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方法论探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当代中国发展推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的高度总结和集中概括,从哲学上阐释习近平治国理政过程中的方法论总遵循,对于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依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线贯穿于党和人民的各项工作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但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思想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等诸多方面的重大成就的取得,从方法论指引与遵循上看,正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辉煌绩效,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坚持、自觉运用与切实践履”[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蕴含着科学、丰富和深刻的思维和方法。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彰显出来的思维和方法与之密切相关、高度一致。习近平治国理政总的依循,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着的方法论,其行动与致思的逻辑彰显着我们党的价值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强调全党认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次集体学习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是对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根本要求,深刻体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了根本的认识基础和理论依据。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的观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当代中国改革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和利益冲突是前所未有的。改革越深入,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越是交织在一起,就必须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只有不断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才能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实现更好的发展意味着要立足当下的矛盾和问题,借鉴过去发展的有益经验,实现未来的又好又快发展,一句话,实现更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过程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实现更好的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中,稳定和谐是矛盾的特殊表现形式,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发展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认知遵循和思维支点。当代中国改革的实践探索,事实性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改革问题的认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中强调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也是当前改革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的协同性就是“十只手指同时弹琴”,不仅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各方面改革的良性互动。从这一点上说,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重视整体效应,处理好主要矛盾的同时兼顾次要矛盾,才能推动各项改革取得新的成效。

其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为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才能推动事物发展。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局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体现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上。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国家长治久安则体现在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营造这样和谐的状态,必然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协调事物内部的各种相互关系,在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的同时,解决好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不断推动形成新的稳定的局面。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当代中国的“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正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上升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先旧有的不符合时代的因素被摒弃了,并增添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内容,更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与此同时,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是大体一致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会日益显现出来,就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研究遇到的新情况新变化,而不能墨守成规。这时更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在变化不居的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那天,李桂明的妻子回娘家了,就他一个人在家。他想,这是极好的机会。一早,他父亲嘱咐他早点回来,为帮他家做活的亲戚朋友做饭。

在基体表面浸涂符合工艺要求的化铣保护胶,然后在试样中心分别刻出如图4所示的200 mm × 200 mm和100 mm × 100 mm的大、小两个网格。大网格的2条边采用手工刻型作为对照,另2条边以不同的激光功率分别刻划2段长度为100 mm的直线。小网格的2条边也采用手工刻型作为对照,另2条边则激光刻型。

由于一个单元内容较多,这次预习要求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并针对第一次课预习单词和文章大意。以后每次课前都要求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预习,把学习任务从整体落实到每一具体层面。该步骤由学生课后完成。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是矛盾分析法在历史观上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社会形态都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生产力动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生产本身,即生产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只有满足人们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人们才有能力进行个体的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因此说物质生活生产是个体繁衍和社会交往的前提。这里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际上就是指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当中,习近平尤其强调科技是当代中国生产力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11]

习近平治国理政过程中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其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运用的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习近平特别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注重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他提出“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在谈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在谈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他指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8]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各自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取得总体效果;在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他强调要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些都体现了整体与局部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增强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从而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彰显了实事求是的实践观

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重视历史学习和善于从历史的正确认知中找到科学的治国理政方法、智慧和思维,显然,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是科学的、管用的。“习近平非常重视历史,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引用历史典故、回顾史实,用宽广的历史视角分析现实问题,总结治国理政之道”[10]。在认真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习近平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系统、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向一个新台阶。

第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部思想源自于现实实践。面向现实,回应人民期待,必然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道路也是在实践中找到的。例如,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和战略也是从稳定或改善国际社会环境出发的,也使得我们的国际“朋友圈”日益扩大。同时,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各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5]261。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提出实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密切同各国的友好往来,以中国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一来,能够充分使“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感受到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立足社会现实,以问题为导向,从客观实际出发,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发展的一大成因。

