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及其对自身人生道路的影响

更新时间:2009-03-28

孔子一生刻苦努力,积极进取,他虽然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但事实上他不仅成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传承者,也成了有着深刻思想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孔子在那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积极推广他的政治学说而屡遭挫折,算不上是时代的幸运儿。但是在今天看来,孔子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无疑是影响中国社会历史的标志性的伟大人物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无疑是创造了彪炳千古的辉煌人生的。笔者认为,孔子辉煌的人生与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拜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作些粗浅的论述,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孔子具有突出的先王崇拜心理

崇拜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印象形成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和带有盲目色彩和特征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崇拜心理既有正向效应,也有负向效应。崇拜心理的正向效应表现为:在社会影响形成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一些值得信赖、崇尚的心理目标,进而形成某些积极进取的心理倾向、奋发向上的生活热情和执著追求的意志行为。与此相反,崇拜心理的负向效应则表现为:崇拜心理往往使人们走向盲目信任、信赖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从而导致某些偏激心理和偏激行为。研究有关典籍资料,我们发现:孔子具有突出的先王崇拜心理。他的这种突出的先王崇拜心理,既体现在他的言语(语言)里,也体现在他的行动上。

(一)从言语上看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谈论语言,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思维。思维是什么呢?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作为“心理的东西”的思维是在人脑中进行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认识,它与人的知觉、情感、欲望等一起构成人的意识。人的思维活动的基本工具是概念。概念是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单元,而它的工具是语言。可以说,没有语言,人类形成不了概念,人类的思想就无法传递和深化。因此人的语言能够反映人的心理。从孔子的语言里,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拜心理。

首先,孔子的语言体现了对古代先王强烈的敬仰、钦佩之情。孔子在说到那些英明的古代先王的时候,敬仰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如对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周公等这些古圣先王,孔子是非常崇拜的。孔子说黄帝“生而神灵”,“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显然,黄帝在孔子心目中就是非常了不得的伟人。孔子说颛顼“洪渊以有谋”,“治气以教民”,使得“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在这里,颛顼也是同黄帝一样的英明领袖。孔子说帝喾“生而神灵”,“博施利物,不於其身”,“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顺”(《大戴礼记·五帝德》)。显然,在孔子那里,帝喾也是同黄帝、颛顼那样的天才人物。关于尧的伟大和崇高,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在这里,孔子认为尧作为君主伟大无比,尧的崇高只有上天可以相比,他施给百姓的恩惠,广大百姓找不到言辞来形容。他的丰功伟绩太突出,他留下的礼仪制度永远闪耀着光芒。孔子在说到舜、禹的崇高时表示:“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论语·泰伯》)在这里,说舜、禹很崇高,拥有天下一点也不为个人。孔子也极为推崇周公,他赞羡“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到晚年,他仍然念念不忘周公,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在孔子眼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都是完人,在提到这些人的时候,孔子恨不得把所有用得上的赞美之词都用在他们身上。这说明,孔子对这些古代先王推崇备至。

孔子对先王们的极度赞美之词,其实是他的先王崇拜心理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孔子那里找不到这些先王们的任何缺点。由此也可以想见孔子对先王们的敬仰、钦佩程度。我们都知道,作为人,哪里会没有缺点呢?都会有。是孔子不明白这一点吗?显然也不是。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他一定明白人无完人的简单道理。那么,又是什么让他觉得古代先王那么完美呢?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孔子对先王们的敬仰和钦佩,决不是一般的敬仰和钦佩,而是一种以强烈的崇拜心理为基础并且为这种强烈的崇拜心理所导致的敬仰、钦佩之情。

这样的文字的确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她是要向恩师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吗?是不是已有家室的胡适,冷静及时地制止了学生在感情上的延伸?还是怕他们之间的交往连累了恩师?

