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探析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穴位的异同*

更新时间:2009-03-28

泰国传统医学在泰国本土传承了有几个世纪之久,在泰国人民的疾病治疗、预防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传统医学的形成了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经脉系统是泰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以其为理论所形成的泰式按摩治疗法,在治疗四肢关节疾病、胃肠功能失调及呼吸道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同时,泰式按摩作为一种保健方法流行于当今社会,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也反映了泰式按摩的独特魅力。泰式按摩是通过拇指按法、揉法、手掌按压、拇指按压、手指按压[1]经脉上的穴位起到治疗作用的,所以,了解泰医穴位对传承和发展泰国传统医学是非常重要的。

1 泰医穴位的分布及主治特点

在泰医经脉系统中,人体中的十条最主要的经脉都是由脐部发出,循行全身,结束于身体各末端,穴位是通过经脉相连的。根据泰式按摩的步骤,泰医穴位可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来划分。泰医经脉系统主要用于泰式按摩疗法,故经脉系统中的穴位范围较大,而中医经络系统中的穴位主要用于针灸,所以泰医穴位无中医穴位精确,并且,泰医穴位常用于治疗穴位局部组织器官的疾病,与中医穴位的近治作用相似,少部分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目前无正式的泰医穴位的命名分类方式,以下编号分类方法源自C·皮尔斯·塞尔盖罗著《泰式按摩百科全书》[2]。同时,为了更好的对穴位进行定位及描述,以下穴位采用王华,杜元灏所著《针灸学》中使用的腧穴定位方法,包括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折量法及指寸定位法[3]。见图1。

有报道5%~40%服用阿司匹林有耐受性差异即“阿司匹林抵抗”,这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抵抗可能存在,但不能因此放弃抗血小板治疗,还没有指南推荐常规应用试验方法测定阿司匹林的有效性后再选择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策略。

  

图1 泰医穴位示意图

1.1 头、面、颈部穴位 头、面、颈部穴位共有20个穴位,分别为穴1~穴20,其分布如图2所示。主要用于治疗头、面、眼、耳、口等病症。部分穴位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穴8、穴14可治疗呕吐、便秘的胃肠道疾病;穴10治疗昏厥;穴19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根据与中医针灸学中头部穴位的对比,可发现位置及功效主治相近的穴位,如穴10与水沟穴[3]相似;穴13与太阳穴[3]相似。

  

图2 泰医经脉系统头面部穴位

1.2 躯干部穴位 躯干部穴位共有17个穴位,分别为穴1~穴17,其分布如图3所示。主要用于治疗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病症。部分穴位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穴12可治疗耳病。根据与中医针灸学中头部穴位的对比,可发现位置及功效主治相近的穴位,如穴1与会阴穴[3]相似;穴2与关元穴[3]相似;穴14与缺盆穴[3]相似;穴17与天突穴[3]相似。

谭志勇等[10]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SAN树脂作为ABS基体树脂,利用分子量调节剂TDDM控制SAN树脂分子量。研究了在相同橡胶含量情况下,ABS树脂的冲击强度与基体SAN分子量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为便于分析,谭志勇等采用SAN树脂的熔融指数(MFR)代替SAN分子量。因为SAN树脂分子量与熔融指数之间有对应关系,树脂分子量大则熔融指数低。在橡胶质量分数21%的条件下,共混物在基体SAN树脂分子量增加到一定值后冲击强度急剧增加,根据吴守恒增韧理论,当基体SAN树脂分子量增加时,材料的脆韧转变粒子间距离临界值增加,当临界值达到或超过橡胶粒子间距后,材料发生脆韧转变。

在泰式按摩中,多借助按摩师身体的重量,使用按压、按揉人体经脉及经脉上的穴位以及通过拉伸、屈曲、旋转人体的关节的手法来通畅经脉,运行气血,滑利关节,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泰医所处的地域的不同,随着泰式按摩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南方派系及北方派系,南方派系的按摩顺序是由脐部向四肢进行的,北方派系的按摩顺序是由足部向头部进行的[1],但两个派系都是以泰医经脉系统为理论指导的。具体来看,在头、面、颈部,穴位多用于治疗头部、面部、鼻部、口腔、耳部以及肩颈部的疾病,多用拇指按压穴位的手法,颈部多用牵拉手法;在胸部,穴位多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乳腺疾病等,多用拇指按压穴位及按揉肋间隙的手法;腹部穴位多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由于泰医经脉系统重视脐部,所以多以脐部为中心进行按摩操作,手法多使用拇指按压,手掌按压,手掌按揉等;背部穴位多可用于治疗肩背腰部疼痛,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以及肾脏的疾病,多使用拇指按压,拇指按揉腰背部穴位,背曲腰椎的手法;与中医经络学说相似,泰医四肢部的穴位治疗范围较广,对于四肢部的穴位多使用拇指按压,手掌按压,手掌按揉等,且四肢部关节较多,多使用牵拉,旋转等手法。

  

图3 胸腹部穴位

  