第二,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从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内涵,到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到2014年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强调“适应经济新常态”到倡导“五大发展理念”等等,最终形成了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意义上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的理论概括,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是丰富的实践给人们提出的新的认识课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科学认识。以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为例,中国近40年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是中国社会一场伟大的革命,与此同时,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继续推进改革仍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69,“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6]。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个基本方略,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在全面准确落实各项工作过程中特别提出的要求。没有改革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没有“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增强人们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准确认识与理解。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中提出的,也只能在实践中验证其价值的正确性。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以为人民造福为宗旨,以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为根本途径,这些都预示着中国梦能够实现而且一定会实现。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只有发展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了以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提出的创新发展,因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提出的协调发展,针对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绿色发展,以形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开放发展,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共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对于党中央领导人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的深化,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和中国实际的。党的十九大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来的,习近平在“7.26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推进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强调,目前我们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因此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同时发力,这些都是对当代中国党的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实践经验也证明,加强党的建设是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党的执政能力适应时代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本身和发展过程中包含有不同的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的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这要求我们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这样才能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这一科学结论的提出,也是运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此外,习近平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提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体制的改革;在谈到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又要牵住“牛鼻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要从系统上部署,又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从严治党既要从整体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针对扶贫开发战略,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谈到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时,习近平特别强调抓好关键少数,发挥好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这里的“抓好关键少数”就是找到了领导干部是良好政治生态的关键,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更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此外,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集》也是一套不错的四手联弹曲集,这是依据时代风格进行分册的一套作品,也已由国内引进出版。现有《巴洛克时期作曲家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集》《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集》《英国作曲家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集》。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体现了事物发展联系的观点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两大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联系观和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正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1条中,马克思提出我们真正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使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关系更加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的新思想,不仅是当前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体现,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际运用与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运用矛盾分析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开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其二,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关于事物永恒发展遵循的根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是事物向更高一阶段的迈进,它的表现形式为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继承的关系。马克思提到:“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9]辩证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就体现在创新上。习近平运用这一方法做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论述。在谈到文化自信时,习近平更是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按照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改造传统文化有益内容的落后形式,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和内涵;同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精髓补充完善,强调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增强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

第四,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习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目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党和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一方面,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的第2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他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7]。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具有许多新的特征的伟大斗争,并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应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全体人民“最大公约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复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

习近平治国理政过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运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实践的。在马克思思想中,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也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使人从自然界分化而来形成“自在世界”和“自为世界”的根本前提。可以说,实践的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较详细地论述了自己新的世界观,亦即“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第8条阐明了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回答了理论从哪里产生、如何产生、如何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如何深化和拓展认识的问题。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

(1)综合性。企业财务风险能够关系到很多的部门,其范围很广,并且是企业在不同的矛盾中出现的综合性的表现。

正是依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才能取得如此伟大的业绩。反过来,正如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7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时指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3]。习近平治国理政本身,也深刻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特质,鲜明体现着理论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毛泽东关于做群众工作的经典著作中有一段论述:“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4]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部署“过河”的任务的总遵循,也是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的根本指针。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着对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遵循。说到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着眼点还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了当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受益者。一切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依然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党中央历届最高领导人都把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最终指向都是人民美好生活,发展的最终成果越来越多的惠及到人民。具体来分析,体现在三个方面:

5)减轻员工劳动强度。由于永磁联轴器良好的密封性能,避免了泵房跑冒滴漏问题,减轻了员工日常维护维修工作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归结为增进人民福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提到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位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体人民所向往和追求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最终会影响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成了党和国家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人与人关系来看,习近平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全体人民共创共享。共享发展最终的目标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关于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精彩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小康关键在于全面,就是让每一农村,每一贫困地区脱贫,努力促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从人与社会关系来看,习近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在分析治理和管理的本质区别的时候,他指出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性地提出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为创新治理体制,改进治理方式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重新界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1230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ansrectal ultrasound-guided puncture and cathetering drainage in treatment of high-position perianal abscess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当前新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内政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大局提供了根本的思维和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思想理论贡献,其形成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特别是实践的根本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创新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2).

[2] 辛 鸣.治国理政的哲学境界[J].哲学研究, 2017(10):3-11.

[3] 刘云山.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学习时报,2017-05-31(A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

[5]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

[7] 习近平.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8]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10] 艾四林,康沛竹.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和方法,提高解决改革与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历史观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8):20-25.

[11]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N].光明日报,2016-06-01(1).

[12]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8.

 
杨增岽,袁凤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