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西方气象学史研究的成果、新起点和史料来源 ——《西洋气象学史》评介

更新时间:2009-03-28

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奇(Benedetto Croce,1866-1952)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用“当代”这种人类无法脱离和逃脱的思考概念和思考状态(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与过去展开无止境的对话.人类有追求一个纯粹“客观”的历史的冲动和倾向,但由于无法脱离“当代”这种状态,“客观”只是渐渐逼近和相对的.《西洋气象学史》也是一样,是作者基于“当代”这种无法脱离的框架,不断与过去对话的结晶.

一般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结构简单,控制方式也相对容易,但由于霍尔元器件的限制,控制精度较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精度高但是控制方式相对复杂。为了增加控制精度且不增加控制难度,可增加一个非接触式的磁编码器。由于编码器的结构定转子分体非接触式,编码器转子嵌入电机转尾端,编码器定子与其在轴向分开一定距离,所以该编码器只能装在电机尾端。电机设计时需考虑电机的使用工况,如振动、冲击、工作时长、工作效率等等。需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电磁设计等方式来满足需求。

1 著作简介及其影响分析

《西洋气象学史》由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印行于1981年,繁体字版本,作者为中国台湾气象科技史研究学者刘昭民.刘昭民先生1938年出生于台湾高雄,硕士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气象组,现任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科学史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华气象学史》《西洋气象学史》《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等书,先后获得中国台湾文复会中正优良著作奖、嘉新优良著作奖.

全书共30多万字,由郑子政先生序、作者自序和十一章的正文部分组成.正文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到十一章分别阐述公元前巴比伦、埃及和希伯来、希腊、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代、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的气象学术,共附图118、表14.文后附有中西气象学史比较表、人名和气象名词(中英文对照)索引.

作者在自序中指出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作者数年前开始研究有关西洋气象史方面的文献,深感我国气象界应有一部西洋气象学史方面的专书……”[1]2.“希望气象人员能够明了过去气象科学发展的艰辛,进而激发对气象工作的兴趣和研究热诚,同心协力,促使气象事业将来能够有长足的进步”[1]2.关于此书的价值,序作者气象学家郑子政(1903-1985)1938年公费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气象系深造.学成归国后,先后从事气象预报工作和任大学气候学教授.后赴中国台湾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兼中国台湾气象所所长.认为《西洋气象学史》“足以为从事于气象学发达史研究者参考之典籍,而弥足珍贵”[1]1.

除了按年代,特别是主要以一个世纪为时间段编排和划分西方气象学史的发展历程,本书作者没有在书中进一步反思,按照西方气象学发展质性内容的变革和飞跃对其进一步进行阶段划分和思考.

此外,《西洋气象学史》以历史时代为经,以气象学思想和气象观测仪器的发明为纬,在亚里士多德气象学理论及其束缚与突破的过程;各种地面气象观测仪器的发明与改进;对风、冰雹、云、雨等天气现象认识的不断提高与天气改造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及气象标准化的形成过程;国际气象合作的逐渐形成和气象组织的不断建立;雷电理论、风暴理论、大气环流理论、动力气象学、气旋与反气旋、降水理论、气候学与气候变迁等气象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气象学理论的数学化过程;高空气象探测技术、天气预报与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山地气象学、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等的发展过程等诸多方面均有分散在各个章节前后照应的历史梳理,本身具有学术价值,且也同时构成西方气象学史后来研究者的研究起点和重要史料来源.

2 著作内容及其价值评析

中国学者对中国气象史有着丰富、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很多学术文章,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版本的中国气象学史著作,除刘昭民写的《中华气象学史》[5]之外,还有洪世年、陈文言编著的《中国气象史》[6],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的《中国气象史》[7]等.《西洋气象学史》则是中国第一本专门的西方气象学史,具有填补空白意义,唯一缺憾的是著作出版较早未能包括西方气象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近40年来的发展.中国学者在西方气象学史研究方面的情况是,出现了不少对20世纪以来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挪威学派V.and J.Bjer nes父子及其动力气象学、罗斯贝及其极锋理论和长波理论的深入研究,对20世纪以前的西方气象学史研究偏弱.《西洋气象学史》用75%的篇幅和笔墨书写20世纪以前的西洋气象学史,填补了此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笔者用Google学术搜索、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等相关学术搜索引擎检索了《西洋气象学史》的被引用情况和是否有书评等情况,以最全的Google学术搜索结果为例:《西洋气象学史》(简体)引用次数为5,《西洋氣象學史》引用次数为3,所引或提及都是为了气象科技史相关或其他主题论文的写作,其中1篇肯定了著作对笛卡尔气象学观点论述的史料价值[2].未见书评,基于著作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评介十分必要.作者的另一本著作《中华气象学史》被引次数较多一些,被中国台湾科学史教授徐光台和日本气象史学者引用,且有气象前辈专家陈学溶先生写有商榷性书评[3],著名科学史家李迪先生有对其进行介绍[4],搜索、分析结果与中国学界对中国气象学史的研究较西方气象学史更为充分的结果一致.

