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的困境与出路 ——以壮锦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壮锦,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顶峰;从“中华民国”至今,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关于壮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壮锦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等方面.陈玺伊的“宾阳壮族织锦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文化嬗变”[1]重点关注宾阳壮锦工艺发生的变化、传承方式与织锦艺人的现状,以及壮锦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嬗变,试图从壮锦的源流、功能以及工艺等方面诠释其文化内涵,探讨织锦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徐昕在“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2]博士毕业论文中,通过对博物馆这一具体社会空间的细致考察,她认为可从“活化”“简化”“整体化”“产品化”四个方面来对传统纺织工艺进行保护.此外,吴伟峰主编的《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织锦技艺》[3]一书,对壮族织锦技艺涉及的历史、技术、图案、染色、发展等方面做了具体而系统的阐述.丁智才在“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4]中论述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非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欧作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研究——以广西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为例”[5]一文从广西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的旅游开发研究中发现,旅游开发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出路.

第一,公路桥梁养护技术水平的缺失。公路桥梁的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与繁琐,有关部门在对其进行养护时需要运用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设备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公路桥梁的养护工作还需要技术人员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但是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高效完成工作。其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是公路桥梁养护设备的配备不足,工作人员对于公路桥梁中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检测不到位的现象;另外一方面是公路桥梁养护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不够,这些因素经常引起公路桥梁养护的安全隐患[2]。

外国学者很少直接对壮族织锦技艺进行研究,但我们可以从相关对中国纺织史的研究中了解到织锦及纺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动态.如李约瑟主编,库恩分主编的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v.5.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pt.9.Textile technology[6]对中国的纺纱技术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并讨论在欧洲发现的汉代以前的丝织物,同时对东西方丝织机器进行了简单的对比.Eric Boudot教授在Introduction:Looms'Origin,Tr ans mission and Future一文中,以纺织和语言之间的关键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认为纺织传统和语言学,与巩固民族特性的社会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密切相关.Christopher David Buckley在《多样性的摇篮:中国西南地区的织机与纺织技术》中,就对中国西南及周边侗傣语系地区的织机与纺织技术做了论述,将该区域的织机分为无机架、半机架、全机架三种类型,并绘制了织机分布区域的地图.

综上,目前国内外壮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其织机的研究等方面,陈玺伊、徐昕、吴伟峰等学者就壮锦技艺及其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变迁作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是未能就壮锦如何振兴的问题加以探讨.外国学者在对壮锦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织机及织造技术进行描述,缺乏对壮锦传承与发展现状的实时跟踪研究,笔者在上述国内外对壮锦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广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壮锦传承与发展基地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分析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及困境,探寻壮锦如何在振兴传统工艺的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对策,以期进一步弥补上述壮锦研究的不足.

1 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促进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国家把壮锦列入振兴民族传统工艺的重点发展对象之一,并于20世纪50年代,在广西忻城、靖西、宾阳等县相继成立了壮锦厂,把民间织锦工艺师召集起来进行集体生产,积极培养新织手,为广西的壮锦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在此后的20年间,新老能工巧匠们编织出了一大批既继承了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壮锦工艺品.

现代壮族织锦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靖西、忻城、宾阳、龙州、大新等(市)县.其中,靖西、忻城、宾阳、龙州等地至今还在生产壮锦.但由于壮锦实用价值降低、成本上升、市场萎缩、销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进而阻碍了更多的人来学习壮锦纺织技术,导致了其技艺的式微甚至失传.为此,笔者选取了广西比较具有的代表性壮锦传承与发展基地 在前期文献研读、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分别以广西的靖西市(县)、忻城县、宾阳县三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壮锦传承与发展基地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展开了如下相关调查:

1.1 靖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靖西壮锦厂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县里为响应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民间民族工艺品而组成的织绣社,1960年改称壮锦厂,专门从事壮锦生产和技工培训,是目前少有的完全采用传统工艺生产壮锦的厂家.经近50多年的发展,靖西县壮锦厂已由原来单一生产逐步形成了集产品研发、旅游开发和技工培训为一体的企业.靖西县壮锦厂地处靖西县县城中心,厂房面积2500平方米,其中企业展厅400平方米.1985年被定为全国生产少数民族用品的定点企业,系全县轻工业的骨干企业之一.1989年靖西壮锦厂壮锦系列产品被评为广西少数民族用品优质奖;2007年靖西壮锦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8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之一.目前,靖西壮锦厂主要生产“锦绚牌”绣球和壮锦壁挂、被面、壮锦围巾等产品,靖西壮锦具有工艺独特、技术精致、质地坚实、色彩艳丽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图1 靖西壮锦厂生产的壮锦壁挂Fig.1 Wall hanging Zhuang Brocade

