,智能产品的智能化主要通过产品的内在信息化和外在信息化来实现的,它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改造产品,实现产品的内在信息化,另一方面通过将感知技术、无限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等技术附着在产品外面,使产品具有一定的感知和通讯能力,实现产品的外部信息化。

  

图2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企业知识创新网络发展模式

2.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是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也从单纯的注重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建设发展(如文献IBM's Smarter Cities Challenge,2012[7];李德仁,2011[8])逐步拓展到了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基础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文献 Holland G,2008[9];Giffinger R&Gudrum H,2009[10];徐庆瑞等,2012[11];Margarita Angelidou,2014[12])。具体而言,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集中体现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城市中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高速、泛在和即时的连接,进而推动城市各领域实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大众创新和可持续创新。在智慧城市中,物联网技术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透彻感知,实时捕获各种城市运行的各类信息。进一步地,通过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以及物联网、卫星传感网等不同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并借助于高速度、高带宽的信息通讯网络,构建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将各类信息系统中分散的数据进行连接、交互和多方共享,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整合,并实现个人、组织和政府等不同社会主体内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连接与合作,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展各类创新应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7]。依托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构筑的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城市中形成了以“创新2.0”为基本模式的开放共享的创新空间。创新2.0是从互联网领域的web2.0引申而来,相对于web1.0单向的信息发布模式,web2.0强调公众的参与,重视用户的交互作用,它倡导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和知识的交互、共享与扩散。对应于web1.0技术,创新1.0是一种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范式,创新2.0则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范式,它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共同创造独特价值、塑造公共价值,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和协同创新[8]。对应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依托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建立的统一、开放的公共信息平台,“创新2.0”模式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企业内外部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接,带动了企业的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与管理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如表1所示),主要体现为企业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的多元主体连接、共享整合、协同合作而形成的开放式创新范式。

比较典型的智慧制造模式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工业4.0”和“云制造”。工业4.0是2013年德国提出来的新概念,他们认为人类到现在为止分别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18世纪末开始的蒸汽时代的机械设备生产、20世纪初开始的电气时代的大规模批量生产、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基于IT技术和信息化之上的自动化生产,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阶段——基于物联网等技术的制造业服务业化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制造模式称为“工业4.0”[11]。工业4.0是建立在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它主要通过虚拟——实体(物理)系统来构建智能工厂,如图3所示。在工业4.0中,信息系统是物理系统运作的控制中枢,它采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并通过虚拟化生产的信息系统来管理物理系统,实现生产设的备社会化共享和全球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之间的交互和协同运作提供技术支持。对于物理系统而言,借助于信息网络,它可以利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社会生产设备,它不需要关心设备的确切所在地,只要设备可用即可。云制造是工业4.0在企业制造层面的具体应用,它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新模式[12],如图4所示,它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科学技术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融合现有的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管理、集成等)技术,把各类可利用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进而构建集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为一体的服务云池(制造云),并由专业的机构对服务云池进行管理和运营,从而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网络终端获得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服务,从而智能化地完成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

  

图3 工业4.0的运行原理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知识创新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资源网络和紧密、稳定的知识创新网络,也取决于企业能否与其他主体(如用户、客户、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灵活多元的知识创新网络,推动知识创新的重心从企业内部的个体和部门向相互关联的企业网络迁移[9]。例如,用户是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资源和参与主体,也是企业的知识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广泛应用,用户创新社区在企业知识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户创新社区是在线形式的创新社区,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支撑,由对特定产品或创新项目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组成,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支持产品问题处理或解决方案开发的网络虚拟社区,它能够将分散的个体用户集聚起来,通过集体智慧实现个体用户无法单独完成的知识创新。如小米科技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用户创新社区的知识创新过程[10]。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企业能够更为便捷地构建贯穿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开放式知识创新网络,融合多方主体、各类资源不断推进知识的传递、共享、积累、创造和应用。如图2所示,在企业内部,主要通过建立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促进组织内知识的传递、共享、创造和应用;在企业外部,融合多元利益主体构建实现知识开放、共享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网络。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可以汇集大众智慧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它连接企业内、外部知识创新网络,实现由以“数字化物质对象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网络向“以人为核心、更有利于知识创造和传递”的知识网络转变。

3.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市场创新的发展模式

  