其次,孔子主张效法古代先王,这在他的言语上也有鲜明体现。人无疑是生物界里思维水平最发达的物种,其学习和模仿能力是其他动物所无法匹敌的。人在对其他个体产生敬仰、钦佩等感情后,脑子里可能会产生模仿的念头。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会模仿或效法祖先好的思想和行动。孔子因为对古代先王具有强烈的敬仰、钦佩之情,转而形成对古代先王的崇拜心理,这样自然就会形成效法先王的主张。孔子晚年花大力气整理中国古代典籍,《尚书》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他将上古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汇编而成的典籍,曾被他当成教育学生的教材。由此可以断定,孔子是很重视这部典籍的。作为大教育家,孔子重视《尚书》这部典籍,最主要看重的应该是这部典籍里的重要思想。《尚书》里到底有哪些重要思想呢?有哲学思想,如“孚”、“中”、“无为”以及朴素辩证法思想,等;有政治伦理思想,如礼治思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法治思想、孝悌思想、法先王思想,等。孔子作为这部典籍的整理汇编者,对它所包含的思想和所具有的价值应该是了然于心的。在《尚书》里,并没有出现“法先王”这个说法,但是,它却蕴含了丰富的法先王思想。《尚书》里的许多表述,都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如《尚书》记载盘庚追述先王迁都原因时说:“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尚书·盘庚中》)意思是说,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祸,但是先王并不怀恋他们亲手创造的基业,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迁徙。再如,《尚书》记载周公反复申告康叔“明德慎罚”的要旨是:“今民将在祇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尚书·康诰》)。意思是说现在臣民都在看着康叔是否恭敬地遵循文王的传统,依据他的遗训来治理国家,要探求古代先哲帝王保民安康的遗训。孔子显然是认同法先王的思想的,不仅认同,他也主张“法先王”。孔子说:“是以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昔先王之所先施于民也”(《大戴礼记·四代》),“昔者先王使民以礼”(《韩诗外传》卷3)。孔子的意思是,像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主张,这是先王们要求百姓遵循的,所以我们应该遵循。基于此,他要求统治者效法古代先王实行“礼”治。《论语》里出现了“先王之道”这个范畴,这说明,在孔子那个时代,“先王之道”就是人们关注的内容。孔子的弟子有若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这话虽然是从有若口中说出来的,其实也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对于孔子“法先王”的主张,《中庸》对之作了一个总的概括,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意思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传统,效法文王、武王。言语(语言)是人的思维或思想活动的外化。孔子在思想上主张效法先王,根子在于他心里面认同先王们的主张和做法。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显然,这归根到底还是他对先王的那种强烈的崇拜心理在起作用。

(二)从行动上看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

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基础护理,其中包括对患者进行常规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健康教育,早下地活动,并对患者的静脉输液通路进行管理等。而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式如下。

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产生的原因

孔子所崇拜的先王,虽然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孔子的先王崇拜,既是祖先崇拜,又是英雄崇拜。而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说它是英雄崇拜显得更合适。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孔子所崇拜的这些先王,确实不是中华民族的一般祖先,而都是功高日月的不平凡的祖先和民族英雄。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披荆斩棘,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同时,他们也为后世社会塑造起了理想的人格,对社会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都起到了光辉典范的指引作用。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的产生,是有其心理基础、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的。

(一)孔子先王崇拜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

崇拜心理的产生有赖于人的心理情感因素。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生存和发展是其最现实的两大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者就难以生活下去。而人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是需要努力的。人们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解决生存和发展这两个问题,从而取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但是,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往往不会很顺利。当现实生活中缺乏成功的把握时,人就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想象甚至幻想来推测现实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心理得到某种程度的慰藉。而在长期的想象和幻想中,人的心理能力会相应地产生一种促进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这就是人的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此时学在官府。孔子作为一个早年丧父的孤儿,其发展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孔子的父亲算是“士”,可是孔子是父亲和母亲在非正式结婚的情况下生出来的,并且在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这种出身,就使得孔子很尴尬:说自己也是“士”,明显不合法,因为父亲娶母亲不合礼制;说自己不是“士”,可自己亲生父亲确实是“士”。这种情况成了孔子青少年时期难以挥去的心结。在内心里,孔子自信地觉得自己应该是“士”,但别人并不买账。孔子17岁那年,鲁国大夫季武子举行招待士的宴会。孔子听到消息后,也去参加,但是在季氏府门前就被家臣阳虎挡住不让进(《史记·孔子世家》)。尴尬的出身促使孔子强烈希望能进入“士”这个阶层。但是怎么进入“士”的阶层呢?靠谁进入“士”的阶层呢?孔子找不到依靠,也没有人提携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自己努力拼搏才是最现实的选择。孔子明白,拿父亲“士”的身份使自己进入“士”的阶层非常不靠谱,他要自己努力。而要这样,就需要有榜样。古代的伟大先王们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孔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父亲去世早,出身又很尴尬,早年的孔子完全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对孔子来说,现实无疑是残酷的,但是他非常渴望成功,迫切希望改变自身的境遇而跻身“士”的阶层,他需要有激励自身前行的光辉榜样,因为这是他努力拼搏的精神力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找不到自己的榜样,这样,他只有把深邃的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在那里,他看到了他钦敬不已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改变社会历史的伟大人物。这些伟大人物不断唤起他心中的梦想,而孔子在自己的内心,很难想像不会去“塑造”这些伟大人物的光辉形象。显然,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的基础就在这种情况下打下并不断得到夯实的。

