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解读《回忆鲁迅先生》中怀念之情的曲折表达

更新时间:2009-03-28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忆性散文,这篇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是一代才女萧红的叙事和抒情散文的经典之作。一般的悼念文章都将哀痛流露在字里行间,似乎字字都是将要夺眶而出的泪珠,而这篇文章中对已故鲁迅的怀念之情却是隐含的,到文章的最后也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悲天跄地的痛苦,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仿佛怀念鲁迅的悲痛之感通过对回忆的抒写已经转化成另一种情感,即鲁迅活在了她心中,且活成了永恒。不仔细体味文章是难以感受到那种震人发聩的悲鸣。反之读者一旦感悟到这种深沉的怀念就会悲喜交集,从而引起共鸣。

这篇散文犹如作者在安静地给别人展示鲁迅在她脑海里留下的痕迹。她很随意地讲述着有关鲁迅的言语和事迹,一会说这件事,一会又说那件事。这样的讲述显得紊乱而琐碎,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凌乱才更能体现出萧红对鲁迅的生活投去的目光是多么地专注和凝神,也更能体现出萧红在写这篇回忆文章时那份沉痛的哀伤。鲁迅曾照亮了她凄迷的人生,这种光明和温暖似乎是她独有的,因此她的悲凉在文章中虽然力透纸背,却让人明显感觉到当她的笔尖勾勒出鲁迅的影子时她是轻快的。对鲁迅的怀念不仅像一位学生在怀念恩师,也不仅像一个女儿在悼念她的亡父,更像是一位黑暗中孤寂行走的灵魂在感激为她照亮漫漫长路的那抹朝阳。本文对鲁迅的怀念之情的抒发是通过对鲁迅高尚人格的崇敬、对鲁迅周围人和事的详细描写以及对这种“遇见”发自肺腑的感激等三方面来实现的。这些情感表面上似乎与深沉的怀念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曲折的情感表达流露出的感情则更加浓烈和感人至深。

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这篇回忆性文章,没有过多地描绘环境以渲染气氛,但行文中隐藏着的淡淡愁绪恰如一丝丝秋雨,散发着清凉而感伤的气息。这种气息源于作者对鲁迅哀痛的怀念之情,她的高超之处在于借叙事来烘托气氛,从而由表及里的抒发内心之悲痛,将怀念之情以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反复咀嚼后回味无穷。

散文首先截取了许多生活画面,从生活细节展开描写,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萧红作为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的特征——细腻的情感世界和敏锐的洞察力。文章从鲁迅的生活方式和待人之道入手抒写对先生的敬佩。作者的视线追随记忆中的鲁迅移向从前,从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言谈举止切入。文章的第一句话说: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说他的笑从心里的欢喜,有时会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甚至笑得咳嗽起来。”

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认识到的鲁迅是一个严谨且不苟言笑的人,但作者却开篇刻画了一种如同孩童般纯真的人物性格。作者写到鲁迅走路轻捷: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作者在此追忆的是鲁迅独特的走路习惯留给她的独特感受——鲁迅是真的勇士,坚毅和勇敢地迈步向前。作者说鲁迅讨厌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做事态度不认真,给别人看信带来了麻烦,但他还是认真读着每封信,甚至读到深夜。作者在此暗示鲁迅有着自己的原则,即使来信青年态度不认真,他自己仍然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作者说鲁迅不随便散置自己的东西在任何地方,即使一把雨伞也会顺手带到楼上去。这里说明鲁迅虽是一个不凡的人物,却丝毫没有盛气凌人的习气。作者也抒写了鲁迅淡泊名利的个性:

“我得到了一张,是译《死魂灵》的原稿,写信告诉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不以为稀奇。”

“他出书的校样常用来揩桌子或者给客人揩手上的油。”

鲁迅和许先生用一种冲破忧郁的笑回应了彼时如孩子一样随性而活泼的我。我几乎每天去鲁迅先生家里,但是有一天下午他对我边点头边说好久不见,我听到鲁迅的笑声后才知道他在开玩笑。

“坐着翻书就是休息。”

(二)文化氛围不浓。重庆人饮茶之风俗,历史悠久,自古重庆城就有“城门多,寺庙乡、茶馆多”之说。今天,永川大街小巷却鲜见地道的茶馆,所谓的茶楼只沦为打牌娱乐的低档场所,茶文化没有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茶元素也没有与城市形象有机融合。城市重要节点,如高速路口、商圈、广场、公园、酒店、建筑围挡、社会媒介等看不到有关茶文化的标志标识和形象宣传,街头巷尾听不到有关茶文化的故事,感受不到有关茶文化的传承。

