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中国新战略区域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推进战略性区域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对于我国区域发展而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刻领会“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我国区域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事实上,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将面临很多新问题:一是区域需求结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需求拉动,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版。二是区域产业结构缺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三是区域资源环境约束。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特征。面对区域发展的这些新问题,有必要开展前瞻性的研究。

精益生产实施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的价值流能够连续流动起来,从而将价值从价值流的起点到终点顺利地交给客户[2]。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实时了解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决策。因此企业管理员贴近一线的程度就决定了他们对企业现场的了解程度以及企业决策的合理程度,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精益生产产生影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差异,区域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势必呈现多元化、梯度化的多层级增长格局。依照这种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将对传统“经济区域”(政府部门提出或实施的经济区划方案)提出新挑战,这些传统的“经济区域”包括国家“七五”计划提出的三大地带(东部地带(12个省市)、中部地带(9省)、西部地带(10个省市自治区))[2]、“九五”计划提出的七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3]以及“十五”计划提出的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板块[4]。在区域经济空间重塑的过程中,能够支撑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先导性和战略性区域即“新战略区域”将脱颖而出。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重构新战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新战略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推动新战略区域发展,无疑是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新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新战略支点和新增长极点,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巴塘4号主变压器第4次合闸为例,断路器合闸电阻为1500 ,A相合在过零点后0.1 ms,合闸电阻投入时间为8.6 ms;B相延时80 ms后,合在A相过零点前2.1 ms,合闸电阻投入时间为10.9 ms;C相延时80 ms后,合在A相过零点前2.1 ms,合闸电阻投入时间为10.9 ms。根据第4次分闸后剩磁评估结果,A相剩磁-23%。由于第4次空充时,充电断路器为首合,动作时间按照厂家提供的静态试验值整定,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别,造成A相基本合在了上升沿过零点。计算获取外加电源相角差为12.6°。

新时代下新战略区域发展理论框架构建

(一)新战略区域概念界定

“战略”一词最早应用于军事方面,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王元认为,战略性区域一定是从我国的整体发展、地缘政治格局和未来新的增长动力的角度来定义,战略性区域并不一定是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带动和支持作用的地区,重要的是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以及对整体经济格局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地区[5]。刘冬梅主张,战略性区域应包括那些极具发展潜力、新兴的高成长区域,具有地缘优势、技术扩散潜力强的区域以及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区域[6]。陈光指出,战略性区域不是区域层面的,而是国家层面的;不一定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而是综合来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区域;不一定是当前最重要的,而是从长远发展看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不一定是国家已确定的,也包括具有成长和发展潜力的区域[7]。我们认为战略区域是具有带动性、先进性、成长性、外向性、高效性与规模性的区域。新战略区域是支撑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是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战略区域。为了科学界定我国新战略区域,需要将我国新战略区域置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全面审视和分析支撑战略区域的经济增长。

当然,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对于“会喝酒”的人来说,不仅在享受“下酒物”,似乎,更重视享受“下酒”的那个过程了。

从全球化维度看,分工的边界正从传统的产业、产品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分工的内容也正从传统的产业分工、产品分工深化为新型的价值链分工。考虑到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因而嵌入全球价值链、参与价值链分工将成为未来我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1. 新战略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城市群地区

(1) 提取。称取样品约5.00 g(精确至1 mg),置于50.0 mL离心管中,加入10.00 mL乙腈-水(80∶20,V∶V) 混合提取液,涡旋30 s,超声提取20 min,离心,取上清液5.00 mL,加入10 mL乙腈饱和的正己烷去脂,取下层清液备用。

3. 新战略区域更深嵌入全球价值链

为了降低常减压装置停工吹扫难度,在装置停工塔底退油完毕后立即引罐区柴油,从前往后依次进行置换,直至渣油出装置边界见柴油后,装置改闭路循环进行柴油清洗[3],分别建立了闭路大循环和减三中循环。

从市场化维度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化进程中市场与政府间的协调关系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毫无疑问,工业化将为未来我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创造强大的供给,城镇化将为未来我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创造旺盛的需求,市场化将使未来我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充满活力,全球化能够为未来我国新战略区域经济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界定了我国新战略区域“四位一体”的基本内涵。新战略区域的本质内涵就是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区域。