(二)孔子先王崇拜心理产生的认识根源

崇拜心理的产生对人类的思维能力是有严格要求的。那就是:人类的思维能力必须达到某种高度,即:人类必须具有能够把自身与自然区别开来,并能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问题的能力。否则,崇拜心理是难以产生的,甚至不可能产生。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思考需要借助于思维能力。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会受到时代和本身认识水平的制约。这样就使得人们对现实和理想、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总是处于有限制的认识之中。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了解除这种痛苦,得到心灵的安慰,人们会想象某些具有超强力量的人或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就会借助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来渴望灵魂永生,以化解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和自然无限性的尖锐矛盾。这样,心理崇拜就产生和发展起来。孔子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在现实与理想产生矛盾的时候,他选择了为理想而奋斗,知其不可而为之。但是,在他的想象和心里中,是有古代先王们这些具有超强力量和人格魅力的人存在甚至常驻的。显然,这就为他崇拜心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孔子认为古代先王们的人格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时代就是很值得后人所效法的。孔子之所以会产生先王崇拜心理,很大程度上就基于上述认识。

商标使用及其判断标准省思 ..................................刘 毅 04.72

(三)孔子先王崇拜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

正是因为孔子渴望成功,这使得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直把古代先王们当成自己的人生榜样;正是因为孔子渴望成功,这就决定了他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高层次的人生需求;正是由于孔子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高层次的人生需求,这就使得他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常人不一样,这就形成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法先王”思维方式。综观孔子一生的为人处世和所作所为,会发现孔子是一个有着突出“法先王”思维方式的人。之所以这样说,在于:首先,古人明确记载孔子效法先王。《礼记·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意思是说,孔子遵循尧舜之道,以文王、武王为典范。这里就是说孔子效法古代先王尧、舜、文王、武王。其次,孔子以自己的言语表明了他效法先王。在孔子看来,文武周公创立了理想的社会和制度,后人只需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标新立异,也就是说,后人只要效法他们就可以了。所以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意思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这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在这里,孔子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效法周朝的做法。再次,孔子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他效法先王。孔子周游列国14年,到处兜售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目的是要实现他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孔子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就是指“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所创制的“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他说,这个社会“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礼记·礼运》)。这就表明,孔子虽然没有赶上“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的时代,但是他是有志于实现那样的理想社会的。可见,孔子周游列国是想效法古代先王创造心目中的美好社会。

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对其人生的影响

之所以说孔子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在于孔子及其学说不为当时的世人所理解、所采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爱人”,他的学说无疑是好的,他的愿望无疑也是没有问题甚至是崇高的。他希望老百姓过上安宁和富足的日子。但是,孔子是希望走“上层路线”,即希望通过统治者的垂青来实施他的政治主张的。这样,他不可避免地要想方设法去亲近统治者。孔子这样做,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阶级矛盾很尖锐的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亲近统治者的做法事实上很难得到老百姓的同情和认可。接下来的问题是,老百姓不同情和认可孔子,是不是意味着统治者就看好孔子了呢?非常不幸的是,统治者也不看好孔子。这正是孔子尴尬人生的悲剧所在。对孔子来说,他对统治者是抱了极大希望的,他满腔热情地希望帮助国君搞好国家,使社会秩序安定,使百姓过上好日子。但各国国君和大夫都对之报以冷遇,不仅不使用他,甚至还想加害他,致使他如丧家之犬。早年孔子曾一度得到齐景公的信任,齐景公屡屡向他请教并想把尼奚谷之田封给他,但由于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而没有搞成。50多岁时,孔子做了鲁国的高官,但由于政见不同,孔子不想尸位素餐,又离开了鲁国。初到卫国不到十个月就离开了。《史记·卫世家》说:“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之如鲁,后有隙。”显然,灵公给孔子的待遇并不低,但孔子没有能呆下去,可能还是因为政见不同所致。孔子路过宋国时,宋司马桓魋想杀孔子。虽然后来脱险,但孔子的境遇的确是惨不堪言。孔子人生的悲剧色彩还在于,同辈人当中的隐士等“世外高人”,对孔子也冷嘲热讽,显示了极为不屑的轻蔑情感。最不幸的是,有的还是冲着孔子的执着追求而大加嘲讽的。据《论语》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之者与?’”显然,这些“世外高人”根本就看不起孔子崇高的追求,也没有把孔子当回事。

