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初步探讨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医治未病是医疗服务体系中一大特色,而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谈何容易,本文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为中医治未病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治未病拆字解析

“治未病”之词首次出现是在《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有两处提到“治未病”,即《素问·刺热篇》谓:“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1]

首先,我们抛开上述《黄帝内经》的原文,单从“治未病”的字面意思研究。“治”的意思是“治疗”“治愈”;“未”的意思是“没有”;“病”的意思是“生病”“疾病”。综上所述,“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是“治疗没有的疾病”,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治疗的本应该是“疾病”,这里却是“治疗未病”,简称“治未病”。那么,有没有与“治未病”相类似的病句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救火”。“救”的意思是“拯救”“抢救”;“火”就是“着火”“失火”,合起来就是“拯救着火”“抢救失火”,这显然也是一个病句,因为拯救的本应该是着火的东西,而不是火本身,就像一栋房子着火了,应该抢救的是房子,而不是“抢救火”,简称“救火”。有人会问为什么还是一直沿用“救火”的说法呢?语言学家将其解释为习惯用语。此外,在《周礼·地官·序》中指出:“救,犹禁也。”救火即是“禁火”,这或许更符合救火的本义。但是,“治未病”是否就是一个习惯用语呢?

二是遗传性状稳定,尤其是免疫力和抗病力大幅提高。不论是外在的外观形态特征还是内在的生理结构功能都表现得相当稳定,因此,相对普通翘嘴鳜,它的环境适应性广、抗应激能力强,适宜全国范围内淡水池塘、山塘、水库和网箱养殖。

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用语,就像“救火”亦不仅是习惯用语一样,其实二者还体现了《周易》里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上文讨论了“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含义——“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下文将从“治未病”的基本含义继续探讨为什么要重视“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治未病的字面意思还是基本含义,都强调人们要有对待疾病或欲病时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至于治未病的内涵、外延和引申义笔者认为不用过度关注,只需理解其基本含义,重点还是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培养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这或许对治未病的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治未病基本含义

火是可怕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怕火的,“救火”的表达能完全体现当人们看到大火烧起时的警惕;疾病亦是可怕的,世界上没有人不害怕疾病,“治未病”的表达能确切的表现人们不愿生病的忧患意识。笔者认为,由“治未病”的字面意思引申出的人们不愿得病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才是值得我们大力关注的,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对“治未病”概念的界定上,当然,“治未病”的概念需要首先明确,其实不管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层次的哪一个层次对“治未病”下定义,都是合理的。当下,尤其是在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治未病”医疗服务体系的做法是与时俱进,刻不容缓的,而要想真正培养出能“治未病”的人才,做到“上工治未病”,就要深入理解“治未病”字面意思背后的含义——“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笔者认为把《周易》中体现的这种忧患意识运用到中医治未病再恰当不过了。正如前文所述,“治未病”的含义背后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我们自身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这与《周易》的思想不谋而合。当今中医界人士,真正静下心来研究中医的人不多了,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一代,中医的发展面临“断层”的危险,因此,笔者在此呼吁中医要想真正崛起,就像中医“治未病”这一前沿理论要发展必须要追本溯源,而《周易》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亦是中医的源泉,更是中医“治未病”的源泉。

综上所诉,关于中医治未病人才的培养,即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笔者认为我们应时刻保持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如此,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能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

一是水权产权体系尚未建立,水权提供者的权利还不明确。现行的取水权尚未作为水资源资产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发证,其获得的水资源使用权的权利行使与义务履行不明确。目前的取水许可证更多反映的是行政管理的内容,不具备产权证的特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资源使用权没有确权登记制度;水资源使用权的权利保护与权利流转等制度还不健全。

3 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

谈到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就不得不谈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髓《周易》,而中医更是和《周易》关系密切。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写到:“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通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因尔重申其义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当体会到医易之间的密切关系后,笔者想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其实“治未病”与《周易》中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关系更加密切。

恒山景区是浑源县旅游的龙头,推进旅游景区建设是实现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重要战略选择。恒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初见成效。今后恒山景区应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景区的转型创新力度,打造自己的独特品牌。

