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经典剧作的对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更新时间:2009-03-28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体现。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友谊之邦”,“文明”、“友好”是我国国家形象的最好概括。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遭到了一些国家的误解、歪曲。经典戏剧作品是中国人民生活实践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传播经典剧作有利于消除西方世界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解,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大国形象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在高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国各个行业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化、自动化的时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并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及关键的作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归类管理与储存档案信息,可以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所以我们政府档案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建设一个能够满足本地发展的档案管理体系,这样不仅使档案的安全性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够使资料整合性得到有效提高。

一、中国的国家形象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全球大国,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是我国党政高层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从唐朝时期的繁荣昌盛,到康乾盛世的文明富足,再到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病夫”,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国家形象是截然不同的。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国家形象遭到了扭曲,甚至被“妖魔化”。时至今日,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仍然存在。然而,要想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经济文化的最大发展,中国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2013年 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家形象的内涵做出了诠释:“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

但现实的中国与我们所期待的形象是有一定距离的。虽然中国经济处于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严重;中国的朋友多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在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中朋友较少;中国有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及传播上仍存在问题。就目前而言,中国还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她是一个存在瑕疵的、建设中的、同时也是充满希望的国家,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向世界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基于客观现实的中国形象。

如下图所示,找几节5号干电池,将锡纸剪成10 cm长、1 cm宽,中间为1 mm~2 mm宽的长条状,然后将其一端连接电源正极,另一端连接电源负极,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锡纸燃烧起来了,说明锡纸真的能导电。

二、经典剧作折射的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将本国经验与目标国的受众进行分享的过程”[2]。对外传播旨在帮助传播对象更好的认识、了解传播主体,避免误解、消除敌意,对传播主体形成正面的、客观的评价,进而为主体国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于我国而言,对外传播的目标国是除了中国以外的近200个国家,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主观思维方式,这就导致多元受众群体在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及获取方式上差异巨大。

粘液腺囊肿需要与血管瘤、早期粘液表面样癌和粘液腺癌相区别。血管瘤是一种闭合性腔隙,受到压力时血液进入血管,体积可缩小,色泽变浅,触诊无波动感,刺穿内容物为血性。早期粘液表面样癌和粘液腺癌多发生在腭、颊粘膜以及上唇等部位,通常基底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硬,存在实质性肿块。粘液腺囊肿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外传播的中国经典剧作又担负起新的使命。2006年春季在美国上演的《壮丽的长城》再现了受到异族侵略的中国,表达了国人失去家园的痛苦,这些无不激起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同年秋季上演的《牡丹亭》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和经典诗词的展示,唤起了华人的文化自豪感,感染了美国观众和美国戏剧机构,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获取了一定的资本。

三、经典剧作的传播对国家形象建构的意义

西方人最早接触中国戏剧可以追溯到1731年马若瑟神父翻译的《赵氏孤儿》,之后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此版本虽与原著相差甚远,但一经上演,反响巨大,被誉为“儒家道德理念的五幕剧”。此后,直到 20世纪初,真正的中国戏剧才出现在欧洲舞台。而在19世纪中期,随着大批华工涌入美国“淘金”,中国戏剧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到了19世纪70年代,在排华浪潮的影响下,美国上演的中国戏剧遭到破坏,具有“中国性”的美国戏剧也一再丑化中国形象,马克·吐温的剧作《阿信》就是典型代表。该剧中的“阿信”身穿大袍,头戴圆帽,梳着像尾巴一样的长辫,凸显了中国人“滑稽、无知、阴柔”的形象。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在梅兰芳率领梅剧团访美演出时,中国戏剧再次在美国掀起浪潮,京剧艺术的魅力和梅剧团的精湛表演获得了广泛赞誉。1980年春,曹禺的《北京人》《日出》和《家》在美国陆续上演,但在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下,这个阶段的戏剧交流承担着一定的政治外交功能。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将这样那样的问题呈现在世界面前,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一些负面因素,这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然而,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负面因素被占据世界中心地位的欧美主要国家放大、扭曲,把中国塑造成野蛮的、专制的民族,这种被丑化了的国家形象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树立威望,也会阻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经典戏剧作品是中国人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对外呈现的国家形象中不可或缺。经典剧作的对外传播有利于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对于建构良好的大国形象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用,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3]。因此,经典剧作的对外传播对于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向世界呈现良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经典剧作的对外传播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受众群体的政治文化背景,根据不同民族的需要,扩大传播途径,尽量采用受众国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传播内容进行阐释,以此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只有这样,展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经典剧作才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才能促进中国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软实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8013.htm, 2013年12月31日.

[2]张昆.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383.

[3]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郭瑞芳,张莉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