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及其实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

更新时间:2009-03-28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7年10月18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旗帜、立论定向,把握大势,总览全局,对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了新定位、新论断和新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的时代,更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重大战略任务,勾勒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美好生活蓝图,谋划了美好生活的时间表、着力点和试金石,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

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十九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那么,什么是新时代?所谓新时代即为“三个意味着”。第一,新时代,意味着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才有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始终将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带领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创造新生活。时至今日,实体经济日益崛起、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文化自信迅速伸展、竞技体育实现飞跃。这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预示着这是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新时代,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道路决定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取得了卓越成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日趋成熟。21世纪,实践已经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2]。第三,新时代,意味着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中国的声音,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和力量之源。新时代,不断充实、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都在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已经逐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由跟跑走向领跑,由边缘迈入中心,中国不再通过依附他人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而是探索出了解决世界发展问题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良方,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新鲜血液。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0世纪50年代,适值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际,人民的物质温饱和社会的整体贫困亟待解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此后,如何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解决人民的温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关注的首要问题。时至今日,“温饱”已载入中国历史,“小康社会”指日可待,“中国制造”不断升级,“科学革命”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开展,这一系列的转换使中国发生了质的蜕变。当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时,人民的需求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进入新时代,当中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之后,中国的发展必须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对新矛盾的论断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党关注的中心。如果说物质文化需求指的是马斯洛的生理与安全需要,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更加倾向于关注情感和归属需要。基于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人民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方面也表达了更高的期待。新时代,新期待固然美好,但当前中国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经成为阻碍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明晰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清醒认识。

美好生活向往的图景勾勒

美好生活不仅需要新的历史定位,新的战略判断,更需要新的蓝图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战略意义,强调了扭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性,而且报告还向世人勾勒出了一幅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美好生活蓝图,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追求。

室内试验表明,应力路径对饱和砂土液化有重要影响。图6为沉管近、远场海床的应力路径由图6可见,沉管远场海床监测点6处遵循Ishihara[18]指出的典型应力路径:应力主轴连续偏转,偏应力(几乎)保持不变。然而,沉管近场海床的应力路径则明显不同,呈斜椭圆型,意味着在应力主轴连续偏转的同时偏应力幅值也在不断变化。

(一)经济富强

经济富强,是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伴随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阶段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意味着产能不再是突出问题。新时代,加强经济建设,将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方针;将在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的基础上把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作为经济建设的工作中心;将建设一个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包括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在内的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同时将建设一个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力度的“三个有”经济体制。相应的,在完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后;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形成西部开发新格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后;在解决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后,我国将真正实现经济富强,人民幸福。

(二)政治民主

生态美丽,是美好生活的审美需要。“美丽中国”是对构建人类同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应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所强调,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入新时代,需要,既是物质需要,也是精神的审美需要。首先,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其次,要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最后,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专门的国有资源管理和生态监管机构,监督各组织成员履行好自己的监督职责,坚决制止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人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生态格局。

国内学者主要从科技人才集聚、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环境等方面对人才集聚进行研究。盛亚、于卓灵(2015),从浙江省现有人才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浙江省进一步有效实现区域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牛冲槐、贺召贤、张永红(2010),从政策引导调控科技型人才流向、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法律框架、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等角度提高人才集聚的吸引力,从而保证科技型人才的供给基础。张同全(2008),从人才集聚规模、人才流动的特点等方面,建立了人才集聚效应评价体系。

(三)精神文明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5]。为了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得起历史检验、得到人民认可,必须继续坚持党的领导,紧扣当前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坚定实施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内的7大发展战略,坚决做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建设工作。从2020年至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经济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民主权利充分保障、中华文化影响深入、社会治理格局形成、人民生活富足宽裕、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十五年,党要领导人民不断努力,使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使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缩小;使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逐渐好转。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这一时期是要实现国家从注重“创新”成就转为注重“国际影响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宽裕”到全体人们共同“富裕”的提升,实现生态环境从“逐渐好转”到人民“幸福安康”的质的飞跃。这一路的转变和飞跃,需要我国不断提升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需要不断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不断发挥全国人民不怕苦、肯吃苦、能吃苦的奋斗精神。

(四)社会和谐

美好生活的实现,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时间表”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任务书、有明确的着力点。只有找准关键点,才能打好这一场“美好生活”的攻坚战。

(五)生态美丽

政治民主,是美好生活的基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新时代政治发展将更加民主,我党将继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章作为遵循原则,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为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在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管理体制的同时,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从而使各级人大担负起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保障。更加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前提,是中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的资本。

第一,协商一致原则。面对需要采取行动的公共问题,由相关权利人一起协商取得一致意见,这是政治民主的最高原则。协商一致做出的决定一定会使所有人员都积极行动起来,从而取得最好的效果。

美好生活实现的科学谋划

践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蓝图需要作出科学规划,明确美好生活的时间表、着力点和试金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明确了通往美好生活的未来之路。

(一)时间表

精神文明,是美好生活的文艺熏陶。当物质温饱不再是人民切身追求的目标时,精神文明将成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扼要。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4]。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明确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自信之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势态良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但这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人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文化创造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在习近平同志擘画的发展蓝图中,一方面,精神文明体现在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上。人民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将拥有自己坚定的信仰,拥有主动自觉加强思想建设的意识,拥有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另一方面,精神文明还体现文化文艺事业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文艺传承与创作的源泉。新时代,国家必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基础;国家也将继续鼓励和支持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使人民在文艺的熏陶下展现更加自信的精神风貌。

