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思想指南与行动纲领*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 言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工作,1989年1月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时就指出:“民族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1993年6月14日到罗源县霍口畲族乡福湖村看望畲族群众时说:“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保证,意义十分重要。”[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来“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的新贡献、新发展,并对新时代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做了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15,27,47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深化与提升,内涵深刻,思想深邃,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思想博大精深,内涵极其丰富。笔者认为,其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3]285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285的“顶层设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合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必然结果”,体现出“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必然要求”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25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2]25。实践证明,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就能够得到切实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就能够加快发展,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民族凝聚力就得到不断增强。由是观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也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3]300的必然选择。

1.规划先行,整体部署产能建设方案。根据大港油田已经探明油气藏的分布特点,落实国家、省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敏感区的环保要求,结合滨海新区、渤海新区海陆发展规划,整体研究未来一段时间内油藏中长期开发计划,整体部署油气藏开发钻井方案,确定钻井区域和钻井平台分布,顶层设计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二)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在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汇聚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学者李臻认为:“所谓‘命运共同体’,是指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现实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愿景之上的,强调在互相交往和影响之中经历和分担共同的命运,呈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的共同体。”[5]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在结构上具有鲜明的“多元一体”特征。费孝通曾指出,中华民族是指中国疆域内所有的中国人,“它所包括的五十六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6]。在民族意识上,是全体中国人“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情感和道义”[7],同时也是平等互信的民族关系意识、凝聚共同利益的经济交往意识和包容互鉴的文化交融意识。由此看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徐杰舜等认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中,各民族之间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坎坎坷坷,但最终走向多元一体,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8]9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属性,包括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之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强化各民族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各族人民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强化各族人民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三)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再次,要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认知水平。政策认知水平与政策执行效果呈正相关的关系,要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必须大力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对民族政策的认知水平。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民族政策认知水平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宣传内容的全面性。这里所说的“全面”是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学习宣传,要从民族政策的价值指向和目标要求,从大政方针到各个领域的具体要求等开展全方位的、系统的、整体的、深入的学习宣传,使认知主体不仅把握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必要性,而且还能够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各个领域行动要求层面知晓其具体内容,以避免认知主体对党的民族政策认知的零碎化、碎片化。二是学习宣传对象的广泛性。“广泛”指的是学习宣传对象——认知主体的全覆盖,要求民族政策的学习宣传不仅要实现民族地区的全覆盖,也应包括非民族地区干部的全覆盖。同时,这种学习宣传不仅要覆盖到基层干部,尤其应覆盖到中高层干部。这是因为,基层干部是政策的执行者,他们的认知水平固然很重要,但中高层干部则是政策的制定者,其认知水平更为重要,如果政策的制定既不“接天线”(与党的民族政策有差距)又“不接地气”(不符合基层实际),将会产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后果,当下在脱贫攻坚领域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制定的政策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关。因此,党的民族政策学习宣传的广泛性显得特别的重要。

(四)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

首先要把握好“两个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是重要前提,也就是说,必须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根本前提,这是其政治基础;而“自治”是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现实考量而做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其要义是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在“统一”的前提下实施“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其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让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自治权,才能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才能做到更好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才有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还应看到,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哪一个民族所独享,换言之,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各民族之间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都有共同建设共有家园、共享发展成果的平等权利和义务。总之,坚持“两个结合”,要求我们既要反对不顾国家和民族团结大局,过分地强调民族地区特殊性,更要坚决反对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当作“独立王国”的极端错误行为;同时,也要反对忽视民族差异性的错误观念和诋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各种错误言论,特别是注意纠正各种干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不当行为。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为引领,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民族工作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既是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民族工作自身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坚决确保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

(一)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开创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14同时还鲜明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14换言之,就是要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党的十九大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根本的实践要求。

为了适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引入护理临床差错案例,加强护生护理风险教育,是对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不仅拉近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距离,更增强了护生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顺利实现护理教育与临床工作的对接。

在民族工作领域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决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坚定地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88

其次,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法治是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当下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一是要健全中国特色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当下最重要的是在国家相关立法机构主导下,抓紧修改完善并及时出台自治区层面的自治条例,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依法管理民族地区事务的各项权利更加有效地落到实处。二是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事务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15,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决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框架下来处理民族事务,是将全面依法治国方略贯彻落实到民族工作领域的内在要求。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事务的能力,要求我们在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过程中,要坚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必须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要通过深入广泛的法治宣传和教育,让法治观念深入到每个人的头脑之中,自觉地把宪法和法律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真正做到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是全面依法治国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实社会基础。

再次,在各级各类组织中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13],这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不仅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而且还延伸到外交、国防、安全和祖国统一等方方面面。这还意味着和以往相比,新时代的民族关系将更加纷繁复杂,工作任务将进一步艰巨繁重。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只有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民族工作才能创新发展。

(二)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在新时代,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方针指引,也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总依据、总要求。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14]1298

在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首先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做出的重大判断上来,坚定“道路自信”。一个时期以来,对于党的民族政策曾有一些“杂音”,甚至出现了否定现行党的民族政策的错误倾向,这些问题应值得高度重视。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9]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当下党的民族政策的科学判断上来,这是在民族工作领域坚持“四个意识”的具体表现,更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要求。当前,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把学习党的十九大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民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相结合,全面总结回顾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深化对党的民族政策正确性的认识。