(二)新战略区域类型划分

本部分根据支撑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四大驱动因素,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矩阵分类法对我国新战略区域进行类型划分,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根据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和深度确定初始新战略区域。区域经济嵌入全球价值链主要有贸易性嵌入与产业性嵌入两种途径,其中全球价值链的贸易性嵌入深度可以用外贸依存度来近似衡量,产业性嵌入深度可以用外资依存度近似衡量。采用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这两个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核心指标,分别按高低分组并组合,将我国区域发展模式分为四类:贸易性嵌入深产业性嵌入深、贸易性嵌入深产业性嵌入浅、贸易性嵌入浅产业性嵌入深、贸易性嵌入浅产业性嵌入浅。最后一种模式容易将区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导致“结构封锁效应”,不利于未来区域经济增长;而前三种模式中区域深度或较深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全球价值链高或较高附加值环节,“结构封锁效应”较弱,有利于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向高端继续攀升,有利于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价值链分工这一主导因素,本部分确定的我国初始新战略区域有三种类型:贸易性嵌入深产业性嵌入深区域(V1)、贸易性嵌入深产业性嵌入浅区域(V2)、贸易性嵌入浅产业性嵌入深区域(V3)。

第二,根据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在初始新战略区域基础上确定准新战略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反映,其中创新投入力度可以用区域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来近似衡量,创新产出能力可以用区域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来近似衡量。采用区域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与区域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按高低分组并组合,将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划分为四类:创新投入力度大创新产出能力强区域(I1)、创新投入力度大创新产出能力弱区域(I2)、创新投入力度小创新产出能力强区域(I3)、创新投入力度小创新产出能力弱区域(I4)。显然,最后一类区域不属于新战略区域范畴,新战略区域只可能包括前三类区域。基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这一主导因素,本部分采用矩阵分类法,以进一步将我国新战略区域细分为九种类型:即V1I1、V1I2、V1I3、V2I1、V2I2、V2I3、V3I1、V3I2、V3I3。

在上述初步确定的初始新战略区域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划分的准新战略区域共计76个。其中V1I1类型城市34个、V1I2类型7个、V1I3类型1个、V2I1类型10个、V2I2类型4个、V2I3类型2个、V3I1类型6个、V3I2类型8个、V3I3类型4个(表3)。

新时代下新战略区域类型划分与特征分析

(一)中国新战略区域类型划分

1.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根据新战略区域概念界定,本文以我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四个角度,综合考虑贸易性嵌入和产业性嵌入的深度、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投入力度和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以及区域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据此界定我国地级市的新战略区域。考虑到城市层面数据的可得到性,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选取参见表1。其中,以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分别表征全球化中的贸易性嵌入和产业性嵌入状况;以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表征工业化中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建成区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重表征城镇化量的方面;以人均道路铺装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万元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表征城镇化质的方面;以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表征市场化中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非国有经济发展状况。

新战略区域依托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较早加入全球贸易和生产网络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先发优势,更深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向高端攀升。新战略区域的全球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实际利用外资看,2011年至2015年,新战略区域的平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均在25亿美元以上且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全国所有城市的平均水平还不足10亿美元。从新战略区域利用外资额的全国占比看,2011-2013年从54.32%下降至51.86%,2013年开始呈上升趋势。尽管作为新战略区域的城市个数仅为全国城市总数的15.5%,但其利用外资占比始终超过50%以上。

 

1 中国新战略区域类型划分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变量全球化贸易性嵌入产业性嵌入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工业化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城镇化城镇化数量城镇化质量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建成区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重(%)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顷/人)万元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吨/万元)市场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2.类型划分结果

根据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和深度确定的初始新战略区域共计131个。其中V1类型城市47个,V2类型城市27个,V3类型城市57个(表2):

 

2 全球化维度下我国初始新战略区域类型

  

分类数量城市地区V147北京、天津、太原、大连、丹东、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合肥、厦门、泉州、漳州、九江、鹰潭、吉安、青岛、烟台、威海、日照、郑州、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东莞、中山、儋州、昆明、西安、金昌、镇江、绍兴、石家庄、徐州、扬州V227营口、温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铜陵、福州、东营、潍坊、滨州、安阳、汕头、汕尾、河源、清远、潮州、揭阳、崇左、海口、三亚、贵阳、崇左、宁德、唐山V357秦皇岛、阳泉、鄂尔多斯、辽阳、铁岭、长春、吉林、辽源、通化、白山、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大庆、佳木斯、牡丹江、黑河、泰州、芜湖、蚌埠、马鞍山、淮北、滁州、宿州、六安、亳州、池州、宣城、南昌、新余、赣州、宜春、上饶、济南、开封、洛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漯河、三门峡、武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常德、郴州、永州、重庆、成都、拉萨、铜川、嘉峪关、天水