人的思维运行模式即思维方式。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因素,既有环境因素、生理因素,还有心理因素。人的生活环境、生理因素对自身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而人的心理因素对其自身思维方式的形成则起着内在的推动作用,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因。这种内在动因主要是通过人的需要表现出来的。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人的需要在思维方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需要必然引起人的思维活动,人的思维活动又必然推动人的需要层次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一)先王崇拜心理促使孔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2.1 HPV感染的型别分布 3100例妇女总的高危HPV感染率 11.22%(348/3100),HPV16型感染率为1.16%,HPV18感染率为0.52%,其它12种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为9.55%。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言语和行动是彼此不同的东西。心理并不能等同于思想,思想只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心理中最高贵的那一部分。人的心理与语言和行动有联系,言语和行动往往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和具体表现。心理有表现于言语之上的,也有表现于行动之上的。任何人的言语和行动,都会有某种心理基础。而语言和行动,当然也都可以反映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从孔子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强烈的先王崇拜心理。孔子是为理想而活的。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救世平天下,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理想,他周游列国14年,曾厄于陈,绝粮七日,命悬一线,但他气度从容,仍与弟子讲诵弦歌不衰;他知其不可而为之,想在乱世里建奇功,成就一番伟业。孔子有伟大的抱负和强烈的使命感。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可见他是很有追求的,他渴望声名的不朽。而这正是他渴望对自我有限人生实现超越的一种具体表现。孔子自年轻时起就立志行周公之道,以此一念之诚常感周公于梦中。有一天,孔子突然发现自己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于是大发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尚书·大传》将周公一生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无疑是政治家的楷模,也是孔子的崇拜偶像。孔子也因此像古代先王们那样胸怀安邦定国、兼济天下的抱负,并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孔子曾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这表明孔子自视甚高,也非常自信。就孔子的才具、学识,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在终生教书这件事上,他会过得不错,至少生活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但是孔子并不这样想,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问政之路,以常人无法做到的惊人毅力和热情,积极宣传他的学说和政治主张。孔子在周游途中屡遭困厄,但他没有望而却步。在匡地的时候,孔子因为貌似阳货而被当地人围困了,处境非常危险。孔子泰然自若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自信自己就是周朝文化的继承人,上天既然让他孔子掌握了周文化,也就不想让周朝文化命脉断掉,他要各位弟子不要害怕。又有一天,宋司马桓魅欲杀孔子,弟子劝孔子快点逃跑,孔子却说:“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孔子之所以能够这样,在于他的行动是他的先王崇拜心理外化的结果,因为“崇拜心理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崇拜心理能给人以特殊的荣誉感和自豪感”[1]。很自然地,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理想才是最重要的,死亡这类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孔子的上述行动或壮举,究其心理根源,其实就是先王崇拜心理在起决定性作用。

