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汉初皇太后宫官考述

更新时间:2016-07-05

在汉代,皇太后不仅像皇帝那样可以取得尊号和谥号,还可以在宫中设置一套类似于朝廷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有专为她们服务的由宦官和士人组成的官僚队伍。这些职官当中,既有二千石之卿,也有一些秩级较低之属官。对秦汉后宫的职官问题,虽有一些学者进行过研究,并已有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受材料匮乏所限,很多问题未能解决,很多情况未能理清。张家山汉简的出现为研究皇太后、皇后宫官提供了新的材料。

1 皇太后卿——长信詹事

据《通典》记载,汉代太后有三卿,即少府、太仆和卫尉[1]755,皆随太后宫为官号,其中最重要的当是长信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以下简称《百官表》)曰:“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注引张晏曰:“以太后所居宫为名也。居长信宫则曰长信少府,居长乐宫则曰长乐少府也”[2]734。此处的记载甚为简略,张晏的解释也并不准确,致使我们对两个名称的变化难以理解。《秦汉官制史稿》对此进行了清理,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可以参见,此不赘述[3]。《二年律令·秩律》(以下简称《秩律》)简440记载有“长信詹事”,可知汉初皇太后宫设长信詹事。结合《百官表》的记载,则景帝中六年之前,一直称长信詹事。

《百官表》中记载长信詹事秩二千石,丞六百石。此记载恐有不确。首先,《汉书·外戚传》云:“后又更号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帝太后称中安宫,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称长信宫,成帝赵后为皇太后,并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2]4001。此明言太后少府为中二千石,而并非二千石。其次,《通典》云:“成帝加置太仆,掌太后舆马,通谓之皇太后卿。皆随太后官为官号,在正卿上,无太后则阙(卫尉在卫尉上,少府在少府上之类是也)”[1]755。说明长信少府在列位“九卿”的少府之上,则其秩级就不应该比九卿之少府低。再次,《秩律》记载长信詹事的秩级为二千石,且排在九卿少府的前面。汉初并未有中二千石之秩级,此二千石并非是后来的二千石。综上所述,汉初长信詹事秩二千石,之后演变为中二千石,且地位高于“九卿”之少府。张家山汉简中只记载了长信詹事,而未见长信太仆和长信卫尉,当时是否设有这两个官职,现在难以断定。

据《百官表》记载,长信詹事设丞,秩六百石。《秩律》简462记载汉初长信詹事丞也为六百石,与《百官表》记载相同。居延汉简也有“长信少府丞王涉”的记载[4]72,长信少府丞当是长信詹事改名长信少府后随之更名。

2 皇太后卿属官

长信詹事的属官,传世文献记载甚少,张家山汉简中长信詹事的属官都冠有“长信宫”名,现将张家山汉简中记载的汉初长信詹事属官考之于下:

2.1 长信将行

据《百官表》,奉常属官有祠祀令丞,另詹事属官也有祠祀令(长)丞[2]726、734。《秩律》简462记载有长信祠祀,为长信詹事之属官,此为传世文献所未载。奉常属官祠祀执掌皇帝、国家的祭祀,则詹事的属官祠祀应该是负责皇后的祭祀。传世文献中也有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汉书·外戚传》:“又故事以特牛祠大父母,戴侯、敬侯皆得蒙恩以太牢祠,今当率如故事,唯陛下哀之”[2]3976。《汉旧仪》也有“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祠以中牢养豕祭蚕神,凡蚕丝絮织室以作祭服。祭服者冕服也。天地、宗庙、群神、五时之服皇帝得以作”的记载[7]3110。如此,则长信祠祀的职责当是掌管皇太后的祭祀。

本文基于CNKI检索出的559篇期刊论文的年度数量趋势、作者地缘分布、基金支持、文献被引、关键词使用、研究主题等相关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学中的描述统计方法,对15年来国内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取得的理论、实践与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做了文献描述与分析评价,客观呈现了国内此方面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未来发展前景给出了前瞻性思考,希望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给予启迪和参考。

除长信私官外,《秩律》简467还记载有“长信食”,“食”后面未释读出。据简文中有“未央食官、食监”,可以推测,缺文处至少可以补为“长信食官”,甚至长信宫也设有“长信食监”。因此,汉初长信詹事属下还有食官的设置,其与长信私官的职责是否有重复之处尚未可知,但这足以说明汉初长信宫官的设置叠床架屋。不过这都属于汉初特制,汉初之后肯定就将长信宫多余的职官撤销了。

2.2 长信谒者令、长信谒者

《秩律》简466记载有“长信永巷,永巷”,简后残缺。《二年律令与奏谳书》认为长信永巷为长信永巷令属官,永巷为永巷令属官[6]291。笔者认为并不完全正确,因简后残缺,“永巷”之后可能还有别的字,所以不可简单认为只有“永巷”二字,据简文其它内容推测,有可能“永巷”后有“监”字,为“永巷监”。至于前面的“长信永巷”究竟是指什么,现在还不能推测,但应该不是指长信永巷长,很有可能是长信永巷令的省略。