鲁迅为了叫醒沉睡着国民呕心沥血地“呐喊”着,将“匕首”投向民族存亡之际时的敌人。萧红目睹了鲁迅殷勤工作的身影,感受到这位为唤醒国民而鞠躬尽瘁的老者的非凡精神,她被震撼的同时有着些许怜惜。

海婴说福建菜馆里鱼做的丸子不新鲜,当别人不把小孩子的嚷嚷当真时,鲁迅却尝了尝海婴碟里的丸子后发觉果然不新鲜。鲁迅先生说:

自记事起,我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咿呀学语,满地乱跑的我每天都沉浸在那花花绿绿的插图绘本中,它们满足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用天真与纯真为我构建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天地。

“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煞是不对的。”

即使对于一个小孩子的言论鲁迅都给予了尊重,他没有漠视也没有表现得不耐烦,反而有着普通的父亲对孩子都有的温和慈爱和关注。他病得很重时海婴在楼上和他互道晚安,他为了让小孩听到他的回应,挣扎着抬头大喊出“明朝会”,病中的先生仍然是那样温和慈祥的好父亲,这样父亲的影子穿过作者的眼睛被留在了记忆深处。

和客人交谈时,鲁迅不顾自己的病体一直坚持坐在木凳子上,而不躺下与客人交谈。鲁迅礼貌和谦虚的样子永久地留在了作者的目光中:

这篇散文能从众多回忆鲁迅的散文中引起关注一是语言中流露着的深沉而感人的怀念,二是作者出众的散文创作才能。以下是本人通过作者对生活小事的叙写来揭示萧红如何将这种怀念之情婉转表达的。

文本通过“我”与鲁迅的一些日常对话和许多次“对我说”的话两方面来表达对这位亦师亦友,亦如父如知音的感恩之情。通过这些话语,作者将对这位赏识和提携自己的这位伯乐的知遇之恩和其他感激之情相融合,表达了更加真诚地感恩。

这篇回忆性散文,没有过多的对于鲁迅和我的对话的回忆。但是平淡自然的言语却温暖了命途多舛的一代才女余生。鲁迅评价我的穿着时说:“不大漂亮”。当我很规矩又顽皮地等着鲁迅评价我的头发时,鲁迅生气地说:

“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该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茶产品分析与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检验方法,并熟悉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从而能对茶产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品质进行分析检验,为今后的学习、科技创新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这句话写在散文里不仅仅是许先生对鲁迅的肯定,而且也暗示了作者对于鲁迅一丝不苟高尚人格的崇敬。

这一部分内容是鲁迅平常的生活状态在作者眼里的投影,抒情的语言描写了一位朴素的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格魅力。文章通过一些事情和言行刻画了鲁迅纯真、率直、勇敢、坚毅、礼貌而谦恭的品质,也塑造了一个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在众多写鲁迅的文章中都将他作为一位革命斗士来写,写他文学作品蕴含的力量和为民族的生存所做的贡献,但这篇散文却不仅填补了对鲁迅研究中有关他生活细节的空白,而且将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写他的衣食起居、生活习惯和写他在琐碎而凌乱的日常中所体现出高贵品质,这才是不同于平常人的非凡之处。作者以上的描写都是在表达她对这位故人的尊重和敬佩,她的眼睛在凝望着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这种凝望不仅源于他的品质更因为对他深沉的怀念,从而放大了先生在作者记忆中高大的形象。作者的眼睛在文章中除了停留在先生那令人敬佩的言行举止层面,也停留在以下其他层面。

对鲁迅的感激之情

变文属于民间文学兼有口头性特点的文学样式,在相关变文作品里有大量运用情节、套语、散韵相间、短语程式化的艺术表达,它主要起到简洁、有效表达和诗化作用,使艺人在说唱过程中便于吸引听众注意力,并带来审美快感。变文中的程式,就是指在变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的一些较为固定的表达手段、情节内容。[7]这些程式形式呈现重复性,并且与作品的内容相依存、相一致。

1. “与先生的对话

作者所写的与鲁迅的对话是很生活化的对话,流露出如同父亲一样的长者对女儿的关怀。有这样一段话描写鲁迅晚上送她出门的情景:

“打开客厅外面的响着的铁门,鲁迅先生非要送到铁门外不可。我想为什么他一定要送呢?对于这样年轻的客人,这样地送是正确的么?雨不会打湿了头发,受了寒伤风不又要继续下去么?”

