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职业能力提升视角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更新时间:2009-03-28

当前,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企业内部,需要一批具备“策略层面”的高技能人才快速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批高技能人才离不开高职院校前期培育。古人曾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熏陶其职业能力的养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指出要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高职院校更要鼓励青年学生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在文化建设中锻炼自我。因此,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建设具备高职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3.1 洗脱液浓度的选择 随着洗脱液乙醇浓度的增加,解吸液中总黄酮的量也逐渐增加,相应的大孔吸附树脂的解吸率也随之增加(图4)。当乙醇溶液浓度达到80%时,大孔吸附树脂解吸率达64.6%,当乙醇浓度达到90%时,大孔吸附树脂的解吸率为64.7%,变化不大。从解吸率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确定浓度80%的乙醇溶液为合适洗脱液。

一、特色校园文化与职业能力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缩影表现,社会文化影响、制约着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校园文化是由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特性。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提升,高职师生对文化的需求、表现方式及品位也在日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无限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彰显自身专业特色,赶上时代潮流步伐。有研究者认为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隐性教育环境中的文化现象,体现于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及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校容校貌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1]本文所研究的特色校园文化是指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要与众不同,校园文化的构建能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这就需要学院在景观建设、育人环境模式、学生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方面尽可能有创新,做到“跨文化”、“跨专业”、 “跨校际”的合作。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若能做到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既能扩大本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又能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成功的自豪感也不容忽视,这是对学生继续组织或参与类似活动的一个内在激励。因此,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知识性。社会所需高技能人才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学校,而与他们教育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更要体现知识性;二是经验性。隐性技能是高技能人才在常年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积累经验催生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将这种由经验而致的隐性技能培养提前到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三是技能性。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社会需要他们在各领域一线岗位起到重要作用,需要他们在生产中能够解决操作难题懂策略的人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内外的创新社会实践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较为复杂的现实技术难题,亲身经历知识、技能、经验、智力甚至非智力因素的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技能;四是创造性。隐性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创造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每年组织校园科技文化节或专业科技竞赛等形式,奖励技术革新以及其它创造性成果,创建一种催人奋发进取、鼓励开拓创新的良好校园精神与校园文化,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全校师生以技能竞赛为舞台,沉浸于技术革新与创造的氛围当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技能水平于不知不觉中逐年提升;五是时代性。隐性技能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学院应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提前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相关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速度和能力。

本文研究的“职业能力”是指通过接受高职教育和培训,以职业发展动力为指引,具备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等综合能力,借助于高职职业指导和培训,培养个体在未来的工作、社会活动及私人生活中理性地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性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具备必将是个体发展的持久动力。瑞士教育家 M L 戈德斯密德曾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提出 5个要素,主要针对学生如何顺利就业及怎样获得职业成功的:就业动机和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广博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科学知识;工作方法讲求有效性;视野要敏锐、广阔[2]

二、特色校园文化对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作为曾经的高教界“未流教育”,如今以其鲜明的“高技能”特色正在崛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来进行。

(一)有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互联网+”也对传统会计行业提出了新的职能要求。事实上,现在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还没有意识到本身的工作职能已发生变化。互联网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思维导向和各个企业的经营模式,为传统的会计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信息和数据以传统的方式已不足以去整理,企业需要从互联网的背景考虑,调整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向,利用新型的高科技技术来处理信息。

(二)有利于增强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力度

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提出高技能人才在服务、生产等领域的岗位一线,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在科技含量较高生产的关键环节中能发挥作用,能自行解决生产操作中遇到的难题。既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高尚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技能的“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大,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浅薄,考试作弊与作业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时,不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院企文化素养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创新创业能力、诚信意识等,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较强创新能力、坚韧创业精神和顽强意志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三)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我国地域差异很大,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其他条件有很大差异,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既然高职院校的定位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要在校园内依据本区域社会经济特点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点,设计独具特色的景观,在校园内建“能工巧匠”代表人物的雕像。为学生建筑很具体化的偶像人物,虽然选择“能工巧匠”的典型人物需要费点心思,但是这种对各专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会为学生步入专业门阶提供一把钥匙,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会激发学生沿着前人的智慧与创新的脚步不断前进,做当代的能工巧匠。

(四)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

高职教育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强调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因子。如美国的新型社区学院以社区为依托,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当地企业和团体需要而开展,值得我们借鉴。各地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及时设置调整专业,争建省市国家级重点、精品专业和国家级高职示范院校。