第三,将区域资源配置中市场与政府间的协调关系(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M)、城镇化进程中质与量的协同发展(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U)作为我国新战略区域划分的必要条件,在准新战略区域基础上确定新战略区域。根据新战略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差异,九类新战略区域可以进一步归并为四类:第Ⅰ类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强、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资源配置中市场与政府间关系协调且城镇化质与量协同发展的新战略区域,包括R1;第Ⅱ类是创新驱动能力强、较深嵌入全球价值链、资源配置中市场与政府间关系协调且城镇化质与量协同发展的新战略区域,包括R2、R3;第Ⅲ类是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较强、资源配置中市场与政府间关系协调且城镇化质与量协同发展的新战略区域,包括R4、R5;第Ⅳ类是较深嵌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较强、资源配置中市场与政府间关系协调且城镇化质与量协同发展的新战略区域,包括R6、R7、R8、R9。

 

3 全球化工业化维度下我国准新战略区域类型

  

类型数量(个)城市地区V1I134东莞、中山、南京、南昌、南通、厦门、合肥、嘉兴、大连、威海、宁波、常州、广州、惠州、无锡、昆明、杭州、江门、泉州、泰州、淮安、深圳、湖州、珠海、绍兴、芜湖、苏州、西安、郑州、镇江、青岛、上海、北京、天津V1I27佛山、吉安、太原、烟台、肇庆、连云港、鹰潭V1I31金昌V2I110丽水、台州、温州、潍坊、潮州、绍兴、舟山、衢州、贵阳、铜陵V2I24三亚、河源、滨州、金华V2I32东营、汕头V3I16成都、新余、武汉、济南、长沙、马鞍山V3I28宜春、宣城、株洲、洛阳、滁州、焦作、蚌埠、通化V3I34哈尔滨、嘉峪关、重庆、铜川

将区域资源配置中市场与政府间的协调关系、城镇化进程中质与量的协同发展作为我国新战略区域划分的必要条件,将上述的准新战略区域进一步划分为四类45个新战略区域。其中R1类型的新战略区域27个,R2和R3类型的新战略区域分别是6个和5个,R4和R5类型的新战略区域分别是2个和0个,R6、R7、R8和R9类型的新战略区域分别是3、0、1、1个(表4)。

 

4 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维度下我国新战略区域类型

  

类型数量(个)城市地区ⅠR127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南京、杭州、厦门、青岛、西安、郑州、昆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宁波、南通、珠海、江门、泰州、湖州、中山、惠州、嘉兴、威海、芜湖、南昌ⅡR2R365贵阳、丽水、台州、温州、潍坊、舟山武汉、济南、长沙、马鞍山、新余ⅢR4R520太原、烟台ⅣR6R7R8R93011三亚、金华、滨州株洲重庆

(二)新战略区域发展特征分析

从工业化维度看,我国总体上正处于波特四阶段发展模型中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阶段,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我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驱动力。

就新战略区域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新战略区域分布差异显著。首先,从三大地区层面看,中国新战略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新战略区域占全部新战略区域的71.10%,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分别占全部新战略区域的20.00%和8.90%。此外,从城市群层面看,不同城市群的新战略区域集中程度差异显著。新战略区域集中较多的城市群主要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新战略区域分别达到了40.00%、11.10%、11.10%、11.10%,京津冀城市群仅有2个新战略区域,其他城市群的新战略区域则明显较少,甚至没有新战略区域。

总而言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效果比较理想,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临床中应该积极的推广使用。

从人均GDP看,新战略区域人均GDP水平要明显高于全国人均GDP。2011年,新战略区域人均GDP为6.28万元,全国人均GDP仅为3.64万元,仅为新战略区域的58%;至2015年,新战略区域达到8.59万元,全国仅为5.00万元。从GDP增长率看,新战略区域的GDP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新战略区域的GDP增长率为12.20%,全国GDP增长率为9.50%;至2015年,尽管新战略区域与全国的GDP增速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新战略区域的经济增速仍然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速。

从城镇化维度看,我国在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即量的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即质的城镇化)发展缓慢,创造需求的城镇化还滞后于创造供给的工业化,城镇化将是未来我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个重要驱动力。