虽然看似在写“我”对先生举动的疑惑和担心,实际上抒写了她内心涌动着的感动。后面写鲁迅最终还是送了她到门口,仔细叮咛她自己家的位置,这里有精彩的细节描写,鲁迅伸出手去指着那个“茶”字,而且手几乎触到了定在铁门旁边的那个九号的“九”字,再次嘱咐她屋子就在“茶”的旁边九号。用“伸”、“指”、“触到了”和“再次叮嘱”等几个连续的动作使鲁迅父亲般慈爱而耐心的形象跃然纸上。后面还有一句当鲁迅看到她的举动不安时让她多吃点:

“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

而我说:

柑橘缺钾症状。老叶叶尖首先发黄,叶片略呈皱缩,随缺钾程度加重叶片逐渐由扭弯、卷曲、皱缩而呈杯状。新叶一般为正常绿色,但结果后期当年生叶片叶尖也会明显发黄,在高产脐橙上尤其严重。果小、着色不好,皮薄且光滑,果食味淡。严重缺钾时,可导致叶落、梢枯、果落、果裂。

“多吃了就胖了,那么周先生为什么不多吃点?”

在式(10)中,为窗宽函数,满足l→∞和当样本容量n→∞,l/n→0,K(·)为核函数,满足k(0)=0。Andrews(1991)指出,在渐近截尾均方误差下,谱密度核函数最优,因此在本文实证研究中,选取谱密度核函数,其形式如下:

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幅温暖的画面,鲁迅与的作者对话在作者眼里字字如珍珠被她藏在记忆深处。在写这篇回忆散文的时候成了对先生表达的感激和怀念的寄托。

欧盟确立了其2050电力生产无碳化发展目标并发布了欧盟电网计划新版路线图,致力于融合各国能源系统构建跨欧洲的高效能源系统。日本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日本智能社区联盟,致力于智能社区技术的研究与覆盖全国的综合能源系统示范。

2. 先生曾对我说

鲁迅对死去无所畏惧,只恐留给人类的不够多的“孺子牛”精神深深打动了作者。许先生和我谈到鲁迅的时候说:

在别的大城市里没有这种情形,而在我家乡里往往是这样,坐了马车,虽然是付过了钱,让他自由去兜揽生意,但是他常常还仍旧等候在铺子的门外,等一出来,他仍旧请你坐他的车。

“不要那样妆她……”

雨后初晴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我喜悦与鲁迅家人分享,鲁迅的问候是:

“来啦!有什么事吗?”

当我愉快地说:

“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作者说鲁迅休息时不听音乐不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他自己说:

侧面的生活细节描写

有一些段落是写我与许先生的对话,对话的内容主要围绕鲁迅。作者用了好多段落去写许先生贤惠的品质,也对鲁迅周围其他人的言行进行了详细描写,形成了双重主题表达怀念的效果:其一是可以让读者感受鲁迅身边的亲人与他有着同样优秀的品质,他的人格魅力真切地感染着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其次是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于鲁迅生前生活的熟悉,将她记忆中有关鲁迅的任何印记详细展示出来,形成一种悠远的追忆。

1. 借许先生与的对话表达怀念

3.1.2 一级分光器处增加一个1:2的分光器,原有的二级分光器中取1/2跳接至新增的1:2分光器,其他二级分光器不变;

文中有几处许先生说周先生的身体是不如从前的了,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在暗示一种隐忧。这种隐约的担忧虽然从许先生口中说出来了,却也在作者的心里时刻撞击着她对鲁迅身体的担忧。在鲁迅生病的时候许先生细心照料着他,与我的言谈中无时无刻不谈着先生吃饭状况。有一句说:

“周先生人强,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是欢喜吃硬的。……”

许先生不仅仅是在说鲁迅的口味,更是在概括他的刚强性格。黄昏的时候,窗内许先生低着头在缝制衣服格答格答的声音和楼上鲁迅咳嗽的声音搅混在一起。作者这样描述这种声音: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已没有,那么再坐一会儿”。

这句话里隐含了许先生和“我”对鲁迅的担忧,同时也将“我”对先生痛苦的咳嗽声的痛心和怜惜以及对先生能恢复健康体魄的祈盼之愿写得入木三分。

作者写了鲁迅和周围人的言语的同时也写了鲁迅和周围人的生活琐事。作者的笔尖勾勒了有关鲁迅的一切生活画面。这些勾勒出的语言是自言自语式的,犹如作者在给别人讲述她熟悉的有关于故人的一切,她对那些生活场景的令人惊奇的熟悉成了她的喃喃自语。若不是对故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怎么会自语得如此随意和详细。