郎中令属下的谒者掌宾赞受事,长信谒者的职责应该也是如此,只不过长信谒者的负责区域在长信宫,在皇太后的管辖区域内。据《秩律》简442、462-464记载,汉初长信谒者令的秩级为千石,丞五百石;长信谒者的秩级为六百石。

步骤4 计算偏移量小数部分: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设置搜索步长0.01,对子带1和子带3进行微调,当对比度达到最大时,停止搜索,得到偏移量的小数值;

2.3 长信私官、长信詹事私官长

秦封泥有“祠祀”[11]179,说明秦时就已经设置了祠祀。但此封泥是指奉常之祠祀还是指詹事之祠祀,难以确定。《秩律》简462-464记载汉初长信祠祀令的秩级为六百石,丞三百石,与《秩律》所记载的奉常属官祠祀令、丞的秩级相同。

私官一职见于《汉书·张放传》,“大官、私官并供其弟”。师古注引服虔曰:“私官,皇后之官也”[2]2654。大官即少府属下掌管御用饮食的“太官”,私官正好与之对应,掌皇后饮食。《汉旧仪》还有一条相类似的记载:“太官上食,黄釦器;中官私官上食,用白银釦器,如祠庙器云”[9]1090。综上所述,私官的职责当是掌管皇后饮食,与太官相对,和《百官表》中所载皇后属官“食官”的职责相似。但可以肯定的是,私官绝不是食官的另一名称,即私官、食官并不等同。《秩律》简467私官和食官同时出现,就明确证明了这一点。

私官的起源很早,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战国铜器中多有“私官”铭文,朱德熙、裘锡圭《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一文对此已有考述[10]。秦封泥有“私官丞印”[11]179,说明秦时设有私官,且有丞。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记载看,私官一直存在于整个西汉时期,新莽时期也不例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初陶文有“长信私官”[12]114,可与张家山汉简相佐证。据《秩律》简462-464记载,汉初长信私官令秩六百石,丞三百石;而长信詹事私官长,因简文残断,故无法肯定其秩级。根据《秩律》记载的规律来推测,长信詹事私官长的秩级当为五百石。

《百官表》并未记载将行的执掌,而《续百官志》记载了大长秋的职责是“奉宣中宫命”,即传达皇后的命令。但是并不能确定大长秋的前身将行的职责是否与之相同,从字面意思来推测,应与皇太后、皇后的出行有关。《秩律》简442记载汉初长信将行秩千石,“有丞、尉者半之”。据大长秋设有丞来推测,汉初长信将行也当设丞,秩五百石。

长信掌衣,未见于汉代出土和传世文献。传世文献载有“掌衣”,为隋唐之后正八品的低级小吏,当与汉初长信掌衣没有直接关系。文献中常见的是“尚衣”。《宋书·百官志》:“汉初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尚书,谓之六尚。战国时已有尚冠、尚衣之属矣”[13]1233-1234。《汉书·惠帝纪》云:“宦官尚食比郎中。”注引应劭曰:“尚,主也。旧有五尚。尚冠、尚帐、尚衣、尚席亦是。”如淳曰:“主天子物曰尚,主文书曰尚书,又有尚符玺郎也。《汉仪注》省中有五尚,而内官妇人有诸尚也”[2]85。尚衣等“六尚”或者“五尚”应该都是隶属于少府,自汉代之后,尚衣这一机构一直存在,直到清朝还在内务府设立。秦封泥有“尚衣府印”[11]159,说明秦时即有尚衣,并置府,负责储存衣物。掌与尚可以通假,所以掌衣就是尚衣。《广雅·释诂三》:“尚,主也。”王念孙疏证:“尚之言掌也”[14]38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也认为两者相通[15]888。《韩非子·内储说下》:“宰人顿首服死罪曰:‘窃欲去尚宰人也。’”陈奇猷引焦竑曰:“秦置六尚,又有尚浴、尚席,古字少,故多省文以转注,合《周礼》之言,则诸尚字皆古掌字省文”[16]640。战国时,尚书就被称为“掌书”,可见“掌”字的使用要早于“尚”字。所以,掌衣也就是文献中常见的尚衣,长信掌衣也就是长信尚衣。