全书图文并茂、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对重要人物、理论和事件的评价画龙点睛.作者曾与笔者谈到其搜集、复制书中插图的过程,可谓良苦用心.书中132幅图表,加上清晰的脉络和作者流畅的文笔,有助于阅者生动、直观、充满趣味地快速了解气象学家、气象仪器和气象学理论.对重要人物、理论和事件历史地位的评价也富有极大启发性,比如通过《西洋气象学史》,我们了解到Robert Hooke不仅仅是提出了Hooke定律的物理学家,他对气象学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曾经发明甚多机械,尤其是发明气象仪器之多,确实空前,堪称17世纪时代的气象仪器发明大王”[1]100,他发明的气象仪器有温度表、气压计、湿度计、风速计、自计气象钟等.Hooke还于1663年“创立了标准化的气象观测记录规格格式以及气象报告程序,并进行日常观测作业,其观测记录均刊登于英皇家学会会报上,持续半个世纪之久.气象史专家认为Hooke这个创见乃气象学发展的转折点,它后来刺激了气象学思想,起革命性大变革,有助于挪威学派气团分析和锋面分析技术之发明,虎克不愧为现代气象学之父”[1]112.

作者还将西方气象学的发展放在西方当时的政治局势、意识形态、文化思潮中进行考量,做到了真正的历史视角.比如公元前西方埃及人、希伯来人的气象学思想,是与其对星球、雨等自然神,对上帝等人格神的崇拜和信仰分不开的.比如文艺复兴时代“重回古希腊”的思想热潮,虽然仍遵循旧思辨和经验路线进行学术研究,却也直接刺激了当时的学者迭出和各种学说纷纷出笼,直接催生了达·芬奇和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出现,他们在当时发明的重要气象观测仪器,对气象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再比如19世纪气象学蓬勃发展也得益于当时整个欧洲处于安宁而和平的年代和工业革命的刺激,电话和无线电的发明更是间接促进了现代气象学的发展.很多气象思想及其发展脱离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是讲不清楚的,真正的历史视角不仅仅是回到思想本身,更是要回到思想产生的当时背景和视野.

3 西方气象学史阶段划分及其评析

校园足球课堂规则需要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制定,双方都需要遵守。只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规则是不妥当的,这不是民主的规则,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压制。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另外,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师能够身体力行,是对学生最好的课堂秩序的目的性教育。

序作者气象学家郑子政在序中用质性飞跃概念概括大气科学的发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以公元前332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著作《Meteorologica》(《气象通典》,又译《气象学》)为代表的经验时期.这一阶段大气科学附庸于天文与星象之学,未能独立成专门类科;二为始于17世纪的实验时期,气象要素观测仪器陆续发明,气象记录开始保存,大气科学开始独立;三为从20世纪开始的理论研究时期,大气科学开始进入创新阶段.高空气象探测工具如航空器、火箭和人造卫星出现.挪威气象学家V.and J.Bjer nes父子倡导动力气象学,瑞典气象学家C.G.Rossby推崇气象学术研究[1]1-2.

像李高明这样非专业、初入行的学徒,很难有直接上手的机会。就说这李高明第一次剪发,那可是在师傅和老板娘都不在的情况下才获得的宝贵机会。要再守着店里等机会,难。于是,李高明决定自己给自己制造机会。他问父母要了500块钱,配齐了剪刀、电卷棒、拉头器、染发剂等一共两箱满满当当的产品,回到了瓦纳村,向全村男女老少宣布,他要给村民免费理发。

实际上,笔者认为,大气科学在上述三个阶段都同时错综了其他的主要质性概念.郑子政意义上的第一阶段——“17世纪前的经验时期”,至少还应该加上神化、思辨两个主要质性概念,其中也杂糅了在当时占据非主流位置的、个别的带有实验性质的气象仪器的发明.第二阶段——“17世纪后(到20世纪前)的实验时期”,用“实验”作为主流来概括17、18、19世纪的西方气象学发展史是有失偏颇的.17世纪是地面观测气象仪器发明的高峰和主流时期,大部分地面观测气象仪器在17世纪已经奠定了基础,18、19世纪在此方面总体属于修修补补、不断改良,17世纪也出现了少数对气象学理论的初步探究.18、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最重要的贡献则是气象学理论探究的全面发展、气象学理论与数学的结合、高空探测仪器的出现和高空探测的成功、国际合作及电话电报技术为天气预报提供可能等等对大气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成就,“20世纪的理论研究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17世纪为主的地面观测仪器准备和18、19世纪气象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面而富有成效的探究.第三阶段——“20世纪的气象学”,除实现了理论研究和创新,还出现了计算机技术与描写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相结合的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等.总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用逃脱不了的当代框架与过去进行无休止对话的过程.刘昭民先生的《西洋气象学史》用流畅的文笔勾勒了西方气象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其思考方法和对不少西方气象学史问题的见解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西方气象学史》同时也可以作为研究史料和西方气象学史的研究起点,供研究者不断“与过去进行对话”,并产生更加深入的“对话”成果.

尾声的场景为演员在5分钟左右的音乐里,不断地从下场口稀稀疏疏地走向上场口,最后在音乐节点中舒适地分坐在舞台上唱起丰收的歌曲。在这个场景及情绪的处理上,并没有使用传统的一横排或者只是单纯地将舞台区打亮的处理手法,而是通过上场门不同灯具光束的虚实以及亮度颜色的交替,来表达时间变迁,人们缓缓走过春夏秋冬的这样一个场景。这样的处理手法不仅将演员的朝向性很明确地表达出来,更能够在对作品刻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昭民.西洋气象学史[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1,2,100,112.

[2]杨萍.笛卡尔与《气象学》[J].气象科技进展,2016,6(1):46.

[3]陈学溶.气象研究所和气象学会的若干史实——《中华气象学史》读后[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5(2):198-203.

[4]李迪.介绍《中国气象史》[J].大气科学,1984,8(2).

[5]刘昭民.中华气象学史(增修本)[M].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

[6]洪世年,陈文言.中国气象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7]温克刚.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张改珍,李蓓蓓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