图4 背腰部穴位

1.5 腿部穴位 腿部穴位共有34个穴位,分别为穴1~穴34,其分布如图6所示。主要用于治疗生殖系统、下肢疼痛等病症。部分穴位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穴1、3、4、5、6、10可治疗停经、更年期综合征;穴7可治疗眼病;穴8、10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穴12、15、16、22、23可治疗坐骨神经痛;穴14可治疗高血压及骶髂关节疼痛。根据与中医针灸学中头部穴位的对比,可发现位置及功效主治相近的穴位,如穴2与解溪穴[3]相似;穴25与昆仑穴[3]相似;穴26与太溪穴[3]相似;穴28与承山穴[3]相似;穴34与承扶穴[3]相似。

1.4 手臂穴位 手臂部穴位共有23个穴位,分别为穴1~穴23,其分布如图5所示。主要用于治疗手臂疼痛等病症。部分穴位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穴3可治疗恶心、呕吐及晕动症;穴5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穴7可治疗阳痿、不育等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穴11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穴12、15、16、22、23可治疗坐骨神经痛;穴14可治疗高血压及骶髂关节疼痛。根据与中医针灸学中头部穴位的对比,可发现位置及功效主治相近的穴位,如穴13与极泉穴[3]相似。

  

图5 手臂部穴位

以上所介绍的穴位仅是泰医传统经脉系统穴位内容中的一部份,通过这部分穴位的分析,可知泰医穴位与中医穴位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关键的共同点。

1.3 背腰部穴位 背腰部穴位共有24个穴位,分别为穴1~穴24,其分布如图4所示。主要用于治疗颈、肩、背、腰、骶部疼痛,呼吸、泌尿系统等的病症。部分穴位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穴6可治肾病;穴17可治疗口腔疾病。根据与中医针灸学中头部穴位的对比,可发现位置及功效主治相近的穴位,如穴9与腰眼穴[3]相似。

2 泰医穴位在泰式按摩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对歌词内容提问,让学生在脑子里初步形成感知。通过实践体验给每一位体验者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体验中,学生心灵更加放松,感悟也会在大脑中越来越清晰。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得学生对主题的感悟一步步深入、明晰。诗歌的跟进使班会达到了高潮,学生们内心燃起了共鸣,达到了老师预期的教育效果!

  

图6 腿部穴位

3 泰医穴位与中医穴位的异同

3.1 理论体系不同 中医经络学说起源久远,根据现有的中医学文献可追述到原始社会,而直至战国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的完成,才真正确立了中医经络学说,其中记载了现今仍在使用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以及记载了160多个腧穴[3],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发展,现在中医经络系统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腧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泰医的经脉系统深受中医针灸以及印度瑜伽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经脉系统为核心的泰式按摩治疗法,在临床治疗四肢关节疾病、胃肠功能失调及呼吸道疾病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疗效。

3.2 穴位分布不同 中医经络学说中穴位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3]。十四经穴各自分布在所属经脉的循行路径上;经外奇穴位置固定分布在人体各部位;阿是穴位置不固定,以压痛点作为取穴标准。泰医经脉系统中的穴位分布在全身各处,并通过经脉相连。

采用单因素变量法考察了称样量对测定的影响。分别选用称样量为0.5、1.0、2.0、3.0、4.0、5.0g进行试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当称样量不大于1.0g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较大,这可能是因为称样量太小,样品代表性较差;当称样量大于1.0g时,测量结果的RSD较小。考虑到称样量大于3.0g时,消耗的硝酸-酒石酸混酸和滴定液体积会相应增多,最终实验选择称样量为2.0g。

3.3 主治范围不同 中医经络学说中的穴位的主治规律可分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及特殊主治作用[3],即治中医穴位可治疗所在组织、部位、器官的疾病,可治疗穴位所属脏腑及相表里脏腑的疾病以及穴位所属经脉所过的组织、部位、器官的疾病;同时穴位本身可治疗一些与所处位置及所属脏腑无关的疾病。泰医穴位并无脏腑络属及表里属络关系[4],可治疗穴位所在位置的组织、部位、器官的疾病;同时,泰医穴位亦可治疗其所在经脉的主治病证。

4 结语

通过对泰医经脉系统中的穴位的深入探讨及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泰医经脉中的穴位与中间经络学说的穴位有许多位置相同或相近的,但其所主治的病证却大多不相同,会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医的经络系统在临床中主要用于针灸,而泰医经脉穴位在临床中多用于指导泰式按摩疗法,同时,也说明了泰医经脉系统虽受中医经络学说影响,但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中医经络,而是在泰医的发展中,将经脉系统与印度的瑜伽进行了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泰式按摩疗法。认真分析中泰经脉穴位的异同,可对中医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大力促进传统泰医的对外交流与发展,对促进世界传统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铭,杨淳,李智辉.泰式按摩与中式按摩的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1):60-61.

[2]美·C·皮尔斯·赛尔盖罗.泰式按摩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09-218.

[3]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药出版社,2012:49-130.

[4]李倩,王卫.泰医经络与中医经络的比较[J].天津中医药,2014,31(4):249.

 
沈佳成,黄妙森,杨宗保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