2.4 长信祠祀

整理小组原释为“长信□卿”(《秩律》简442)[5]70。《二年律令与奏谳书》据红外照释为“长信将行”[6]259。其说可从。《秩律》简463还记载有詹事将行,可与之相对应。《百官表》云:“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2]734。《续汉书·百官志》(以下简称《续百官志》)“大长秋条”曰:“大长秋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将行,宦者。景帝更为大长秋,或用士人。中兴常用宦者,职掌奉宣中宫命。凡给赐宗亲,及宗亲当谒见者关通之,中宫出则从”[7]3606。据此,则将行为大长秋的前身,和詹事同为皇后卿。上述材料并未记载皇太后宫也设有将行。不过,从《秩律》中记载有长信将行和詹事将行来看,汉初皇太后宫不仅也设将行,而且将行的地位也和传世文献中所载不同。传世文献记载的将行与詹事地位相当,都是皇后卿,但《秩律》记载的两个将行,当是皇太后卿长信詹事和皇后卿詹事的属官。从秩级来看,长信将行秩千石,詹事将行秩六百石,和传世文献记载的二千石相差甚远,也证明了两者为长信詹事和詹事的属官。笔者推测,由于汉初的情况与之后有较大变化,故传世文献没有记载到汉初时的情况。其真实情况应该是汉初长信詹事和詹事都设置有将行,长信将行在以后某个时期废置,而詹事将行在景帝时从詹事系统中分离出来并改名为大长秋,秩级也升为二千石

上文提到,《秩律》中出现了一种同一机构中设令、长两个长官的情况,《秩律》简462-463记载有长信私官,简467又记载有长信詹事私官长 。长信詹事私官长就是长信私官长。这种令、长同设的情况应该只存在于汉初,而且《秩律》中只有皇太后宫官存在这种情况。故笔者大胆推测,吕后掌权时,因皇太后宫官的事务繁多,在同一机构内设令、长两个长官也就不足为奇。文帝即位之后,这种情况可能就不会再出现了。

2.5 长信掌衣

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尚衣职责应该是仅负责皇帝的日常衣物使用和管理等,不负责制作,制作这一项应该归织室和“齐三服官”等诸服官负责。而御府则是负责天子衣物的储藏,御府的储藏与尚衣府不同,御府是仓库性质的储藏,衣物制作完成后收入其中,尚衣将其支出后就不再送回,而尚衣府的储藏是临时性的,即其中存放的衣物要经常取出使用,用完之后还要放回。这样,皇帝衣物的制作、储藏和使用等事务就都有分工负责的了,可见秦汉时期的部门分工就已经比较细致。同理,长信掌衣的职责应该就是负责皇太后衣物的日常使用和管理。据《秩律》简461-464记载,汉初长信掌衣令、丞,其秩分别为六百石和三百石。尚书令在西汉时秩级也为六百石。由此推知,盖当时所谓“六尚”,其令当皆为六百石。

2.6 长信仓

《百官表》记载詹事属官有仓令(长)丞。《续百官志》“大长秋条”云:“其中长信、长乐宫者,置少府一人,职如长秋,及余吏皆以宫名为号,员数秩次如中宫”[7]3608。由此可推知,长信宫也应设有仓,《秩律》简462载有“长信仓”证明了这一点,汉封泥有“长信仓印”也可为之佐证[17]6。治粟内史属下的太仓掌管的是国家的粮食储藏,则长信仓掌管的应该就是皇太后宫的粮食储藏。据《秩律》简462-464记载,汉初长信仓令秩六百石,丞秩三百石。

2.7 长信尚浴

上文提到,秦及汉初有所谓“六尚”或“五尚”,这其中有尚浴或者叫尚沐。秦封泥有“尚浴”“尚浴府印”[11]160-161,说明秦时就已经设置了尚浴,且尚浴有府,其作用应是存放洗浴所用的物品。汉初中山王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上有“长信尚浴”字样[18]255,再加上《秩律》的记载,说明汉初确实设置有长信尚浴,为长信詹事属官。尚浴负责皇帝的洗浴诸事务,隶属于少府,则长信尚浴的职责是负责皇太后的洗浴。据《秩律》简462-464记载,汉初长信尚浴令秩六百石,丞三百石。

我们每年都会关注养老。山东是养老概念的发源地,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要建立一个“老有所终”的社会,孟子则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山东省在1994年就已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预测数据表明,到2050年,山东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达到25%,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持续增高。

2.8 长信永巷

汉代少府属官有永巷令丞,负责管理后宫宫女。据《百官表》记载,皇后属官也有永巷,当是负责管理皇后宫的宫女,如此,则长信永巷的职责应该就是管理皇太后宫的宫女。汉封泥有“长信永巷”[12]111,与《秩律》相合。据《秩律》简463-464记载,汉初长信永巷令秩六百石,丞三百石。长信永巷令的秩级与文献记载的少府属官永巷令及东汉皇后属官永巷令的秩级皆相同。

