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一带一路”战略转型与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双向性对接问题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语言”铺路;而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就是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互通的一项重要该举措。该政策规划的恰当与否和具体问题研究,应该围绕提升个体语言能力和机器语言能力的需要展开,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2013年9月和l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迄今,“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实施阶段,已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战略研究,一跃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基本实证要素之一[1](P126)。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把外语教育规划与政策的制定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而越来越重视本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毕竟,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的语言互通愿景与行动是实现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重要内容。没有语言互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政策就没有任何意义。

一、“一带一路”的语言地位

实现“五通”,重在语言沟通。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促放大,故而“一带一路”的规划,必须重视语言教育政策的实施与规划。“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人才概念正在发生变化,真正能使“一带一路”上“表情通心”的语言人才,才是“语言+X”[2](P11)型的复合式人才。其中的 X,要么是另外一种或几种语言,要么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样的人才培养周期长、要求高,不能一蹴而就。在培养方略上,可先语言后专业,但更应发展专业人才的语言能力。应开展语言普查,或在人口普查中假如语言内容,建立国家语言人才库和语言人才市场,广罗社会语言人才,甚至包括国外的语言人才。努力实现语言人才的“培养、储备、足用”[2](P12)的理想机制。

多语人才个体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必备条件,而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就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语言规则。这种数量巨大的精通相关外语、能用外语进行基本沟通的翻译人才其实就是实现语言互通的主要途径。语种的多样需求和语言熟练程度的掌握,主要表现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项目建设和彼此沟通的密切程度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越多,劳动密集型建设项目就越多,对通晓和熟练运用多种官方语言的外语语种需求也就越大。

在当下经济体制中,组织的竞争能力,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即企业与企业之间人力资源团队的竞争,可以说人力资源直接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人才管理体制优越性。

面对上述迫在眉睫的需求现状,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和学习语种的选择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双语、多语人才的培养,既要注意发挥人才市场和语种实力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尊重个人意愿。语言教育规划的咨询服务部门应为语言学习使用者提供相应的预测和信息发布工作,做好不同语言人才数量需求及其语种熟练程度教育资源整理工作。“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预示着,“一带一路”已不是一国一地之事,而是有关世界的大构想。未来,有关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在已有的语种教育规划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新增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非通用语专业的系统设置上,以实现中国与亚非建交国家官方语言的全方位覆盖。

201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40年。作为化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中国磷复肥工业实现长足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形势,磷复肥行业如何才能深化改革,稳步发展?为此,《中国农资》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

在国运昌盛的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华文化进行自我表达。如果多语种的外语学习者在中华文化需要表达、有机会表达的情形下进行了错误的表达,那将负有历史责任。因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语教育规划问题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乃至中国语言学发展政策中的大问题。由于“一带一路”的独特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需要实用型外语人才的大量涌现,并且,据此实情来培养实用型的外语专业复合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型的国家目标而努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发达程度的提高,中国迫切地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外语人才。因此,当今外语人才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结合专业实际的综合外语课程体系做铺垫,更需要整个民族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民族教育思想上的进步和教育实践的推动。总之,所有这些愿景都旨在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铺设语言之路,开启语言相通、民心相通之门。我们的外语教育理念应与国际接轨,在学界各位专家学者的帮助下,继续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提高语言教育政策的学术品味,用心续写精彩。

其一,与国际接轨的专门的外语语言人才。周知,外语是掌握西学的基础。根据当下的社会需求,我们应把翻译人才、外交人才定为初始培养目标。“外语+专业”[4](P50)的培育模式是一种国别优势与外语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尝试。针对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不仅要以精通沿线国家主体语言和相关地区部族语言的教育目标为己任,而且应当采用外语进行教学,使其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对当地的政治、制度、风土文化、人情地势逐渐熟悉、乃至了如指掌起来,以满足各种复杂情势下的语言需求。这一目标为专门外语语言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目的语环境,建构起一种走出背记式教学的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体系,这个推动进程是有时代意义的。

二、“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使得各国的深度合作日益增多,也促使着沿线国家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就现实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过分聚焦于欧美语言的学习和传播,而忽略了对“一带一路”区域性语言学习的关注,结果导致精通相关区域性主体语言的人才严重短缺,这就使得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语言人才培养任务变得更为迫切起来。具体实情剖析如下:

这种培养外语专业人才的系统方法,要求有关高校和相关企业采取多种合作的方式,做好投资、贸易、交通建设、旅游等人才需求的规划,充分利用语言技术,打造语言产业,共享语言红利。毕竟,当下的人类语言交际,要重视搭建共用的语言技术平台,采取强化培训的定向或委托培养的方法,适时组建“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团,开发一些操作便捷、及时、有效的语言服务工具,以帮助精通相关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务工生活。总之,及时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外语人才,是中国公共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既是“一带一路”语言理念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实现语言互通、提倡互利共赢、平等互惠的主要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被推到国际事务的前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一带一路”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性,有效地把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介绍给世界的国际话语体系,并在本土化过程中,为国家制定“兼蓄世界性”的语言政策提供咨询建议。这不仅能为语言战略研究的积极倡导和推动工作作出贡献,还能为国家成功实现“走出去”的战略提供国际循环的参与要素。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必须兼收并蓄。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想中,中国正在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3](P118)转变。这种新的外语人才需求呼唤相应的紧贴语言生活实际与之相匹配。这里,“中体西用”思想中的某些积极成分突出宏观视野和战略层面,面向国家的全面发展大局,对于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导向的语言教育决策研究、制定和实施极富启示意义。

图3为参考时钟电路。参考时钟电路采用0.5 PPM的温补晶体振荡器作为板载时钟源。参考时钟电路除板载时钟外,预留了从系统外部输入时钟的MMCX接口作为备用时钟源。参考时钟电路通过图3中电容C80与电容C90是否焊接作为时钟源的选择开关;当电容C80焊接、电容C90不焊接时,则时钟源选择板载时钟;当电容C80不焊接、电容C90焊接时,则时钟源选用外部时钟。时钟源时钟输入两个AD8012放大器进行放大。其中一个运算放大器的输出时钟作为系统时钟,另一个运算放大器的输出时钟通过MMCX接口被输出到系统外部。

烫发曲卷,时尚而漂亮!马国平脑海里,电闪雷鸣般,闪过参战时,倪二泉怀揣这张照片,兴冲冲走到自己寝室的情景:

其二,“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明文规定:“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素质和广博精进的文化价值常识,要能熟练地通过语言智库和现代信息技术,向各国各族的工程技术、外事经贸、文化科技、交通运输、法律政治、文学艺术等部门提供各种语言服务,把社会需求与语言服务对接起来,适时将自己打造成随时随地都能从事翻译、研究、管理、教学等跨国工作或国际业务的复合型人才”[4](P52)。可以预期,该目标是“一带一路”建设向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初见端倪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意在推动外语教育与“一带一路”的有效衔接。具体说来,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掌握了俩种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而复合型就是多种学科间的交融、复合和渗透。“外语+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在持续学习外语的前提下加载另一个专业方向,专习一艺,将专业方向的格致、商务、术语、算学嫁接到外语课程的学习材料中去,使其外语课程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方向性。因此,“重点扩大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外语人才培养规模”[5](P39)的思路,是符合“一带一路”建设现实所需的;它可以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并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与此同时,外语-文学/语言学的学科内复合多样性与外语-其他学科间的外复合适应性,也有助于外语人才具备选择多个语种和多个工作领域的跨文化外事能力。

三、“一带一路”的战略转型对中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启示

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新航标代表了中国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对周边其他国家的外语教学工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是中国21世纪外语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和里程碑。这项外语教育政策的出台,尽可能扩大了外语教学的语种范围,统筹、分析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活和人文交流对语言文字的需求及其对策,有利于保证我国外语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新世纪国际间的合作和互通有无。但是,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却存在不少瑕疵。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如:外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缺乏科学规律的指导和规划;师资建设和外语教育衔接的严重不协调,致使外语教育投资的成本与产出在宏观上处于失衡的无序状态。针对以上种种问题,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教授们从国家需求、区域布局、语种排设、课程设置、语言智库建设等方面,共议了中国的外语教育改革、规划与布局大计,明确了当前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要从我国“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多元教育战略高度来规划。

(注:本研究受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高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外语政策思考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5-128,136.[2]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13.

[3]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4]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8-53.

[5]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6-42.

 
郑茗元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