  

图2 靖西壮锦屏风 图1、图2系2018年4月16日由笔者在靖西壮锦厂拍摄.Fig.2 Zhuang Brocade screen

据靖西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村灵 李村灵,靖西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靖西壮锦厂现任厂长.大师介绍,近年来,靖西县壮锦厂在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等工作,如资助创办壮锦展厅班,举办培训班等,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到越来越多的壮锦“替代品”市场的冲击,使得壮锦的市场需求量不断下降,导致壮锦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面临重重困境.靖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说来也怪,当时身边的同学、朋友,很多人谈恋爱就是为了解闷儿,打发时间,并没有想未来一定要怎么样,分分合合都是常事儿。我们俩的想法却出奇地一致:“如果不是奔着白头到老的目标去,干脆就不要牵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1.1 壮锦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1.1.2 产品设计、研发力量单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器化大生产趋势不断加强,使得壮锦的“替代品”不断增加,市场需求量锐减,导致了靖西壮锦的生产规模不断缩小,壮锦厂的效益不断下降,许多织锦工人纷纷改行.此外,传统壮族织锦技艺相对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脑力与精力,然而工作效率较低,收入不高,年轻人对壮锦技艺不感兴趣,导致了壮锦技艺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靖西壮锦目前在设计、研发方面尚未形成专业团队.据李村灵师傅说大部分设计都是她一个人独自研发,目前的困境之一就是因为产品的设计、研发能力不足,导致壮锦的相关产品比较单一.

1.1.3 部分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靖西壮锦传统制作工艺中的染色工序现在已不在壮锦厂里操作了,所有织锦需要的五颜六色的织线都是直接从别的工厂购买的,传统的使用植物来染色的工艺已基本失传.

1.2 忻城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每个企业都具备的管理系统,通过使用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有计划地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分配,然后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调整岗位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公司的人力资源,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并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企业中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招聘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工作情况、资金管理以及对员工健康和安全方面进行管理等。企业运用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组织和调整,并最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忻城县作为广西贫困县之一,没有鼓励壮锦的传承与发展专门的经费,为了能够将壮锦及其技艺延续下去,广西忻城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恒源 梁恒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号召家里面的人从事壮锦的各个工序;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分.在壮锦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他们以滚雪球的形式进行技艺的传承.梁大师首先教两个比较有能力的徒弟,然后再由这两个徒弟去带动其他人.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勉强维持壮锦技艺的传承.

不必在每笔交易之前都进行资信调查,多数时候厂家可直接参考已设定的经销商信用额度做决策。对于欠款较多或超过信用额度的经销商,必须定期进行资信调查;至于在信用额度内或欠款较少的经销商,则不必经常大费周折,可采取不定期方式,进行小范围的资信调查,从而节省资信调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成本。

据忻城县土司博物馆韦副馆长反映,忻城县关于壮锦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传承与发展比较好一点的就只有大夫第壮族织锦展示中心与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传习所 该传习所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大师负责壮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日常管理工作..

  

图3 大夫第壮族织锦展示中心 现由广西忻城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恒源负责该中心的壮锦技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等相关工作.该中心作为忻城县壮锦技艺传承与发展最大的示范基地,为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Fig.3 Brocade Exhibition Center

  

图4 忻城小卐字文壮锦Fig.4 Zhuang Brocade

1.3.2 产品销量缩减

印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印刷装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是印刷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印刷机械是精密、高速、自动化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随着印刷机速度日益提高,机械运动副间隙、构件的弹性变形、机械系统非线性振动等引起的机械运动学、动力学输出的微小变化,都会使印刷机的精度、印刷质量和机械可靠性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在印刷机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机械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计算[1].