花五奇转身四顾,搜寻乔十二郎。老太医又在他身后喋喋不休:“看看这个,快看看,不看后悔。”花五奇刚想撇下老太医去追乔十二郎,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从自己左边袖口钻进,紧接着面前热浪灼人,低头一看,便惊叫起来。他的衣衫居然着火了!因为右手握有兵器,花五奇只能用左手胡乱拍打,拍打不起效,情急生智,左手扯住自己领口,往下一撕。练武之人力气都大,只一下,前半片衣衫已被扯掉,摔到地上,身上的火总算没了。

相关数据主要来自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由对应省份2016年统计年鉴整理补充。

4. 新战略区域的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

新战略区域的工业总产值均值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新战略区域的工业总产值平均为7583亿元,而全国所有城市的均值仅有284亿元元,仅为新战略区域的3.75%。至2015年,新战略区域的工业总产值明显比全国均值上升更快。从工业总产值占比看,2011年至2015年,新战略区域工业总产值占所有城市的比重有下降趋势,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占所有城市的比重却持续攀升。

5. 新战略区域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区

2. 新战略区域具有更快的经济增长

设计10×10均匀分布的矩形LED阵列如图3所示。相邻2个LED之间的距离d相等且未知。根据各LED的坐标值,建立对应的评价函数,利用斯派罗法则可求得斯派罗极值d=3.40 cm,从而求得矩形LED阵列各个光源的坐标位置。为验证使用斯派罗法则计算后产生的光照强度是否均匀,可通过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进行仿真,得到斯派罗法则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就城镇化量的方面而言,2015年新战略区域人口城镇化率(市辖区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和土地城镇化率(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总面积比重)分别为57.26%和9.35%,而全部城市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则分别为34.48%和5.58%。就城镇化质的方面而言,2015年新战略区域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万元工业总产值的污水排放量分别为全部城市的70.00%、92.20%、110%。新战略区城镇化数量和城镇化质量方面就明显优于全部城市,新战略区域将继续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区。

6. 新战略区域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新战略区域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新战略区域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在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等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例如,就以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来衡量的市场化水平而言,新战略区域的市场化程度比全部城市高3.22个百分点。新战略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将有助于加快转变新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带动中国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based markers with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PC, and to determine their usefulness in predicting patients’ responses to chemotherapy.

新时代下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1. 加快培育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区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区域发展思路,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依据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可以在中国境内培育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战略区域,以此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支点和新增长极点,通过这些新增长极点的培育,充分发挥其对创新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功能,以这些新战略支点为基础,构建并培育新战略区域间的新经济发展轴带,通过新的“点—轴”模式,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忙到周四下午,一切准备就绪。苏楠让小周安排第二天下午再见杨小水一面,稳定稳定她的情绪,顺便认亲。她很有把握地告诉李峤汝,杨小水判不了死刑,最坏的结果是死缓。

2. 加快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将为未来中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创造强大的供给,城镇化将为未来中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创造旺盛的需求,市场化将使未来中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充满活力,全球化能够为未来中国新战略区域经济不断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界定了中国新战略区域“四位一体”的基本内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对新战略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因此,加快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协调发展,实现1+1+1+1>4的经济增长效应,则是促进中国新战略区域乃至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路径。

3.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过多的政府支持不仅不能显著促进新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反而可能制约新战略区域的经济增长。因为过多的政府支持可能存在机构“缺位”、职责“错位”、功能“虚位”、管理“越位”等现象。为此,在促进中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通过纠正机构、职责、功能、管理方面的不到位现象,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4. 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驱动效应

按照波特的创新驱动发展四阶段理论,中国已经进入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投资驱动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下降,而创新驱动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提高。这表明,在促进中国新战略区域经济增长方面,需要根据各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特点,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短期的增长速度,又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在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创新驱动效应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驱动效应,尤其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方面的投资驱动效用,以便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赵华.我国历次五年规(计)划的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87-90.

[3]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103-106.

[4]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十五计划回顾与十一五规划展望[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6:201-203.

[5] 王元.新形势下应高度重视战略性区域发展[N].科技日报,2011-2-13(2).

[6] 刘冬梅.主动布局,以科技推动战略性区域发展[N].科技日报,2011-02-13(2).

[7] 陈光.战略性区域发展与创新[N].科技日报,2011-2-13(2).

 
朱英明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8年第02期
《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