2. 生活琐事的详细描写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文章有好几个画面描写了鲁迅家里有客来访时鲁迅夫妇如何待客的场景。鲁迅和许夫人怎样与客人交谈,怎样招待客人,又是怎样送客人离开。每逢礼拜六的晚上桌子周围总是坐满了人。鲁迅没有生病的时候通常会和客人坐在木椅子上交谈很久,许先生常常会将桌子上供客人食用的瓜子添了又添,鲁迅与客人谈到深夜没有电车时许先生会劝客人:

“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那样坚定。”

后面有一段写作者和许夫人包饺子时的谈话,谈到许先生怎样离开家,怎样到天津读书,在女师大读书时经过考试当了家庭教师。有一段写许先生在来客的时候,总是亲自下厨做很丰盛的菜食招待客人,而平常家里的饭菜“简单到了极点”。有一段写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替客人开了门,客人走后轻轻关上门再上楼来。写鲁迅要寄一封信就得许先生换起皮鞋去邮局寄信。即生活得很忙碌,但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作者没有刻意地去说许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而是用白描手法,将许先生那温柔贤惠的形象在上述两个场景中塑造得很生动。

3. 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

散文中有很多对鲁迅生活环境的描写:有鲁迅家里的陈设和布置,家里平时餐桌上的菜品,鲁迅喜欢吃面食和清茶的习惯,鲁迅平时使用的纸烟的讲究,鲁迅休息时翻一翻书就是休息的习惯,甚至有鲁迅家附近一家特色的小吃茶店及鲁迅去那里泡一壶茶便和青年人聊很久的日常习惯。也有对鲁迅卧室陈设的描写,床是大铁床,花洋布的被面,左手的八仙桌,铁架子床靠窗子的那头的书柜里书柜外都是书,鲁迅家里没有软椅,休息、工作及陪客人时坐的椅子仍然是木椅。鲁迅工作时即使热得汗流浃背也紧关窗户,怕吹风的习惯,鲁迅的写字桌上有蓝色的油漆布,小砚台一方,墨一块,笔架是一只瓷龟,来了客人都是许先生亲自倒茶或下楼去吩咐,绝没有大声呼唤的时候,地板上没有地毯却擦得非常干净。还有黄昏时鲁迅家附近弄堂里老百姓熙熙攘攘的生活状况,也有鲁迅不游公园,不戴手套,冬天穿着习惯和穿胶皮底鞋生活习惯。也写很普通的生活场景,如作者写了她和许夫人包饺子的时候海婴围着桌子闹起来,海婴将面饼一会做成船一会做成小鸡,让别人赞赏他的“作品”。这一部分对鲁迅生活环境进行非常详细的描写,作者的眼睛如同留影机,一一将这些情景录入,直到怀念时将封存的画面再一一放映出来,由此形成对过往人与事深深眷恋与怀念。

以上三部分都是细节描写,作者通过鲁迅身边人和言语,生活琐事和他的生活环境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生活状况。从细节描写中不难看出萧红对鲁迅家人和事的熟悉是惊人的,用大段大段的篇幅详细描述这些言语和事情,就是在抒写她对鲁迅的那份怀念,想到鲁迅时记忆中有关鲁迅的一切如泉水涌现在笔尖,怀念时的悲伤更如潮水撞击着被病魔缠绕着的脆弱躯体。笔尖难以停下来因为悲伤难以停止。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委婉表达怀念之情,这在回忆性散文中是很常见的,但由于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鲁迅特殊的情感以及她高超的创作手法,使得这种哀而不伤的怀念在隐约的表达中更加耐人寻味。

(2)对自身专业英语学习参与度的认知。有40人(2.1%)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很好,132人(7.0%)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好,988人(52.1%)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一般,547人(28.8%)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差,190人(10.0%)认为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很差。自我评价程度随着年级越高而递增,且年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3),不同性别学生间差异有显著性(P=2.096×10-4),学生干部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非学生干部学生(P=1.482×10-4)。此外,专业英语题1正确率32.6%,专业英语题2正确率14.9%,反映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客观性。

直接的评述

作者将目光偶尔收回来,对鲁迅本人进行了直接的评述,如有一次鲁迅看到许先生用桃红色的布条给“我”束发时,他生气了并将眼睛往下一掠。作者说鲁迅曾自述过这种眼神:

认识是第一位的,只有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的整体素养,提升他们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充分认识,才能真实记录和完整反馈事业单位各项人事关系,真正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是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这句话萧红是直接引用了鲁迅的自述,他借用这句话对鲁迅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文中还有些正面评述鲁迅的言语如“鲁迅先生的脾气很刚强”,文中多次强调鲁迅是有着刚强的性格,这样的评述多次出现说明作者对鲁迅这一性格特点除了敬佩还有将其作为一条性格线索始终贯穿着对鲁迅的刻画。反复强调: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很主观也很肤浅,很多只是看表面现象而已,对于现象内在的本质他们是体会不到的。例如,教师在讲“卵生动物”的内容时,如果只是按照课本讲解或是从网上下载几张图片,学生是很难理解动物是如何出生成长的。这时,应下载相关的视频进行讲解补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理解起来更容易,有助于学生的长久记忆。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篇散文没有过多地对当时社会背景进行介绍,因此就没有对鲁迅作为革命斗士所做的社会贡献进行抒写,但这里确实也暗示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强调鲁迅在白色恐怖的黑暗社会中,拿笔当匕首,是与当时的恶势力做不屈不挠斗争的战士。他的背影是灰黑的说明时代背景是令人压抑的,给这位老人的是沉重的担子,但他仍然坐在那里,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并背负着灰黑的时代。有句说:

“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这句评述是别具一格的,这里抒发的感情恰似一位女儿亦学生对年迈的父亲亦恩师的依赖和怜爱之情。鲁迅在当时有着对民族命运的担忧也有着来自白色恐怖对他们生存威胁的顾虑,但他仍带着病体与各种强大的压力抗争着,作者看到他已经垂垂老矣却仍然这样辛苦劳累,内心充满了无限怜惜和痛楚。这部分内容是直接评述的语言,对鲁迅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这样的言语是在作者怀念鲁迅时写出来的,因此在这些言语中承载着作者对那位老人痛心的怀念。

我几次阅读这篇文章后感到萧红在抒发对恩师的怀念时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像极了《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美的描写,文中对罗敷的美没有正面描写,诗人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这一审美想象空间,这恰恰给读者留下了审美的想象空间,因而增加了诗歌艺术的表达效果。有学者说:

所谓侧面描写,就是“借助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者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从侧面烘托、映衬主要人物,使其形象更加突出、更加丰满。这种手法含蓄、婉曲,耐人寻味,能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欧阳周等《通用写作新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文本将哀痛的怀念婉转而曲折地渗透在以上几部分内容中,使得这份沉重的悲伤像一种淡淡的颜料隐约渲染着在作者的心境。

这篇散文兼备了精彩的记叙和抒情,精妙的细节描写将委婉曲折的怀念之情萦绕其中,使得她内心怀念鲁迅的深情如寒风一般冷冷地穿梭在文本中。叙事过程中,作者详细罗列着刻在她记忆里的有关鲁迅的一切事情,这样的叙述与其说是作者在追忆那些人与事,不如说这是她寂寞的独语,在弥留之际对于自己曾经一段清晰故事的自言自语。正是因为鲁迅才使她布满阴霾和荆棘的人生有了曙光和坦途。萧红的作品是她人生的写照,文字中时时带着些许萧索,将其他作品与这篇散文对照来看,就会发现同样是她的目光所看到的尘世中的人事物景和她的心灵领略到的凄冷人世,但鲁迅是留在她悲凉人生中的光芒,一缕照亮她余生让她备受感动的温暖的光芒。

显微镜可大体分为偏光显微镜和反光显微镜两种,偏光显微镜主要用来观察透明的待测物,如细胞、透明矿物晶体等;而反光显微镜主要用来观测和鉴定不透明的非金属及金属矿物。

参考文献:

[1]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M].北京:京华出版,1939:92-266.

[2] 张珊珊.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J].名作欣赏,2014(28).

[3] 徐静.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J].黑龙江档案,2016(1):115-116.

[4] 王小波.从父女之情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J].名作欣赏,2015(5).

[5] 叶君.萧红与鲁迅[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6] 孙瑞峰.自我情感的深度介入—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J].现代语文,2007(10):53.

[7] 刘金嵛.回忆里的烛光—从回忆鲁迅先生看萧红[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8] 唐兵.平凡的鲁迅—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赏析[J].名作欣赏,1993(4).

[9] 夏爱华.鲁迅与萧红的友情[J].湖北档案,2013(3):41.

[10] 王羽.萧红与鲁迅:精神相通的启蒙者[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1):47-48.

[11] 红孩.假如萧红没有遇到鲁迅[N].中国文化报:评论,2016-11-07(3).

[12] 李向辉.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4):133-139.

[13] 姜德明.鲁迅与萧红[J].新文学史料,1979(4):166-188.

[14] 单元.融自我诚挚深情,为伟人传神写照-读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18(3):79-83.

[15] 周筱华.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22(3):82-83.

 
丁秋秋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