(二)着力点

社会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必然追求。中华民族儿女对“和谐”的追求,自古以来就深深镌刻在骨髓之中。社会和谐既是执政党的战略任务,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自200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来,和谐精神便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理论遵循。新时代下,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两个方面。在祖国统一上,十八以来,港澳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我国积极维护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繁荣,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今后也必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实现中华儿女期待祖国完全统一的共同愿望。在社会稳定上,中国将正视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对国防和军队在组织结构和力量体系上进行革命性重塑,保证军事理论、组织形态、军事人员以及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使之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真正达到国内和国际的稳定。

经济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追求质量发展背景下,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把质量作为供给体系的主攻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一个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上,发挥协商民主作用。进入新时代,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实现途径。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通过协商,才能有效保证政治制度的制定和评估没有脱离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文化,没有生搬硬套外国的政治制度模式;通过协商,才是真正做到有事好商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通过让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才能使国家的制度建设体现人民意志,从而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这些都是国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证。

生态上,加快污染的综合治理。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业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问题是新时代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快污染治理是响应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污染防治行动,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加快污染治理,强化生态管控与修复,减缓资源消耗速度,才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此外,必须通过提高污染排放标准、明确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来配合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实现对生态系统加大保护力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监管的改革。

社会上,坚持大扶贫格局。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继续坚持大扶贫的社会格局,既是兑现党让全体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做好大扶贫格局,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精准脱贫。既要主张扶贫与扶志结合,使人民在享受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时,自觉主动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又要实现注重扶贫与扶智统一,发展好教育事业,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最终发展成政府帮扶、社会调节、人民自主的良性互动格局。

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比较体系,并逐渐取消。改革现有的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制度,根据公务员薪酬指数,结合市场参与主体职业年金的缴纳情况,确定政府担负的公务员职业年金的缴存数额及比例。其实,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日益完善,职业年金制度完全可以取消,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市场保险机构和种类,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文化上,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拥有文化自信心的民族,会带来一个国家的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深深融入我们的灵魂之中,植根于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才能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峤字挺生僻,苏楠第一次见到。要不是对方自己念出来,苏楠还不知道该怎么发这个音。李峤汝也是郑州的,教育报编辑。这报纸苏楠见过,老公是大学老师,有时候带回来的书啊烟啊就用这报纸裹着。苏楠从桌上取出自己的名片,做了交换。

(三)试金石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表示,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这里,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恰恰是美好生活是否得以实现的试金石。

一是获得感。首先,获得感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使人们获得更优美的服饰、更美味的食物、更高级的住房、更快捷的出行;其次,获得感体现在政治权利上,民主的政治参与,能使人们获得更平等的机会、更公平的方式、更有效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来;最后,获得感体现在精神文明上,繁荣的文化产业,能使人们获得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深入的文艺熏陶、更坚定的文化自信。物质、政治和文化上的获得是对经济富强程度、政治民主程度、精神文明程度的衡量,而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则是美好生活蓝图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获得感就是美好生活实现的试金石。

医保患者在刷卡挂号时,易将普通门诊与门诊特殊病混淆,患者结账后发现险种报销比例不同时,会办理退费,因退费流程不熟悉、退费手续繁琐、退费困难时,会引起投诉。门诊特殊病办理手续较为复杂,很多患者不知办理门特手续的流程及需带的材料,以至于材料准备不全,出现患者反复办理不成功的情况,引起不满,从而引起投诉。

二是幸福感。在个人层面上,幸福感是个人富足,要求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质量;在国家层面上,幸福感是国家富强,体现在政治制度更完善、发展水平更前列、社会关系更和谐、国防力量更强大、国际影响力更深远;在民族层面上,幸福感是民族复兴,意味着民族关系更加团结、民族文化更具特色、民族发展更加繁荣。个人富足、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衡量标准,而社会和谐发展正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说,幸福感也是美好生活实现的试金石。

三是安全感。个体层面上,安全感源自于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社会层面上,安全感源自于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国家层面上,安全感源自于主权和领土安全、政治和军事安全、经济和文化安全、生态和信息安全;人类层面上,安全感源自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以及健康安全等。真正得到满足的安全感,不仅需要个人安全和社会安全,还需要国家安全和人类安全,而美好生活的实现恰恰以基本安全的保障为前提。正因如此,安全感同样是美好生活实现的试金石。

概而言之,十九大报告是一份分析中国现实情况、勾画人民美好生活蓝图、规划中华民族康庄大道的指导性报告。无论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的新时代,还是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新征程,中国人民都在朝着美好生活的方向大踏步。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生活蓝图,绝非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它需要科学谋划好时间表、着力点和试金石。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赵凌云.将“三个自信”转化为强大的执政力量[J].红旗文稿,2014(11):28-29.

[3] 张 明.关于当下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哲学审思[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3):49-56.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5] 武晓峰,唐慧荣.全面解读小康社会[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104-105.

 
黄秋生,刘寅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