图4 企业云制造运行模式

5G是本届互联网大会的高频词,而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同样因未来而变得夺目。当人们还沉浸于互联网思维时,百度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却告诉大家,未来30年是AI(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是前菜、AI才是主菜。AI将给中国社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各个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AI思维正在替代互联网思维成为新的动能。

4.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组织与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

企业推进组织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推进组织效率和绩效的持续提升。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社区、社交商务、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软件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开展组织与管理活动的创新,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企业进行关键业务和关键流程的创新,实现其业务活动和运作流程的“大数据”化,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放大业务流程中其他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开放共享的云计算资源平台的使用,又为企业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开展多方协同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如图6所示,在企业组织内部,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将企业不同的部门和个人连接起来,使企业内部的交流沟通成本降低、沟通效率提高,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增大管理跨度,减少管理层次)、网络化(增强横向分工和协作)和柔性化(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成立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临时团队)发展。在企业组织之间,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相互连接,形成跨越多个组织的虚拟组织。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业务协作,实现不同机构、不同业务环节的协同工作,如当下流行的众包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大型的大众网络,将原来由公司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外包出去,通过各类众包平台开展数据调研、消费者需求调查、职位招聘、下单、接单等业务活动。基于公共信息平台,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通道更宽阔、通畅,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搜寻效率和联系效率都大大提升,充分发挥了不同主体的专业化优势,推动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创造。

  

图5 智能产品的结构形态

  

图6 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

五、结论

结合文章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分类,下面分别分析在智慧城市背景下企业知识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方面所涌现出的新型的发展模式。

1.帮助企业将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融合起来充分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结合智慧城市中广泛应用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智慧城市中构筑的各类公共信息平台,企业的知识创新实现了构筑连接企业内外资源的知识创新网络,企业工艺创新中出现的云制造模式实现了在产品制造中企业制造能力和社会制造资源的灵活结合和运用,企业组织与管理创新中实现的内部网络化、信息化和基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虚拟组织,都为企业更加便利地融合和调动内外部资源提供了便利,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的治理资金主要靠地方政府,特别是“两工”群众投工投劳,在“两工”取消后,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未能安排,资金缺位造成治理停滞,目前治理任务艰巨。

2.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更加充分地集成来自技术与来自用户需求的信息,提高技术创新的前沿性和精准性

技术创新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驱动模式,技术驱动创新和市场需求驱动创新。两种驱动模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侧重和体现。例如对于智能手机而言,我国市场侧重于市场需求驱动创新,日韩企业侧重于技术驱动创新。在智慧城市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知识创新基于公共信息平台构筑的内外部知识创新网络,以及市场创新中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电子商务、移动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实现的洞悉消费者需求,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加便利地分别从技术端和用户端收集信息,从而更加快速、高效地推动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3.有利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进入多方协同合作和开放式创新的新阶段,对于企业的运营及技术创新而言,企业能够将能力和资源集中于自身所擅长的方面,并将自身不具优势或不擅长的方面通过外包或虚拟组织的方式获得,从而根据经营及技术创新的需求合理地设定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实现组织扁平化、高效的运作。

【参考文献】

[1]张振刚,张小娟.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3):79-8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3]金昕,陈松,徐劲松.企业知识管理方式对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J].预测,2014(3):15-20+33.

[4]罗洪云,张庆普.知识管理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3):143-151.

[5]乔·蒂德,约翰·贝赞特著,陈劲译.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邱国栋,马巧慧.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内生耦合 [J].中国软科学,2013(12):94-113.

[7]IBM's smarter cities challenge:Report philadelphia[R/OL].Available at:http://www-03.ibm.com/innovation/us/thesmartercity/index_flash.html.

[8]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1-5.

[9]Holland,G.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J].Cities,2008,12(3):303-320.

[10]Rudolf giffinger,Haindlamaier Gudrum.Smart cites ranking:An effective instrument for the positioningofcities?[J/OL].ACE:Architecture,Cityand Environment.2010,4(12):7-25.

[11]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 [J].管理工程学报,2012(4):1-7.

[12]Margarita Angelidou.Smart city policies:A spatial approach[J].Cities,2014(41):S3-S11.

[13]张小娟.智慧城市系统的要素、结构与模型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14]宋刚,邬伦.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 [J].城市发展研究,2012(9):53-60.

[15]王彦博,和金生.跨组织的知识创新网络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93-97.

[16]张曙.工业4.0和智能制造 [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43(8):1-5.

[17]中国工程院.智慧城市与智能系统的前沿问题与应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张小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