1.2.1 传承规模小

1.2.3 投资力度小

校园,是我们快乐成长的地方;校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校园,是我们心中最喜欢的地方。校园里的四季,是最美的。

据梁恒源大师跟我们反映,他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企业的运营发展资金不足,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产品的研发设计缺乏专业团队,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当地政府扶持力度有限等问题是当前阻碍忻城壮锦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传习所的负责人蒙如君大师告诉我们,忻城壮锦作为广西壮锦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与忻城的土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政府在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未能将壮锦真正融入忻城县的旅游发展过程中.这也是忻城壮锦近年来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一.

1.3 宾阳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宾阳壮锦技艺,最初从忻城传入宾州镇,后发展、传播周边各地至今.

忻城壮族织锦技艺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时代,盛行于明清时期,是壮族织锦的一个重要区域,忻城壮锦有浓郁的官方色彩[3]153.忻城壮锦的生产与土司家眷的参与有很大的关系,清代忻城土知县莫鲁在《官箴》中要求家眷“锦可学制”.第十一任土官莫恩达的妻子覃氏“纺织之劳亲身为之”.第十二、第十三任土官的妻子都织锦出售,使得“一署大小侍婢终岁不费一钱”.清代举人莫欺写有《竹枝词》说,“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和臼声.”这是忻城织锦的真实写照.清末和民国初期才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曾一度获得复兴,目前却又面临着严峻的传承与发展危机.

宾阳县民族织锦厂所生产的“宾阳壮锦”,曾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自2010年5月“宾阳织锦技艺”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宾阳壮锦”陆续参加县政府和县经贸、旅游部门组织的区内外产品展销,获得了不少金奖、银奖.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宾阳民族织锦厂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瓶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3.1 墙体和后坡:墙体厚度取当地最大冻土层厚度加0.5米,后坡厚度取后墙厚度的1/3。把墙体厚度设计为2米(上端最窄处宽),后坡厚度0.7米。

1.3.1 生产设备陈旧

目前海归新生代企业家与父辈们因思维模式很不相同,总容易出现许多争执,意见很难相统一。除了因为人生阅历不同之外,还因为教育环境大大改变。现代教育喜欢强化人们的技能,让孩子的某些特质得到了强化,做事容易显得标新立异。但随着经历的事情多了以后,孩子就会想到父母为人处世方法的必要性,身上就越来越会表现出父母所具有的特质,也就是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所以,任何时候父母总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方面是遗传给孩子的相同基因,另一方面是言传身教,给孩子以帮助。

据宾阳县民族织锦厂现任厂长朱厂长介绍,企业经过多年运转,厂房陈旧破烂,机器设备陈旧落后,宾阳县民族织锦厂原有的生产设备,电动提花笼头机,木制竹笼机,大多已陈旧、老化、部分机器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远远落伍于现代化织锦设备,跟不上当今大宽幅,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1.2.2 缺乏传承经费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许多少数民族地方出现“汉化”的现象,他们对民族产品只是在特定的传统节日才有所需要,甚至有些只是摆摆样子,应付游客.这方面使宾阳县民族织锦厂销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壮锦产品量急剧下降.2015年以来,全社会提倡节俭办各种会议、活动.许多大型的运动会、展销会、会务都以节俭为中心,压缩了支出,不必要的纪念品,礼品都不在筹备计划中.“宾阳壮锦”作为各种活动的送礼佳品,销量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1.3.3 生产制作后继乏人

宾阳县民族织锦厂近年来出现人员老化,企业人才新陈代谢断档,年轻人不愿做当代“织锦”人;缺乏一支专业团队,对壮锦进行精心设计,后加工,出精品.此外,每年不断攀升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额对宾阳县民族织锦厂这种小型微利企业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坚持了十几乃至二十几年的“宾阳织锦人”每月工资才有区区600元到900元.