其次,要根据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党的民族政策。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做出了新的科学诠释,把民族工作纳入了新时代的基本内涵、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了“四个伟大”的新使命、纳入了党的基本方略,[15]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对民族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就是要着眼于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对现行的民族政策进行全面审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地坚决贯彻执行,不够完善的则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必要的补充,原有政策缺失的,要加紧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并及时出台,从而使党的民族政策更加完善,才能够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与时俱进。

本次实验采用的TGP 206A型地质超前预报仪对蓄集峡水电站引水发电隧洞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由于该仪器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因此在每次进行实验开始之前,能够产生震动的一切施工工作均暂停,以防影响数据采集;而在两个接收孔中采用黄油将两个接收探头与山体耦合;炮孔间距为2 m,深度为2 m,下倾10°左右以方便注水,炸药放置时应当将炸药推入炮孔底部,在入洞之前将药卷制作完成以节省时间;当仪器连接完成之后,采用逐一引爆的规则,按顺序引爆并收集信号,若有哑炮或未触发的情况时,应当补炮,不能直接跳过。因为药卷的引爆和信号的采集应当同时进行,故药卷应当与触发线连接。

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自三季度起,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FTP定价,给予各期限-62BP的政策性点差优惠;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专项拓展竞赛,对小微贷款新增给予专项奖励,提高员工服务小微企业积极性等。

在2014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9]这一重大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2]47。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那么,在新时代如何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发动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0]179-180这就为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基本路径。只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使“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1]。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之所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无不得益于壮、汉、瑶、苗等各兄弟民族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交往,各民族才能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通过交流,各民族才能消除彼此的情感隔阂,相互走进各自的内心世界;通过交融,各民族才能相亲相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融洽民族关系,在相互包容中实现民族融合。可以说,没有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没有民族的融合;没有民族的融合,民族团结就缺乏持续稳定的情感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强调要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27。这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在新时代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远意义。

(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和自治的结合,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9]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思想的精髓,把“两个结合”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在要求。

通过例4进一步推导可知,若极限式中有幂指函数地f(x)g(x),常用换底公式eg(x)lnf(x)将其化为指数函数进行处理。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坚持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2]这是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全局,对增进民族团结、凝聚复兴力量提出的新要求,为加强民族团结和推进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是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近五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并进而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2]7-8。这是我们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必须着力破解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为突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必须继续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对自己专业的态度,选择“一般喜欢”的占54%,选择“热爱”的居第二位,占24%。另外,应引起注意的是有4%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想改行”,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比例越来越大。建议学院各系加强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而不是仅在学生入学教育时谈谈而已。

其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武装头脑。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做出了“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民、面向新时代的科学阐释”[13],是新时代开创中国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思想引领和行动纲领。因此,对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各级各部门必须原原本本地学习,要在真正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在上述四个方面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它转化为指导工作的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到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中。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粒子可能处在迭加态,这种状态是不确定的。例如电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不同地点,电子有可能在A点存在,也可能在B点存在,电子的状态是在A点又不在A点的迭加。这个话大家就不太理解了。聪明的人会说,你说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就像说你的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女儿在不在客厅,你一看不就明白了吗?这还用辩论什么?但是恰好量子力学就认为,你要去看这个女儿在不在,你就实施了观察的动作。你一观察,这个女儿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她就从原来的在客厅又不在客厅的迭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客厅或者不在客厅的唯一的状态了。[10]

(四)坚定不移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价值的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体现出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所谓“共同体意识”说到底就是“民族认同”的问题,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绵延不断的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在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7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2]11,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包括民族团结等问题在内的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将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因此,在我们走向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当下,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进一步夯实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实思想基础,创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必要条件,说到底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五)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地区民生建设

民生建设事关各族人民的福祉,是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2]31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当前,加强民族地区民生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来重点发力。

首先要找准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31因此,加强民族地区民生建设,要立足于解决当下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工作,提高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水平。

其次要突出重点。民生建设涉及面广,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以及食品安全、公共治安、生产安全等工作,只有统筹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障各族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尤其是要突出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方面,“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2]16

再次是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实现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因此,要突出抓好以下的工作:第一是抓好贫困人口的动态调整。按照“应纳尽纳、应退进退、应扶尽扶”要求,对贫困人口进行再识别,切实提高贫困对象识别的精准度。第二是抓好分类帮扶。根据不同的致贫因素和致贫类型,扎实推进分类帮扶措施。对因病因残致贫的,要通过采取“兜底”帮扶来解决;对因灾因学等致贫的,要通过完善救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的举措来解决;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要采取整体易地搬迁安置的办法来解决;对有劳动能力,因发展条件所限而致贫的,要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和拓宽就业渠道来帮扶。第三是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任务。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聚集区、边远山区、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比重大、致贫因素错综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口素质相对低下等是其共同特征。啃下这一“硬骨头”,要加强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村级贫困治理能力建设,夯实基层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原则,打破形成贫困文化的恶循环,教育贫困群众革除“等靠要”依赖思想,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持续脱贫、持续致富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学习路上.习近平扶贫往事:烈日翻山越岭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N/OL].(2015-11-24)[2018-02-1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1-24/7638287.s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G]//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崔清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N].人民日报,2016-10-10.

[5]李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的新论述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7]沈桂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念抗战70周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6).

[8]徐杰舜,刘冰清,罗树杰.中华民族认同论[M].西宁: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

[9]新华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李克强俞正声讲话 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出席会议[N].人民日报,2014-09-30.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1]新华社.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依法治疆 团结治疆 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12]新华社.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 建设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4-30.

[13]郝时远.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创新推进[J].中国民族,2017(11-12).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巴特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J].中国民族,2017(11-12).

 
凌经球,赵静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第02期
《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