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途径

(一)构建校企互动模式的校园文化

跨文化跨院系的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扩大知识领域、锻炼交往能力。具体实施,可以从社团服务企业开始。众所周知,高校拥有企业所羡慕的功能相对齐全、信息相对丰富的图书馆,图书馆的中英文数据库比周边的每一个企业都要多的多,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资料查询的便利,主动与企业合作,从帮企业项目搜集资料做起,赢得企业的信任,最终吸引企业工作人员成为本社团的长期会员,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真正的跨文化社团建设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人才,是“策略层面”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同于中职教育的“经验层面”的技术人员。所谓策略层面的技能,有研究者是这样解释的:是培养者在策略学习中,通过自觉、反思和观察得到的与情境 “系列性”互动中得到的,或者说是在“目标和条件与行动链接起来的规则”上,思考“怎样做更好”的高级技能。高职教育实施中通过对案例、项目或任务的演示、处理和加工的行动过程所获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反思而逐步生成的“操作系统”,并能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技能[3]。职业性不仅体现在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跨出校门就能胜任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还体现在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精神。

(二)建“能工巧匠”雕像激发高职学生专业创新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我们不仅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技能型人员,同时也在培养一名合格公民。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一方面实施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熟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理想,具备高尚情操,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专业教育,增加专业知识文化底蕴,不要只满足于学生为从事某个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中要融进与专业有关的典故,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企业家创业历程和意志品质等人文知识,培育其针对某一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诚信、创新等综合职业能力。

(三)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举办校际合作的科技文化节

通过科技文化节中的科技成果展、科技类学术讲座及讨论,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技能竞赛等为大学生提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引导,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等品质有效地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积极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省科技部门与高职院校共办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学院毕业生提供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支持。高职院校通过成功举办某项专业技能竞赛,不仅能提高本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提高本校在该行业领域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技能实习三方面协同创新,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四)跨文化跨院系的社团建设

高职院校要为学校师生创造走出去的外界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专门设置一个“校企合作教育”的机构,负责全校各专业师生“走出去”的联络工作。在教师“走出去”问题上可采取“制度化”的方法,强制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带任务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学生“走出去”问题上,鼓励一、二年级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三年级则主要是“订单”培养模式,与订单企业签署关于学生实习中的转岗及轮岗协议,以协议的形式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高职院校与所在区域内的企业可以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目前需要做的是将企业“请进来”的工作,一方面是面向企业的社会培训,另一方面,是将企业的能人请进来或任教或做讲座,想尽一切办法开拓师生们的视野。这一“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不断校企互动融合,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拉的越来越近,这一来一往,加深了企业与学校的相互理解;企业逐渐乐于将自身的项目交给学校来做。比如将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学生技能竞赛和老师专业技能竞赛的题目,在提高师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帮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使职业技能开发直接有效地为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也实现了校企双方互利互赢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局面。

1.2.4 饮食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病情制定饮食干预计划,日常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食物为主,短期内不宜使用奶、豆类、糖类、肉类等以引起患者产生肠胀气等食物,禁止食用生冷、辛辣等易对身体产生刺激的食物,避免对肠胃造成的影响。

学生的团日活动,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及年级辅导员都会参加。这种跨院系或跨专业的团日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沟通与协调等能力,又增加了师生们之间课余时间的交流,无意间提高了学生与师长等不同人群交往的能力。

王秋枫指出,目前我国煤制天然气存在盲目建设的问题,已建项目对煤制气的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缺乏预判。项目虽然分期建设,但一期建设时同步建设了全项目的厂外工程、部分后期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一期运营受挫后,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高,形成更多的沉没资产和财务成本。目前拟建设煤制气项目的企业一定要提前考虑好产品的市场、气价、输送、调峰、环保等问题。他认为,在中国的能源结构条件下,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是战略发展之路,煤制气是接替常规气的一条出路。由于煤制天然气的生产成本相对固定,随着国内常规气开采成本逐年递增、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连年升高,未来我国煤制天然气行业或许前景可期。

综上所述,既然培养大量适时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一个核心任务。那么,本文所提倡的旨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很必要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本人、班集及社团的引导与管理,需要整个学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主动创建相互协调共享和谐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ML戈德斯密德,金爱晶编译.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李建英,刘雨秋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