(4)拍摄不同压力条件下油滴图片,分析计算表面张力,得到一组表面张力值。对于无法直接观察到混相现象的样品,通过数据回归得到MMP。

据《百官表》,郎中令属官“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2]727。《秩律》简442记载有长信谒者令,简462又记载有长信谒者,这两个职官传世文献均未见记载。笔者推测,长信谒者当是长信谒者令的属员。《秩律》中记载有同一个机构存在两个长官的情况,如“长信私官令”和“长信詹事私官长”。那么,长信谒者是否会是长信谒者的另一个长官呢,即长信谒者长。阎步克即持此种观点[8]。但笔者认为,此处的长信谒者不会是机构的长官,因为《秩律》中凡称长者都有明言,如“万年邑长”“长信詹事私官长”“詹事私府长”等均是。只要未明言的,或指“令”或指本名,但肯定不会是指长。另外,长信谒者的秩级六百石,与郎中令属下谒者秩级差不多。从秩级来看,长信谒者也不应该是机构的长官。综上所述,长信谒者应该就是长信谒者令的属员。皇太后宫的谒者有令为其长官,而据《百官表》记载,郎中令属下的谒者长官为谒者仆射,张家山汉简也确实未见郎中令属下谒者令的记载。

2.9 长信宦者中监

此官职见于《秩律》简466,各类文献中未曾记载,按文义推测,此应为长信宦者机构的职官,则长信詹事属下应该还设有长信宦者。西汉中晚期封泥有“长信宦丞”[19]23,当是“长信宦者丞”的省称,由此可证西汉皇太后宫确实设有长信宦者。长信宦者的职责当是管理皇太后宫的宦官。虽没有文献记载其是否设令,但张家山汉简中皇太后宫属官基本都设令,所以笔者推测长信宦者至少在汉初是设令的,长信宦者令、丞的秩级在汉初应该为六百石和三百石。

选取2016年08月~2018年05月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例。入选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其中,研究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3~62岁,平均(53.69±2.78)岁,病程5 h~2 w,平均(1.21±0.04)w;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2~63岁,平均(53.49±2.90)岁,病程4 h~2 w,平均(1.17±0.06)w。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监”的“中”字含义应该是宫中、宫内的意思,有此含义的官职有“中长秋”“中谒者”“中太仆”等。张家山汉简中记载汉初许多机构都设有监,像御府监、未央永巷监等,长信宦者中监应与之类似,有监察、监视之意。张家山汉简中“监”的秩级多与令的秩级相同,故笔者推测,长信宦者中监的秩级与长信宦者令一样,为六百石。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汉初皇太后宫官的考述可以看出,张家山汉简中所记载的汉初皇太后宫属官,大部分是传世文献中未见的,甚至在其他出土文献中也未曾出现。这些材料证明了汉初皇太后宫属官的庞大,且有一些机构的长官设令、长两人,如长信私官。还有一些职官的秩级也与传世文献的记载大不相同。据传世文献记载,皇太后宫官的地位要高于皇后宫官,张家山汉简的记载为此说提供了大量可考的证据。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时期是在吕后掌权时,这恐怕是当时皇太后宫官的地位远高于皇后宫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释:

知识管理时代要体现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特征,高校自身具有组织、传授、整理利用知识的社会使命,所以,高校机构知识组织与管理的目标或任务,至少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①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26-342页;孙福喜:秦汉皇后、皇太后属吏考,《文科教学》1997年第1期,第45-49页。

②《秩律》中虽然也有冠以皇后之长秋宫名的职官,像“长秋中谒者”“长秋谒者令”,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汉初有大长秋的设置,所以这两个以长秋宫为名的职官汉初应该是隶属于皇后卿詹事的。

美国“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Timmons)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应该着眼于未来几代人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协同作为一种理论或手段,其目的也是取得创新,两者有共通之处。将协同创新理论运用于指导创业教育,是对高校协同创新战略内涵的延伸和拓展,必将对现有创业教育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作为创业教育主体,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紧密围绕创业教育基础性目标、认知情感性目标和创业实践能力目标三层次目标顶层设计创业教育协同体系,并扎实推进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的落实工作,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高等创业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总量提升。

③原释文将简467“长信詹事”和“私官长”分为两个部分,阎步克《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认为应合二为一,笔者认为可从。长信詹事为二千石高官,与同简中的其他官职明显不协调。

参考文献:

[1]杜佑.通典[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8.

[2]班固.汉书[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7:329-331.

[4]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M].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6]彭浩,陈伟,工藤元男.二年律令与奏谳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法律文献释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范晔.后汉书[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5.

[8]阎步克.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J].中国史研究,2003(3):73-90.

[9]李昉.太平御览[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朱德熙,裘锡圭.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J].文物,1973(12):59-61.

[11]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12]陈直.汉书新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13]沈约.宋书[M].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16]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7]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M].北京:中国书店,1990.

[18]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9]孙慰祖.两汉官印汇考[M].上海:香港大业公司/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万尧绪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池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