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表明,他是有着高层次需要的人。这种高层次的需要,其实就是追求人生的成功。在孔子的眼里,人生的成功不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样低层次的需要,而是要使自己成为古代先王们那样的伟大人物。古代先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圣人是孔子一生的榜样。尽管孔子奋斗一生,也没有能达到他心中的最终目标,但是,“孔子一生追求仕途成功,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3]。这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的产生有其社会原因。这种社会原因可以归结为先王崇拜的文化。先王崇拜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为孔子先王崇拜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崇拜先王、效法先王已内化为华夏民族深层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的先王崇拜源于祖先崇拜。在各民族的祖先崇拜中,祖先往往被视为本族的英雄或圣人,甚至被神化为本族的保护神或天神在世间的代言人。先王崇拜在先秦及其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影响[2]。这样的社会背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必然是深刻的。我们能从《论语》中看到,孔子深受中国古代先王崇拜文化的影响。在《论语》里,除“尧曰”外,有33章谈到了先王。这些先王包括尧、舜、禹、稷、汤、文、武、周公。在孔子眼里,这些人都是圣德仁智的典型代表,而且,这些人所处的时代,孔子认为是人们向往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显然,这是孔子受到古代先王崇拜的文化影响的结果。正因为孔子受影响深,故而他反复提到先王并主张效法先王。显然,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假设tn为漂移物第一次有可能触岸的时刻,按照均匀分布的特征,在tn时刻漂移物触岸的概率以及其在岸线EF段的概率密度分别为

孔子为什么能够形成“法先王”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时代风尚的影响,更是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使然。其实,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就有“法先王”思想存在。这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孔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尤其是,孔子有着突出的先王崇拜心理,这种心理很容易导致他模仿或效法先王,从而形成他独特的“法先王”的思维方式。

(二)先王崇拜心理促使孔子不断积极进取

人的崇拜心理和信念往往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那就是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高度认可、相信和信任。崇拜心理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体现为人们对所崇拜的对象持崇尚、敬奉、甘拜下风、尊敬等态度或心态,而与蔑视、嫉妒、自尊自重等心理或心态相反。崇拜心理外在表现为狂热、迷信、对崇拜对象的追捧并将崇拜对象榜样化,等。但从根本上说,崇拜心理则表现为崇拜者对被崇拜者的无条件的高度信任,包括对他们的目标、对他们在处理事务中所表现出的超人的潜在能量、道德声望等的无条件的信任。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包含了信念甚至信仰的因素。事实上,对于“十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的孔子来说,是不太容易跟风和盲信的。他对于古代先王们的崇拜是建立在对古代先王们的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孔子之所以一生都能够积极进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充分了解和深刻认识古代先王们的基础上形成了某种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进而形成了他立志成为先王们这样的伟大人物的崇高理想。孔子对古代先王的崇拜心理,就是他的这种强烈情感和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发展目标必然是形成坚定的信念或信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而信仰则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人的信念或信仰与人的理想是分不开的,它们都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孔子因为有着对古代先王们的强烈的崇拜心理,因而他必然就会对古代先王产生高度信任和高度认可,必然会把学习和效法先王当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这对于孔子来说,就是人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孔子一生都积极进取,应该说是与他的这种先王崇拜心理有关系的。

(三)先王崇拜心理给孔子的一生带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

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得意的。他在政治上的遭遇同他的宏达抱负相比,常令人扼腕叹息不已。孔子在35岁前,教过书,做过大夫家的“乘田”、“委吏”一类的小官。此后,为了自己的抱负,他在鲁国、齐国之间流浪了7年,期间受到过齐景公的招问,但最终没有得到重用。41岁回到鲁国后,他又教了八、九年的书。50岁的时候,孔子有幸当了一年鲁国的中都宰,表现出了很好的政治才能。大约在51岁到55岁间,他曾出任鲁国的司空、司寇,还曾摄行过相事,很有作为。但55岁时他就又一次离开了鲁国,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活动,不厌其烦地向王公贵族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把自己折腾得形同丧家犬。直到68岁那年,四处碰壁的他才又两手空空返回鲁国。在人生最后的5年里,孔子删诗、编书、订礼、正乐、赞易、修春秋,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综其一生,我们认为,孔子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对其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孔子及其学说不为当时的世人所理解,致使孔子无论如何拼命努力也都是白搭,这当然有世道不公的因素。但是,这也与孔子的先王崇拜心理有关。之所以这样说,在于:

第二,由于有着先王崇拜心理,这使得孔子自视甚高,这无疑也是他从政之路上的巨大障碍。孔子不仅有着远大的抱负,他还坚定地认为“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非常看好自己。他一生能够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崇拜先王,认为自己肩上担负着上天给予自己的使命。孔子的这些表现自然无可厚非,甚至是难能可贵的。而且,就才学、见识等方面来看,孔子在他那个时代也确实有自信和骄傲的资本。孔子博览群书,精通六艺,对古代典章制度了然于心,这在当时,很难有人能够达到他这种高度。很显然,孔子的自信也确实是有坚实基础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的表现会令统治阶级不舒服:天下已经大乱,统治阶级乘机争权夺利都来不及,谁会在乎你孔老二“克己复礼”的崇高劝诫呢?再说,孔子混得那么差,却还那么自信,这在统治阶级眼里,只能带给他们反感。由此看来,孔子周游列国,不断碰壁,也是有原因的。应该说,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孔子那样的才气和学识,肯定是少而又少的。但是这带给孔子的并不是人生的大好机会,相反,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阻力。因为这些,就使孔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示出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一方面,孔子可谓心比天高;另一方面,孔子又到处碰壁,是不折不扣的命运多舛的典型。

第一,由于有着先王崇拜心理,这就决定了孔子在政治见解上很难降格以求。这就容易导致他与当时各国国君之间在政治见解上的矛盾与冲突。从孔子的言行看,孔子也确实很难在政治见解上作出妥协,这很难说就没有先王崇拜心理的深刻影响。正是由于有着强烈的先王崇拜心理,这使得孔子在政治见解和仕途上不容易变通和委曲求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悲剧色彩。

其中wni(x)=wni(x;xn1,…,xnn)是可测权函数, i=1,…,n, w(·)是种宽泛的权函数,很多估计都是这种加权的形式, 如Jackknife估计和最近邻估计。w(·) 是同时与x及设计点列xn1,…,xnn有关, 所以简写为wni,且满足下面基本假设:

关于崇拜和崇拜心理,中外学术界多有研究。但是今天,谈论崇拜和崇拜心理的人似乎已经不多了。这个中原因,或许是源于反对个人崇拜这样的观念或认识。当然,我们必须反对个人崇拜。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大提关于崇拜之类的话题,但是崇拜一些电影明星和“网络红人”的所谓“追星族”却大有人在,而一些英雄人物甚至是那些为中华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反而被我们的社会冷落了。这是很不正常的。这需要我们意识形态工作者加以研究和引导,发掘崇拜和崇拜心理所蕴含的正能量,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贡献。

上博楚简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简称,记载内容主要以儒家类为主,在文字学方面有很大的研究价值。[1]本文主要参考李零先生所著《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2]展开相关讨论。《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是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为研究对象(内含《子羔》篇“孔子诗论”、《缁衣》及《性情》三部分),李零先生对简文进行辨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竹简原貌,并能够从中考察汉语史上语气词的使用及发展演变情况。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孔子的先王崇拜和他的先王崇拜心理呢?应该说,孔子的先王崇拜及其先王崇拜心理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因为孔子在崇拜古圣先王和不断强化其崇拜心理的过程中,他所挖掘的都是那些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因素。孔子之所以能够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担,最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人类的文明进步,需要我们像孔子那样去崇拜英雄。

1.1 材料用具 橡胶软磁片(又称软磁贴、磁片,可用剪刀随意剪裁,用水笔书写,可擦除)、打印纸、小白板、剪刀、双面胶、胶水、铅笔等。

在当今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铭记郁达夫《怀鲁迅》中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4]

注释

①侯外庐认为:“中国古代史里有一个最特殊的问题,……这便是‘先王’问题。”见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与“先王”问题相联系,一定有“法先王”的问题。另据游唤民的研究,他认为先秦诸子各家几乎都提出了法先王的主张,他并且认为,这种文化现象及思维模式,究其源出自《尚书》。游唤民:《〈尚书〉法先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船山学刊》2009年第4期。而《尚书》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这说明,孔子生活的时代,就有“法先王”思想。孔子晚年修订过《尚书》,显然会受到其影响。

[参考文献]

[1] 余 理,等.崇拜心理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211.

[2] 吴德义,康民军.先秦时期的先王崇拜与德治思想[J].天津社会科学,2009(1):140-142.

[3] 黄伟林.孔子的魅力[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10.

[4] 郁达夫.故都的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179.

 
文建龙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