“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笔者认为现有的词汇大都不能真正表达“治未病”的基本含义,比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预防”“养生保健”等。笔者比较赞同的是王思成的部分观点,他在其文章《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中提出“新时期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的理论体系”,未病就是疾病未生、疾病未发、疾病未传和疾病未复,其中“疾病未发”的观点或许是治未病的基本含义[2]。他提出“疾病未发——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疾病未发时的治未病,即指疾病虽尚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

要理解“治未病”的基本含义,首先应探讨“治”的基本含义,笔者认为“治”的基本含义就是“治疗”“整治”,而不是张志斌、王永炎[3]提出的“治节”。上文已提到,“治疗”的应该是“疾病”或者如“治乱”等,像“病”“乱”等词大都属于“病态”之词,而非“常态”之词,故所“治”之事大多是不好之事,当然,也有像“治国”这样的中性词,这里的“治”是“管理”的意思,或许这是“治”的引申义,而把“治疗”“整治”作为“治”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单从医学角度解释“治”的基本含义应该是“治疗”。那么,“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正如上文讨论,“治未病”的基本含义就是临床上的“治疗疾病”,只是这时候的“病”还不是那么容易被人们发觉,或者不能轻易被现代的仪器检测出来,但是已经有某些征兆预示疾病可能发生或不发生,因此才称之为“治未病”,而不直接称其为“治病”。此外,正如上文所论,称其为“治未病”更能激发人们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亦是提醒人们要争取做到“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已明确指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预防此者,谓之治未病。”

《周易》中的占断之辞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而《系辞传》下第三章中就有“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 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是吉凶祸福的前兆,“知几” 就是善于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以防微杜渐,趋吉避凶[4]。这就是《周易》体现的忧患意识。宋祚胤亦说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5],亦说明了《周易》体现的忧患意识。于慧芳亦说:《周易》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在《周易》中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须从细微处着眼,时时警惕,防微杜渐,提高道德修养[6]。丁丽琼最终总结出君子要“知几而为,防微杜渐”[7]

4 内省修德不断提高

除了要保持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以外,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还需要哪些更重要的品质呢?

《乾》卦九二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说君子身处险恶之境,要终日不懈怠,至傍晚犹怀警惕之心,如此方可保证不犯过错,争取改变现状以化险为夷。这句爻辞很恰当地表达出君子面对危险事物时应持有的一种态度——警惕思想、忧患意识以及内省修德。警惕思想、忧患意识让我们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就能及时发现,而内省修德则能让我们有力的做出对策,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减弱疾病对生命的伤害。生命是神秘的,做一名中医治未病工作者,尤其要持有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内省修德,即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努力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

同年十二月,谏官上书,所修国史馆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乞重行窜黜。山谷是国史馆编修,遂被贬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安置。

本报讯 11月8日-9日,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组织的全国设备管理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设备管理优秀代表齐聚一堂,进行设备管理经验分享交流,开展技术展示,共享设备管理成果。

现如今,纯中医的诊疗技术“望闻问切”已经在年轻一代的中医生和学子身上淡化了。《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伤寒论·平脉法》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对比这两句经文,试想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呢?如果我们连脉诊都不会又谈何望诊?“下工”都不是又怎样能够成为“上工”呢?

其实做到望闻问切并不难,最关键的是要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这一点尤其对中医治未病意义重大。当今社会充满太多诱惑和浮躁,真正用心感受世界的人少了,真正用心感悟疾病的中医人士也少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是联系相通的,只要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就能体悟到其中的奥秘,这就是“内省修德”。“内省修德”对中医治未病尤其重要。

总之,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只是从自身的感悟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出以下观点以供志同道合者参阅指正。一是“上工”应时刻保持自觉的警惕思想和忧患意识;二是“上工”一定要内省修德,善于观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如此,方能逐渐做到“上工治未病”。

参考文献

[1]陈永灿.中医治未病的本义是未病先防[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 098-1 099.

[2]王思成.中医治未病溯源、内涵与应用浅析[J].世界中医药, 2008, 3(1):43-45.

[3]张志斌,王永炎.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0-444.

[4]王永平.《周易》忧患意识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0(4):60-64.

[5]宋祚胤.《周易》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0.

[6]于慧芳.《周易》中的忧患意识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10-12.

[7]丁丽琼.《周易》忧患意识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闫文士,蒋力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