1.3.4 工作环境差,技艺传承难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昔日热闹的厂房如今已是一座危房,外墙有雨水洗刷痕迹,屋内地面潮湿.昏暗的厂房里,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工人在绣图案.作为目前广西为数不多的集体企业,宾阳县民族织锦厂现在只有10多名职工,工人以计件形式领工资.一幅壮锦从构图、制版到成品,前前后后需要半个月时间,耗时费力,但最终售价就几十元;工人们每月四五百元收入,多的也就六百多元,外加一点补助.由于厂里收入并不是很高,再加上厂里工作环境过于单调、乏味,导致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前来从事壮锦生产、制作这些工作;更难吸引到有实力的相关技术人才.这给宾阳县民族织锦厂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图5 宾阳县民族织锦厂的龙头提花机 此图由笔者于宾阳县民族织锦厂拍摄.Fig.5 Brocade equip ment

2 壮锦振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壮锦,如何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结合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到2020年,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从业者收入以及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明显提升.、“五个”基本原则 “五个”基本原则: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坚持绿色发展.以及“十项”主要任务 “十项”主要任务: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促进社会普及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探寻壮锦振兴的路径,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1 壮锦传承何以必要

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骄傲,蕴含着壮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壮锦背后所承载的织锦技艺更是壮族先民高度发达的织锦技术的历史见证.壮锦的传承具有二重性,壮锦的传承不单只是物质层面的“器”的传承;而且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技”的传承,其背后所具备的“坚持不懈、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更是与现代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基本内涵不谋而合.壮锦的传承,立足于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成果,旨在发掘和运用壮锦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壮锦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品质,培育壮锦民族品牌,使壮锦能够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的总体要求.

2.2 壮锦发展何以可能

壮锦,作为壮族地区的民族工艺品,兼具实用、审美、历史、文化等价值与功能.壮锦发展至今,历经多次考验,在繁华与衰落中前进.当前,恰逢《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关于“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及文化部等部门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相关政策计划的号召,于2017年1月1日起颁布并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7年7月19日,为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的通知 (桂文函〔2017〕11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目录,共计66项,壮族织锦技艺位列其中..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关于传统工艺的振兴政策计划的指导下,近年来,壮锦这一传统工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高等院校当中,先后有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区内高校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学术团队积极对壮锦的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等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广西区内的靖西、忻城、宾阳、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艺美术研究所、广西金壮锦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壮锦传承与发展企业基地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寻求壮锦的发展与振兴之策,更有来自谭湘光、李村灵、蒙如君等壮族织锦技艺大师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高校支持、社会参与”等多方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定能斩获良机,迎来振兴.

3 壮锦振兴的路径

创新、振兴是传统工艺的内在要求,是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7].壮锦的振兴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壮锦传承与发展的永恒动力.壮锦的创新是多元的,涉及技艺创新、设计创新、材料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当前壮锦的传承与发展急需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3.1 技艺创新

传统的壮族织锦技艺主要有:纺线——染线——浆线——卷纱——拉纱——梳纱——穿棕、穿扣——结花板织壮锦这八道工序 这八套工序分别为:第一道工序,纺线,即用棉花纺成棉线.第二道工序,染线,即根据图案配色需要,把纬线染成红、黄、蓝、黑绿等颜色.第三道工序,浆线,即用米汤或粉浆等浸润纱线.第四道工序,卷纱,即把经纱卷成筒状.第五道工序,拉纱,这里指的是拉纬纱.第六道工序,梳纱,即梳理经纱、纬纱.第七道工序,穿棕、穿扣,即把经纱、纬纱穿在棕子、扣子上.第八道工序,结花板织壮锦,即按花板规格配置各种颜色、图案,织成色彩斑斓的壮锦..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传统的壮锦生产工艺流程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部分传统的壮锦生产工艺流程已经被机器所取代或者简化.壮锦传统的纺线、染线、浆线等传统手工工艺,过去由壮锦织锦基地或者作坊来负责,作为整个织锦工艺流程的一部分;现在,在笔者调研的壮锦生产基地中,已经不再进行这部分的生产操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原材料,这为壮锦生产企业及基地减少了部分生产制作的工艺流程.但是要想进一步提高壮锦的生产效率,减低成本,提高壮锦产品的质量,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进行壮锦生产技艺的创新.比如在传统的结花板织壮锦这一套工序上,可以利用激光定位 激光标线器规格书激光标线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标线工具.可以用于石材、木材、纸张、布料、皮革、玻璃、陶瓷等行业切割机械的对刀、放线、标线.标线精准,直观实用,稳定性好,操作简便,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浪费.技术辅之以电脑半自动化智能挑花结本技术对传统的壮锦图案挑、结花技术加以创新、改造.在探索创新、优化壮锦技艺流程的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满足人们对于壮锦产品的多样化市场需求.

3.2 设计创新

壮锦的产品、图案、样式等传统设计工序大部分都掌握在技艺比较高的匠人(大师)手里;过去,壮族地区从事壮锦织造的能工巧匠大部分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母版、意匠图等方式进行壮锦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风险,有些默会知识与经验难以把握,需要靠设计的传承者与被传承者的心领神会,并且这种设计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受到已有的思维定式,难以实现壮锦在设计方面的创新.笔者认为,在壮锦的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现代电脑CAD制图技术,建立壮锦图案设计数据库等手段,通过对传统壮锦的设计进行总结分析,融入现代壮锦设计元素,走“传统+时尚”的壮锦产品设计路线,不断丰富壮锦的产品.通过壮锦产品的DIY设计,超DIY私人订制设计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壮锦的研发设计中来,激发人们对于壮锦的设计、创作灵感,从而提升壮锦的设计能力水平.

  

图6 由靖西壮锦厂新研发生产的壮锦灯罩Fig.6 The lamp shape made by Zhuang brocade

3.3 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

关于壮锦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大部分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为主;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广西壮锦生产的集中地区,先后成立了6个壮锦生产合作社(壮锦厂) 分别设立在广西的忻城县、靖西县、宾阳县、环江县等地.进行壮锦的集中、规模化生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趋势不断加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壮锦“替代品”,使得壮锦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减小,加之以部分壮锦企业内部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相对滞后,最终导致了壮锦企业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壮锦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地缩小,现如今只剩下靖西与宾阳的壮锦厂还在勉强维持生产.为了打破现有的壮锦生产、组织方式的桎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在广西现有的壮锦传承与发展的企业及基地,应该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创新生产及组织方式,地方政府应尽快优化资源配置,做好壮锦的传承与发展规划.比如,在壮锦产业化生产中,宾阳壮锦厂、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可以继续选择机器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壮锦织造的技术升级,引进大型先进织锦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产量,使得机器织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完全可以在普通人可接受范围之内.湘光织锦坊、谭湘光大师工作室在壮锦生产过程中可以打造以“手工织造”为主,传播“手工”“高贵”“自然”“民间”等理念;走“传统+时尚”的壮锦传承与发展路线,通过采取“一村一品”与时下所进行的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村民的壮锦手工生产积极性与创造力,带领村民通过手工织锦提高经济收入.靖西壮锦与忻城壮锦可以走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路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让广大的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当地壮锦浓厚的历史文化,在旅游路线的设计、规划中,融入更多的壮锦元素,增强游客旅游的民族文化、民族技艺体验感.

3.4 传承人才培养的创新

壮锦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壮锦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技艺传承、研发设计、管理营销等方面.如何创新壮锦人才培养方式,解决壮锦现存的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研发设计、管理营销人才短缺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比如说在壮锦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可以采取传统工艺进校园的方式,把壮锦融入当地的学校课堂当中,在丰富学校课堂教学的同时,亦可以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壮锦的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采取实地教学与远程教学的方式,在吸取现代学校学徒制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加强企业与传承人、从业者的合作关系,实现“产、教、学、研”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壮锦产业的传承与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

自2007年以来,埃塞通过国际竹藤组织的竹子项目引进了约20多个竹种试种,大多数竹种表现良好,其中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马来甜龙竹(D.asper)、版纳甜龙竹(D.hamiltonii)、黄竹(D.membranaceus)和龙头竹(Bambusa vulgaris)建议大规模种植。

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事关人才培养、理论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拓展、行业组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交流等诸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政府、企业、高校、传承人、设计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互动,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专家支持、传承人参与、社会互动”的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一系统工程的实施下,必将能够实现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玺伊.宾阳壮族织锦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文化嬗变[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徐昕.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3]吴伟峰.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壮族织锦技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丁智才.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壮族织锦技艺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3(5):100-105.

[5]欧作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研究——以广西靖西壮族织锦技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3):197.

[6]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M].Vol.5,pt.9.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7]华觉明.创新与振兴是必由之路[N].中国文化报,2016-10-19(4).

 
樊道智,万辅彬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